福建省廈門外國語學校(361026)杜紫賢 李日永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提出,教師要結合學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充分利用學校已有的地理課程資源,組織學生開展地理調查活動。這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指明了方向。校本活動,立足校內,可以充分挖掘、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感興趣的各種地理課程資源,有利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扎實有效地開展。
我校是寄宿制學校。學生周日晚返校,周五下午放學回家,在校時間長。校園占地達8萬1千平方米,綠化率達50%,一年四季綠樹成蔭。美麗的植物將校園裝點得生機勃勃,它們陪伴著師生們工作、學習、生活的每一天,可許多人卻未必叫得出它們的名字,說得上它們的習性。這些與我們朝夕相處的綠樹芳草就是很好的地理課程資源,師生們也有很強的認識和了解它們的意愿。于是,我們成立了“廈外校園植物研究小組”,開始了校園植物的調查研究活動。
我們以校園里所有的草本、木本(灌木、喬木)植物為研究對象,調查各種植物的名稱、種類以及在校內的具體分布情況,了解植物的生活習性以及對生長環(huán)境的適應情況,進行校內植物掛牌和《校園植物志》的編輯出版。
首先根據(jù)校園地圖的綠化分布劃分調查樣地。然后設計調查路線,沿調查路線在校園地圖上標注調查樣地的順序,有利于資料庫的建立和記載。在樣地內對植物的株數(shù)、種類等分別作測量統(tǒng)計,并拍攝下每類植物的所在位置、整體特征、局部特征(例如葉子、花等),并對應記錄調查日期、生存的狀態(tài)等。
第一階段:前期資料準備(約1個月)。包括六大方面:一是校園地圖獲取;二是植物調查方法的學習;三是植物分類等基礎知識積累;四是植物圖鑒收集(包括圖書、專業(yè)網(wǎng)站、有植物掛牌的地點等);五是請教專家(有復旦大學生物學院的博士、福建師范大學地理學院的老師、廈門市容管理先進工作者等等);六是小組成員分工安排等。以此為基礎建立資料庫。
第二階段:校園植物調查(約1.5年)。根據(jù)調查樣地進行植物調查,將每塊樣地中植物的種類、數(shù)量進行統(tǒng)計。我們將每種植物的位置標注在校園地圖上,同時用相機照下相應植物的位置、整體圖、局部圖(葉、花、樹干或其它特征),并在筆記本上簡單對其特征進行描述,便于鑒定。每調查完一塊樣地后,便對所統(tǒng)計的植物進行鑒定。鑒定方法多樣(例如根據(jù)圖書鑒定、請植物專家鑒定、網(wǎng)絡鑒定等),但不管用何種鑒定方法,最終要落實到已出版的圖書中,才做最終確定。最后查找出植物中文名稱、拉丁學名、產(chǎn)地分布、生活特性等。
第三階段:制作校園植物牌(約1個月)。海選征集植物掛牌設計并進行最終方案的設計。根據(jù)每種植物數(shù)量的多少及在校園的分布確定每種植物掛牌的數(shù)量,根據(jù)植物的高度確定掛牌的形式(喬木或大灌木采用掛牌,小灌木或草本采用插牌)。
第四階段:編輯《校園植物志》,制作校園植物檢索表(約3個月)。把調查好的植物按照字母排序進行整理,每類植物的內容包括植物中文學名、拉丁學名、別名、科屬、產(chǎn)地分布、生活習性、用途、形態(tài)特征、在校園的位置,并配上整體圖及局部圖。每個成員分配相應的植物種類進行整理、校正,然后采用交互校正,進一步減少錯誤。整本圖書的主體為植物志,還包括序、編制說明、校園平面圖、目錄、組員感想、參考書目、后記等。
我們認為,學校綠地面積廣闊,綠地覆蓋占校園面積的50%,校園綠意盎然,環(huán)境優(yōu)美;喬木、灌木、草本植被等交互配置,體現(xiàn)了“立體綠色”的理念;植物種類多樣,據(jù)初步調查約有150多種,大多數(shù)能適應環(huán)境、較好生長。同時,我們對校園綠化工作也提出了幾點建議:
①可在香樟大道旁種上各個國家的代表性植物(以灌木為宜,適合本地生長),然后在旁邊豎立各國的旗幟,既增加美觀感,又體現(xiàn)外國語學校的特色。
②在綠色校園的基礎上爭創(chuàng)彩色校園,建議多引進一些花季較長的植物,或者將植物的花季相隔開,這樣使得校園一年四季都有鮮花盛開。
③植物標示牌可以根據(jù)植物的種類設計,或懸掛或扦插,標示牌樣式可根據(jù)植物的特征設計,或葉形或花形等。
我們?yōu)樾@里共51科87屬105種植物設計了美觀大方、簡潔素雅的“身份證”,標注出植物的中文名稱、拉丁學名、產(chǎn)地分布、生活特性等。由總務處及時制作出200多塊標識牌,并在合適的位置一一懸掛或插立,做到每一處都有相關的標識牌,便于師生認識植物。這既為我們的溫馨校園添上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又使師生們在校園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植物學知識的熏陶,豐富了地理、生物等學科的教學內容。
我們編寫了《廈門外國語學校植物志》,詳細介紹了校園里共51科87屬105種植物的中文名稱、拉丁學名、產(chǎn)地分布、生活特性等,注明了各植物在校園中的位置,配上了植物概貌和整體特征的照片和辨別方法,內容豐富,圖文并茂?!稄B門外國語學校植物志》由校長題寫序言,被校長推薦作為全校師生“了解、認識校園植物,提高科學素養(yǎng),加強環(huán)保意識和生態(tài)意識,從而進一步理解校園文化的內涵,更加熱愛學?!钡男1窘滩?,由學校印刷成書,首印3000冊,準備在高一、高二學生中組織教學。我們還將在此基礎上建立數(shù)碼標本資源數(shù)據(jù)庫,制作《廈門外國語學校植物志》(電子版),定期更新內容,方便師生們在網(wǎng)上共享資料。
這次校園植物調查活動,我們“廈外校園植物研究小組”的師生都感覺收獲良多,得到了學校領導的肯定,這也是我們立足校園,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的一次成功的實踐。開展校本活動,要基于學生自身興趣,指導學生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調查研究的專題校園,就是學生最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因此,校園里的校本地理資源的開發(fā)是關鍵。校園處處是地理,在校本地理資源的開發(fā)過程中,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學校的每一位師生的身上,每一處建筑,都蘊藏著豐富的地理課程資源。
我校300多位教師分屬24個省區(qū),在本省籍的200多位老師中,有約70%來自其他各地市,還有10多名外教。我市是經(jīng)濟特區(qū),也是個移民城市,許多學生是在出生后隨父母從全國各地來到廈門。我們隨機統(tǒng)計了幾個班,這類學生約占一半。另外,我校還有100多名新疆學生。來自五湖四海的師生,帶來了曾經(jīng)生活的地方的種種風情。把這些材料積累起來,或編成校本地理學習教材,我們認為,這是我校特有的一項地理校本課程資源。
學生熟悉的校園的每一幢建筑、每一處空間,宿舍、食堂、教室、實驗室、田徑場、體育館、地理園、地理教室、天文臺、天象館等等,從建筑的朝向,布局中可以理解建筑物多“座北朝南”的地理依據(jù),從而理解地球運動規(guī)律,學會判定方向的方法;在地理園、地理教室中,學生可以足不出校,實踐地理過程和規(guī)律,從而拓寬學生地理學習空間,這些都值得我們開發(fā)利用。
校園中的許多資源,并不直接體現(xiàn)地理內容。我們可以深入挖掘其中的地理因素,使資源開發(fā)地理化,為我們所用。校園植物調查,就是一次成功的嘗試。我們的調查研究不僅僅停留在生物學的層面,而是增強研究的地理性,調查植物對生長環(huán)境的適應性這一指標,評價植物生長狀況,突出了地理學科特點。
同樣,在各學科的課程資源中,在學校的各種活動中,我們也都能開發(fā)出地理課程資源。比如,學校每學年都舉辦以了解外國文化為主的文化藝術節(jié)和外語節(jié),使師生在活動中領略異域風情。在文化藝術節(jié)上,每班制作的介紹某一國家的展板;外語節(jié)上,節(jié)目均取材于國外的文藝匯報演出;還有“模擬聯(lián)合國”主題活動,這些都可以滲透世界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識,并且可以把各國自然、人文地理的中、英文材料匯編成冊,作為地理雙語校本資源。
大力開發(fā)地理校本課程資源,把地理綜合實踐活動校本化。風景校園獨好,我們要立足校園,扎實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不斷提升學生的地理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