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勤
(山東理工職業(yè)學院,山東 濟寧 272000)
“工具語文”向“人文語文”的跨越
杜建勤
(山東理工職業(yè)學院,山東 濟寧 272000)
新時代的競爭是激烈的,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學好專業(yè)知識,還要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yǎng)。大學語文課程的開設,既能為學生更深地了解和掌握母語提供機會,也能幫助學生提高整體素質(zhì)。大學語文不再是簡單的工具性語文,而應朝著人文性語文的方向發(fā)展。
工具語文;人文語文;大學語文;教育教學
近幾年來,人們對大學語文的認識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同的學校對大學語文的重視程度也有差異,有的學校已經(jīng)將其邊緣化了,而有的學校卻將其綜合化??偲饋碚f,新時代大學語文的趨向應該是從工具性向人文性跨越。
(一)大學語文的工具性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針對語文課的性質(zhì),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等人一致認為,語文課應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這也就肯定了語文課的工具性,語文教學要注重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對基本技能的訓練。語文的工具性,首先指的是語言的工具性,因為語言是人類交流溝通的工具,也是進行思維的重要工具。大學語文的工具性,是指大學生通過學習大學語文,能夠熟練地運用母語,準確地理解別人和表達自己。
實踐性是大學語文工具性的一個突出特點。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指出,語言有“習得”和“學得”兩種方法,但是,不管是哪種方法,最終都是要付諸實踐,通過實踐,有系統(tǒng)地訓練語言的聽說讀寫能力,積累詞匯,了解基本的語言規(guī)范,理解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運用已有的語言知識,逐步養(yǎng)成獨立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大學語文的人文性
語文不僅是一門學科,它覆蓋所有學科,能夠?qū)⑷宋木駶B透到其他學科中。大學語文教學要善于運用語文的這種優(yōu)勢,將其與專業(yè)教育、技能教育等有機聯(lián)系在一起,向?qū)W生傳授人文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培育人文精神,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比如,在講解《長恨歌》時,教師要強調(diào)堅貞不渝愛情的可貴,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處理個人感情和社會責任之間的矛盾;學完史詩后,可以要求學生寫讀后感,讓學生在“學”和“悟”中認真體會蘊含其中的人文精神。
(一)大學語文被邊緣化
隨著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社會對機械、經(jīng)濟、外語等學科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相對來講,大學語文的教學被邊緣化了。人們對母語的熱情也降低了,把大學語文學習看成是一種娛樂方式。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重理輕文”、“重外輕文”現(xiàn)象比較嚴重,多數(shù)學生認為技能比素質(zhì)更重要。而學校方面也沒有對大學語文學習做出嚴格要求,比如很多高校要求學生必須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等;有的高校只開設一學期的大學語文課,課時較少,而且學分也不多,不能充分引起學生對這門課程的關注。
(二)教學體制不合理
教學體制包括教材、教學方法、教學大綱和教學檢查等一系列與教學相關的內(nèi)容。從教材方面來說,大學語文教材的選擇不是很合理,很多內(nèi)容都是學生在中學階段學過的,這樣的教材肯定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有待改進,教師只是將課本上的知識簡單地呈現(xiàn)在大學生面前,沒有進行適當?shù)臄U充。大學生對知識的渴求程度和認知水平已有所提高,教師應當認識到這一點。在考試檢查方面,有的教師會在考試前為學生劃定考試范圍,有的教師只要求學生寫一篇作文,這些都是不正確的學習檢查方法,從中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不端正。
(三)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
大學的教育教學模式相對中學來講,要自由輕松很多,學生不必每天都在教師的監(jiān)督管理下學習和生活。有的學生自律性較高,可以嚴格要求自己;而大部分學生則很難適應這種教學模式,不能在短時間內(nèi)轉(zhuǎn)變學習方法,上課不認真聽講,對大學語文這樣的公共課不夠重視。同時,由于教材內(nèi)容很多都是在中學階段學過,這就更難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積極性不高也就在所難免了。教師的教學方法必須要有所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固然有它的長處,但是也要進行適當?shù)母?。教師要采用活潑的、探究式的教學方法,營造具有吸引力的課堂教學氣氛。
(一)向?qū)W生滲透人文教育觀念
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使得學科的分支越來越細,再加上二元對立哲學觀對人們思想的影響,社會上出現(xiàn)了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的分離、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分離。大學生是走在時代前列的一部分人,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在大學生中重科技、輕人文,重物質(zhì)、輕精神的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要從根本上扼制這種不良現(xiàn)象,就必須要扭轉(zhuǎn)這種單向思維。首先,對教師隊伍進行理論教育,壯大教師隊伍,將人文精神滲透到教師團隊中;然后,再由教師在日常的授課中將這種精神傳遞給學生,也可以為學生舉行專家講座或者利用網(wǎng)絡資源,集中為學生播放于丹、易中天等專家的視頻講座,幫助學生明確培養(yǎng)人文素質(zh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教師也要多與學生溝通、交流,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接受人文思想。
(二)為學生營造人文學習氛圍
教師要更新教學方法,從新的角度去解讀和講授教材,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人文課堂氛圍。大學語文涉及的文章范圍廣泛,能夠體現(xiàn)豐富的情感特質(zhì)、審美潛能和文化因素等,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網(wǎng)絡技術功能,以圖、文、聲并茂的方式為學生展示語言文學,從聽覺、視覺等感官系統(tǒng)刺激學生的大腦,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教師預設的教學情境,感受美,把握美,提高對美的欣賞能力。比如,在講解《哈姆雷特》時,可以為學生播放電影《哈姆雷特》片段,然后再要求學生討論課文與影片的異同;也可以組織學生對某些片段進行排練和表演等,揣摩其中人物角色的心境,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
(三)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
現(xiàn)在,大學校園里普遍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就是課堂死氣沉沉,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很低,這樣的課堂氛圍非常不利于教師授課,也不利于學生學習,因此必須要改變這種教學現(xiàn)狀。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加強互動,既要讓學生了解教師,也要讓教師了解學生。只有雙方都彼此了解了,才有可能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積極回答教師的問題;教師也會根據(jù)學生的表現(xiàn)及時采取措施加以指導,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對于大學生人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和提高也會起到積極作用,從而促進教學相長。
(四)增強教學內(nèi)容的針對性
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在教學中,既要有教師對文學作品的講解,也要有學生接受教師的講解和課后對文學作品的繼續(xù)研究。很多學生對學校指定的大學語文教材并不滿意,因此,選擇合適的教材非常關鍵。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興趣,適當選取教材。教師首先要了解所選取的教材,“在古典文學方面,宜于精選優(yōu)美而又聲情并茂、便于充分感悟的作品”,“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要表現(xiàn)時代精神”,“外國文學作品可供比較參照”。教材既要精,也要全;既要涵蓋古代文學,也要包括現(xiàn)當代文學和外國文學。選取教材要客觀、公正,既不能以學生的傾向為宗旨,也不能以教師的嗜好為導向,盡量不要選學生在中學階段學過的文學作品。
(五)改革考核方式
通常來說,在學完一門課程之后,教師要對這門課程的學習情況進行適當?shù)臋z測,這樣才能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大學語文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閉卷考試。調(diào)查顯示,很多學生對這種考核方式比較反感,他們更喜歡開卷考試,不喜歡一個問題有一個固定的答案,認為這樣的考試會影響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考核時,有些基礎知識可以閉卷的形式檢測,但對于一些拓展性、開放性的問題,可以開卷考試形式檢測,這樣能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
新時代大學語文教學應該從“工具語文”向“人文語文”進行跨越,大學語文既有工具性的一面,也有人文性的一面,不能只側重于某個方面。大學語文是人文素質(zhì)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能夠傳播人文精神,提高審美能力,幫助學生在學習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大學語文要想實現(xiàn)其人文性的一面,需要社會、學校、教師、學生的共同努力。
[1]沈俊.人文素養(yǎng)之于語文教學的重要性[J].中學語文,2010(33).
[2]王秀苗.學生人文素養(yǎng)在語文教學中的培養(yǎng)[J].新課程,2009(4).
G642
A
1673-1395(2012)02-0127-02
2012-01-10
杜建勤(1963—),男,山東濟寧人,教授,主要從事高等職業(yè)院校教育教學管理、大學語文、應用文寫作研究。
責任編輯 葉利榮 E-mail:yeliro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