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守愚
(《湖湘文化研究與交流》雜志社,長沙 410011)
《茶都舊事》的黑茶境界與禪境之會通
黃守愚
(《湖湘文化研究與交流》雜志社,長沙 410011)
《茶都舊事》將安化黑茶擬人化處理,并通過其中人物與事件之詮釋,澄明安化黑茶苦后回甘、忍辱、凡、嚴冷、放下、靜、天人合一的境界,因契于佛理,此境界可與佛教禪境會通。
《茶都舊事》;黑茶境界;禪境
自明代以來,“安化茶”逐漸聞名于世,綠茶、紅茶、黑茶并秀,尤以黑茶廣銷中國邊疆地區(qū)與西亞、歐美,飲譽全球。近幾十年來黑茶沉寂,一度在市場上銷聲匿跡,尤其是花卷茶的制作技術(shù)幾近失傳。近年安化黑茶再度興起,作為一種保健茶、收藏品走入千家萬戶。當代商業(yè)文學(xué)作家于建初先生,繼成功推出《腳都》之后,瞄準安化黑茶,創(chuàng)作《茶都舊事》,一時好評如潮,備受各界推崇,所以于建初也被贊譽為是傳播安化黑茶文化第一人?!恫瓒寂f事》是以陶澍為朝廷制作黑茶為背景,以黑茶老板諶家興衰為主線,以諶賽花(黑美人)的情感糾葛為支線,在風土人情中展示出歷史畫卷,在歷史畫卷中疊次出現(xiàn)各類人物的形象與黑茶文化?!恫瓒寂f事》中的諶毓慶、諶賽花、陶澍、樂喜、丁貴生、馬上飛等人,熟悉黑茶制作過程,對黑茶境界多有體悟,因此于建初先生通過這些人物與事件將黑茶文化開顯于世,表彰黑茶境界。本人依據(jù)《茶都舊事》中所澄明的黑茶境界,歸納而闡述之,并試圖揭示出其可與佛教禪境會通。
據(jù)《明史·食貨志四·茶法》分析,安化黑茶的出現(xiàn)不會晚于明代中晚期。[1]它主要銷往邊疆地區(qū),需特殊制作加工并緊壓成團,以便長途運輸與長期保存。故而安化黑茶屬于后發(fā)酵茶,陳年黑茶初煎之,色如琥珀,稍久則黃黑或黑褐,味道醇厚,溫潤順滑,苦中有回甘?!侗静菥V目拾遺》卷六“安化茶”載:“出湖南,粗粳大葉,須以水煎,或滾湯沖入壺內(nèi),再以水溫之,始出味。其色濃黑,味苦中帶甘,食之清神和胃。性溫味苦微甘,下膈氣、消滯、去寒辟?!盵2]品嘗黑茶,先苦后甘,溫潤清爽。陶澍《消寒第六會吳蘭雪舍人、陳石士編修、朱蘭友侍講、謝向亭編修、胡墨莊侍御、錢衎石農(nóng)部同集印心石屋試安化茶成詩四首》云:“黃茶號晚出,味厚亦非劣?!盵3]此“黃茶”,即黑茶中的一種,陶澍評價為“味厚”。《明史·食貨志四·茶法》評價安化黑茶,曰“湖茶味苦”。[1]《茶都舊事》對黑茶品味的評價,可見諶賽花的講述,即“苦中有甜,回味無窮”。[4]318
黑茶有制作(出身)之“苦”。黑茶的制作要經(jīng)過采、炒、揉、捻、堆、踩、蒸、曬、烤等工序。關(guān)于黑茶出身之“苦”,《茶都舊事》第五章對制作花卷茶有所描述,揉、熏、篩、切、蒸、壓、絞、踩、滾、捶等工序,樣樣必須到位,尤其是壓制的工序路數(shù)有幾道,無不要下大力氣,而且需要十余個工人在非常粗獷的勞動號子協(xié)調(diào)下一齊用力,場面壯觀宏大。[4]130-132如果將此作擬人化處理,可謂歷盡千百劫難,十分艱苦,命運多舛;而黑茶被品嘗,又須煮、熬,因此其品位自悲苦中來。
《茶都舊事》中的丁貴生受人之托撰《黑茶賦》,將黑茶比喻為其貌不揚的“凡人”,出身寒微悲苦,但是“凡”而有高貴的品質(zhì),雖然受盡迫害、打壓,歷盡世間萬苦,但堅韌不拔、忍辱負重,最終以中和之性開顯本性于世。甚至說,“凡”即上等,因為人人可以成就上等品質(zhì)?!恫瓒寂f事》第四章云:“世有千珍萬寶,皆不出于鬧市,亦深藏于遠山闊海。信否?安化黑茶,實可為鑿鑿佐證。本是與草木同生之物,爾綠吾綠,爾黃吾黃,爾長吾長,爾老吾老。只因?qū)⑻斓刂A吸于深根,蓄于枝葉,未待開花之日,便搖曳自賞之清香。正是揚沸之時,覺沉淀張狂之心境。獨在山野,相貌平平,不勞問風吹雨打,冰欺雪壓。不趨園圃,自樂自娛,只求閑云野鶴,鳥語花香。盡被掐,被揉,被烤,被熏,被擠,被壓,被煮,被熬,無失本色,將原有之質(zhì)地,之性格留在唇齒之間。這本是一朝出山外,名貴雅士間……”[4]113這是講述黑茶出身之“苦”與忍辱。黑茶被風吹雨打,被冰霜欺負,被厚雪欺壓,被掐,被揉,被烤,被熏,被擠,被壓,被踩,被煮,被熬,不失其本色。正如王陽明拈出“致良知”一樣歷盡“百死千難”:“某于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只恐學(xué)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5]《茶都舊事》十二章里,諶賽花勸說神山土匪頭目“馬上飛”“放下”過去的怨仇下山,與父親張文泰相認,把“馬上飛”比擬為才制成的黑茶,“神秘,苦澀,霸氣,醇厚……只是可惜啊,缺點兒黃茶的成熟,紅茶的品位;也沒有綠茶的清純,花茶的俏麗……”“粗鹵、剛烈,口感不佳,喝了讓人腸胃難受……” 據(jù)諶賽花講述,黑茶 “三尖”——天尖、貢尖、生尖之所以成為上品,苦中有甜,回味無窮,首先是采用谷雨時節(jié)鮮葉制成,說明它本質(zhì)優(yōu)秀;其次是堅韌不拔,威武不屈,歷經(jīng)了無數(shù)揉搓、蒸煮、烘烤,和擠壓的磨難,長期的貯存;再次是閱歷豐富,回味悠長。因此黑茶如酒,越存越香,越品越有味?!榜R上飛”是知縣張文泰遺棄的私生子,出生后備受世俗輿論的譴責,長大又遭遇愛情的不幸,最后殺人越貨淪落為土匪,但本質(zhì)不壞,天生聰慧,諶賽花將其比喻為初制成的“黑茶”,有點粗鹵、剛烈而不夠溫潤中和。
《茶都舊事》中,獲得諶毓慶黑茶制作祖?zhèn)骷夹g(shù)的諶賽花十分豁達、淡然,最終放下塵世間的一切,在水鏡庵出家為比丘尼。諶賽花的未婚夫林文軒在去益陽龍洲書院讀書期間,受美女張靜怡引誘,珠胎暗結(jié),之后聽說張靜怡是安化縣知縣張文泰的女兒,受名利與權(quán)力的誘惑,背棄與諶賽花的婚約,同張靜怡閃婚。面對未婚夫的背信棄義,諶賽花受到沉重打擊,失去了生活信心,被一位老比丘尼勸慰了3天,總算從愛情失敗的陰影中“解脫”出來。老比丘尼圓寂前,給諶賽花留下一張紙條,寫著:“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且走且走,何必流連……”暗示她順從天意,該走則走,無須留戀。此后,諶賽花又愛戀上“馬上飛”,可惜“馬上飛”在保護茶船時,在與日本間諜的格斗中受傷失水,下落不明。因張文泰等人誤以為“馬上飛”已死,特地為“馬上飛”辦喪事,而諶賽花卻宣布與“馬上飛”亡靈結(jié)婚。半年后,“馬上飛”復(fù)現(xiàn)安化,但已經(jīng)跛足。林文軒科考失敗,從名利場中醒悟,放下邪念,繼承祖業(yè)經(jīng)營黑茶,卻又遭遇妻子張靜怡紅杏出墻,受到莫大侮辱,當張靜怡病死后,又將感情轉(zhuǎn)向諶賽花。后來,林文軒患病失明,卻被精通民間中草藥的情敵“馬上飛”治好。雖然湘女多情,但面對兩個恩恩怨怨糾纏不清的男人,諶賽花選擇的是“放下”。通過諶賽花用人生三境界與黑茶三境界勸說“馬上飛”“放下”的一番話,也可見這完全是諶賽花出于對黑茶境界的領(lǐng)悟。
英國人約瑟夫、“馬上飛”、林文軒三個人相約決斗,以輸贏定勝負,誰贏誰娶諶賽花為妻。此事鬧大,林文軒的父親林長庚指責諶賽花撩得三個人神魂顛倒,“這是害人”,并且說了一些很難聽的話,譬如“女人是禍水”,還跪求諶賽花“再莫這樣搞了”。[5]218-219為此,諶賽花十分煩惱,想剪掉頭發(fā)自我安慰。在熊劍蘭勸阻下,諶賽花隨她去黃龍寺品味黑茶。化身為老和尚的日本間諜小井助二說:“境由心造,心覺得好,萬事萬物就都好”,“一切都是假的,只有茶是真的。”[5]221從而諶賽花感悟到了要“放下”愛情,計劃打破傳男不傳女的祖訓(xùn),學(xué)習(xí)黑茶技術(shù)繼承祖業(yè)。
《茶都舊事》品評黑茶時,援引了陶澍的“嚴冷”說。陶澍《消寒第六會吳蘭雪舍人、陳石士編修、朱蘭友侍講、謝向亭編修、胡墨莊侍御、錢衎石農(nóng)部同集印心石屋試安化茶成詩四首》里如此評價黑茶:“茶品喜輕新,安茶獨嚴冷。古光郁深黑,入口殊生梗。有如汲黯戇,大似寬饒猛。俗子詡《茶經(jīng)》,略置不加省。豈知勁直姿,其功罕與等?氣能鹽鹵澄,力足回邪屏。所以西北部,嗜之逾珍鼎。性命系此物,有欲不敢逞。我聞虞夏時,三邦列荊境。包匭旅菁茅,厥貢名即茗。著號材所長,自昔功已迥。歷久用彌彰,暗然思尚褧。因知君子交,味淡情斯永。”[3]《茶都舊事》解釋,“嚴冷”是“沉著、冷峻”,出自安化的天地真氣,屬于氣候造成。[5]135陶澍認為,黑茶“入口殊生?!保肮!敝傅氖侨~底生硬刺口,這是沒過濾的黑茶,把茶葉都吞進喉嚨。“有如汲黯戇,大似寬饒猛”,意思是如汲黯的生硬、魯莽,寬饒的猛烈、醇厚,有點像中藥,能“氣能鹽鹵澄,力足回邪屏”,深受以肉食為主食的群體喜愛,暢銷西北。明人王廷相《嚴茶·蜀茶》云:“茶之為物,西域吐番,古今皆仰信之。以其腥肉之物,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賴于此也。”[6]此段話可以作為黑茶“嚴冷”之妙用的解釋。陶澍將其評價為“嚴冷”,正如禪宗祖師的“冷峻”機鋒,也如中醫(yī)辨證施治用猛藥,針對不同根器的人用不同的機鋒,隨緣而生妙用。不過,陶澍所指的這類黑茶,不是貯藏多年的老茶,為諶賽花眼中的“馬上飛”——初制成的黑茶。此類初制成的黑茶,尚未化掉粗鹵之性,有點猛烈魯莽,單刀直入,迅猛摧毀堅固的網(wǎng)羅,又如同中醫(yī)說的下猛藥,《書·說命》:“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边@種“嚴冷”,能摧毀一切,并且不被他物所摧毀。
《茶都舊事》中幾次談到品味黑茶“靜”與“天人合一”的境界。諶毓慶50余歲,從不抽煙,當別人抽煙的時候,坐在邊上的他會抿著嘴,決不讓煙氣跑進喉嚨。因為在他20來歲時,曾在別人的慫恿下抽過一口鴉片。確實,在他抽一口后,正如大家說的那東西蠻提神。但是,當他再度拿起茶盅品黑茶時,舌尖上竟然麻辣辣的,帶著一絲絲苦澀,根本品不出茶味了。從此,他決定再也不碰旱煙。諶毓慶也不喝酒,他認為任何酒都是敗口味的貨色,酒一喝,整個腦子興奮起來,分不清楚東西南北,哪有心思品茶?他不僅煙酒不沾,吃菜也講究不咸、不辣、不酸、不甜、不熱、不冷,都是為了舌頭不受大的刺激,能保持最準確的品茶能力,即擁有智慧與正見。諶毓慶還保持有一個良好的習(xí)慣——凈口,不管是飯前飯后,還是早起晚睡,都要凈口。品完第一種茶后,也必須凈口才品第二種茶。所以,諶毓慶養(yǎng)成一種正和清怡、敬真靜雅的心境,凡事與人為善,說話從不高聲大氣,總是與人打商量的樣子。手下的人辦錯事,也從不高喉嚨大嗓子責怪。他認為,若是動了肝火,別說品茶,就是喝一瓢馬尿也嘗不出味道。戒煙酒,保持口凈、心靜、氣定,就能做到理性與智慧,擁有正見去判斷黑茶品味,達到黑茶的“天人一體”境界。[5]13-14
悟透黑茶文化的諶賽花勸說“馬上飛”下山時,談起人生三境與品茶三境?!叭说囊簧腥鼐辰纾嚎吹?,看透,看遠;就像是品茶,也有三重境界:口甘,神怡,魂散?!盵5]319看淡,看透,看遠,是要“放下”;品茶先苦后甘,離苦得樂,故而神怡,至則魂散,無人我,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寂靜澄明,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一次,英國人約瑟夫去諶毓慶茶園品茶,諶毓慶又提出一個以“聽”悟道的新觀點。諶毓慶介紹,學(xué)者、文人的茶道外,還有茶農(nóng)的茶道,茶農(nóng)不僅通過看、聞、品,還要“聽”茶歌參悟所謂茶道。事實上,《茶都舊事》多次提及采茶、制茶的各類民歌,也許正是“聽”之妙用。在談?wù)撝?,約瑟夫恰好“聽”到了茶園里茶農(nóng)樸實的茶歌,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唱起來,頓時萬籟俱寂,不由自主地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5]280-282諶賽花與熊劍蘭在黃龍寺品黑茶時,聽小井助二一席話后,僅喝了三口茶,煩惱全消,感到“心曠神怡”,默然寂靜,直入“天人合一”之境。[5]220-222
茶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寺院一般設(shè)置茶園種植茶葉,以用于供佛、待客、自飲、結(jié)緣贈送等。古來僧人多好茶,并以此為修身靜慮之侶。禪宗興起后,僧人長時間坐禪,為防昏睡,常飲茶提神解困,后來形成了“禪茶一味”或“茶禪一味”。“茶禪一味”,是指通過品茶領(lǐng)悟“禪”的真諦,從而明心見性,達到“佛凡合一”的境界。實際上,茶對于悟禪來說,只是一種契機,隨緣而生妙用而已。有人將“禪茶一味”追溯到漢代吳理真的“佛茶一家”。不過,一般還是津津樂道于趙州和尚“吃茶去”公案與石門夾山圓悟克勤著《碧巖錄》參悟“茶禪一味”及其贈與日本弟子的手跡。若按照圓悟克勤的意思,“禪茶一味”之境界, 應(yīng)該是“夾山境”或“碧巖境”,即“猿抱子歸青嶂里,鳥銜花落碧巖前”。
《茶都舊事》中的黑茶境界,與佛教苦、靜、凡、放有相通之處。圣輝大和尚《佛教茶禪一味的思想能對社會的和諧發(fā)揮積極作用—在2010年兩岸(長沙)茶文化節(jié)的講話》一文中指出茶與佛教在思想內(nèi)涵上的相同之處有四:一曰苦,二曰靜,三曰凡,四曰放。[7]苦、集、滅、道四諦以苦諦為首,所以參禪而參破苦諦很重要,因為“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故而,參悟黑茶之“苦”,與參禪參悟“苦諦”相似。黑茶之“苦”,有加工制作之“苦”,有口味之“苦”,但品味黑茶,醇厚順滑,苦后回甘。參禪可以參破苦諦,從而離苦得樂。在《茶都舊事》中,品味黑茶須“靜”,屏息私心雜念,品茶者在“靜”中消除煩惱。對于“凡”,《茶都舊事》借丁貴生《黑茶賦》將黑茶比喻為出身寒苦的“凡人”,其通過百死千難的磨礪,由凡入圣,成就上品。其實,“凡”本身具有成佛的根基,人人可以成佛。前已經(jīng)述及“放下”,諶賽花先是勸說“馬上飛”“放下”,最后自己也選擇“放下”,出家為比丘尼。古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笨芍^頓悟成佛?!胺畔隆笔菬o我執(zhí),無法執(zhí),無空無有,為佛境。
《茶都舊事》中,黑茶“忍辱”之目的在于成就其上等品位,從而使得品茶者在品賞中獲得無上愉悅與悟出人生真諦。在佛教中,“忍辱”是大乘菩薩所修的六度之一。六度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所謂“忍辱”,就是于侮辱或迫害等能予忍耐,心平氣和不起鎮(zhèn)患之念?!督饎偨?jīng)》第十四品云:“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jié)節(jié)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yīng)生嗔恨?!蓖蹙S《能禪師碑》云,禪宗六祖慧能“教人以忍”,曰:“忍者無生,方得無我。始于成初發(fā)心,以為教首。”[8]因此,忍辱就是無仇恨之心?!昂诓琛笔鼙M“磨難”,忍辱負重,以磨難為增上逆緣成就自己,最后還貢獻出優(yōu)秀的品質(zhì),無私地愉悅品茶者,這類似于佛教之忍辱。
黑茶“厚”、“ 戇”、“猛”,即黑茶之“嚴冷”,與禪宗斬釘截鐵的冷峻機鋒及“金剛”智慧相似。剛猛而單刀直入,馬上頓悟成佛,需要“嚴冷”的霹靂手段與菩薩的慈悲心腸,此非常人所能。所以禪宗的頓悟,非嚴冷不可。黑茶的嚴冷,確實如同佛教的“金剛”,十分鋒利,并因其堅固、銳利,而能摧毀一切,且不被萬物所破壞。如帝釋天及密跡力士所持之法器,稱為金剛杵,它不會被任何物所摧破損壞,還能摧破一切物。
品味黑茶,在于直入“天人一體”,而“茶禪一味”也在于直入“佛凡合一”。諶毓慶品黑茶,須口凈、心靜、氣定,戒煙酒,飲食中和,才能具有正見去判斷黑茶的品位,達到“天人合一”之境。這與佛教戒律與八正道及清凈心類似,以此明心見性,達到“佛凡合一”的境界。品味黑茶,而口甘而神怡而魂散,最后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僧人通過品味黑茶,可以參破苦諦,放下我執(zhí)、法執(zhí),明心見性,當下頓悟,直登“佛凡合一”的境界。
因此說,通過轉(zhuǎn)換創(chuàng)造,類比聯(lián)想,《茶都舊事》的黑茶境界可以與佛教禪境會通,即品味黑茶也可以開悟成佛,直登“佛凡合一”的境界。
[1] 張廷玉. 明史[M].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205-206.
[2] 趙學(xué)敏. 本草綱目拾遺[O]. 合肥張紹棠又堂氏刊: 149.
[3] 陶澍. 陶澍集: 下冊[M]. 長沙: 岳麓書社, 1998: 348.
[4] 于建初. 茶都舊事[M]. 北京: 大眾文藝出版社, 2008.
[5] 王陽明. 王陽明全集·卷三十四[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1279.
[6] 明經(jīng)世文編·卷一四九: 王廷相《王氏家藏集》卷二[M]. 北京:中華書局, 1962: 1489.
[7] 釋圣輝. 佛教茶禪一味的思想能對社會的和諧發(fā)揮積極作用—在2010年兩岸(長沙)茶文化節(jié)的講話[EB/OL]. (2010-08-29)[2011-09-17].http://www.fjhnw.com/Item/Show.asp? m=1&d=1170.
[8] 王維. 王右丞集箋注·卷二十五[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Realm of Black Tea and Zen of The History of Tea’s Capital
HUANG Shou-yu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Hunan Culture Exchange, Changsha, Hunan 410011, China)
The History of Tea’s Capital the safety of black tea anthropomorphic treatment, and through which people and events of the interpretation to clarify black tea bitter sweet after, shame, where strict cold, lay down, static, nature and man the realm of deed in Buddhism, this realm of Zen and Buddhism will pass.
The History of Tea’s Capital; the realm of black tea; Zen
K 203
A
1672–1942(2012)02–0029–04
(責任編校:易永卿)
2011-09-28
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立項資助課題(09BZJ003)
黃守愚(1978-),男,湖南益陽人,《湖湘文化研究與交流》執(zhí)行主編,主要從事中國思想史、湖湘文化及上古音韻學(xu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