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繼周
老來重溫幼年書,百種滋味上心頭。
莫謂韶光隨風(fēng)逝,昔日深情個中留①個中,這里。。
故人一去不復(fù)返,新意潺湲曾未休②舊人雖已逝,但新的情思不斷涌現(xiàn)。。
細(xì)品兄長此間意,華章忍淚再三讀。
2011年11月26日,在上地永旺市場散步,過紙老虎書店瀏覽,朱光潛著《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赫然在目。這不正是七十多年前二哥繼愈自重慶寄我的書嗎?急切購得,歸來瀏覽再三,百感交集。
那時我正在四川萬縣,現(xiàn)在叫萬州,讀初中二年級。收到二哥從重慶發(fā)來的郵包,打開一看,是朱光潛著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開明書店出版,天藍(lán)色的封面,有粗細(xì)不等的直條花紋,淡雅、清新。是朱光潛游歐期間,寫給國內(nèi)青年的信。是大哥哥和小弟弟談話的語氣,親切,平實,很好懂。我懷著濃濃的興趣,很快地讀完了。從此我知道了朱光潛。我知道朱光潛還寫了一本《談美》,但萬縣買不到,就寫信給二哥,請他給我找。那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生活困難,書店經(jīng)營大概也不容易。我焦急地等待著,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也許幾個月,二哥買到了《談美》,寄來了。其中講了許多道理,都很新鮮,有趣。也許這是我接觸理論文章的第一步。
二哥一直引導(dǎo)我,多讀一些課外讀物??谷諔?zhàn)爭以前,他從北平給我訂《小朋友》,以后是《兒童世界》,再后來是《中學(xué)生》,盡管那時我還沒有進(jìn)入中學(xué)。這些刊物循序漸進(jìn),年年訂,從未間斷過。還記得我小學(xué)畢業(yè)的那一年,他從北京寄來一本冰心的《寄小讀者》。他在扉頁上寫了幾句話,說他剛剛參加一二九游行回來,衣服被警察的水龍頭噴濕了,很激動,寫字時手還有些發(fā)抖。
對于一個從小學(xué)到初中時段的孩子來說,讀了這些讀物,說不上有什么深刻感受。但今天拿到手里,就不一樣了。翻開這本書的“序”,便可看見老教育家,當(dāng)時開明書店的總編輯夏丏尊寫的一段話,這是“點睛”之筆。他說通觀全書“有一貫的出發(fā)點可尋。就是勸青年眼光要深沉,要從根本上做功夫,要顧到自己,勿隨了世俗圖近利”。接著說,“因為我所知道的學(xué)生們,學(xué)者們,和革命家們都太貪容易,太膚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類似美國的旅行家看《蒙娜麗莎》③《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第十一封,《談在盧佛爾宮所得的一個感想》中,記述了四、五十個美國青年參觀蒙娜麗莎名畫,匆匆而過的膚淺形象?!氨R佛爾宮”,今通稱盧浮宮。了”。
當(dāng)前,作為一個耄耋老人,舊書重讀,摩挲著書本,仿佛聽到了來自遙遠(yuǎn)的,深沉的腳步聲。這份穿越歷史的厚重,在幼嫩敏感的孩子心里扎了根。它“潤物細(xì)無聲”,不知不覺間,留下印記了。這種來自童年的熏陶,老來回味,涌上心頭的何止“百種滋味”④本詩開頭一句“老來重溫幼年書,百種滋味上心頭”相呼應(yīng)。?
當(dāng)年寄書給我的家兄繼愈已經(jīng)離去三年了。他留下的記憶卻歷久常新。我手里拿著這本書,竟忍不住含著眼淚,再讀,三讀。昏花的老眼中,恍惚間,我聽見當(dāng)時的聲音,還看見清晰的形象。我讀的已不再是書。我讀到書本外邊去了。
——2012年7月定稿于家兄離世三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