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強
(福建師范大學閩南科技學院人文藝術系,福建泉州362332)
中國山水畫藝術之美及其人生哲學
楊世強
(福建師范大學閩南科技學院人文藝術系,福建泉州362332)
中國山水畫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載體,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精髓。其藝術形式經歷了上千年的發(fā)展演變,無論是在藝術精神,還是繪畫語言,以及表現(xiàn)形式方面,都已經遠遠超越了山水畫本身的藝術樣式,成為中國文人人生哲學的傳神寫照。
天人合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道法自然;退隱
中國山水畫是以自然山川作為主要描繪對象。早在南北朝,謝赫的《六法論》就提出了“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的山水美學范式,在山水畫的成型期就已經提出了一個初步完備的繪畫理論框架。中國山水畫從一開始就“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從來就不滿足于對自然山川的真實再現(xiàn),而是追求人對自然山川的本體感受,創(chuàng)造出我之“情”與物之“景”相互交融的美學意蘊,達致“萬趣融其神思”的審美樂趣。山水畫追求意境的營造,強調個體情感和精神的抒發(fā)。宗白華曾說:“藝術境界與哲學境界,是誕生于一個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唐代詩人王維所開創(chuàng)的山水詩的美學意境成為文人畫家努力追求表現(xiàn)的美學理想,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北宋畫家郭熙曾說:“真山水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清,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完全體現(xiàn)了一個畫家?guī)е娙说那閼讶タ创匀?,體味自然山川中詩意的圖像,“使視覺形象成為中國文化中真正的‘雅藝’之一”。[1](P150~151)“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用清新雋永的自然啟示來達到寧靜致遠的境界”[1](P150~151),創(chuàng)造出情真意切與自然渾然一體的藝術真境界。山水畫家也常以“神思”、“臥游”的方式來觀照山水畫,駕馭時空,“遷想妙得”,千里江山盡收眼底,創(chuàng)造出可居可游的山水美景。這不單是藝術表現(xiàn)手法的獨特美學特征,同時也蘊含了中國文人的審美情懷,體現(xiàn)出人與自然的高度融合。
在中國山水畫中,居于技法與審美核心的是筆墨。筆墨本身蘊含了中國文人豐富的思想情感以及審美理想。中國畫中筆墨講求“書畫同源”,追求筆墨的平淡天趣,注重自然與本性?!笆顼w白木如籀”的書法用筆意境,“平留圓重變”對于用筆用線的基本要求,“墨分五彩”,“夫畫道之中,水墨為上”,“絢爛之極歸于平淡”,這些中國式的玄道色彩觀的詮釋,都體現(xiàn)出中國式的哲理與美學理念。在文人畫家筆下,筆墨不單只是造型的需要,其本身也被賦予了人生情感與審美意義,使得一筆一畫都具有了獨立的美學價值?!笆挛锏母行孕问降拿涝谟谒悄撤N超感性的精神的東西的表現(xiàn)”[2](P493~497),而石濤和尚更是提出了“筆墨當隨時代”的理念。這是關于筆墨的藝術創(chuàng)新問題,使筆墨更具有了時代性。筆墨當隨時代,當隨心性,當隨感悟,當隨文人的審美情懷,在筆墨之中把儒家的中正庸和的人生規(guī)范,禪的“頓悟”“心性”與“空”,道的平淡、自然,共同達成“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而映照到筆墨中來,感悟天道、自然、人性的光輝。
中國文化深受儒釋道思想影響。在這種特殊哲理文化基因所孕育出的山水畫里,正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的體現(xiàn)。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孔子在高揚人格美的同時,取山水以喻仁、智,正是要把人的這種內在的、視而不見的品格,與經驗中的山、水的特點相比,賦予這種內在美以具體可感的形式?!保?](P140~145)自然不僅具有物質屬性,而且與人的品格情操息息相關。中正庸和,不偏不倚的人生哲學外化為自然的平衡狀態(tài),而山水所體現(xiàn)出的穩(wěn)重,深沉,靜默正無限吻合了文人內心的法度。
“中國文藝出于道家”,文人筆下的山水,同時蘊含了對宇宙永恒的追求。道家所提倡的“無己”,“無功”,“無名”的主張和“逍遙游”的思想境界,“道法自然”中體現(xiàn)的基本認識論和方法論,都強調對于宇宙,自然,自我的相互融合。在山水畫中感受人與自然的有機統(tǒng)一而后才能觀“道”?!肚f子·齊物論》云:“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彼枥L的宇宙萬物,既是真正的自然,又是最崇高的人格世界。
從漢代佛學東漸,而后演變?yōu)橹袊降姆稹U宗,禪宗強調“頓悟”,禪不僅是一種宗教,也具有廣泛的人生哲學意義,其哲學義理能幫助文人士子解脫生命與現(xiàn)實的苦痛,通過內心的修煉,關懷到藝術創(chuàng)造的心性。正所謂“明心見性”。禪宗里面所蘊含的對人性的關懷,已經超越了肉體存在,彰顯著人類精神澄明高遠的境界。在中國藝術精神中體現(xiàn)出的“敬道親仁,師天得意,法古通變,樂生重氣”[4](P143~155)的美學觀,既是人生態(tài)度,也是永恒精神,“它既要表現(xiàn)出單純的精神及其內在的深度,要使絕對精神及其無限性和普遍性以肯定的方式與個別主體性達到統(tǒng)一,超出直接存在之上,但同時還要用肉體的外在形狀把精神的無限性和內在本質表達出來,供感性觀照和感受”[5](P129~135)。
在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下,面對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文人把視角轉向了自然山川,寄情于山水,正如東漢張衡在《歸田賦》中感念“超塵埃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拋開了塵世的羈絆,瀟灑于漁樵耕讀。陶淵明《飲酒》詩言“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追求一種平淡天真,寧靜致遠的精神境界。宗白華曾說:“中國繪畫所表現(xiàn)的精神是一種深沉靜默地與這無限的自然,無限的太空渾然融化,體合為一。”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決定了文人士子的人生抱負與政治理想,而在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與政治斗爭中,卻找不到精神的皈依,“在一種充滿憤激與不平的幻滅感中,人的生存意義和價值成為十分重要的問題,儒家所宣揚的至高無上的仁義道德不再被認為是人必須無條件服從的東西了”[2](P7~12),這時候田園成了文人的避難所和精神家園?!疤煜掠械绖t現(xiàn),無道則隱”,放棄功名利祿,對現(xiàn)實反抗的一種方式就是退隱。忘卻現(xiàn)實的痛苦,澄懷觀道,修身養(yǎng)性。儒家所提倡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在這時更有了現(xiàn)實意義。卻在無意中消解了革命的動力。
而道家的無為,順應自然,崇尚自然的宇宙觀,又剛好契合了文人此時的心境,拋開世事煩憂,獨享“采菊東籬下”的天趣。流連于鏡花水月,小橋流水,此時沒有了爭斗,沒有了賦稅,沒有了車馬之喧,代之一種烏托邦式的桃花源理想。但在文人士子的內心深處卻時刻糾結于“出仕”與“入仕”的矛盾。雖隱于山林卻想著高高的廟堂。文人在失意與失落中體現(xiàn)“放”與“達”的人生態(tài)度,卻隱隱地流出一絲惆悵與淡淡的哀傷?!爸袊嬛v平和,講退隱,講鏡花水月,講忘卻痛苦,連同理想上進一并暫且放下,以求得失意心靈的慰藉”[6]。最終聊以慰藉失意心靈的“悠然南山”成了中國文人精神的“救命稻草”,一切因果都消解在山水之間,消解在“水墨文章”之中。中國山水是自然的,卻是人性的,隱藏在山水畫淡泊寧靜背后的是中國文人的人生悲涼。
機器已經悄然擠進了我們這個田園牧歌的世界,在這個高歌猛進,物欲橫流的時代,精神家園已離我們越來越遠。當我們的眼光穿越千年的塵埃,回望歷史,在精神荒原上重拾自我靈魂時,深刻洞悉我們存在的價值,在今天的確有著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
[1]洪再新.中國美術史[M].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0.
[2]李澤厚.中國美學史(下)[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3]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第1卷)[M].濟南:齊魯書社,1987.
[4]史仲文.中國藝術史導讀[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
[5](德)黑格爾.美學[M].冠鵬程,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6]楊福音.“半新不舊齋話”[N].深圳商報,2011-4-6(C6).
責任編輯袁麗華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J212
A
1673-1395(2012)06-0179-02
2012-04-28
楊世強(1974-),男,重慶人,助教,主要從事中國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