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如巧,謝錦添
(1.重慶大學法學院,重慶 400044;2.西南政法大學黨委宣傳部,重慶 401120)
論中國法律監(jiān)督的主體混同與獨立
吳如巧1,謝錦添2
(1.重慶大學法學院,重慶 400044;2.西南政法大學黨委宣傳部,重慶 401120)
作為中國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檢察機關法律監(jiān)督權力在具體實施中,并沒有對其與其他權力在行使主體方面予以角色分離。權力行使主體的角色混同產生了消極后果,并導致人們對檢察機關法律監(jiān)督權力運作方式的批評與質疑。未來檢察機關內部的法律監(jiān)督部門應當獨立設置,由其單獨行使法律監(jiān)督權力。法律監(jiān)督主體的獨立化有正當性基礎,其實現需要做到三個“相對分離”。
法律監(jiān)督;主體;混同;獨立
作為中國憲法和組織法明確規(guī)定的國家法律監(jiān)督機關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29條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均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檢察機關在保障國家法律順利實施,維護國家法制統(tǒng)一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在中國檢察機關法律監(jiān)督權力的具體實施中,并沒有對法律監(jiān)督權力與其他權力的行使主體予以角色分離,換言之,在中國檢察機關法律監(jiān)督程序的實施過程中,同一主體在行使法律監(jiān)督權力的同時,還在行使著諸如偵查權、公訴權、抗訴權等權力。權力行使主體的角色混同引致人們對檢察機關法律監(jiān)督權力運作方式的批評與質疑,有人甚至以此為理由對檢察機關法律監(jiān)督權力的合理性表示懷疑,主張取消檢察機關的法律監(jiān)督權力??梢哉f,檢察機關內部法律監(jiān)督權力與其他權力行使主體的混同,已經對檢察機關法律監(jiān)督權力的正當性構成了威脅,應當引起充分關注。未來檢察機關內部的法律監(jiān)督部門應當獨立設置,由其單獨行使法律監(jiān)督權力,唯此才能避免檢察機關法律監(jiān)督權力所受到的挑戰(zhàn)。
檢察機關內部法律監(jiān)督主體與其他權力主體的混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法律監(jiān)督權主體與偵查權主體混同。就目前而言,中國檢察機關的自偵案件,即職務犯罪案件的偵查權由檢察機關的反貪污賄賂局行使,反貪局同時亦享有決定逮捕權。這一權力配置對于檢察機關的自偵案件來說,偵查權與對偵查活動的監(jiān)督權的行使并沒有明確分工,偵查權主體與偵查監(jiān)督權主體也沒有實現角色分離。
第二,法律監(jiān)督權主體與刑事公訴權主體混同。對于刑事公訴權,長期以來,不少人都認為其是檢察機關發(fā)揮法律監(jiān)督職能的主要表現形式。在他們看來,檢察機關對公訴權力的行使,是在履行法律監(jiān)督職能,二者并不存在功能上的沖突和矛盾。而在刑事公訴案件的審理中,檢察人員亦往往將自身定位為既是提起刑事公訴的公訴人,又是法律監(jiān)督者,可以對法院的審判行為予以監(jiān)督。檢察人員兼具公訴人與監(jiān)督者的雙重身份,使其在提起刑事公訴時不可避免地表現出地位上的優(yōu)越感,這時常成為引起檢察機關與法院之間緊張關系的導火索②如關于法官在開庭審理案件時檢察官該不該起立的問題,就曾經引起檢察機關與法院之間的所謂庭審禮儀之爭。法院認為其作為中立于控辯雙方并踞于二者之上的第三方,地位高于作為控訴方的檢察機關,因此檢察人員在法官開庭時應起立,以示尊重;而檢察機關則認為其作為法律監(jiān)督者,地位高于法院,因此法官在開庭時檢察官無須起立。圍繞檢察官該不該起立等“檢法沖突”的詳細論述,可參見龍宗智《檢察官該不該起立》(《法學》1997年第3期);賀衛(wèi)方《異哉,所謂檢察官起立問題者》(《法學》1997年第5期)。。
第三,法律監(jiān)督權主體與民事抗訴權及民事起訴權主體混同。就檢察機關的民事抗訴權而言,人們長期以來一直將其視為檢察機關對于民事訴訟的法律監(jiān)督權,并且將之視為檢察機關對民事訴訟的主要監(jiān)督方式。檢察機關內部所設置的民行檢察監(jiān)督部門,其主要職責即為對生效的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的判決提起抗訴。這種抗訴權與監(jiān)督權相互混同的權力格局,使民事抗訴中的檢察人員亦具有了雙重身份。近年來,隨著國有資產流失、環(huán)境污染、損害消費者利益等涉及公共利益案件的不斷增多,對公共利益予以司法救濟的要求愈發(fā)迫切。因此,公益訴訟這一應對現代型糾紛的訴訟形式也日益為人們所認識和熟知。在近年來若干起有較大影響的公益訴訟中,一直活躍著檢察機關的身影,并且由檢察機關代表國家提起公益訴訟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檢察機關基于其法律監(jiān)督權而享有提起公益訴訟的訴權,仍然沒有解決權力主體混同的問題,檢察人員在公益訴訟中仍然扮演著公訴人和監(jiān)督者的雙重角色。
訴訟中檢察機關前述角色的重疊所造成的后果是消極的,它引起了人們對于檢察機關參與訴訟活動合理性的質疑:檢察機關在扮演公訴人、偵查者、抗訴者等角色的同時,還在扮演著監(jiān)督者的角色,這顯然違背了訴訟主體不得“一身二任”的原則,檢察機關集“運動員”與“裁判員”于一身的做法嚴重有違司法公正。有學者指出,檢察機關在訴訟中扮演雙重角色會產生下述不利后果,即從邏輯上看,從事著相互矛盾的訴訟職能的檢察機關要么會偏重法律監(jiān)督而忽視追訴犯罪,要么傾向于追訴犯罪而疏于法律監(jiān)督,而不可能兩者加以兼顧[1]。亦有學者擔心,若檢察機關享有法律監(jiān)督地位將導致其在訴訟中凌駕于當事人和審判機關之上,從而打破訴訟的平衡性,因此主張不應賦予檢察機關法律監(jiān)督權[2]。雖然我們不贊成取消檢察機關的法律監(jiān)督權,相反,我們主張應強化檢察機關的法律監(jiān)督權,但檢察機關現行法律監(jiān)督體制所存在的前述弊端應當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
就監(jiān)督主體的設置而言,我們認為,應當在檢察機關內部設置獨立的法律監(jiān)督部門,由該部門獨享法律監(jiān)督權力,改變先前將法律監(jiān)督權與其他權力賦予同一主體的做法。將法律監(jiān)督主體予以獨立設置,既是實現司法公正的要求,也是樹立檢察機關法律監(jiān)督權威性的需要。
“在現代社會,司法應當以公正作為價值取向,公正與現代司法有著內在的聯系,不與公正相聯系的司法就喪失了現代司法的應有之義”[3]。一般認為,司法公正包括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所謂實體公正,指的是司法機關在準確認定案件事實的基礎上,正確地適用了應當適用的法律,據此所作出的裁判結果就被視為是公正的。因此,實體公正又被稱為裁判結果的公正。而程序公正則是指司法活動過程的公正,是訴訟程序設計和程序規(guī)則選擇運用方面的公正。雖然中國一直存在重實體公正而輕程序公正的現象,但程序公正的重要性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認的。司法公正作為一種理念追求,必須通過程序公正予以實現。法律正義的最大特點就是強調必須以程序正義為載體和前提來追求公正的結果。程序公正是由立法公正通往具體實現社會關系公正的橋梁和紐帶,其可以給人以形式上公正的感覺,并可以增加司法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的可預見性。
就實體公正而言,其實現離不開法律監(jiān)督機關的監(jiān)督。實體公正的實現不僅要求正確理解和適用法律,還要求準確認定案件事實。由于法律適用的對象永遠是發(fā)生過的事實,因此執(zhí)法人員在適用法律的時候首先必須根據事后發(fā)現的證據對逝去的事實作出判斷。但執(zhí)法人員因職業(yè)特點所造成的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式,以及執(zhí)法者個人認識能力的局限性,往往會影響到其對事實認定的準確程度。不僅如此,執(zhí)法者所持的政治立場、基于個人利益或階層利益的考慮,以及來自外界的種種壓力,都可能影響其對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的采信,影響對法律規(guī)則的把握,從而引發(fā)實體上的錯誤或不公。實體上的錯誤和不公顯然違背了法律制定者的初衷,背離了法律適用的目的,導致司法權對公民權利的不當侵害,使法律的適用走向適用法律目的的反面。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在制定法律的時候,總是要設置一定的監(jiān)督制約機制和司法救濟手段,以防止和糾正法律適用的錯誤和不公對法制的破壞和影響。這一監(jiān)督制約機制即為設置在檢察機關內部的、獨立的法律監(jiān)督部門。就程序公正而言,程序正義的實現同樣需要加強監(jiān)督,這在中國有更為迫切的現實需要。程序正義的觀念在中國遠未深入人心,司法實踐中“重實體、輕程序”的現象仍然十分普遍。在不少人看來,程序只是形式上的東西,可有可無,程序是否公正無礙司法公正的實現。這種觀念顯然是錯誤的,正是在這種錯誤觀念的誤導下,偵查機關才會只關注案件的偵破率而對偵查過程中的程序性要求視而不見,致使刑訊逼供現象屢禁不絕;也是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審判機關才會強調案件審理的“從重從快”,而將法定的審判程序置于不顧。實際上,實踐中不少錯案的發(fā)生往往不是在實體法的適用上,而更多的是發(fā)生在程序規(guī)則的適用上。不僅如此,“權力尋租”等司法腐敗現象也對司法的程序公正造成了極大的威脅。所有這些都使得對司法程序的運作予以監(jiān)督成為必須。在中國,確保程序公正的監(jiān)督機制除了審計監(jiān)督之外,法律監(jiān)督機關的法律監(jiān)督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獨立法律監(jiān)督部門的設置使法律監(jiān)督者與被監(jiān)督者斷絕了利益上的聯系,有助于保障法律監(jiān)督部門在行使法律監(jiān)督權時秉持中立立場,避免了先前因法律監(jiān)督主體與其他權力主體角色混同而產生的對監(jiān)督主體公正性的質疑。這一措施不僅有利于促進司法的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其對法律監(jiān)督主體監(jiān)督行為公正性的保障亦同樣發(fā)揮著不容忽視的影響。
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權威是指“使人信從的力量和威望”[4]。而按照《辭海》的解釋,權威一是指“權力和威勢”,二是指“源于拉丁文auctoritas,含有尊嚴、權力和力量的意思。指人類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具有威望和支配作用的力量”[5]。在馬克斯·韋伯看來,權威主要指的是服從的可能性。服從的獲得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一是通過暴力或者武力強制別人服從;二是通過獲得別人的內心認同,來達到令人信從的效果。相較而言,雖然通過暴力或者武力(力量)等強制方式可以達到讓人服從的目的,但這種服從的效果很差,而且也不夠穩(wěn)定。獲得服從的最好方式是前述第二種方式,只有獲得了別人的內心認可,才能獲致長久而穩(wěn)定的威望,進而獲得別人的信從。就檢察機關的法律監(jiān)督而言,其對被監(jiān)督者需要樹立權威形象。檢察機關法律監(jiān)督權威的獲得不僅應依賴于國家賦予其的法律強制力,更應當依賴于被監(jiān)督者的內心認可。與其他機關相比,檢察機關在履行法律監(jiān)督職能方面有著更為豐富的經驗和更為濃厚的法律監(jiān)督色彩。不僅如此,借助于既有的經驗和人才,檢察機關在法律監(jiān)督的運作方面也較其他機關更為專業(yè)化。這些都有助于提高被監(jiān)督者對檢察機關法律監(jiān)督正當性的認同。更為重要的是,由檢察機關內部獨立設置的監(jiān)督部門行使監(jiān)督權力,保證了監(jiān)督者在監(jiān)督過程中的獨立地位,而獨立地位是監(jiān)督者保持公正和超脫立場,進而獲得被監(jiān)督者認可所必不可少的。在先前檢察機關的法律監(jiān)督中,由于監(jiān)督主體在身份上并未獲得獨立,使其在法律監(jiān)督的實施過程中難免因與被監(jiān)督者有利益瓜葛而帶有利益傾向,這一傾向顯然會危及監(jiān)督者的公正和超脫立場,進而危及被監(jiān)督者對檢察機關法律監(jiān)督正當性的認可。獨立的法律監(jiān)督部門擺脫了與被監(jiān)督者的利益糾纏,不僅有利于促進監(jiān)督者持超脫和公正立場,更有利于促進被監(jiān)督者對法律監(jiān)督的認可,進而有利于提升檢察機關法律監(jiān)督的權威性。
法律監(jiān)督主體建設的主要內容,是要做到法律監(jiān)督主體的獨立化,即將檢察機關的法律監(jiān)督主體同行使其他職能的主體相分離。具體說,實現法律監(jiān)督主體的獨立化,要做到三個“相對分離”:偵查監(jiān)督主體與偵查主體的相對分離;刑事程序監(jiān)督主體與公訴及刑事抗訴主體的相對分離;民事程序監(jiān)督主體與民事起訴、民事抗訴主體的相對分離。
在強化對檢察機關偵查活動的監(jiān)督方面,中國臺灣地區(qū)的做法不無啟發(fā)意義。為解決“檢警一體制”下的偵查監(jiān)督問題,中國臺灣“檢察官改革協(xié)會”提出的“檢察一體陽光法草案”動議將檢察官分為偵查檢察官和公訴檢察官,公訴檢察官與偵查檢察官處于準上下級關系,以公訴檢察官來節(jié)制偵查檢察官的活動[6]。雖然中國臺灣學界對此動議仍然存在爭議,但該“草案”將偵查監(jiān)督主體與偵查主體相對分離的構想,對于中國大陸地區(qū)法律監(jiān)督制度的改革而言卻不無啟發(fā)意義。除此之外,《俄羅斯聯邦檢察法》對檢察人員也作出了監(jiān)察員與偵查員的區(qū)分。考慮到從事公訴的檢察官與專司職務犯罪偵查的檢察官確有不同的專業(yè)背景,以一般檢察官所受的純法律訓練從事職務犯罪的偵查,不僅難以應付重大的白領犯罪,即便偵查一般的職務犯罪,也會因專業(yè)知識之不足而捉襟見肘。據此,將檢察官區(qū)分為偵查檢察官和公訴檢察官(或監(jiān)察員、偵查員),對于加強檢察隊伍的專業(yè)建設和分類管理,特別是對于強化檢察機關內部對職務犯罪偵查活動的監(jiān)督,也是一個可供選擇的改革方案[7]。
就中國而言,為了加強對檢察機關職務犯罪偵查部門偵查行為的法律監(jiān)督,目前最高人民檢察院正在試點“人民監(jiān)督員”制度,即檢察機關邀請人大代表或普通民眾作為監(jiān)督員,由其對檢察機關的職務犯罪偵查行為予以監(jiān)督。這一做法雖然受到了人民代表和社會各界的普遍好評,并且也收到了一時之效,但很難作為一種常設機制長久地存在下去。更為重要的是,人大代表或普通民眾作為非法律專業(yè)人士,由其對作為法律專業(yè)人士的檢察官進行法律監(jiān)督,其效果可以想見。為確保偵查監(jiān)督權的有效行使,有必要將檢察機關的偵查權與偵查監(jiān)督權予以相對分離,前述中國臺灣地區(qū)及俄羅斯的相關做法具有借鑒意義??紤]到現實國情,我們認為可以對偵查權與偵查監(jiān)督權作如下配置,即檢察機關反貪部門仍然享有偵查權,但偵查監(jiān)督權應從反貪部門中分離出來,由檢察機關的法律監(jiān)督部門專享。對偵查權與偵查監(jiān)督權的此種配置,既有利于促使偵查部門更加專注于其本職工作,促進偵查活動的專業(yè)化,又有利于偵查監(jiān)督權的真正落實,消除先前由偵查主體“自我監(jiān)督”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1.刑事程序監(jiān)督主體與公訴主體相對分離
公訴權是世界各國檢察機關都享有的一種基本權力。檢察機關從誕生之日起,便是一種新型的代表國家追訴犯罪的專門機關,設立國家公訴機關的目的就是行使公訴權,檢察機關是應國家公訴的需要而產生發(fā)展起來的[8]。有學者在梳理現代公訴制度起源的基礎上指出,公訴制度是為了消除封建割據狀態(tài)下法制不統(tǒng)一對追訴犯罪活動帶來的不利影響,維護國王制定的法律統(tǒng)一實施而建立的。這種歷史事實表明,公訴制度的起因使其從誕生的時候起就具有今天我們所說的法律監(jiān)督功能。該學者進而認為,公訴機關是站在國家的立場上,為了維護國家法律的尊嚴,為了恢復遭到破壞的法律秩序而對犯罪嫌疑人提起訴訟的。公訴機關提起訴訟的目的是伸張法律正義。公訴活動所關注的是法律秩序是否得到了維護,法律正義是否得到了伸張[9]。該學者的這一觀點也代表了學界對檢察機關公訴權性質的普遍看法。
基于此,有學者主張將檢察機關的公訴權與刑事程序監(jiān)督權予以分離,更有學者主張取消檢察機關的刑事程序監(jiān)督權③如陳瑞華《司法權的性質》(《法學研究》2000年第5期);陳衛(wèi)東《我國檢察權的反思與重構——以公訴權為核心的分析”》(《法學研究》2002年第2期)等文章都主張取消檢察機關的刑事程序監(jiān)督權。。筆者認為,取消檢察機關刑事程序監(jiān)督權的主張顯然過于極端而不可取,但將檢察機關的公訴權與刑事程序監(jiān)督權相分離的建議則是頗為中肯的。筆者建議在檢察機關內部重新進行權力配置,將具體行使公訴權的部門與法律監(jiān)督部門相分離,亦即公訴部門在今后將只能行使公訴權,刑事程序監(jiān)督權則交由專門的法律監(jiān)督部門行使。對公訴權與刑事程序監(jiān)督權的這一配置,不僅符合憲法關于檢察機關之法律監(jiān)督機關的定位與職權的規(guī)定,也能夠適當克服目前法律監(jiān)督者與追訴者角色混同所導致的諸多問題。
2.刑事抗訴權歸位
學界通說一般認為,在刑事訴訟中,檢察機關是通過行使抗訴權來行使審判監(jiān)督權的,因而抗訴權屬于程序監(jiān)督權,亦即法律監(jiān)督權的范疇。這一觀點值得商榷。筆者認為,刑事訴訟中的二審抗訴權與再審抗訴權并非屬于法律監(jiān)督權的范疇,而應屬于訴權范疇。之所以將檢察機關的刑事抗訴權作如此定位,是基于如下兩個理由:一是因為檢察機關在提起抗訴時所關注的問題主要只包括兩個方面,即案件的事實問題以及案件的法律適用問題,而法制統(tǒng)一問題很少在檢察機關提起抗訴時的考慮范圍之內,維護法制的統(tǒng)一更多的應當是法律監(jiān)督部門的職責,而不應當成為抗訴部門在提起抗訴時所考慮的因素。從這個角度說,刑事抗訴權更加符合訴權的表征,而不應當納入法律監(jiān)督權的范疇。二是因為在中國的司法實踐中,抗訴權一般都由公訴部門行使,而非由法律監(jiān)督部門行使,抗訴權行使部門的這一現實格局,一方面表明抗訴權是公訴權的延伸,刑事抗訴只是刑事公訴的一種形式,另一方面也表明抗訴仍然具有控訴性征而不具有中立性,而中立性是法律監(jiān)督權的必備要件。前述理由有力地詮釋了抗訴權的訴權性質,因此,我們應當拋卻將抗訴權視為法律監(jiān)督權的陳舊而錯誤的看法,將其重新歸位于訴權。對于歸位之后的再審抗訴權而言,不論是從抗辯對等的角度,還是從“一事不再理”或者“禁止雙重危險”原則的角度考慮,都應當在再審抗訴提起的次數、期限、理由等方面加以限制。這一點對于糾正實踐中有的檢察機關以法律監(jiān)督的名義,而不計期限、不計次數地提起再審抗訴的錯誤做法來說,有著現實的意義。
筆者認為,應當將檢察機關在民事抗訴中的抗訴權與民事程序監(jiān)督權予以分離,除此之外,應正式賦予檢察機關在公益訴訟中的民事起訴權,并將該訴權與民事程序監(jiān)督權相分離。概言之,即將檢察機關在民事訴訟中的權力分為民事抗訴權、民事起訴權與民事程序監(jiān)督權。
民事抗訴權。檢察機關對民事案件提起抗訴的權力規(guī)定于《民事訴訟法》第187條,根據該條第1款的規(guī)定,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fā)現有本法第179條規(guī)定情形之一的,應當提出抗訴。第179條則對檢察機關可提出抗訴的情形進行了具體規(guī)定。對于檢察機關提出抗訴的案件,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抗訴書之日起30日內作出再審的裁定。檢察機關提起抗訴將必然引發(fā)再審,這與當事人申請再審有本質的不同。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案件的再審因檢察機關的抗訴所引起,但檢察機關并不是再審案件的當事人,案件當事人仍然是原、被告雙方當事人,并且檢察機關的抗訴部門在案件的再審中也不再具有法律監(jiān)督者的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說,檢察機關抗訴部門的民事抗訴權其實只是一種再審程序的發(fā)動權,而并不具有法律監(jiān)督的色彩。因此,有必要將檢察機關的民事抗訴主體與民事程序監(jiān)督主體予以角色分離。就權力的配置主體而言,民事抗訴權應當由民事行政檢察部門享有。
民事起訴權。所謂檢察機關的民事起訴權,指的是賦予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權力。中國現行立法并沒有賦予檢察機關對于民事案件提起公益訴訟的權力。為了使檢察機關為維護公共利益而提起公益訴訟的行為有明確的法律依據,有必要在法律中明確賦予檢察機關此項權力。就中國而言,由檢察機關來提起公益訴訟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首先,在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時,只依靠利害關系人來解決社會所面臨的利益保護問題不夠,需要代表公權力的機關出面,由其對受損公共利益予以維護。而在所有代表公權力的機關之中,立法機關立法權的行使決定了其不能同時行使起訴權;而訴審分離的訴訟規(guī)則決定了行使審判權的法院不能同時享有訴權;行政機關有時會成為行政公益訴訟的被告,因此亦不宜享有起訴權。而檢察機關自產生以來,就一直以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代表的形象出現,由其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人參與訴訟符合其本質要求,也能有效地保護公共利益。其次,將公益訴訟的起訴權交由他人行使,有可能導致起訴的不慎重而浪費訴訟資源,特別是若允許公民個人提起公益訴訟,則這種擔心將很容易成為現實。因此,出于節(jié)約訴訟資源和防止濫用訴權的考慮,應將公益訴訟的提起權交由一個機關予以統(tǒng)一行使。而檢察機關顯然適合擔任這種角色。再次,將公益訴訟的起訴權交由檢察機關行使,亦符合現代法治理念下檢察官的角色定位。這不僅是因為檢察機關本身就是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言人,還因為檢察機關具有其他機關和個人所不具有的權威性、超脫性和專業(yè)性。所有這些都意味著由檢察機關享有公益訴權將更為合理。
就公益訴權具體該由檢察機關哪一部門行使的問題,存在兩種選擇:一種是由民事行政檢察部門行使公益訴權;一種是由公訴部門行使公益訴權。在這兩種選擇中,筆者贊同后者。如前所述,民事行政檢察部門的職權應限于對生效的民事判決和行政訴訟判決提起抗訴,而不能再享有提起公益訴訟的權力。之所以將公益訴權交由公訴部門行使,不僅是因為公訴部門具有更為豐富的訴訟經驗,由其提起公益訴訟對于公共利益的保護而言更為有利,還因為這樣配置公益訴權可以促進公訴權的一體化,使公訴部門能夠統(tǒng)一行使公訴權④公訴權的一體化指的是由檢察機關的公訴部門統(tǒng)一行使刑事追訴權、民事公訴權及行政公訴權。將三種訴權統(tǒng)一配置于同一法律部門,不僅可以盡量少地占用司法資源,符合訴訟經濟原則,還有利于全面審查案件事實,發(fā)現同一事實中應當追究的各種形式的責任,實現三種功能之間的互惠,最充分地體現公益代表和國家的法定訴訟代理人的工具價值。除此之外,由主訴檢察官統(tǒng)一行使三種公訴權,有利于全面提高主訴檢察官的法律素質。關于公訴權一體化的詳細論述,可參見俞靜堯編著《檢察權的利益分析》(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20-226頁)。筆者對此不予過多闡述。。更為重要的是,由公訴部門而非民事行政檢察部門行使公益訴權,可以避免出現民事行政檢察部門就公益訴訟案件提起抗訴時身份尷尬的問題。否則,在檢察機關就公益訴訟案件提起抗訴時,民事行政檢察部門將既是案件的當事人,又是再審的發(fā)動者,這一身份上的重疊顯然不合理。
民事程序監(jiān)督權。檢察機關在民事訴訟中的程序監(jiān)督權,指的是當事人向其提出再審申請以后,檢察機關對于涉及重大國家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問題,向法院提起抗訴的權力。這一權力的運作將分兩個步驟進行,首先由法律監(jiān)督部門接受當事人的抗訴申請并予以審查,發(fā)現法院的生效判決確有錯誤,并涉及重大國家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可將其移交民事行政檢察部門,指令其向法院提起抗訴。隨后民行檢察部門接到法律監(jiān)督部門提起抗訴的指令后,應當提起抗訴。法律監(jiān)督部門對于法院生效判決確有錯誤,但并不涉及重大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抗訴申請,同樣可移交民事行政檢察部門,建議其向法院提起抗訴。民行檢察部門經過審查之后,可以向法院提起抗訴,也可以不提起抗訴。在這一權力運行程序中,法律監(jiān)督部門享有民事程序監(jiān)督權,但并不享有抗訴的實施權,抗訴實施權仍然由民事行政檢察部門享有。這一做法既有利于維護當事人的再審申請權,又有利于促進檢察機關內部各部門的專業(yè)分工。需要指出的是,前述權力配置方式將改變現行的由民行檢察部門接受當事人抗訴申請的做法,今后的抗訴申請將由法律監(jiān)督部門統(tǒng)一受理。
[1]陳瑞華.司法權的性質——以刑事司法為范例的分析[J].法學研究,2000(5):28 -56.
[2]郝銀鐘.中國檢察權研究[C]//陳興良.刑事法評論(第5卷).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91.
[3]公丕祥.論司法公正的價值內涵及制度保障[C]//信春鷹,李林.依法治國與司法改革.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198.
[4]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948.
[5]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Z].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141.
[6]林鈺雄.檢察官論[M].臺灣:學林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2000:288-292.
[7]俞靜堯.檢察權的利益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228.
[8]陳衛(wèi)東.我國檢察權的反思與重構——以公訴權為核心的分析[J].法學研究,2002(2):1-17.
[9]張智輝.法律監(jiān)督三辨析[J].中國法學,2003(5):14-22.
On the Confusion and Independence of the Legal Supervision Subject
WU Ru-qiao1,XIE Jin-tian2
(1.School of Law,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P.R.China;2.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the Party Committee of CPC,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Chongqing 401120,P.R.China)
In the practice of prosecution's power of legal supervision,the exercising subject has not been separated from other exercising subjects of power.The confusion of exercising subjects of different power has generated a lot of negative consequences,which bring about the criticism and doubt of the prosecution's power operation of legal supervision.In the future,the department of legal supervision within the prosecution would be set up independently,which exercises the power of legal supervision separately.The independence of legal supervision subject has the legal basis,its realization needs three “relative separation”.
legal supervision;subject;confusion;independence
DF84
A
1008-5831(2012)02-0135-06
2011-10-09
重慶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項目(CDJRC10080005)
吳如巧(1981-),男,安徽淮南人,重慶大學法學院講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訴訟法博士研究生,中國法學會法律信息部兼職研究人員,中國政法大學博士后研究人員,主要從事訴訟法學、司法制度與證據法學研究。
(責任編輯 胡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