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詞
(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150030)
淺析國際漢語教育及推廣中的文化因素
王 詞
(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150030)
國際漢語教育及漢語國際推廣都不僅僅是語言問題,更離不開文化的支撐。對于國際漢語教育來說,文化與語言結合的程度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而漢語國際推廣的中心工作也是以漢語為載體和媒介,以中國文化為主要內(nèi)容。本文對于文化在國際漢語教育及推廣中的作用及意義進行分析,以期為漢語與中國文化的推介提供參考。
文化;國際漢語教育;漢語國際推廣
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國際漢語教學被稱為“跨文化”的第二語言教學。在這項事業(yè)起步的時期,國內(nèi)曾對于國際漢語教學問題是純粹的語言問題還同時也是文化問題有過討論。但是,隨著國際漢語教學事業(yè)的發(fā)展,人們發(fā)現(xiàn)它不可能僅是語言問題,更無法離開文化。從根本上說,語言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因此,國際漢語教師的跨文化教學意識,決定了外國學生漢語習得的效果。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其差異在本質(zhì)上反映的是文化上的差異,所以第二語言教學,實質(zhì)上是第二文化教學??梢娢幕蛩卦趪H漢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小視,或者說在國際漢語教學中,文化因素滲透得好,其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同樣,漢語國際推廣更不僅是語言的問題,也是文化的問題。許多人要通過學習漢語了解中國,很大程度上是要了解中國文化。這些學習者,無論是在本國學習,還是來到中國學習,其基本目的都是一樣的。即使是對把漢語純粹當作工具看待的學習者而言,要掌握好這門工具,也不能忽略文化問題。從世界希望了解中國的這種實際需求出發(fā),可以認為,漢語國際推廣的中心工作是以漢語為載體和媒介,以中國文化為主要內(nèi)容,把漢語與中國文化一起推介給世界。如果說起初的國際漢語教學主要是作為純粹的語言教學來處理的話,那么,現(xiàn)在的漢語國際推廣則是讓世界更方便,更真切地了解中國——中國的歷史與現(xiàn)實,中國的社會與生活,中國的經(jīng)濟與政治,中國的文學與藝術,等等。這就不僅僅是語言和工具的問題,更是一個文化的問題。
什么是文化?這是一個非常難以界定的概念。國外學者一直傾向于認為“文明”是屬于物質(zhì)的、技術的、客觀的,“文化”是屬于精神的、信仰的、主觀的。但是這種對文化與文明的劃分方法并沒有得到世界各國學者的普遍認同。按照英國人類學家E·B·泰勒的理解,文化“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他人類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種種能力、習性在內(nèi)的一種復合整體”。很顯然,這種界定沒有包括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產(chǎn)品,所以中國學者并不認同。楊東莼這樣定義文化,即“文化就是生活”。加以進一步解釋就是文化是“人類一切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美國頒布的《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用5個C來表述外語教學中文化的內(nèi)容,即 Communication(溝通)、Cultures(文化)、Connections(關連)、Comparisons(比較)、Communities(社區(qū))。該標準提出從三個方面來認識文化:文化觀念、文化習俗與文化產(chǎn)物。三者互相聯(lián)系、互相影響。如果把美國外語教育標準的文化目標用一個三角形來表示,三角形的兩個底角分別是“文化習俗”和“文化產(chǎn)品”,頂角是“文化觀念”。該標準強調(diào)的是這個三角形的左右兩條邊,即學生應理解文化習俗和文化觀念之間的關系,理解文化產(chǎn)物與文化觀念之間的關系。這實際上是“以成功交際所應具備的文化認知為出發(fā)點來確定文化目標”的,“從實際社會生活中的文化現(xiàn)象入手,將其與更為深層的文化觀念聯(lián)系起來,從而達到認知文化的目的”。如此看來,無論是對外漢語教學,還是國際的漢語推廣,無論以什么樣的方式表述,文化內(nèi)容都是不可或缺、重中之重的。
就跨文化漢語教師而言,如果忽略了漢語的文化內(nèi)涵在外語教學法上所具有的特殊意義則會使作為外語的漢語教學流于一般形式,使其處于與本族語教學無區(qū)別的狀態(tài)。結果,就會漠視跨文化漢語教學的“外語教學”性質(zhì),混淆其與“本族語教學”之間的區(qū)別,還會混淆“培養(yǎng)基本語言能力”與“講解語言背景知識”之間的區(qū)別。
對文化內(nèi)涵與教學法的關系,如果缺乏足夠的認識,還往往會給教學工作帶來困難。比如:它會干擾教師的正常工作,使教師不能認真考慮“對外”的漢語教學所具有的跨文化特征,失去對學生在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的準確把握。其結果,會致使教師難以對學生學習過程給予正確的指導,難以有針對性地為學生的漢語習得過程及學用練習創(chuàng)造有利的學習條件??偠灾?,跨文化意識的不足,無論是從“學”還是從“教”的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均是教學效果的不盡人意。
高質(zhì)量的國際漢語教學,應使語言形式與文化信息有機結合。這種結合,從認知過程的角度來看,就是對所學漢語知識的“內(nèi)在化”過程。這種內(nèi)在化從外語教學法的角度來看,就是第二語言與第二文化在其“內(nèi)在化”的過程中如何達到同步的問題。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教師的各種教學投入,最關鍵的應當是為學生對所學外語的“內(nèi)在化”創(chuàng)造條件,為他們的第二語言習得過程導航,幫助學生成功逾越跨文化認知的門檻。
基于這種認識,我們可以引用語言習得理論的術語來說:外語教學施教努力的總體目標,應當是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去幫助學生免遭“第二次文化震撼浪潮”的沖擊,防止出現(xiàn)“習得的僵化狀態(tài)”,杜絕“鴿式語”語用偏誤現(xiàn)象的發(fā)生,極大地減少學生對“過渡性語言”的依賴,支持學生闖過“社會文化認知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促使語言因素和文化因素在第二語言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達到成功的融合,從而使學生的第二語言習得與第二文化習得達到“最佳程度的同步”。
由此,語言因素與文化因素在國際漢語教學過程中可以緊密結合。第一,是否應當鼓勵教師把語言與文化按照其結構特征,等同視之;第二,可否將教學中的語言形式和文化內(nèi)容,分為不同的語言文化習得層次;第三,是否應鼓勵教師將文化內(nèi)容按照不同的層次進行結構安排,與語言教材的選編排序、與教學方案的設計和授課計劃的擬定及教學任務的實施程序結合在一起,從而為語言因素和文化因素在教學中的結合創(chuàng)造條件。
在漢語國際推廣的過程中,漢語只是起到助推作用的媒介,而我們要推廣的其實是中國文化。文化的概念越是寬泛,所涵蓋的內(nèi)容就越龐雜,漢語國際推廣所涉及的文化問題就越復雜。
首先,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龐雜的內(nèi)容似乎使推廣者無從下手。學者陳佛松把文化按其性質(zhì)分為評比性文化與非評比性文化。評比性文化又分為“優(yōu)性文化”與“劣性文化”、非評比性文化即“中性文化”。那么對于我們來說,應該向世界介紹什么樣的中國文化呢,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嗎?當然不是。對于那些精華、精髓、精品,我們固然要向世界介紹;而對于那些糟粕,也應該按照語言教學的需要,從適當?shù)慕嵌燃右耘行越榻B;對于更大量的中性文化,也應該考慮如何才能更容易地獲得異文化族群的理解。所以,在漢語國際推廣中,有關文化內(nèi)容的介紹應該遵循兩個原則:一是在文化內(nèi)容的選取上,要以積極的內(nèi)容為主,對于那些消極的內(nèi)容,則應加以批判性的說明;二是對一些文化內(nèi)容的介紹必須選擇一個適當?shù)慕嵌?,以免造成誤解。
其次,不同的歷史時期包含著不同的時代精神,文化必然會表現(xiàn)出一定的時代性。同時,無論是靠對傳統(tǒng)的繼承,還是靠對外來文化的吸收,中國的文化一直在不斷地選擇與取舍中發(fā)展。歷史文化是現(xiàn)時文化的淵源,現(xiàn)時文化是歷史文化在今天的投影。中國古代文化輝煌燦爛,固然應該介紹給世界;而讓世界更多地了解當代的中國,具有更大的現(xiàn)實意義。所以,在推廣工作中,可以確定這樣的原則:第一,介紹傳統(tǒng)文化,應以那些對現(xiàn)實仍有意義或重大影響的觀念、習俗等為主。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是為了讓外國人更方便、更準確地了解現(xiàn)代中國、解讀現(xiàn)代中國。這是一個重要的立足點。第二,以現(xiàn)當代為主。立足現(xiàn)在,面向未來,是所有民族、國家最現(xiàn)實的基點。世界關注中國,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國,當然有其最現(xiàn)實的考慮。中國的現(xiàn)代社會是什么樣,現(xiàn)代的中國人怎么想、怎么看、怎么做,這也許是世界最想知道的,也是我們最需要向世界展示的內(nèi)容。
1.作為漢語國際推廣的工作者,世界要求我們跳出“中國人”的限制,從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客觀地看待中國文化、介紹中國文化。這是因為,世界要客觀地了解中國。但是我們作為中國文化形態(tài)中的一分子,任何人的認識都必然要受到母語文化的影響。甚至可以說,絕對客觀的態(tài)度是不存在的,因為態(tài)度本來就是主觀的。所以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處理好主觀與客觀之間的關系。第一,應當極力避免兩種文化心理,一是民族虛無主義,二是文化沙文主義。當我們把視線更多地集中在近現(xiàn)代中國的歷史上時,比較容易犯第一種錯誤;當我們更多地聚焦于輝煌燦爛的中國古代文明的時候,又容易犯第二種錯誤。這兩種不良的文化心理都會影響到我們對中國文化的客觀認識。第二,“客觀”并不意味著要將我們所有的文化不加選擇地和盤托出,而是在我們“主觀”認識的指導下,將文化內(nèi)容有選擇地從某一合適的角度介紹出來。
2.在漢語國際推廣的工作中,除了選擇好文化內(nèi)容以外,還應該輔以最有效的手段。例如,從電影、電視到戲曲;從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到多媒體課堂教學等等,一切可供利用的手段都應在考慮之列。這里僅以電影為例,在中國近二三十年的文化輸出中,電影也是一個重要的手段,很多外國人都是通過電影才對中國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但是,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所反映的未必都是客觀的真實,它所選取的角度,從文化輸出的角度來說,也未必都是恰當?shù)?。因此,有些電影很容易使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誤解。這就要求漢語國際教育的教師在課堂上對電影進行適當?shù)倪x取或節(jié)選?,F(xiàn)代科技給漢語國際推廣提供了更多、更便利的手段,關鍵在于如何利用。
國際漢語教育及推廣,因其跨文化的實質(zhì),而對從事這一方面研究的工作者及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這一點,表現(xiàn)在國際漢語教學的課堂過程之中,表現(xiàn)在學生的跨文化認知需求之中。為了開展有效的跨文化漢語教學,教師不單單要熟悉漢語本體知識,還要掌握各國的文化內(nèi)涵,更需要將文化與漢語教學有效地結合。探索語言與文化在教學過程中的關系,應成為跨文化漢語教學與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1]姬建國.跨文化教學意識與國際漢語師資培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7-8.
[2]陳佛松.世界文化史(第二版)[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11-14.
[3]E.B.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21-24.
[4]朱瑞平.漢語國際推廣中的文化問題[J].語言文字應用,2006(6):11-12.
[5]羅青松.美國《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評析[J].世界漢語教學,2006(1):14-16.
Cultural Elements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and Chinese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Wang Ci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30)
The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is called the second language cross- cultural teaching.Language as the carrier of the culture,the difference in essence reflect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o in fact the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is the second culture teaching.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promotion,Chinese just plays a role of the medium,but actually what we want to popularize is the Chinese culture.The Chinese culture is broad and profound with a long history,therefore,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promotion,the cultural content introduction should follow the following two principles:one is the cultural content selection which takes positive content as the main body,for those negative contents,we should take a critical view;for the other aspect,we should choose an appropriate angel to introduce some of the cultural contents,in order to avoid causing misunderstanding,which can both introduc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ake modern cultural as the main body.Based on the present and face the future is the most realistic basis point of all nationalities and countries.
cultural,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Chinese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H195
A
1672-3805(2012)03-0049-03
2012-02-10
王詞(1982-),女,哈爾濱人,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國際文化教育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國際漢語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