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保羅·德曼思想中的“轉(zhuǎn)義”

2012-03-29 00:21岳國法
關鍵詞:德曼盧梭解構

岳國法

(河南工業(yè)大學 外語學院,河南 鄭州450001)

論保羅·德曼思想中的“轉(zhuǎn)義”

岳國法

(河南工業(yè)大學 外語學院,河南 鄭州450001)

轉(zhuǎn)義不只是語言的一種修辭手段,更是理解語言意向性的認識論前提。把轉(zhuǎn)義視為語言的本體,強調(diào)語言的意向性,是德曼語言觀的理論出發(fā)點;把轉(zhuǎn)義作為文學閱讀的原則,強調(diào)文本意義的不確定性,促成了文本意義的多樣化;把轉(zhuǎn)義看作認識論的起點,更好地審視了語言建構和解構意識形態(tài)的運作機制。

保羅·德曼;轉(zhuǎn)義;語言;修辭性

轉(zhuǎn)義(tropic),在古希臘文中的意思是“轉(zhuǎn)動”,后又引申為“方法”或“方式”。在英語中,轉(zhuǎn)義(trope)指的是隱喻、換喻、提喻和反諷等修辭手法。傳統(tǒng)修辭學認為,轉(zhuǎn)義是指語言在使用過程中,有意偏離其字面意義或約定俗成的用法,通過某種語言“變體”在話語之間確立一種聯(lián)想意義,其修辭目的是借詞語被賦予的新用法達到吸引和勸說的效果。然而,在美國解構主義思想家保羅·德曼看來,轉(zhuǎn)義并不是語言的一種修飾手段,而是語言的意向性本質(zhì),是閱讀文學作品和理解社會話語的認識論基礎。它既幫助語言建構意義,又在無形中解構意義,是語言和現(xiàn)實之間重要的中介物。本文即圍繞這個問題展開,通過聚焦轉(zhuǎn)義來解讀德曼的思想。

一、轉(zhuǎn)義的本體論

德曼在他的整個學術生涯里,堅持認為語言的本質(zhì)是修辭性的,任何語言都是通過修辭來指稱意義,然而西方傳統(tǒng)語言觀卻對此問題一直存在著認識上的不足。在《抵制理論》一文中,德曼指出,“語言的科學是由語法、修辭和邏輯(辯證術)構成”,語法控制語言的內(nèi)部關系,決定語義的產(chǎn)生;語法和邏輯之間“具有一種再自然不過的契合”,“語法服務于邏輯,而邏輯又反過來打開通向世界知識的道路”。但是,修辭卻只被看作是語法研究的一部分,是“作為勸說和意義而完成的具體功能(或效果)的語義手段”[1]105。為此,德曼從本體論意義上為之進行辯護。

第一,語言在本體論上是修辭性的。在《隱喻的認識論》開篇,德曼指出,任何語言都是建構在修辭的運作基礎之上的,語言的修辭性是它們存在的常態(tài)。把哲學、神學和詩歌等語言詳細區(qū)分開是不可能的,因為語言的比喻性會不斷介入人的認識論,影響語言的意義呈現(xiàn)。例如就哲學語言和文學語言而言,德曼認為,“一切的哲學,以其依賴于比喻作用的程度上說,都被宣告為是文學的,而且,就這一問題的內(nèi)容來說,一切的文學,在某種程度上,又都是哲學的?!保?]92

隨后,德曼又援引洛克的觀念論、孔狄亞克的感覺論和康德的擬形說進一步說明。洛克認為,語言是一種“媒介體”,它的比喻力量會影響人們的理解,因此會使得語言的意義本身晦澀模糊。“它們的紛亂總是在我們的眼前遮一層迷霧,總要欺騙了我們的理解”,“腐蝕寓于事物本身的知識源泉”和“堵塞知識借以分配給公眾使用的管道”[1]72。德曼認為洛克的語言觀從理論上強調(diào)了語言轉(zhuǎn)義的必然性。在《論人類知識的起源》中,孔狄亞克提出,真實的現(xiàn)實并不寓于事物,而是寓于人的心靈主體。語言是人作為主體,憑借意義即非感知來認識事物,事物才能成為真正的現(xiàn)實。因此,話語轉(zhuǎn)義結(jié)構在功能上屬于語言的“概念性抽象過程的用途”[1]81。也就是說,只考慮事物相一致的屬性部分,其他的都不考慮,這種過程屬于一種隱喻過程。德曼認為,孔狄亞克的語言觀揭示了語言轉(zhuǎn)義的生成過程——“概念即是轉(zhuǎn)義,轉(zhuǎn)義也就是概念”[1]82。德曼隨后又借用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關于圖式和象征語言差異的學說探討轉(zhuǎn)義在認識論上的可能性,解釋語言與現(xiàn)實之間的關系??档碌膱D式語言如“三角形”是以一種替代性再現(xiàn)一個抽象概念;象征語言則是通過比擬事物,以此屬性比擬另一事物。這種替代和比擬的過程都屬于轉(zhuǎn)義的過程,因此德曼認為,轉(zhuǎn)義“不是語言派生的、邊緣的和反常的形式,而是典型的語義學范式。轉(zhuǎn)義結(jié)構不是其中的一種語言模式,而是它照這樣來體現(xiàn)語言的特征?!保?]111

第二,語言的轉(zhuǎn)義是意向性的。在《閱讀的寓言》中,德曼引用盧梭關于“人”的敘事寓言進行解釋,認為語言的比喻運用實際上是“將指稱的意義從一個外部的、可見的特征移置為一個‘內(nèi)在的情感’”[2]158。在這個敘事寓言中,盧梭認為,原始人在遇到其他人的時候,首先感到的是“驚恐”,以至于把其他的人看作是比自己高大和更強壯的人,于是稱之為“巨人”。后來在經(jīng)歷多次感受后,他發(fā)現(xiàn)這些巨人跟自己身形差不多,與他心目中的“巨人”在觀念上并不相稱,于是又稱之為“人”。

德曼認為,原始人在辨別“巨人”與“人”的時候,主要是以自己的意向性來判定自己的語言,“巨人”與“人”對于現(xiàn)實中的“人”來說并不是實指,而是一種意向性反應。因此,語言在這種情境下不是本義,而是把一種比喻性的描寫作為事實。這種語言與本義之間的不對等或“誤差”即把轉(zhuǎn)義看作本義。它沒有歪曲事實,而是在描述人意向影響下會出現(xiàn)的事實存在的可能性。可以這樣說,“巨人”在這里是以一種替代的修辭格形式出現(xiàn),“把懸置于虛構和事實之間的指稱情景(恐懼的假設)轉(zhuǎn)變?yōu)榱艘粋€字面的事實”[2]160。簡言之,語言的意向意義就構成了語言的現(xiàn)象學特征,其表述特征蘊涵于意向意義之中。這種獨特的意向結(jié)構,賦予人的意識以相應的概念形式,從而把非概念的意義轉(zhuǎn)變?yōu)楦拍钚缘囊饬x。

從語言的結(jié)構看,語言以人的意向性為中介,實現(xiàn)了從能指到符號的意義轉(zhuǎn)移,意味著語言自身是一個符號/能指的復合載體:作為符號,攜帶符號的所指意義;作為能指,既要包容符號已有的涵義,又要在已然形成的符號基礎上,形成新的所指載體。其共同享有的意義交流預設結(jié)構,是以轉(zhuǎn)義為基礎,實現(xiàn)符號系統(tǒng)中的不斷轉(zhuǎn)換生成。結(jié)合“人”的敘事寓言,從“巨人”到“人”概念的生成是原始人對客體事物的模仿,是轉(zhuǎn)義在符號/能指的層面完成的替代,其意義也是通過符號系統(tǒng)轉(zhuǎn)換生成,進而在新的組合關系中產(chǎn)生的。因此說,轉(zhuǎn)義所產(chǎn)生的意義是通過已有的元素組合創(chuàng)造出來,其轉(zhuǎn)義機制反映了話語的原型結(jié)構以及話語所反映的人類意識模式。

二、轉(zhuǎn)義的閱讀論

以意向性思考語言的轉(zhuǎn)義性,把轉(zhuǎn)義看作語言修辭性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是德曼解讀文學作品的重要閱讀原則。在他看來,文學語言是轉(zhuǎn)義發(fā)生最為明顯的地方,因為“修辭從根本上將邏輯懸置起來,并展示指稱反常變化莫測的可能性”[2]11,因此文本會產(chǎn)生許多的不確定意義。德曼在《符號學與修辭》一文中以“語法修辭化”和“修辭語法化”兩種方法來詳細解釋文本閱讀多樣化的可能性。

語法修辭化。德曼列舉了兩個例子:(1)當妻子問丈夫阿契·班克的保齡球鞋帶是系在上面還是下面時,班克說:“這有什么不同(What s the difference)?”(2)葉芝的詩句,“舞者和舞蹈叫人怎能分別?”德曼認為,這兩個句子通常都是從“修辭”的角度來解釋,意在表明說話者的反問。然而,如果從“語法”的角度來看,這兩句話就只是簡單的語法問句,這樣,德曼就以“語法意義”解構了以往的“修辭意義”。他把這個符號學的意義曖昧稱之為“修辭學的迷”,即“并不是在我們一方面懂得了字面義,另一方面懂得了比喻義的時候,而是在我們無法依據(jù)語法手段或其他語言學手段來確定(可能完全不相容的)兩個意義究竟哪一個意義占優(yōu)勢時,疑問句的語法模式才變成修辭模式”[2]11。

修辭語法化。德曼以普魯斯特小說的一個場景為例進行說明,認為小說場景描寫中出現(xiàn)的各種客體如蝴蝶、星星、小溪就構成了一系列的“誘導性的隱喻”,它們共同融入了一個元語言運作體系中,并且是以次一級的隱喻客體來服務于“夏天”這個文本總隱喻。雖然作者并沒有直接描寫夏天,卻通過連續(xù)性的隱喻造成另一種修辭效果,在夏天與夏天里出現(xiàn)的事物間建構起了一種必然的聯(lián)系。這種修辭的語法化主要是為了保證閱讀的總體性,同時也向讀者更好地傳達了主人公對夏天的體驗。

在解釋兩種閱讀的方法時,德曼分別從“語法”和“修辭”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展示了語言在文學作品中的兩種狀態(tài),解構了文本意義的既定閱讀。在《閱讀的寓言》中,德曼依照“語法”和“修辭”之間的悖論性張力,對盧卡契、賓斯萬格、普萊、布朗肖等人的作品進行分析,揭示了閱讀過程中“洞見”與“盲視”必然出現(xiàn)的悖論,由此得出,“最終的語言困境不是本體論或闡釋學的,而是語言的困境”[2]131。

從另一個角度看,德曼關于“語法”和“修辭”在語言層面的悖論,實際上就是語義和審美之間的討論。文本自身的修辭性質(zhì)導致了這種差異,后者又造成了作者想說的與文本實際所說的之間的不一致。其辯證分析的目的是要揭示文本符號與所指在兩個不同層面的文本意義呈現(xiàn)過程中造成的差異或矛盾:語義層面,語言符號自身意義具有有序性、規(guī)則性、確定性;審美層面,疊加在語義上的由符號自身和對符號的再創(chuàng)造產(chǎn)生的意義,具有不確定性、模糊性和可想像性。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德曼聚焦轉(zhuǎn)義在文學話語中的表現(xiàn),把文學意義具體化為話語在某個層面上的表現(xiàn),把這種語義和審美之間的張力看作是修辭與語法沖突所導致的語言喪失指涉性問題,都是為了說明語言修辭性存在的必然,以及修辭性是如何破壞語言的邏輯和語法,使得文本充滿了相互沖突的意義。

例如,盧梭《懺悔錄》中“盧梭誣賴瑪麗永偷絲帶事件”,德曼的閱讀充分說明了語言的語義和審美意義之間的沖突。自傳中,盧梭講述了自己如何因為偷了絲帶卻不敢承認,反而誣賴是瑪麗永送給了自己。德曼認為,盧梭的懺悔語言中暴露了他的自辯語言?!霸凇稇曰阡洝返诙碌拈_始敘述中,盧梭也沒有限制自己僅敘述‘真正’發(fā)生的事,雖然他以吸引人們注意他痛責自己而自豪,我們決不應該懷疑這種自責的坦率:‘我作的懺悔是非常坦率的,人們肯定不會說我試圖掩蓋我的罪行’。但是它不足以說明一切。一個人光作懺悔是不夠的,他還必需為自己辯解:‘但是如果沒有把我內(nèi)心的情感也敘述出來,如果我不懼怕利用與實際情況相符合的事情為自己辯解的話,那我就不會達到我撰寫這部書的目的了’”[2]298。德曼在這里指出,如果只是從盧梭的敘述立場和角度來看,自傳中的“懺悔”和“辯解”之間不應該存在沖突,因為他表述的態(tài)度是以直率和坦誠開始的。然而,盧梭所使用的語言確實揭示出了其懺悔表述中存在的張力,“辯解”解構了他的“懺悔”目的。德曼進一步指出,懺悔語言主要有兩個作用:“可以證實的指稱認識的作用”和“表述作用”[2]299?!稇曰阡洝分械摹熬G絲巾”作為指稱認識的作用是用來說明盧梭的自傳敘事;但是,如果作為一種情欲符號,“作為一個純粹的能指進行符號式循環(huán),并且成為一系列互換和占有的連接點”,那么其表述自身就會解構了盧梭自傳文本的存在?!熬G絲巾”就表現(xiàn)為從“此欲望”(綠絲巾)被認同為“彼欲望”(瑪麗永),這種語言轉(zhuǎn)義帶來的意義變化是顯而易見的,即“絲帶象征盧梭和瑪麗永之間的情欲的自由循環(huán)”[2]301。從這個層面來看,盧梭對瑪麗永的“懺悔”也就有了動機,即情欲。那么,其偷絲帶的行為原本是用以懺悔,但是其辯解語言的能力就會使得這個行為變得可以得到讀者的寬恕了,因此德曼認為,盧梭的懺悔語言自身無形中凸顯了其自辯的立場,消解了自傳文本的嚴肅性,也正如他所說的,“解構不是我們把某種東西增加到文本中去,而是解構原來的文本”[2]19。

三、轉(zhuǎn)義的認識論

關注語言本義和轉(zhuǎn)義之間的關系,探索文學語言的轉(zhuǎn)義對文學閱讀的影響,似乎德曼從事的都屬于語言的形式研究,并不關心語言與現(xiàn)實之間的關系。然而德曼卻認為自己從來都不回避現(xiàn)實中諸如歷史和政治等問題,因為在他看來,“只能依靠批評——語言分析才能解決意識形態(tài)問題,進而解決政治問題?!保?]121評論家馬汀也指出:“在《閱讀的寓言》中,德曼仔細思考語言問題,可以看作是思考意識形態(tài)難題的前奏?!保?]那么,如何來看待德曼的轉(zhuǎn)義論在語言與現(xiàn)實關系上的體現(xiàn)呢?

第一,以語言學審視意識形態(tài)。德曼關注語言,思考語言符號與意義產(chǎn)生過程中的多樣性,但他并不否認文本的指涉功能,因為任何類型的文本都“既可通過說明性的語言亦可借助詩意化的語言做到這一點”[4]。由此德曼認為,語言轉(zhuǎn)義導致意義的不確定其實更加表明,語言符號永遠不能充分把握現(xiàn)實世界。無論是哲學的,還是政治學的,語言的修辭特性都預示著它們被誤讀的可能性。

可以看出,德曼從語言轉(zhuǎn)義導入意識形態(tài)分析,是把意識形態(tài)看作是語言修辭性的意指過程。轉(zhuǎn)義通過語言的修辭暴露意識形態(tài)的運作過程,以能指替代能指,在不斷地替代過程中,通過逆常之見(paradoxa)解構意見(doxa)。在《閱讀的寓言》中,德曼直接指出,“人類的政治命運的結(jié)構與語言模式相同并來源于語言模式”[2]165。語言的修辭通過轉(zhuǎn)義后的話語替代,實現(xiàn)意識形態(tài)自然化的效果,進而消除了意識形態(tài)上存在的差異。因此德曼警示道,“倘若把能指的物質(zhì)性和它所指事物的物質(zhì)性混淆起來,那是很不幸的?!覀兘凶鲆庾R形態(tài)的東西,正是語言和自然的現(xiàn)實的混淆,指涉物和現(xiàn)象論的混淆。”[1]103而且相比之下,文學性的語言學在研究方式上具有揭示意識形態(tài)的畸變性天然的優(yōu)勢,任何忽略語言的社會性和歷史維度的閱讀都只是一種逃避。

第二,以轉(zhuǎn)義審視意識形態(tài)的運作機制。在德曼看來,混淆語言和現(xiàn)實世界的過程就是典型的意識形態(tài)的表達,因此,只有注意到語言中的轉(zhuǎn)義,才能發(fā)現(xiàn)意識形態(tài)借助現(xiàn)實中的語言活動達到的修辭目的。例如在《承諾——論〈社會契約論〉》一文中,德曼從“自然的”和“個別的”詞匯分析入手,分析盧梭是如何通過講述關系屬性而不是直接說明存在的方式,并指出其中所蘊含的二元隱喻體系的一種解構,即“它掩蓋了這樣一個事實,即它本身是其中的一個關系系統(tǒng),并且它是作為事物的唯一真實的秩序出現(xiàn)的,是作為自然而不是作為結(jié)構出現(xiàn)的”[2]266,進而否定了自我與社會相聯(lián)系的隱喻的有效性。因此德曼認為,盧梭是以隱喻總體化創(chuàng)造了一個統(tǒng)一性幻覺,如果聚焦語言的修辭性,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與世界之間的關系,是通過語言為中介進行的,我們對“真實”世界的感受,也只是在使用語言言說自己對“真實”世界的體驗。因此,真實世界只是“人”作為讀者與真實世界進行交流的語言體驗。正如德曼總結(jié)的那樣,“盧梭的虛構的著作和推論的著作是(沒有)含義的寓言或不可閱讀的寓言,是隱喻模式的解構和重新引入的寓言”[2]275。而現(xiàn)實中的語言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運作的完美體現(xiàn),它通過修辭模式來傳達意識形態(tài)信息。人與社會的聯(lián)系是通過語言的轉(zhuǎn)義來實現(xiàn),這個過程就是語言修辭性在運作過程中所產(chǎn)生出來的虛構功能,其效果就表現(xiàn)為在人們與世界之間出現(xiàn)了一種統(tǒng)一性的幻象,同時也讓讀者感覺到,語言的虛構比事實更有說服力,也更令人信服[5]。因此德曼認為,“當它們被利用,包括被最高級的道德或形而上學規(guī)則所利用時,虛構就變成了意識形態(tài)”[6]。

換言之,轉(zhuǎn)義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將具體的社會語境融入人們的話語活動中,在語言內(nèi)部實現(xiàn)了認知轉(zhuǎn)向。德曼從語言角度進入意識形態(tài)分析,揭示了意識形態(tài)在語言上所虛罩著的統(tǒng)一性,以解構的方式向讀者展示了這種錯誤產(chǎn)生的過程。換言之,德曼是運用語言分析來客觀審視意識形態(tài)的畸變性,把語詞的概念和人的感觀、把語言和人的存在、把文本和世界結(jié)合起來,從語言的意義沖突層面對意識形態(tài)進行客觀展示。其目的在于,把語言的修辭性視為本體,從語言內(nèi)部關照意識形態(tài),審視其運作機制,揭示泛化了的解構所存在的必然性。

[1]保羅·德曼.解構之圖[M].李自修,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2]保羅·德曼.閱讀的寓言[M].沈勇,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3]McQuillan,Martin.Paul de Man[M].New York:Taylor and Francis Group,2001:82.

[4]De Man,Paul.Blindness and Insight[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3:136.

[5]張緒忠.中西比喻差異的哲學探源[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102.

[6]De Man,Paul.Romanticism and Contemporary Criticism [M].Baltimore &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3:170.

On Trope in Paul de Man's Thought

YUE Guo-f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01,China)

The trope is not merely a rhetorical technique,but the presupposition of epistemology in understanding the linguistic intentionality.Focusing on the trope,this paper discovers that seen as the ontology of language,the trope is the theoretical starting-point of de Man's idea of language,emphasizing the intentionality;seen as the principle of reading,the trope results in the indeterminacy of meaning in text and its varieties;seen as the stance of epistemology,the trope is used to analyze how language both constructs and deconstructs the operation of ideology.

Paul de Man;Trope;Language;Rhetoricity

H0-06

A

1001-6201(2012)03-0091-04

2012-02-06

河南省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資助計劃資項目(2010GGJS-080);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2011-GH-162)。

岳國法(1975-),男,河南湯陰人,河南工業(yè)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博士。

[責任編輯:張樹武]

猜你喜歡
德曼盧梭解構
愛德曼榮獲SABRE Awards Global PRAgency of the Year全球最佳公關代理商大獎
還原
解構“劇本殺”
美國女郎跟隨假樂隊巡演撈金的神奇故事
與盧梭的獅子相遇
于強 保持真實,從生活中解構設計之美
跟著盧梭去看原始派
彭濤形而上的現(xiàn)世解構
盧梭的思想實踐及其爭論
身為天使(On Being an Angel)
四会市| 曲周县| 玛多县| 岳池县| 禹城市| 平罗县| 高密市| 鄂温| 广德县| 麻阳| 平定县| 泗水县| 成安县| 徐州市| 汝州市| 沂南县| 郧西县| 巫溪县| 炎陵县| 八宿县| 绥宁县| 衡阳市| 兴化市| 应用必备| 墨江| 天柱县| 襄樊市| 观塘区| 旬邑县| 明水县| 东安县| 华阴市| 东海县| 全州县| 长武县| 东丽区| 嘉荫县| 象山县| 尤溪县| 连江县| 磐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