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 丹 [攀枝花學院 攀枝花 617000]
□戴鋼書 [電子科技大學 成都 611731]
新中國成立以來理想問題研究回顧與展望
□蒙 丹 [攀枝花學院 攀枝花 617000]
□戴鋼書 [電子科技大學 成都 611731]
理想問題研究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領域中的熱點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理想問題研究經(jīng)過起步階段、探索階段、全面展開階段、系統(tǒng)建設階段四個時期的發(fā)展,取得了豐碩的理論成果,基本上適應了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建設的需要。其研究內容豐富,類型多樣,視角多元,對象廣泛,方式方法綜合。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研究內容分歧多創(chuàng)新少;對策與宣傳類多理論建構類與實證研究類少;研究的對象大學生多其他對象少。今后理想問題研究應在廣度和深度上進一步拓展。
理想問題; 研究; 回顧; 展望
理想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理想問題研究一直是國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領域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其研究的著作和論文歷來就比較多。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與理想研究相關的著作就有65本以上。我們在CNKI期刊庫、碩博論文庫以發(fā)表時間為1949年到2011年11月時間段里,以“理想”為主題檢索相關文章在3580篇之上,以“理想教育”為篇名檢索,搜到國內期刊以及碩博士論文483條,其中與“理想教育”相關的碩博士論文有27篇左右。本文根據(jù)收集到的資料,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理想問題探索與研究的歷程;總結和評析理想問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及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展望我國理想問題的研究趨向,供大家參考。
新中國成立以來,根據(jù)不同歷史時期研究內容側重點的不同,我們將我國學術界理想問題研究歷程劃分為四個階段,即起步時期(1949~1977)、深入探索時期(1978~1990)、全面展開時期(1991~2003)、系統(tǒng)建設階段(2004至今)。
這一階段雖歷時較長,但理想問題研究卻較少,處在蹣跚學步階段。新中國剛建立時,在新生的社會主義制度下,我們的理想是什么,如何發(fā)揮理想的作用,這些問題,人們還不太清楚。這一時期文章大部分側重于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和社會主義理想的宣傳,尤其是重視共產(chǎn)主義理想的宣傳;而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崇尚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仰的宣傳卻達到盲目狂熱和崇拜的程度,真正的研究趨于中斷。
這一時期,理想問題研究總的態(tài)勢是在曲折中逐步前進。這一階段在CNKI上搜到相關文章19篇,其中大部分都在《前線》雜志上刊登。主要是這幾個方面內容:第一,大部分傾向于介紹、大力宣傳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如《我們的理想》、《我們的理想是什么》、《黨的最高理想和現(xiàn)階段的任務》、《理想在我們兩只手上》、《馴服的工具和偉大的理想》、《理想的旗幟》、《我們的理想是共產(chǎn)主義》、《理想現(xiàn)實 斗爭》。第二,有專門針對特定對象的理想教育文章,如:《加強對學生的革命理想教育》、《共青團員要有遠大的理想》等。第三,還有關于理想融入文化宣傳的文章,如:《唐代某些知識分子隱逸求仙的政治目的——兼論李白的政治理想和從政途徑》、《讓工農兵新英雄形象放射理想光輝——華北區(qū)話劇歌劇觀摩演出會學習札記》、《革命樣板戲——龍江頌學習札記》、《努力展現(xiàn)英雄人物的革命理想——革命樣板戲學習札記》等。這個階段的研究成果雖不豐碩,但卻奠定了爾后研究的基礎。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認真全面地糾正“文化大革命” 中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重新確立了我們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使思想政治教育實現(xiàn)了歷史性轉折,崇高理想宣傳由此大力鋪開。1983年我國政治思想領域出現(xiàn)資產(chǎn)階級自由化思潮,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使一些人放棄了對崇高理想境界的追求,為此,1986年十二屆六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稕Q議》既是指導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綱領性文件,也是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導文件?!稕Q議》明確指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團結和動員各族人民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引導人們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決議》精神的指導下,共產(chǎn)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宣傳轟轟烈烈,號召人們追求崇高遠大的理想。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理想問題研究開始進入深入探索時期,研究程度雖還比較粗淺,但規(guī)模和深度大大增加。除了共產(chǎn)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理想的宣傳外,出現(xiàn)了系統(tǒng)論述理想問題的書籍和文章。這些著作和文章對理想理論問題中的概念、內涵、內部結構、層次性、地位、作用、模式、理想與現(xiàn)實的關系等等進行了初步探討和界定;還有學者從倫理學和心理學角度研究理想問題。但實證研究較少,調查研究不多。最早進行實證研究的是心理學領域的調查研究,然后出現(xiàn)針對大學生、中學生、青少年、特區(qū)與內地理想、職業(yè)理想等的調查研究。這是一個大的進步。這個階段的研究特點是:
大部分的著作研究內容主要側重于共產(chǎn)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宣傳方面。如:陶鑄的《理想·情操·精神生活》、余心言的《論理想和紀律教育》和《科學·信仰·道德》、楊宗佑的《人生·理想·信仰》、中華全國總工會宣教部的《理想教育萃編》、《理想· 紀律· 形勢教育問答》、《人生·理想·品格》和《人生理想二十講》、盧之超的《理想紀律二十講》、張慶遠的《和青年朋友談理想》、肖子輝的《和青年同學談理想》、景蔚的《共產(chǎn)黨員的理想情操》;也有針對學生理想和道德教育的,如汪幼芳的《理想與道德教育》;理想方面的名人名言、如何洪楚的《中外名人談理想》等等。這一時期還出現(xiàn)了比較系統(tǒng)論述理想問題的專著,如張志國的《理想論》、馬蒿山的《理想論》、王喜榮的《理想教育概論》、宋長生的《職業(yè)理想導論》等;還有研究理想與現(xiàn)實關系的,如振海的《理想與實踐》、胡瀟的《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沉思》、周中之的《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值得一提的是周中之教授的《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該書從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上,抓住理想思考中的一些突出問題,從倫理學、哲學、美學、中西文化比較方面多視角多側面地進行闡發(fā),理論深度和可讀性都比較強。
這一時期理想問題研究的期刊論文大概有385篇左右,其研究重點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研究理想的概念、內涵、內部結構、層次性、地位、作用、模式等基本問題,這方面文章占50%以上;二是研究理想問題的教育對策,這方面的論文也比較多;三是從多種學科角度進行研究。在發(fā)表的論文中,有從倫理學角度研究理想的,如唐凱麟的《理想和道德關系的倫理思考》;有從心理學角度研究理想的,如范有祥的《青少年兒童理想形成的追蹤研究》,尹繼佐的《理想教育與心理引導》,青少年理想、動機、興趣研究協(xié)作組的《國內十省市在校青少年理想、動機和興趣的研究》,李永鵬的《我國心理學對青少年理想的研究》等。這些論文,重點研究理想呈現(xiàn)的水平、學習動機與理想之間相關性、青少年兒童理想形成過程和趨勢、人們理想形成的心理機制、理想構成的因素等問題,并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
這個階段,國際國內發(fā)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1989年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解體,蘇聯(lián)發(fā)生劇變;國內在政治風波后出現(xiàn)“蔑視理想”、“躲避崇高”的文化逆流,使人們的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仰又一次受到巨大的沖擊。1996年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指出,“今后十五年,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目標是:在全民族牢固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牢固樹立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的堅定信念?!?000年江澤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要緊密結合干部群眾在思想認識和工作、生活中產(chǎn)生的新問題,突出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不斷增強全體人民的凝聚力。理想信念教育,必須緊密結合干部、群眾的思想實際,有的放矢,對癥下藥,不能照本宣科,空喊口號?!?/p>
2001年中國加入WTO,正處于經(jīng)濟轉型時期的中國,各種社會矛盾錯綜交織,各種思潮相互激蕩,在這種復雜的時代背景下,理想信念教育也面臨著挑戰(zhàn),促使學者們對理想信念問題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在這樣的背景下,理想問題的研究掀起了高潮,論文和著作大量涌現(xiàn)。
這一階段,理想問題研究主要圍繞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四有新人培養(yǎng)”等展開,強調理想教育注意先進性和廣泛性的結合。理想問題研究更加系統(tǒng)深入,研究的視野更加開闊,如從哲學、文化學、人學、心理學的角度研究理想;調查研究的對象更廣泛,如大學生、農民、黨員等;研究內容也比較豐富,出現(xiàn)了專門研究共產(chǎn)主義信仰、共同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消費理想、人格理想、職業(yè)理想、理想形成規(guī)律、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關系的專著或論文。在偉人理想思想研究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研究方法方面,雖然大部分文章是經(jīng)驗性或理論性研究,但實證研究的文章開始增多。其特點是:
這一時期除了宣傳性的著作之外,如周大仁的《樹立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曹陽和張冰的《新世紀共產(chǎn)黨員理想教育》等,理想教育的研究更加系統(tǒng),如彭定光的《理想論》、馮天策的《信仰導論》等等。有的著作對共產(chǎn)主義理想、共同理想的科學性、重要性以及內在規(guī)律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如葉澤雄教授的《社會理想論》,從清理社會理想觀的種種誤區(qū)入手,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全面、準確界定社會理想,提出研究社會理想問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從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等視角探究社會理想生成的本質基礎,進而在歷史與邏輯的統(tǒng)一中考察社會理想形態(tài)的歷史演變,透析社會理想的沖突和認同,概括社會理想的特點,提出社會理想的合理性及其建構原則,建構了一個有關社會理想論的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劉建軍博士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論》,對共產(chǎn)主義的理論以及實踐證明、理想與宗教的區(qū)別、信仰者及其組織以及信仰的作用等進行了深入的論證,并提出加強新世紀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建議與對策。姚亞平博士后的《社會精神資源的整合與開發(fā): 論當代中國社會的共同理想》,論析了共同理想的科學內涵、形成條件、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和基本功能,分析了當代中國構筑共同理想的現(xiàn)實必要性,探討共同理想在形成過程中的領導權威和權力運作問題,分析了行政權力弱化形勢下對社會共同理想形成的意義與阻力,強調了構筑共同理想過程中國家與社會良性互動的重要性以及理想與利益的辯證關系,論證了社會共同理想的構筑是一個社會理想與民眾社會參與的互動過程。
關于理想問題的研究內容也更加豐富。有側重于研究現(xiàn)實問題中的道德理想的,如周中之的《道德理想與現(xiàn)時代》;有理想教育的學理性研究和規(guī)律探索的,如王南方博士的博士論文《理想教育研究》;檀傳寶博士的《信仰教育與道德教育》采取專題研究的方式,對宗教信仰與道德教育、政治信仰與道德教育、人生信仰與道德教育三個方面進行研究;關于理想信念和“三觀”研究,有如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的《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羅國杰的《理想信念與三觀建設》、王玉樑的《理想、信仰與價值觀》、陳立思的《新世紀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有的從哲學與文化學的理論視角研究理想或信仰問題,如李少軍的《理想論:對一個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的研究》、荊學民的《人類信仰論》、張錫金的《人生哲語:信仰說》。總之,研究內容非常豐富,研究領域十分廣闊。
這個階段,在448篇論文中,關于理想信仰問題對策研究居多,如鄧潔瓊的《當代大學生社會理想現(xiàn)狀分析與教育對策》、郝德新的《關于新時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杜菊輝的《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黃愛寶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中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張澍軍的《論哲學教育與理想信念教育》等。深入探討的研究成果增多,使研究內容更加專業(yè)化。出現(xiàn)不少專門研究道德理想、生活理想、人格理想以及專門研究偉人理想思想等的論文。關于研究道德理想的,如顧丹丹的《論道德信仰與重建》、王宏維的《論道德理想與道德典范》;關注生活理想的形成發(fā)展規(guī)律研究的,如陳跡的《青少年生活理想的形成與教育研究》;研究人格理想的,如侯阿冰的《云南大學生人格理想探索性研究》;專門研究偉人理想,其中大部分是研究鄧小平和毛澤東理想思想的,也有其他一些偉人,如王成光的《論蘇格拉底的人生理想教育》、潘一禾的《從<理想國>到柏拉圖的理想教育觀》等。調查研究的文章有所增加,調查研究的對象更加廣泛,有大學生、農民、黨員等;調查研究的內容更豐富,有關于理想現(xiàn)狀、生活理想、消費理想、人格理想、職業(yè)理想、理想信念教育、信仰教育等的調查研究,為深入探討做了更好的鋪墊。
這個階段研究論文的視角更加開闊。有從人學的視角研究理想問題的,如徐志堅的《理想問題的人學思索——立足馬克思主義人學的基點》,對理想與人的關系、理想與現(xiàn)實的關系,理想的沖突與整合,理想的重構思路進行了理論的耙梳和現(xiàn)實的考察;還有理想與網(wǎng)絡、宗教觀念、心理學、金錢、創(chuàng)新人才等方面的研究,如張永紅的《網(wǎng)絡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初探》,張存庫的《大學生的宗教觀念與理想教育》、朱喜坤的《論理想教育中的心理引導問題》、高全仁的《試論理想與金錢的關系》、鞏潔群的《理想教育與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等。這些論文視角新穎、思路開闊、拓展了新的研究領域。
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以理想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強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設,使廣大黨員、干部成為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模范,做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科學發(fā)展觀的忠實執(zhí)行者、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自覺實踐者、社會和諧的積極促進者……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边@些深刻論斷,針對由于國際社會各種文化思潮沖擊,市場經(jīng)濟趨利性造成人們理想信仰缺失的傾向,重點把人們的思想、觀念引向積極健康的軌道。
這一時期,理想問題研究與共同理想、理想與核心價值體系、榮辱觀、和諧社會、保持黨的先進性以及市場經(jīng)濟相聯(lián)系。理想及理想教育體系構建基本完成,理想教育更加細化和深入,開始重視個人理想研究;研究的內容大部分側重于大學生的理想現(xiàn)狀對策,出現(xiàn)了專門研究理想功能、方法、規(guī)律、載體、個人理想等方面內容的論著,總結了鄧小平、江澤民以及其他名家的理想思想。理想教育研究與管理學、心理學以及創(chuàng)業(yè)教育交叉研究展開,邁進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其特點是:
在這一時期,理想問題的系統(tǒng)深入論述繼續(xù)展開,如荊品娥的《科學理想通論》介紹了科學理論,多角度地說明了理想系統(tǒng)的構成要素、功能及系統(tǒng)優(yōu)化以及理想價值構建等內容;張清明的《理想教育與理想實踐》以共產(chǎn)主義理想教育為線索,以理想、理想價值、理想教育、理想實踐為邏輯聯(lián)系,立足理想教育體系的構建,側重理論層次上的思考,是理想教育體系比較完善的一本著作;同時,關于總結鄧小平理想思想和江澤民理想思想的著作出現(xiàn),如葉澤雄的《鄧小平社會理想思想研究》、張昌文的《鄧小平江澤民理想思想研究》;此外,還有比較系統(tǒng)的對當代大學生理想問題進行分析的著作,如李琦的《青年的理想與信仰》和朱炎的《當代大學生理想論》。
這一時期關于理想研究的論文很多,大概有483篇左右,其中關于 “理想”的碩博論文大致有25篇,關于“理想教育”的碩博論文也有7篇,大部分碩博論文側重于理想信仰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
關于理想研究對象,最多的是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大概有35篇,占碩博論文總數(shù)的70%;此外還有研究青年知識分子、軍校學員、高中學生以及共產(chǎn)黨員、技校生、優(yōu)秀運動員、醫(yī)學生、農村獨生子女、中小學兒童等等的論文。這類論文,實證研究較以前大幅度增加。
更重要的是,這個階段理想問題研究更加細化和深入,出現(xiàn)了專門研究理想方法、功能、規(guī)律、載體、個人理想等方面的論著,研究偉人名家的也很多,還出現(xiàn)了關于理想教育具體操作層面的案例庫研究。關于理想教育的方法研究,如劉月嶺的《新時期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研究》和甘泉的《當代大學生理想教育的路徑》等;理想教育研究趨向個人理想研究,如李曉林的《當代大學生個人理想教育探析》;理想功能、載體、規(guī)律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全俊卿的《試論通過理想教育促進學習動力》、王強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道德信仰的歷史邏輯功能》、廖桂芳的《理想信念教育與人才成長——理想信念教育在人才成長中的作用調查分析》、郭根榮的《談談理想教育的經(jīng)濟價值》、羅偵蘭的《探索大學生理想教育的新載體》、王前軍的《從社會理想個體化到個體理想社會化——理想教育促進人的發(fā)展的基本路向》、王南方的《理想教育規(guī)律研究》;研究偉人名家的也更加廣泛,除了關于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的理想思想研究的之外,還有儒家、蘇東坡、張聞天等的理想思想研究,如楊濤《論張聞天的青年理想觀》、孟云梅的《蘇東坡與當代大學生的理想》、宋廣文,陳霞的《儒家“立德立功”觀與大學生的理想教育》;關于理想教育操作層面的案例庫研究,如廖明的《大學生理想教育創(chuàng)新性案例庫研究》等。
這個階段,理想教育研究與管理學、心理學以及創(chuàng)業(yè)教育等的交叉研究進一步展開。如呂毅的《柔性管理與中學理想教育》,彭繼華的《論創(chuàng)業(yè)教育——我國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新領域》,郭俊汝的《青少年理想心理問題研究》等。這些進步,令人欣慰。
綜上所述,新中國成立以來,理想問題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其研究內容豐富,類型多樣,視角多元,對象廣泛,方式方法綜合。這些成果,基本上適應了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要求,極大地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功不可沒。60年來我國關于理想問題研究的路徑大致是:從政治宣傳到理論探討,從問題研究到理論體系的構建;從宏觀到微觀,從群體到個體;從單一研究到綜合研究,從現(xiàn)象描述到規(guī)律探求;從單學科論述到多學科研究,從平面證明到立體研究;從說教層面到操作層面,從重在宣傳性到強調實效性。一步一個腳印,路越走越寬,越走越快。
但是,關于理想問題的研究也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在我們看來,主要是:
一是研究內容方面分歧多創(chuàng)新少。關于理想和理想教育系統(tǒng)基本內容各家存在分歧,不夠統(tǒng)一和嚴謹;理想概念提法眾多,分類也各不相同,比較雜亂;同時研究內容重復嚴重,創(chuàng)新較少,且理想教育的可操作性還不強。
二是研究類型方面,對策與宣傳類多理論建構類與實證研究類較少。對策類和理想宣傳類的研究是必要的,但理想以及理想教育的理論建構類的論著數(shù)量不足,論證也比較淺顯,少有上升到規(guī)律的高度。實證研究類還比較欠缺,有的只注重理想教育純理論的演繹式論證,有的研究局限于純經(jīng)驗的評說研究,只有部分學者運用了調查研究和社會學方法。
三是研究的對象方面,研究大學生的多其他對象少。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研究大學生理想的,關于中小學生等其他的研究對象的深入研究還比較少。這種狀況,遠遠不能適應我國社會建設的需求。
四是研究力量分散,還缺乏統(tǒng)一的規(guī)劃和有力的指導。因此,我們的研究離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和諧社會建設的需求,尚有較大距離。
通過上述的回顧,我們總結了經(jīng)驗,增強了信心,也看到了希望。今后關于理想問題研究,一定會在廣度和深度上有所拓展。我們應進一步適應時代的要求,更加注重規(guī)律性研究,進一步提升理論深度;注重完善理想及理想教育相關系統(tǒng)和體系的構建,在加強社會理想教育研究的同時更加重視個人理想教育研究,在加強遠大理想教育研究的同時更加重視現(xiàn)實理想的教育研究;研究方法應更加注重實證性和科學性。建議集中力量,統(tǒng)一規(guī)劃;專業(yè)分工,協(xié)同作戰(zhàn);注重實效,探索規(guī)律。從而使我們的研究增強說服力和征服力,在黨的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建設的偉大事業(yè)中建功立業(yè)。
[1]大臺公社黨委會. 我們的理想[J]. 前線, 1959, (1):20.
[2]陸任功. 我們的理想是什么[J]. 前線, 1960, (13):21-24.
[3]安捷. 黨的最高理想和現(xiàn)階段的任務[J]. 前線, 1961,(5): 13-14.
[4]吳南星. 理想在我們兩只手上[J]. 前線, 1962: (23):16.
[5]聞起. 馴服的工具和偉大的理想[J]. 前線, 1963, (23):15.
[6]張炯. 理想的旗幟[J]. 前線, 1963, (5): 15-16.
[7]文平. 我們的理想是共產(chǎn)主義[J]. 前線, 1964, (9):24.
[8]姚凌藝. 理想·現(xiàn)實·斗爭[J].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1975, (3): 49-50.
[9]張主民. 共青團員要有遠大的理想[J]. 前線, 1963,(9): 18-19.
[10]陳貽焮. 唐代某些知識分子隱逸求仙的政治目的——兼論李白的政治理想和從政途徑[J]. 北京大學學報(人文科學), 1961, (3): 27-36.
[11]康式昭. 讓工農兵新英雄形象放射理想光輝——華北區(qū)話劇歌劇觀摩演出會學習札記[J]. 前線, 1965, (6):18-21.
[12]賈錦福. 革命樣板戲——龍江頌學習札記[J]. 文史哲, 1975, (3): 82-85.
[13]任耀云. 努力展現(xiàn)英雄人物的革命理想——革命樣板戲學習札記[J]. 破與立, 1975, (2): 89-91.
[14]陶鑄. 理想·情操·精神生活[M].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66.
[15]余心言. 論理想和紀律教育[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5.
[16]余心言. 科學·信仰·道德[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
[17]楊宗佑.人生·理想·信仰[M]. 呼和浩特: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3.
[18]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 理想教育萃編[M]. 北京: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 1985.
[19]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 理想·紀律·形勢教育問答[M]. 北京: 北京日報出版社, 1985.
[20]盧之超. 理想紀律二十講[M]. 濟南: 山東人民出版社, 1986.
[21]張慶遠. 和青年朋友談理想[M].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6.
[22]肖子輝. 和青年同學談理想[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23]景蔚. 共產(chǎn)黨員的理想情操[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24]汪幼芳. 理想與道德教育[M]. 濟南: 山東人民出版社, 1985.
[25]何洪楚. 中外名人談理想[M]. 北京: 紅旗出版社,1986.
[26]張志國. 理想論[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27]馬蒿山. 理想論[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28]王喜榮. 理想教育概論[M]. 長春: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7.
[29]宋長生. 職業(yè)理想導論[M]. 徐州: 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 1988.
[30]齊振海. 理想與實踐[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31]胡瀟. 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沉思[M]. 長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
[32]周中之. 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M]. 北京: 工人出版社, 1988.
[33]唐凱麟. 理想和道德關系的倫理思考[J].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1988, (6): 38-42.
[34]范有祥. 青少年兒童理想形成的追蹤研究[J].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1986, (4): 7-12.
[35]尹繼佐. 理想教育與心理引導[J]. 社會科學, 1986,(10): 8-9.
[36]青少年理想、動機、興趣研究協(xié)作組. 國內十省市在校青少年理想、動機和興趣的研究[J]. 心理學報, 1982, (2):199-210.
[37]李永鵬. 我國心理學界對青少年理想的研究[J]. 陰山學刊, 1989, (2): 83-91.
[38]周大仁. 樹立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2.
[39]曹陽, 張冰. 新世紀共產(chǎn)黨員理想教育[M].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1.
[40]彭定光. 理想論[M]. 北京: 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41]馮天策. 信仰導論[M]. 南寧: 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
[42]葉澤雄. 社會理想論[M].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
[43]劉建軍. 馬克思主義信仰論[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8.
[44]姚亞平. 社會精神資源的整合與開發(fā): 論當代中國社會的共同理想[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
[45]周中之. 道德理想與現(xiàn)時代[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5.
[46]王南方. 理想教育研究[D]. 武漢: 武漢大學, 2002.
[47]檀傳寶. 信仰教育與道德教育[M].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1999.
[4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7.
[49]羅國杰. 理想信念與三觀建設[M]. 北京: 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0.
[50]王玉樑. 理想、信仰與價值觀[M]. 西安: 陜西人民出版社, 2001.
[51]陳立思. 新世紀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M].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1.
[52]李少軍. 理想論:對一個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的研究[M].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0.
[53]荊學民. 人類信仰論[M].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
[54]張錫金. 人生哲語:信仰說[M].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2.
[55]鄧潔瓊. 當代大學生社會理想現(xiàn)狀分析與教育對策[D]. 南寧: 廣西師范大學, 2003.
[55]郝德新. 關于新時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D]. 南京: 南京師范大學, 2003.
[56]杜菊輝. 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 2003.
[57]黃愛寶.“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中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J]. 南京化工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1): 69-72.
[58]張澍軍. 論哲學教育與理想信念教育[J]. 教育研究,2000, (9): 20-25.
[59]顧丹丹. 論道德信仰與重建[D]. 揚州: 揚州大學,2003.
[60]王宏維. 論道德理想與道德典范[J].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6, (1): 118-124.
[61]陳跡. 青少年生活理想的形成與教育研究[D]. 廣州: 華南師范大學, 2001.
[62]侯阿冰. 云南大學生人格理想探索性研究[D]. 重慶: 西南師范大學, 2001.
[63]王成光. 論蘇格拉底的人生理想教育[J]. 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 (5): 82-84.
[64]潘一禾. 從《理想國》到柏拉圖的理想教育觀[J].浙江學刊, 1996, (6): 66-70.
[65]徐志堅. 理想問題的人學思索[D]. 西安: 陜西師范大學, 2000.
[66]張永紅. 網(wǎng)絡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初探[D].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 2002.
[67]張存庫. 大學生的宗教觀念與理想教育[J]. 吉林教育科學, 2001, (4): 66-67.
[68]朱喜坤. 論理想教育中的心理引導問題[J]. 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 (3): 85-88.
[69]高全仁. 試論理想與金錢的關系[J]. 理論導刊,1998, (10): 33-35.
[70]鞏潔群. 理想教育與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J]. 太原教育學院學報, 2000, (S1): 115.
[71]張清明. 理想教育與理想實踐[M]. 成都: 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5.
[72]葉澤雄. 鄧小平社會理想思想研究[M]. 武漢: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5.
[73]李琦. 青年的理想與信仰[M]. 上海: 上海大學出版社, 2006.
[74]朱炎. 當代大學生理想論[M].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6.
[75]劉月嶺. 新時期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研究[D].西安: 西安科技大學, 2005.
[76]甘泉. 當代大學生理想教育的路徑[J]. 思想教育研究, 2007, (3): 35-37.
[77]李曉林. 當代大學生個人理想教育探析[D].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 2005.
[78]全俊卿. 試論通過理想教育促進學習動力[J]. 科技信息, 2008, (10): 235.
[79]王強. 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道德信仰的歷史邏輯功能[J]. 揚州大學學報, 2006, (6): 22-25.
[80]廖桂芳. 理想信念教育與人才成長——理想信念教育在人才成長中的作用調查分析[J]. 科學咨詢, 2006, (4):53-54.
[81]郭根榮. 談談理想教育的經(jīng)濟價值[J]. 經(jīng)濟論壇,2002, (16): 67.
[82]羅偵蘭. 探索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載體[J]. 高教探索, 2006, (5): 96.
[83]王前軍. 從社會理想個體化到個體理想社會化——理想教育促進人的發(fā)展的基本路向[J]. 求實, 2008, (1):85-87.
[84]王南方. 理想教育規(guī)律研究[J]. 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 (4): 15-18.
[85]楊濤. 論張聞天的青年理想觀[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3, (4): 22-25.
[86]孟云梅. 蘇東坡與當代大學生的理想[J]. 科技信息,2006, (5): 76.
[87]宋廣文, 陳霞. 儒家“立德立功”觀與大學生的理想教育[J]. 中國德育, 2006, (10): 53-55.
[88]廖明. 大學生理想教育創(chuàng)新性案例庫研究[J]. 長江師范學院學報, 2007, (4): 138-141.
[89]呂毅. 柔性管理與中學理想教育[D]. 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 2004.
[90]彭繼華. 論創(chuàng)業(yè)教育——我國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新領域[D]. 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 2007.
[91]郭俊汝. 青少年理想心理問題研究[J]. 遼寧師范大學學報, 2004, (2): 48-51.
[92]秦四齊, 尹妍妍, 奉飛. 當代學生理想及學業(yè)行為調查研究[J]. 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 22(5):129-132.
Review and Prospect on the Study of Ideal Problem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New China
MENG Dan
(Panzhihua University Panzhihua 617000 China)
DAI Gang-shu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1731 China)
The study of ideal problems is always a hot issue in the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study of ideal problem is divided into four steps, which meet the need of our par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the achievements that the study reached include rich contents, various types,multiple-perspectives, a wide range of receivers and comprehensive methods. There also exist some problems, such as more differences and less innovations and more theoretical counterplots and less empirical research. The future study will be further expanded in depth and width.
ideal problem; study; review; prospect
G41
A
1008-8105(2012)02-0089-07
2011 -12 - 01
蒙丹 (1974 - )女,攀枝花學院思政部教師,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2007級博士研究生;戴鋼書(1954 - )男,教授,博士生導師,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副院長.
編輯 劉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