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竹 任冬梅 林英 陳凌華 李光明(通訊作者)
引言抑郁癥是一種慢性、反復發(fā)作的疾病,需要長期治療,因此要求藥物不良反應較少。西酞普蘭(Citalopram)是一種新型的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是已知的SSRI中選擇性最強的藥物,在歐美已被廣泛用于各種抑郁癥的治療[1-2]。我們觀察了西酞普蘭對青少年抑郁癥的療效及其安全性,并進行了隨機對照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選擇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在我科就診的青少年抑郁癥患者82例,男34例,女48例;納入標準:①抑郁癥患者年齡14~25周歲;②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抑郁癥發(fā)作標準;③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項評分≥17分,≤28分;HAMA14項評分≥16分;④漢族。⑤患者本人或其監(jiān)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軀體和腦器質(zhì)性疾病;②乙醇和藥物依賴;③妊娠期,哺乳期婦女;④有類似藥物致變態(tài)反應史;⑤正在服用其他抗抑郁藥,且無法中斷者;⑥具有嚴重自殺傾向者。將82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1例,兩組以上各項差異均無顯著性(P均>0.05)。
2.方法:西酞普蘭起始劑量20mg/d,2周內(nèi)加至40mg/d。阿米替林起始劑量50mg/d,2周內(nèi)加至100~300mg/d??陕?lián)用苯二氮卓類藥,療程8周。療效評定按 HAMD減分率 <25%為無效,25% ~50%為進步,51% ~75%為顯著進步,>75%為痊愈。在治療前及治療后檢查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和心電圖等;并記錄不良反應。
3.統(tǒng)計學處理:使用SPSS13.0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計算。計量資料采用配對t檢驗比較組內(nèi)前后差異,兩組治療前后的變化差分析采用方差分析進行比較。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或其他非參數(sh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痊愈23例,顯著進步8例,進步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87.80%;對照組痊愈22例,顯著進步7例,進步6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5.37%,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 >0.05)。
2.HAMD及CGI-SI評分比較 除療后第1周外,治療組與對照組間HAMD評分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兩組治療后病情嚴重程度均較療前有顯著改善(P<0.05);兩組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 >0.05),見表1-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較(n=41,±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較(n=41,±s)
治療組 29.1 ±5.3 23.4 ±4.8 18.5 ±6.7 13.5 ±3.7 9.5 ±5.3 7.3 ±4.1對照組 28.5 ±5.9 26.7 ±5.3 22.5 ±7.0 18.3 ±5.2 10.0 ±5.0 7.3 ±4.3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GI-SI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GI-SI評分比較(±s)
治療組41 5.11 ±1.75 2.12 ±1.17對照組41 5.23 ±1.64 2.23 ±1.19
3.不良反應:治療組出現(xiàn)惡心嘔吐5例,腹瀉2例,食欲下降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9.51%,對照組出現(xiàn)惡心嘔吐7例,腹瀉2例,食欲下降1例,便秘4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4.1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青少年期是認知方式、人格逐漸完善和定型的階段,這一時期來自學業(yè)、人際及家庭的壓力逐漸增大,而此時青少年對外部壓力或變化的心理承受能力卻相對較弱,從而出現(xiàn)較多心理問題,抑郁就是青少年最常見的心理問題之一。西酞普蘭是一種很強的、選擇性的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西酞普蘭增進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5-羥色胺(5-HT)能的作用,抑制5-羥色胺的再攝取,具有良好的抗抑郁作用。它的作用機制主要是選擇性抑制突觸前膜吸收突觸間隙的5-HT,從而使其在突觸間隙的濃度增加,達到抗抑郁、改善情緒的效應。本組資料顯示,兩組對抑郁癥療效相仿(P>0.05),但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起效快,不良反應少,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西酞普蘭在治療抑郁癥方面優(yōu)于阿米替林,顯效時間早,不良反應少而輕,尤其是對心血管系統(tǒng)影響較少,是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藥,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1 Berton O,Nestler EJ.New approaches to antidepressant drug discovery:beyond monoamines?J?.Nat Rev Neurosci,2006,7(2):137-151.
2 Blazer DG,Kessler RC,McGonagle KA,et al.The preval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major depression in a national community sample: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J?.Am J Psychiatry,1994,151(7):97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