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芳
中國人愛買歐美名牌
法國巴黎老佛爺購物中心是很多中國游客購買奢侈品的“圣地”,幾乎所有初來法國的中國游客都會到此處“朝圣”。為了做中國人的生意,里面請的導(dǎo)購都是中國人,用的標價牌也是中文的。在歐米加、卡地亞和古奇柜臺前,都看得到滿臉微笑的導(dǎo)購小姐。只要中國人走進來,他們都會送上最美麗的微笑,因為他們知道,這些人都是“財主”。
我在這里看到,一些闊太太,買LV不是論“個”的,而是論“打”,“這、這、這,這幾款我全要了”是她們常用的語言。老佛爺?shù)纳碳乙?guī)定,持護照購買可以打折。一些顧客知道后,就站在老佛爺前問路過的中國人要護照號碼,有的甚至愿意付一部分錢給提供護照號碼的同胞,為的就是多買幾個皮包回去。
一到旺季,這里排隊都會排成S型,而隊伍中,多是黃皮膚、黑頭發(fā)的中國人。
在盧浮宮旁有一個免稅店,專門出售法國香水、首飾、高檔手表等奢侈品。由于來這里購物的游客絡(luò)繹不絕,商家甚至沒有時間仔細整理柜臺,干脆直接把一些香水碼在柜臺上任客人挑選,仿佛是在賣“白菜”。有的香水剛上柜就被一搶而空,若是出手猶豫,很快就會斷貨。導(dǎo)購經(jīng)常向顧客——中國的——調(diào)侃道:“該出手時要出手,過時不候?!?/p>
甚至爆炸也擊不退中國人的購物熱情——2008年12月的某日早上,法國巴黎春天百貨公司發(fā)現(xiàn)洗手間被人放置了5個爆炸物,所有顧客也因此被疏散,最后警方到場將其引爆。由于害怕遭到恐怖襲擊,一些顧客在事發(fā)后刻意不去巴黎春天購物,但不少中國游客仍舊抵不住奢侈品的誘惑,冒險上陣,到店內(nèi)挑選自己鐘愛的奢侈品。
奢侈品在消費中國人
中國顧客對奢侈品的迷戀,令許多西方人也感到不解。
2010年10月,美國《新聞周刊》以“Made For China”(為中國制造)為封面故事,展示了全球企業(yè)從“中國制造”向“為中國制造”的巨大轉(zhuǎn)變。文章指出,過去,眾多外國公司只是簡單地將已有的產(chǎn)品更換包裝銷往中國,而現(xiàn)在中國市場潛力無限,越來越多的外國品牌為了迎合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和品位,或重新設(shè)計產(chǎn)品,或?qū)iT制造。例如,Chanel推出了限量版“中國紅”手包;豪爵選擇中國人最喜歡的吉利數(shù)字,推出了全球限量88只的手表;寶馬推出只在中國發(fā)售的M3虎年紀念版;Chloe也推出了“中國紅”版本的Marcie手袋。
每兩年一屆的北京車展,世界上頂級的豪車運到中國來,就不可能再運回去了。中國富人“只買貴的不買對的”燒包心理早已被國外豪車生產(chǎn)商摸透了。據(jù)說,超過500萬元的豪華汽車在國外并不好賣,但是在中國的銷售卻好得出奇。國外豪車生產(chǎn)商推出的限量版、概念版汽車價格高得離譜,但是,他們在生產(chǎn)之前就已將其定位為Made For China,因此,每到車展漂洋過海來到中國,這些車基本都在第一天展示的時候就被富豪們爭搶。
面對狂熱的中國奢侈品消費市場,面對中國消費者畸形的奢侈品消費心理,國際頂級品牌的生產(chǎn)商這幾年都摩拳擦掌,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2010年,在中國市場一直被LV占據(jù)上風的法國奢侈品巨頭愛馬仕(Hermes)也在上海開設(shè)第一家“上下”(Shang Xia)品牌店,選擇以中國文化為突破口,以富有中國傳統(tǒng)哲學意味的“上下”命名,號稱“向中國早已存在的工藝致敬”。但與其說是中國工藝,不如說是中國市場,愛馬仕國際集團總裁Patrick Thomas這樣解釋:“上下這個品牌將會繼承Hermes傳統(tǒng),同時又采用極具中國特色的材質(zhì)和技術(shù)來設(shè)計?!痹趦r格上,“上下”更接近“新奢侈品”的定義。愛馬仕一款Kelly包最便宜的價格也要超過6萬元,而“上下”的產(chǎn)品大多在萬元以下,它的目標就是打算用價格相對較低的產(chǎn)品來迎合爆發(fā)式增長的中國奢侈品市場。
奢侈品本來是富人們的游戲,但在中國卻成了所有人都趨之若鶩的東西。一些都市白領(lǐng),省吃儉用,只為攢錢買個LV包包。他們身上穿著阿瑪尼,卻蹲在馬路邊吃盒飯,讓人覺得荒誕又可笑。有人評價說,其實不是中國人在消費奢侈品,而是奢侈品在消費中國人。
中國人上了名牌的當
其實,中國人不知道的是,他們買的很多外國名牌,其實都是中國人自己生產(chǎn)的。
我現(xiàn)在在做家具,我知道我的一個柜子賣給老外,幾千塊錢人民幣,到了歐洲他就是按歐元來標價,比如說我6000元賣給人家,它就是6000歐元。但它還返銷中國,你知道這一轉(zhuǎn),價格變成了多少?大概是1.5萬歐元左右!
再舉一個前面舉過的例子。我們的沙發(fā)一般是三四千元一套,這大約等于我們一個白領(lǐng)的月工資?,F(xiàn)在進入中國的有一個歐洲的家具品牌,它的沙發(fā)在歐洲賣2000—3000歐元左右,也大約等于當?shù)匕最I(lǐng)的一個月工資。但它轉(zhuǎn)到中國后賣多少呢?它也賣2000歐元,折算成人民幣,差不多是2萬元,這還是不加運費、稅收等各種費用。一加就變成3000多歐元了。到了經(jīng)銷商那里,再加個一倍的毛利潤,3000歐元變成了6000歐元,最后到了終端店,再翻一倍,差不多就是12萬元人民幣了。
所以,在很多城市,我們看到,一套這個品牌的沙發(fā),最后都要十幾萬元,很多有錢人分不清,搶著去買,他們不知道,這個沙發(fā)在歐洲卻是個低檔貨!一個低端沙發(fā),到中國轉(zhuǎn)一圈,就成了高端品牌了,成奢侈品了。
再說LV包。LV包是什么?80%都是人造皮革。我們自己生產(chǎn)的很多包都比它的要好,但中國人就是不買。
我們中國人做的東西很好,在浙江,有一個專門做領(lǐng)帶的鎮(zhèn),領(lǐng)帶做得非常漂亮,但自己賣不起價,出廠也就十四五元,但是貼上洋品牌,立馬就變成了幾千元。
我們現(xiàn)在是全世界家具出口量和交易量最大的國家。我去拉斯維加斯看家具展,都會看家具后面,95%都貼有“Made in China”。這些家具,返銷中國,一包裝,說是美國進口的,價格立馬就翻了好幾十倍。
你說中國人傻不傻?傻!中國難道就沒有品牌嗎?中國難道就沒有好產(chǎn)品嗎?并不是這樣,其實這些東西都是我們中國自己制造的,貼自己的品牌,就賣不起價,貼上個洋名,立馬就值錢了。
中國人為什么要上這個當?依我看,還是崇洋媚外!寧愿把錢交給別人,也不愿意交給中國人。
不但如此,我們中國人還喜歡忽悠中國人。
在中國,一套賣3萬元左右的阿瑪尼(Armani)西服,在洛杉磯用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的錢就可以買到;寶馬Z4的價格,洛杉磯的廣告上標注報價為29881美元,中國的價格,則在50萬元到80萬元人民幣之間。
在中國生產(chǎn)的levis牛仔褲,在中國商場大多數(shù)要賣到上千元一條,而在美國levis的官方網(wǎng)站上大部分價格都在50美元左右,低的只要35美元,高的也不超過80美元,換算下來,價格不到國內(nèi)的一半。
廚房用具是中國制造的強項,但享受此福音的似乎是美國人民。在華盛頓的梅西百貨,一套七件套的鍋,既有平底炒鍋,也有湯鍋、奶鍋和煎鍋,全都有厚厚的不銹鋼鍋底,“Made in China”,打完折70美元,不到500元人民幣。而這種高質(zhì)量的不銹鋼炒鍋,在國內(nèi)價格一只就得數(shù)百元。
在美國,一杯星巴克的咖啡只要1美元,看一場電影只要8美元,占美國公民每月收入的萬分之三和千分之二。而在中國,一杯星巴克的咖啡在20元人民幣左右,一場電影平均也需要50元人民幣左右,占中國城鎮(zhèn)居民每月收入的1.5%和3.5%左右,相當于美國居民負擔費用的50倍和17倍左右。
即使是構(gòu)成普通百姓最大消費支出的農(nóng)產(chǎn)品,包括糧食、水果蔬菜、肉蛋家禽海鮮等,美國的一些價格也相對比中國實惠。據(jù)說,在紐約法拉盛的華人超市,活螃蟹海鮮,一打12只任你挑,價格根據(jù)季節(jié)、質(zhì)量而變,從5.99美元到12.99美元。豬肝、豬心、豬腳、骨頭之類,每磅價格都在0.50—0.99美元之間。泰國米,50磅(約45斤)裝的,18美元左右一袋;葡萄,0.99元1磅;6瓶百威啤酒7美元;橙子,3—5個1美元。一家三口,在生活上,如果你不出去吃喝,平平常常,一般的日子,每個月差不多300美元(2000元人民幣)就夠了。但在中國,這只是我們花費的一個零頭。
大家都說中國沒有品牌,品牌是什么?是產(chǎn)品長期被消費者認可的品質(zhì)及附加的文化。為了國產(chǎn)品牌,日本有過抵制歐貨的運動,韓國也有過購買國貨的運動。中國制造將來也可能是世界制造,可是,為了迎合大眾,我們連取個中國名字也不敢。
鬧得沸沸揚揚的達芬奇家具就是最好的例子。依我看,達芬奇造假事件,至少可以說明兩個問題:一是中國能造出世界頂級產(chǎn)品,包括家具以外的許多世界級品牌,其實都是在中國生產(chǎn)的。二是都說中國沒品牌,但為什么有錢人不支持自己的品牌,要花冤枉錢去崇洋媚外!
全世界都在為美國打工
不過,話說回來,同樣的東西,為何在中國,就比在美國賣得貴?
如果只說成本,其實中國的成本更低——在美國賣的東西,很多都是從中國生產(chǎn)之后再運過去的。當然,如果算上中國日益升高的物流、房租、稅費等各種各樣的成本,這些商品的進價可能都會比美國高。但這并不是根本原因。
那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歸根到底,還是中國處于弱勢的世界貿(mào)易秩序所決定的。
數(shù)據(jù)顯示,1990年到2000年,美國則幾乎實現(xiàn)了“零通脹”;2000年到2010年,美國CPI一直在2%上下浮動。當下,美國通脹率又接近歷史低谷,而中國恰好處于近十年的高峰。美國居民過去二十年所經(jīng)歷的生活,被形容為:居民收入年年上漲,而價格始終在低位保持穩(wěn)定,相對于越來越高的收入,物價顯得越來越便宜。這種“低通脹高增長”的效應(yīng),讓人感覺美妙。
但美國在長達二十年的時間內(nèi),為何能夠保持低通脹和高增長并存的局面?
部分是源于美國處在國際政治經(jīng)濟秩序的頂端,因而所帶來的紅利。一些學者認為,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貿(mào)易逆差國,美國首先是大量進口的消費品物價持續(xù)下跌,直接帶動物價下降,然后是大量工業(yè)原料用廉價初級產(chǎn)品進口,亦降低了美國公司的生產(chǎn)成本。據(jù)估計,進口價格的下降對美國消費物價指數(shù)的下降貢獻了約0.6個百分點。
美國的低通脹,更在于美元的霸主地位,而使得全世界人民不愿意美鈔不值錢。
20世紀90年代,美國采取促使美元越來越值錢的強勢美元政策后,全球?qū)γ涝枨笕赵?,現(xiàn)今全球外匯儲備中,美元約占6成;在國際貿(mào)易中,有2/3是用美元結(jié)算的;國際證券發(fā)行總額接近50%用美元;國際貸款總額中以美元計價部分也接近一半;所有美鈔66%都是在國外流通的,約3/4的新增發(fā)美鈔被外國人所持有。
美元保值升值的強勢,一邊使得進口產(chǎn)品的價格變得相對便宜,使得國內(nèi)旺盛的消費無法推高物價;一邊吸引全球資本大量流入,推動投資擴張,促進經(jīng)濟增長,使得低通脹和高增長得以同時實現(xiàn)。
2008年,美國陷入了金融危機,經(jīng)濟增長放緩。為了刺激經(jīng)濟,美國采取了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甚至不惜動用類似直升機撒鈔票的行為來刺激經(jīng)濟,先后兩次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共計向市場注入了超過1.7萬億美元的流動性資金。美國之所以敢這么做,其實也是因為,有全世界人民兜著——全球所有的美元持有者都共同分擔了美聯(lián)儲增發(fā)貨幣所帶來的成本。
而中國,顯然是為美國埋單最多的國家之一。近三十年來,我們不斷以解決就業(yè)為驅(qū)動,通過各種政策工具推動對美國的廉價出口,這全面壓低了美國的商品價格,特別是日用品價格,同時中國又將掙得的大量美元兌換成各種形式的證券資產(chǎn),在美國安安靜靜儲備了起來。這從供給和消費兩個方面“友好”抑制了美國物價上漲的空間——換句話說,其實我們一直都是替美國人打工,他們享受了福利,而我們則在不斷地承受成本。
要想改變這種局面,顯然不是短期就可以做到的。但我認為,有一條,卻是現(xiàn)在就可以做到的——那就是我們應(yīng)該多支持中國人自己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多支持“中國制造”,不要一味地崇洋媚外,老上外國人的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