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勇,劉麥霞,尹全嬌
(商洛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系,陜西商洛726000)
淺析我國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對策
郭英勇,劉麥霞,尹全嬌
(商洛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系,陜西商洛726000)
青少年犯罪被認為是繼毒品、環(huán)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社會問題,且日益呈現出低齡化、團伙化、暴力化等特征。目前,我國青少年犯罪問題令人擔憂,在犯罪數量、犯罪形式、犯罪手段等方面表現出低齡化、暴力性增強、團伙犯罪增加、犯罪動機突發(fā)性強等新的特征。經過研究,我們得出了導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預防青少年犯罪的具體措施。
青少年犯罪;社會環(huán)境;預防對策
“任何一門學科的產生都應導源于社會的需要,犯罪是一種社會現象,社會上客觀存在犯罪,研究犯罪的學說更是與社會迫切需要緊密相聯(lián)、息息相關。”[1]9
青少年犯罪問題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特別是中共十六大以來,黨和國家提倡構建和諧社會,青少年犯罪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研究青少年犯罪問題是為了從根源上預防、控制犯罪,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長。因此,加強對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研究刻不容緩。
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國青少年犯罪異常突出,且其犯罪率急劇上升,最高占到了整個犯罪的70%。[2]67當前,我國青少年犯罪形勢也相當嚴峻,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重視和廣泛關注。2007年1月10日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fā)布中國“十五”期間青年發(fā)展狀況和“十一五”期間青年發(fā)展趨勢研究報告稱,“十五”期間青少年犯罪增加68%,總體數量呈上升趨勢,未成年人犯罪增長迅猛,且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危害社會的行為逐漸增多。[3]近幾年,我國每年大約有15萬未成年人因違法犯罪行為而受到公安機關查處,其中3萬余人被判刑。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當前青少年犯罪最值得關注的問題不僅僅是數量問題,而是犯罪性質問題。從犯罪性質來看,我國青少年犯罪的現狀是:所犯罪行嚴重,大案要案多,社會危害很大。經常表現為搶劫、故意殺人、綁架、盜竊等故意犯罪,很少為過失犯罪,犯罪時易于沖動,不考慮犯罪行為導致的危害后果,而且犯罪手段極其惡劣。
1.犯罪低齡化趨勢明顯
20世紀90年代以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初始年齡比20世紀70年代提前了2至3歲。前幾年,青少年犯罪平均年齡還在17歲以上,而今青少年犯罪的平均年齡只有15.7歲。校園暴力事件在初中學校頻發(fā),在2001-2003年犯罪構成情況進行調查中發(fā)現:20歲以下犯罪總數所占比例分別為2001年 22.4%,2002年 26.2%,2003年 23.7%,存在逐年增加的趨勢。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趨勢明顯,16-18歲的占61.1%,16歲以下的占38.9% 。[4]
2.犯罪的暴力程度加深
由于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fā)育期,好動、精力充沛、體能好,但同時自制能力較差,容易沖動,辨別是非的能力還不是很強,尚未形成健全的人格,加之現在家庭教育中使孩子形成自我為中心的缺陷性格,與他人發(fā)生口角、摩擦時,動輒使用粗暴、殘忍的手段侵犯他人的人身權益,鋼管、磚塊、雙截棍、軍刀等成為青少年犯罪的常用工具,導致青少年犯罪的手段殘忍,情節(jié)惡劣。2007年浙江省金華市第四中學一名高二學生徐力因嫌母親給其太大的學習壓力,而用鐵榔頭將其母殺害;2004年陜西省商洛技校2004級新生徐琳買刀殺害舍友郭某和余某的案件一度震驚社會各界。
3.以團伙犯罪為主要形式
團伙犯罪形式具有預謀性,一般是經過周密的策劃布置后才著手實施。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夠的體力、智力、膽量和經驗,單獨作案往往難以成功,結成團伙“分工合作”使犯罪易于得逞。青少年在學校形成“小團體”,只要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識,其他同學就易受影響,為了“哥們兒義氣”而逞英雄,繼而形成幫派,在校園里常有“斧頭幫、鋼管幫”之類的團體,易造成團伙共同犯罪。
4.具有極強的隨意性
相當一部分青少年作案前動機并不明確,往往是由于一些偶然的或突發(fā)的事件導致犯罪行為的發(fā)生;也有些青少年由于沒有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因而在聽從了別人的慫恿后而作案;也有人因“湊熱鬧”被卷入案件當中,見雙方斗毆,就有了逞強好勝的沖動,不顧后果上前加入打斗當中。
5.以物質享受為目的
作為青少年在思維方面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初中以下學歷占93%,高中或中專以上學歷占7%,[4]他們易形成與人攀比的心理,比吃比穿,卻又好吃懶做。因此在家庭經濟狀況不是十分寬裕的條件下,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鋌而走險、誤入歧途。他們通過搶劫、盜竊等非法手段獲得錢財并大肆揮霍,多用于大吃大喝、打游戲、KTV唱歌等。
6.城市閑散和流動的青少年犯罪問題成為新焦點
據公安部門調查,在青少年犯罪分子中,流動人口占據了較大比例。在這些流動青少年犯中,有一部分是隨其打工的成年親友流入城市的,還有一些城鎮(zhèn)青少年由于厭學、失學無所事事,受到不法分子誘騙而走上犯罪道路。
在社會轉型中,人們首先對傳統(tǒng)權威產生懷疑、詰難、批判、反叛,從而導致傳統(tǒng)權威資源的流失,使青少年不能很好地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同時又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精神寄托,從而造成了青少年信仰缺失的現象。其次,由于社會資源配置方式和流向的改變以及社會成員能力和機遇的不同,使得社會群體、成員之間對社會資源的擁有和職業(yè)安排的差異加大,社會貧富進一步加劇。再次,傳統(tǒng)的信仰體系處于危機之中,而新的信仰價值體系尚未得到大多數民眾的認同,社會價值系統(tǒng)處于多元價值的交互作用中。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fā)生的中國社會轉型,是由中國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所引發(fā)的社會結構的整體性變遷,是中國社會從自給、半自給的產品經濟社會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從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從鄉(xiāng)村社會向城鎮(zhèn)社會,從封閉、半封閉社會向開放型社會,從單一制社會向多樣性社會,從倫理型社會向法制型社會轉變,社會處于多種變化交織當中。[5]因而,在整個社會轉型期,人們的利益導向、價值觀念、以及對事物的判斷都趨于多元化。青少年在這種大的社會背景當中,是非曲直的判斷很容易受到影響,犯罪的可能性也在增加。
1.家庭教育
在社會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很多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也趨于快餐化。[6]家庭教育方式呈現出兩種不同特征:一種是把孩子視為“小皇帝”,所有家庭成員的生活中心都圍繞著孩子,一切以為孩子服務為宗旨,這樣一來造成了青少年自私狹隘、以自我為中心的畸形心理狀態(tài),為了滿足自我需求而為所欲為,走上犯罪道路;第二種方式是奉行“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理念,對青少年任意打罵,期望通過強行管制的手段實現父母“望子成龍”的愿望。這種方式表面上看“馴服”了孩子,實質上使孩子與父母之間出現了嚴重的隔閡,進而產生逆反心理不愿與父母溝通,這樣的青少年容易與社會上的不良分子混在一起,走上犯罪道路。此外,還有一些家長整天忙于賺錢,對孩子的關愛只是經濟上的,缺少感情上的溝通與交流,缺乏對孩子的關心,導致孩子產生孤獨落寞的心理,長此以往使這類青少年為尋求安慰和刺激而走上犯罪道路。
2.學校教育
學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陣地,然而“學校教育到了現在,真是空虛極了?!逃龥]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保?]1-2目前,學校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重智育輕德育,為了達到考試升學的目的,很多學校在對學生的教育內容中只注重課本知識的灌輸,對于青少年道德方面的教育和人格的培養(yǎng)投入的時間卻很少。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青少年很難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使青少年對于是非判斷形成模棱兩可的“自成”觀念;二是目前有很多學校依然以考試為教育的最終目標,追求升學率,以成績排名確定學生的優(yōu)劣。對于成績差的學生缺乏應有的教育和管理,甚至采取勸退的措施,最終“邊緣化”了所謂的“差生”,使其心靈孤獨、自暴自棄;三是教師素質參差不齊,有些教師在教育學生時不注意方法,僅僅把學生視為自己管教的對象,而不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打罵學生甚至羞辱學生的事件時有發(fā)生,進而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最終脫離學校,走上犯罪道路。
處在中國高速發(fā)展期、社會轉型期、矛盾多發(fā)期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急劇的社會變遷對于社會成員的心理適應性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在適應性較弱者身上則出現了程度不同的“心理震蕩”現象。[8]青少年正處于生理、心理逐漸走向成熟的時期,尚未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善于觀察社會的意識,意志品質薄弱,容易受到各種不良風氣和思想的影響,養(yǎng)成“哥們義氣”、“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種種不良習慣和不正確思想,并具有強烈的沖動性,極易走上犯罪道路。[9]
(一)建立健全社會獎懲機制,為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青少年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時期,由于他們在知識儲備、社會閱歷等方面尚有欠缺。因此,容易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目前,很多青少年由于在學校里面接受的教育和家庭教育、社會現實之間存在差異,尤其是一些負面的社會現象對他們的影響,往往導致青少年產生迷惘、彷徨、不知所措,甚至信仰缺失的現象。為了使青少年不至于在家庭、學校、社會這座“立交橋”上迷失方向,就必須形成一種思想道德教育的合力,讓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從理論到實踐都達成一致,扭轉理論與實踐相互脫節(jié)的現象。要解決這一問題,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健全嚴格的社會獎懲體制,真正做到獎善懲惡,讓贊揚真善美,懲治假惡丑不僅僅是一句口號。只有在這樣的機制中,青少年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形成。
(二)轉變教育理念,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21世紀,心理疾病已經成為各行各業(yè)的無形“殺手”。“認知的阻礙、病態(tài)人格、僥幸心理、意志偏弱”等已經成為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現狀。針對青少年這些不成熟的心理特點,學校要積極開展各種心理講座,開設心理咨詢室。正確引導他們對學習、生活、就業(yè)、感情、兩性、婚姻等問題的認識。特別是對于一些性格內向、經濟比較困難的學生要特別的留意、要特殊鼓勵與照顧。全方位、多層次地提高青少年承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正確引導他們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作為大學生要放棄偏激和自卑心理,熱愛生活,使自己的心理常常處于輕松愉快之中;中小學校對學生的評價要以鼓勵為主,完善學??己丝荚u工作的指標體系,善于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教育者和家長要善于觀察,發(fā)現孩子的優(yōu)點和特長,正確引導幫助孩子全面發(fā)展。
(三)加強對家長的教育,使青少年在家庭中能受到正確的引導和關愛
近年來,留守兒童的問題被廣泛關注,隔代撫養(yǎng)成為普遍現象,而這些年紀較大的祖輩只能對孩子的生活勉強照應,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明顯表現出力不從心。鑒于這種狀況,廣大家長應積極創(chuàng)建“文明家庭”,盡量與孩子生活在一起,便于觀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多與孩子談心,注重言傳身教,對待孩子出現的不愛講話、不愿與人交往等狀況時,要及時對其進行心理疏導。與子女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相互尊重、充滿愛意的關系,創(chuàng)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圍。
(四)發(fā)揮少先隊、共青團等組織的作用,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主題教育等形式使青少年樹立珍惜生命、熱愛生活、學會生存的理念
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肩負著教育、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神圣使命。學校共青團組織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中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切實加強學校共青團工作,是加強和改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必然要求。在這些團體中,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奮進的鼓舞,也能尋找到自我調節(jié)與減壓的合理途徑。各級各類學校應該充分發(fā)揮少先隊、共青團等組織的作用,組織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和主題教育活動等,使學生在活動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珍惜生命、熱愛生活、學會生存的理念。
[1]嚴勵.刑事一體化視野中的犯罪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李曉明.中國犯罪學論綱[M].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2005.
[3]羅德宏.中國青少年犯罪率仍在上升未來五年總量將增加[N].北京晨報,2007-01-11.
[4]王俊秀.警惕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四個前兆[N].中國青年報,2010-03-02(4).
[5]林默彪.社會轉型與轉型社會的基本特征[J].社會主義研究,2004,(6):134-135.
[6]廖秀健,毛祥成,張曉妮.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及預防探析[J].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2):83-84.
[7][意]亞米契斯.愛的教育[M].夏丐尊,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8]謝更巧,陳沙麥.社會轉型期青少年犯罪的文化思考[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2):67-68..
[9]張靜,余陽,張卓琦.當前青少年犯罪的特點原因及對策[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2):38-39.
On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Chinese Juvenile Delinquency
GUO Ying-yong,LIU Mai-xia,YIN Quan-jiao
(Department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726000,China)
Juvenile delinquency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third big social problems following the drug,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it is featured increasingly with younger age,gangs,violence and others.At present,the problem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s the big concern in China,and the numbers,forms and means are embodied with the features to be younger,more violent,more gang crimes,crime motive being more sudden and other new features.After study,we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main reason why the juveniles commit crimes,and puts forward the concrete measures of prevention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juvenile delinquency;social environment;countermeasure
D917
A
1009—5128(2012)03—0076—03
2011—11—14
商洛學院科研基金項目(09sky021)
郭英勇(1962—),男,陜西商州人,商洛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系副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少年犯罪研究。
【責任編輯 賀 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