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 羅琬華
(西南大學物理與技術學院 重慶 400715)
Clicker(課堂應答系統(tǒng))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研究是目前國內(nèi)外熱門話題.“Clicker系統(tǒng)是由無線發(fā)射器、接收器以及驅動軟件三部分組成.學生按鍵盤選擇答案,通過無線發(fā)射器把答案發(fā)送到教師的計算機中,計算機按照學生的答案統(tǒng)計出直觀的圖像,教師再根據(jù)統(tǒng)計出的圖像對教學作進一步的安排.”[1]
哈佛大學的Eric.Mazur教授以及科羅拉大學的M.K.Smith教授等人帶頭展開了該系統(tǒng)在教學中應用的策略、方法研究,對男女生學習的幫助的研究,以及應用于考試的評價等研究.這些研究充分顯示結合該系統(tǒng)的教學對學生的學習熱情、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都有正面的影響;男女生在物理的學習中能達到相似的水平;課堂上積極參與的學生在期末考試中的成績比其他的學生要好;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也鼓勵了學生積極參與,鍛煉了其探究能力[2];這樣的應用也相繼推廣到了其他的學科,也從大學推廣到了初、高中的自然科學教學,甚至小學的科學教學中[3].國內(nèi)也掀起了對基于Clicker的探究教學的研究.在這樣的研究背景下,Clicker系統(tǒng)越來越得到人們的接受,為探究式課堂教學增添了途徑.多半貧困地區(qū)沒有辦法使用Clicker系統(tǒng)進行教學,但是借助于Clicker系統(tǒng)教學帶給我們的教學思想是可以應用的.Clicker教學思想是借助于黑板進行,教師在黑板上給出題目,學生做選擇后進行簡單的統(tǒng)計.根據(jù)統(tǒng)計結果教師可以及時地了解學生掌握的程度,反映出整體和個別的信息,把課堂上不利因素的影響降到最小,這相對于傳統(tǒng)的創(chuàng)新課堂而言是有意義的[4].
本文以“彈簧的彈力與彈簧的伸長量關系的探究”的教學為例,闡述了Clicker思想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通過學習已經(jīng)知道產(chǎn)生彈力的條件“一是物體相互接觸;二是兩物體發(fā)生形變”.既然彈力大小與物體發(fā)生的形變有聯(lián)系,那么彈簧的彈力和彈簧的伸長量肯定是有關系的,我們?nèi)绾握业剿鼈冎g的定量關系呢?
在探究彈簧的彈力與彈簧的伸長量的關系時,為了讓學生明確用什么方法探究,如何去探究,并且結合Clicker式的教學模式,設計出題目,在黑板上給出,通過學生選擇的答案,參與討論,明確探究的科學性.比如,在黑板上寫上如下的題目.
問題1:依照平時的經(jīng)驗,你認為下列正確的是
A.用力越大,彈簧伸得越長
B.用力越小,彈簧伸得越短
C.用力大或小與伸長情況沒有關系
D.以上說法都不正確
要求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作答,每組第一排的學生進行簡單的統(tǒng)計,再把各組選擇的情況填到黑板上表格中的相應位置,這樣能夠很直觀地看出學生的選擇情況.根據(jù)黑板上填的表格,教師可以很好地把握教學進度,如選擇選項D的學生占絕大多數(shù),說明學生已經(jīng)很好地掌握了控制變量法,教師只需做簡單的總結后進行下一步的教學即可;而選擇選項A,B,C三個答案的學生人數(shù)占大部分,說明學生對控制變量法這一中學物理重要的研究方法掌握得不夠,教師需要在方法的探究上多下功夫(調(diào)整教學思路,通過F=Ma的復習進一步了解控制變量法的意義和重要性.對三個物理量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時,需要控制第三個變量[4]).在明確用控制變量的方法研究彈簧的彈力與彈簧的伸長關系后,教師再在黑板上給出如下問題.
問題2:既然探究的是彈力與彈簧伸長量的關系,那么該控制哪個變量
A.彈簧的彈力
B.彈簧的伸長量
C.彈簧的粗細、長度、材料(勁度系數(shù))
D.以上都不正確
同樣的道理,若選擇選項A,B的學生占的比例大,那么就再對控制變量的方法進行復習.應該給學生講明白,不是隨意地控制某個物理量,而是按照探究的要求選擇控制變量.通過這樣的講解,再讓學生做一次選擇,學生就知道選擇選項C了.因此通過控制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探究彈簧彈力與彈簧的伸長量的關系就水到渠成了.
教師要求學生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和課前的預習等,猜想彈簧彈力與彈簧伸長量的關系:彈簧彈力大,彈簧伸得越長;彈力小,伸得越短.
將彈簧上端固定在鐵架臺的支架上,下端掛上鉤碼.靜止時,彈力大小等于重物受到的重力,以此測量彈力的大小F;從固定于豎直支架的刻度尺上測出懸掛重物時彈簧的伸長量x(或總長度).
實驗步驟
(1)將彈簧提起來,用筆將未掛鉤碼時彈簧指針的位置做上記號.
(2)按記錄表將不同質量的鉤碼掛在彈簧上,平衡后分別記錄掛不同質量的鉤碼情況下彈簧指針的位置.
(3)用刻度尺量出懸掛不同質量鉤碼時彈簧的伸長量.
(4)分析得到的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
實驗結論
根據(jù)二力平衡可知,物體平衡時受到的重力與彈簧對它的作用力F大小相等.通過學生對測出的數(shù)據(jù)的討論分析,以及在教師的指點下,得出
F=κx
其中,x為彈簧的伸長(或縮短)量,κ為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大小取決于彈簧的“軟”和“硬”,F(xiàn)為彈簧的彈力.得到結論再去和猜想進行對照,驗證猜想.
完成實驗后,利用Clicker式教學檢測學生通過學習之后對實驗設計與操作過程的認識和理解.教師在黑板上寫出如下問題.
問題3:如果不是彈簧,是一根木頭,該公式是否還成立
A.是 B. 不是
類似的方法,讓學生選擇,看看學生掌握的情況.教師結合學生的答題情況及時總結:F=κx只適合應用于彈簧(發(fā)生彈性形變).
雖然Clicker系統(tǒng)應用于落后的地區(q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它所帶給我們的教學思想是完全可以實現(xiàn)的.需要奮戰(zhàn)在一線的教師大膽創(chuàng)新.這樣的教學思想有效地把握了學生的思維動態(tài),有利于師生之間實時溝通,全體學生參與,信息反饋快捷迅速,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非常高,切實提高了學習效率和課堂效率,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yōu)橹鲃犹剿鳙@得知識.
參考文獻
1 黃致新. 基于Cicker的互交式、探究型課堂教學及研究進展. 物理教學探討,2010(9)
2 陳麗莎,黃致新. Clicker在互交式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物理教師,2010(10)
3 Emazur,F(xiàn)arewell,Lecture. Sciece,2009(2):50~51
4 陳麗莎,黃致新.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Clicker問題的設計策略研究.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