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洪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一個人語文素養(yǎng)的集中體現(xiàn)。一個人的語文功底、思想品位、人生觀及價值觀等都可以浸入在他的作品里。而寫作能力的提高是一項艱巨而又浩大的長期工程。針對課堂時間有限、教學任務繁重這一現(xiàn)狀,如何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除了有效利用整塊的課堂時間,是否也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在校時零散的“小時間”,并讓這些有限的時間發(fā)揮最大的價值與功效?
“小時間”是筆者相對于“課堂教學的時間”而提出的,因為它不是整塊的時間,比較零散、短暫,而且很不連貫。與正常的“課堂教學時間”相比,“小時間”常常被教師與學生忽視,甚至浪費掉。準確地說,“小時間”有點像海綿里的水,是被擠出來的,而且很不固定??赡苁窃绯繉W生提前到校的時間,也可能是學生午餐后的半小時,或者是每天預備鈴與正式鈴之間的幾十秒,甚或課堂上擠出的幾分鐘,還有可能是傍晚學生放學前的十幾分鐘。
這些時間需要科學的安排,要讓學生感覺時間安排得自然、合理,切不能有緊張、慌亂、過重負擔的感覺,要自然而然地接受,使有效利用“小時間”最終成為一種學習習慣和方式。
筆者充分利用“小時間”,借助“晨誦經(jīng)典”(優(yōu)秀詩詞)、“課堂遷移”(讀寫結合)、“午間閱讀”(課外閱讀)、“暮時寫作”(堅持寫日記)等學習方式,引領學生走進文學的殿堂,從而把優(yōu)雅和智慧種植在孩子的舉止中、談吐間,最終浸潤在孩子的性格里,使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
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零星時間,誦讀經(jīng)典
中國文化書院院長湯一介教授說:“世界上文化傳統(tǒng)最長而又不曾間斷的只有中國。這么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必定有其不朽的價值,從小讓孩子們通過古詩文陶冶情操,對于他們長大后的為人處世都會有好的影響,甚至惠及終身。讓孩子們自小就扎根在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中,不管他們將來學文學理,良好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對提高國民素質,大有好處。”是的,面對曾經(jīng)的精神家園,我們要引領孩子習誦、積累優(yōu)美的母語,感受、領略母語極致的張力,還要把這些文字內化為孩子自己的語言,學會運用。
清代唐彪在其《讀書作文譜》中對寫作能力習得規(guī)律作了這樣的總結:“閱者必宜博,經(jīng)史與古文時文,不多閱則學習膚淺,胸中不富。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時吾意欲所言,無不隨言所欲,應筆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絕。”他非常深刻地揭示了閱讀經(jīng)典詩文與寫作的關系:欲作好文,必多讀書,尤其是經(jīng)典詩文一定要讀。
《紅樓夢》里香菱學詩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當薛寶釵拒絕教她作詩后,她并不甘心,又去拜林黛玉為師。林黛玉對她說,你把王摩詰的五言律詩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然后把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淵明、應玚、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從此,香菱諸事不顧,廢寢忘食,一首一首地讀起來,終于寫出了“新巧有意趣”的詩作。
在以課堂教學為主、課程設置以及課堂教學時間都有嚴格規(guī)定的學校里,引領學生利用大塊的、整段的時間習誦經(jīng)典并不容易實現(xiàn),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擠時間”,把一些比較零散、短暫,而且不連貫的時間利用起來。比如:每天早晨八點鐘之前總有部分學生會提早到校,他們往往交好作業(yè)之后就無所事事,這部分時間就被浪費掉了。再如,上課的準備鈴與正式鈴之間有45秒的時間,這時候很多學生已經(jīng)坐在教室里等待上課了,小學生每天五至六節(jié)課,累積起來也有好幾分鐘了……這些時間時常被忽略掉,甚至浪費掉,如果教師能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并有效利用,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還可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節(jié)約時間的好習慣。于是,天長日久、潛移默化中,零星時間也能誦讀經(jīng)典,習得語言。筆者教二年級學生學習白居易的《江南好》,孩子立刻聯(lián)想到了南朝民歌《江南》,感受到江南水鄉(xiāng)的美妙。一個孩子因為寫日記磨蹭而被筆者留下繼續(xù)寫,望著空蕩蕩的教室,他在日記里感嘆道:“‘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整個教室只剩下了孤零零的豐靖坤了(自己名字)……”表達自己被留下孤寂而又后悔的感情。
二、“沉浸濃郁,含英咀華”—— 午休時光,課外閱讀
呂叔湘先生說:“課外閱讀是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途徑,課外閱讀抓得好,對學生寫作幫助很大,文章寫得好的同學恐怕多半得力于課外閱讀?!比~圣陶先生也說過:“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方能駕馭語言文字。”的確,寫東西就靠平時積累,接觸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可用的語句也就多了,寫起來便得心應手了。讀到一定程度時,也更加熟悉各種表達方式,就可以做到錦上添花,把意思表達得更加圓滿。那么,擠出課外閱讀的時間,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并進行有效的指導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筆者做過一次調查,發(fā)現(xiàn)很多小學生在午餐結束后休息放松的方式大多是追跑、聊天,還有的寫作業(yè)、下棋或玩游戲。即使自由活動后回班教師進行統(tǒng)一管理時,主動進行課外閱讀的學生也不多。如果能把這部分時間有效利用起來,不僅可以消除安全隱患,也能讓學生積累文學語言,提高寫作能力。
究竟如何讓學生在廣泛閱讀的同時提高寫作能力呢?最重要的就是閱讀與思考同步,即讀有所思。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語言和思維是同步發(fā)展互相促進的。因此,教師就要有意識地促使學生內化、吸收語言,使其儲存在大腦中,形成一種知識儲備。當習作需要時這些語言便會隨時從大腦中輸出來,變成學生自己的語言。
首先,要向學生推薦優(yōu)秀的課外讀物;然后,還要教給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除此之外,還要給學生專門展示課外閱讀的平臺。一般來說,對于經(jīng)典書籍的閱讀一般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粗讀,要求能了解主要內容;第二階段細讀,要能理解主要內容,對于精彩情節(jié)要反復閱讀,深入思考,圈畫批注,并適當?shù)赜浺恍┳x書筆記,要有自己獨特的思考和理解;第三階段熟讀,要求記憶、背誦精彩片斷和好詞佳句,如果可能,還要引導學生進行仿寫。經(jīng)過這樣長期的閱讀訓練,不僅學生的語言可以得到發(fā)展,也能相應地促進思維的同步發(fā)展。
三、“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 課間活動,留心體驗
反思小學作文教學,我們應該有深刻的體會。學生即使有豐富的語言積累,倘若不善于觀察,也不會感受生活,“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仍然無濟于事,寫出的文章一定不會有生命力。因此,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學會從大量的書本中汲取資料,也要學會從平凡的生活中擷取素材。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師要鼓勵學生課間活動,還要引導學生從活動中發(fā)現(xiàn)大自然的變化,發(fā)現(xiàn)同學之間的情誼,發(fā)現(xiàn)校園生活的多姿多彩……善感于人,善感于世,方能感受到生活的滋味與情趣。一次課間時,我偶然發(fā)現(xiàn)幾個男孩子在興致勃勃地玩卡片,誰贏了卡片就歸誰。就在這個班主任屢禁不止的“賭博”游戲中,我卻發(fā)現(xiàn)了孩子之間的真情。當一個孩子痛快地贏得了一張期待已久的“關羽”卡片后,突然看到輸卡片的孩子眼睛紅了,而且還難過地掉了幾滴眼淚。他猶豫了一下,然后爽快地把好不容易贏來的卡片還給了小伙伴,正好上課鈴聲響了,他又高高興興地跑回了教室。我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了這個孩子,后來他寫了一篇題為《我真高興》的作文,表達了給予別人的快樂之情。
四、“但肯尋詩便有詩”—— 課堂遷移,讀寫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第三學段應達到的閱讀目標是:“要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因此,語文閱讀教學不能以本教本,只進行獨立的閱讀教學,還要注意潤物細無聲地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將“閱讀”與“寫作”緊密結合。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lián)系。”課堂上教師少講些,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把自主的權利還給學生,把表達的機會讓給學生,充分發(fā)揮經(jīng)典課文對寫作的引領,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情感的誘發(fā)、素材的推敲,讓學生在提升言語能力的同時,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個性的張揚。
讀寫結合的角度應是多方面的,可以是選材思路、語言風格,也可以是文章結構。訓練的方式也有很多,可以仿寫、改寫、簡寫,甚至口頭補白。課堂上擠出的時間不必太多,但訓練一定要有效,兩或三句也好,一或兩段也罷,貴在堅持。
比如《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課中,高爾基給兒子的信是教學重難點,其中第二段話“要是你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留給人們的都是美好的東西,那你的生活該會多么愉快呀!”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理解,要求根據(jù)信中的要求,按照“什么時間、什么地方、我給了誰怎樣美好的東西”這樣的方式來表達。這樣的表達條理清晰,意思明確,不必花太多的時間,就能把訓練落到實處。
五、“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暮時寫作,自由表達
教學中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對于命題作文,學生常覺得無話可說,以致出現(xiàn)語言生硬、思想僵化的現(xiàn)象,還導致一些學生說假話、套話、空話,失去了童真童趣。而讓他們自由表達則能寫出內容豐富、語言活潑的文章,連作文水平一般的學生也能比較自然地抒發(fā)出真情實感。堅持寫隨筆、日記,可以讓學生擁有充分且自由的練筆機會,引導他們對自己的學習、生活進行總結和深入思考,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xiàn)和感受平常中的不平常。寫作能力的提高,需要量的積累,不然就無從談質的飛躍。但如果把每天或隔天寫日記作為學生的家庭作業(yè)時,無疑會加重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引起學生的反感,久而久之,還可能導致學生習作責任感的減弱。
學校生活中可以擠出這樣的“小時間”嗎?筆者進行了相關的嘗試。每周一、三、五放學前的15分鐘,讓所有學生在教室里靜靜地進行日記練習,不限字數(shù),自由發(fā)揮,記錄當天的生活及感受。學生寫時,教師和學生一起寫,努力調動學生寫作的熱情,追求一種充滿書卷氣息的、師生共同成長的教育生活方式。15分鐘后,教師把文章張貼在教室黑板一角,用自己的文章教孩子選材、表達。對于優(yōu)秀作品或有明顯進步的作品,張貼在教室走廊的櫥窗里進行展示,每兩周發(fā)表于班級小報上,月底還會把精品文章推薦給校報。這些文字記錄著孩子生活中的點滴故事,是孩子成長的見證。一學期下來,每個學生把自己的作品裝訂成冊,這就成了學生自己寫的書,每個孩子都很珍惜,對學生習作責任感的培養(yǎng)大有好處。
總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它的提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只有在思想上長期重視習作教學,想方設法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教給學生寫作的方法,才能讓學生學會寫作。教師還要努力思考習作教學減負增效的好辦法,讓學生學會寫作的同時愛上寫作。而且,學生一定會更加關注生活、關心問題、關愛社會、關懷他人,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也會隨之發(fā)生可喜的變化。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寫作能力的提高,還有許多可貴的人文精神,尤其是現(xiàn)代社會中顯得日益重要的對時間的把握、分配與利用的能力與節(jié)約時間的習慣。
參考文獻:
[1]于漪,劉遠.潘文彬講語文[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
[2]黃希鵬.從經(jīng)典閱讀到激情寫作[J].中學語文(下旬刊·大語文論壇),2009(15).
[3]魏素琴.讀寫對接,以讀促寫——談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有機融合[J].21世紀中學生作文,2009(6).
[4]高強.注重作教指導,提升習作能力[J].吉林教育,2009(6).
[5]王妮娜,岳軍榮.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典在現(xiàn)階段語文教育中的作用[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3).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回龍橋小學)
(責任編輯: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