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俊
也許,我不能預測,作為歷史名詞的“一角叢書”,是會永遠沉寂在歷史的長河里,還是可能幻化成為未來的一種新品牌,但我認可我聽過的一句名言: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
課堂討論的時候,我的一位同學義憤填膺地指責京東商城的低價售書,“一本25元的圖書,12元就賣了!”她呼吁所有出版社加以抵制,不批發(fā)書給京東。立刻有人善意地告訴她,其實這是京東的促銷行為,讓出的利潤相當于廣告費。出版社還是按批發(fā)價銷售的,京東是最正常不過的一個客戶而已。
此同學是愛書人,連圖書的降價促銷都覺得是對書的一種褻瀆??墒?,如果書的價格降低,可以吸引更多的人買書、閱讀,不是出版的一大幸事嗎?難道,只有大部頭、高定價的精裝書,才是出版的方向,才能體現(xiàn)出版的宏圖遠志?如果能買得起書的人,只是拿一書架裝幀精美的圖書作為拍照的背景,或者別墅的裝飾墻,出版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對于大眾來說,相對于柴米油鹽,書決非必需品。遇到經(jīng)濟壓力的時候,恐怕購書的預算是最早被放棄的。讓更多的人買得起書,從而讀到更多有益的書是我們的出版前輩們一直在努力的事情。俄國出版家綏青對于所出版的書,始終堅持著“它們是非常有趣的,非常便宜的”,一心要把它們推向更廣大的民眾。
降低成本,以更貼近大眾的定價,贏得更廣闊的讀者。20世紀30年代在我國出版界斬獲佳績的“一角叢書”,應該說,做成了品牌。
1.“一角叢書”的來龍去脈
1931年9月,“一角叢書”由24歲的青年編輯趙家璧擔任主編,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隆重推出。
趙家璧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時回憶道:有一次,我在西書鋪里看到一套用淡藍色書面紙做封面的袖珍小叢書。64開騎馬釘,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各門學科都有,一個專題薄薄一冊,都出自專家學者之手,售價一律美金五分。叢書名“藍皮小叢書”。我就在這張桌子前站住了,呆呆地想出了神。第二天回到辦公室,就同專管出版印刷和成本會計的同事商量,經(jīng)過反復核計,擬訂了一個初步規(guī)劃。用半張白報紙64開,能排一萬五六千字,售價一角,銷3000本可保本。就在這樣一種小規(guī)模的出版形式基礎上,第一套叢書的藍圖,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逐漸描繪了出來。
“一角叢書”第一本就是《今日四大思想家信仰之自述》,收入了名頭很大很響的胡適、韋爾斯、愛因斯坦和杜威發(fā)表在美國《論壇》雜志上的四篇《我的信仰》的譯文。同時推出的還有傳記《史太林傳》、陳夢家的小說《不開花的春天》、穆時英的《被當作消遣品的男子》、羅隆基的政論《沈陽事件》和胡愈之的《東北事變之國際觀》等。
叢書雖小,分量卻重,有的根據(jù)國際國內(nèi)形勢,快速跟進;有的講述基礎理論,志在常銷;既有名家效應,也有新人閃亮登臺。正如趙家璧先生所規(guī)劃的那樣,“一角叢書”采用64開本的形式,每本60個頁碼左右;版式開闊,字行疏朗;封面雙色套印,樸素大方;主體設計一律,且標示出“一角叢書第幾種”的字樣;售價每本一角,正與“一角叢書”取名一致。
趙家璧先生后來回憶說:“到1931年底,出滿了20種,四個月中銷了十余萬冊。”其受歡迎程度,可以想見。到1933年12月,“一角叢書”共出書整整80種,方才圓滿落幕。
2.“一角叢書”的前世今生
啟發(fā)趙家璧先生靈感的“藍皮小叢書”,是美國出版商E.J.霍爾德曼在20世紀20年代出版的,叢書共有1260種,每冊售價僅 5美分。他本著薄利多銷的原則(限定每次最少購買 20種),采取在報紙上刊登廣告直接銷售的方式,共售出 1億多冊。
無獨有偶,日本昭和初期,也出現(xiàn)過類似的叢書熱,因為一本僅售一日元,被稱為“一元一書”熱潮。1926年11月,改造社開始出版超廉價的《現(xiàn)代日本文學全集(36卷)》。開本尺寸為大32開,各300~500頁,三欄排版,漢字上注假名,定價一日元一冊,這個價格相當于當時其他全集本的一半或1/3。采用的預訂方式也成了當時的熱門話題。令出版社吃驚的是,到第一次發(fā)貨時,預訂數(shù)已達32萬冊。改造社這一成功之舉,掀起了“一元一書熱”。
1986年7月,上海南京西路新華書店內(nèi)人頭攢動,書柜前貼著大字海報:“五角叢書第一輯十種發(fā)行專柜”,熱情的讀者們爭著往書柜前擠,營業(yè)員忙不迭地收錢——這是1986年7月22日上海電視臺播出的一條新聞。捧在人們手里的這套書,封面標題五花八門:《外國愛情短詩萃》《外交部里的小字輩》……相同的是,它們都裝幀簡潔、小巧玲瓏,而且所有買書人的表情,都顯露出那個年代特有的對知識的渴求。上海文藝出版社正是抓住了公眾的這種普遍心理,在老百姓錢包并不鼓脹,又急切盼望獲得精神食糧的年代,出版了這套面向大眾的普及型圖書——“五角叢書”?!拔褰恰?,既是指售價每本5角,也表明叢書的五個選題:文學、藝術、生活、娛樂、體育。上海文藝出版社的資料顯示,截至20世紀80年代末的短短三四年間,“五角叢書”共出版150種,其中重版三次以上的占75%,總發(fā)行量超過1500萬冊。
在日本出版界普遍不景氣的21世紀初,戴森索出版社推出了“100日元出版物”。最先開始出版的,是著作權免費的,如夏目漱石的作品,以低成本出版低價格圖書,為出版社爭取生機。
3.是歷史還是將來
在“一角叢書”之前,中國也有過小開本讀物,只是零敲碎打,不成規(guī)模?!耙唤菂矔币猿晒Π咐淖藨B(tài),神采奕奕地出現(xiàn)在中國現(xiàn)代出版史上,究其原因,應該有以下幾點:
“小開本,便攜;
少字數(shù),易讀;
價格低,能買?!?/p>
既然圖書是商品,就必然要研究和適應市場規(guī)律?!耙唤菂矔毙蛨D書的經(jīng)營理念,體現(xiàn)了薄利多銷有錢賺的生意經(jīng)。不管是“100日元出版物”選擇免費著作權的作品,還是各叢書不約而同地采用簡約型裝幀和版式設計,都是為了降低成本,在低定價的前提下贏得利潤空間。叢書同定價,也是書店、出版社財務人員的福音,在流通環(huán)節(jié)也會有優(yōu)勢。
同時,“一角叢書”型圖書的出版飽含編輯們的良苦用心,它的成功不是靠運氣,應該說是深思熟慮的編輯思路和市場現(xiàn)狀達成了契合?!耙唤菂矔毙蛨D書的編輯們不做高定價大折扣的一錘子買賣,基本都是在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之間,保質(zhì)保量,從從容容地陸續(xù)推出,取信讀者,建立讀者美譽度和忠誠度。他們不貪多圖大,好高騖遠,每冊選題著眼于一個方向的一個或幾個主題,滿足讀者相應的一個或少許幾個需求,讓讀者感覺切實可用,又方便快捷。
近年來,中國的書價節(jié)節(jié)攀升。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體現(xiàn)在出版上的確會有視覺美感的標準提高,對裝幀近乎狂熱的追求,孕育了大批華麗書,讓書店的展臺變得五彩繽紛,亮麗光鮮。作為出版者來說,被匆匆推上市場的那一刻,就不得不為稻粱謀。在幾已定型的圖書渠道中,對于折扣,弱勢的出版者沒有發(fā)言權,那么只能靠高定價爭取些利益。
可是,無法統(tǒng)計的是,高定價泯滅了多少購書欲望,讓多少書幾乎沒被翻閱過就化作紙漿。
我認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應該越來越承認并保護人的個性。人的獨具個性、豐富多元,自然會呼喚出版以千姿百態(tài)的格局來適應他、滿足他。
一定有這樣的群體,追求高品位、高質(zhì)地,不計較書價多少,只求喜歡;也一定有這樣的群體,癡迷書,渴望書,可是經(jīng)濟水平?jīng)Q定了他的購買力,必須量入而出;還會有這樣的群體,圖書只是他開拓視野、增長知識的一個工具,無關審美和休閑,只是獲取所需要的信息;更會存在這樣的群體,書和一場電影、一支冰激凌一樣,可有可無,如果能讓他覺得需要,如果他又恰好有閑錢,不妨買來一讀。
“一角叢書”,對于后三種人,無疑是投其所好的。那么,它也應該具備存在的理由。會有人覺得我的看法過時吧,“一角叢書”的經(jīng)濟效益,建立在“多銷”上,它是需要忍耐和堅持的。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磨一劍,不間斷地推新書,讓叢書成為品牌,成為常銷書。在這樣浮躁的時代,出版社能不能經(jīng)得起考驗?
也許,我不能預測,作為歷史名詞的“一角叢書”,是會永遠沉寂在歷史的長河里,還是可能幻化成為未來的一種新品牌,但我認可我聽過的一句名言: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