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蘭 焦玉安
沂源縣中莊中學 山東沂源 256109
眾所周知,語文教學內容包羅萬象、內容繁雜,從字、詞、句、段、篇到語法、修辭、邏輯、文采,很顯然不必每個知識點、每個環(huán)節(jié)、每節(jié)課都借助多媒體教學。因此,教師必須根據(jù)所學內容的特點,合理、靈活地運用多媒體這種教學手段。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對于作品的講解不是通過讀課文就能解決的,一定事先了解課文的寫作的背景,才能讓學生更準確地把握文章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在上課伊始提供搜集的背景材料,來幫助學生理解特定時期的人物和事件。而這些單靠教師一味的介紹,路子老套,吸引力全無,學生一上課就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勢必影響整節(jié)課的學習。這時多媒體以它的信息廣、快速、便捷的特點,恰到好處地提供所需的背景材料,形式靈活多變,學生一下子被吸引了,無意注意變?yōu)橛幸庾⒁?,為以后的學習開了一個好頭,學習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
例如,閱讀教學中涉及的作家、作品、寫作背景、時代背景等,可以在講課需要的時候很適時、快速地地提供給學生。教學《孔乙己》時,當討論孔乙己的形象和小說的主題不能進一步深入時,教師可以插入播放關于魯迅寫這篇文章時的思想狀態(tài)、魯迅的經歷及一段《孔乙己》電影的視頻錄像,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理解、討論,進而更加深入地學習。又如教學《童年》 時,對高爾基的身世、思想、經歷等的背景簡介,在上課前借助多媒體展示,即簡潔省時高效,同時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學習語文最好的途徑之一,中學教材中有許多經典的名篇佳作,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再合適不過了。通過設置情境,播放朗讀視頻,聲情并茂,以此刺激學生的視聽神經,然后學生通過朗讀練習,形成對整篇文章的感知,加深對文章的感悟,形成一個動態(tài)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讀中品味道,在朗讀中品味語言的魅力。例如,教學《看云識天氣》時,讓學生在音樂聲中一面欣賞各種云的美麗畫面,一面聽多媒體的朗讀,效果自然比教師范讀或單純地聽錄音朗讀要好得多。
傳統(tǒng)的詩詞、古文教學只是讓學生先朗讀,然后通過背誦來記憶和理解意思,學習方法一成不變,使本來就晦澀難懂的內容更加無法走進學生的心里,這也一直是語文教師最頭疼的教學內容。教師完全可以將多媒體教學與詩詞欣賞、古文教學結合起來,配以恰當?shù)囊魳?、多彩的畫面、強大的感染力,讓課本中的詩詞、古文名篇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學習起來自然事半功倍。
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配樂可以是《送別》,曲中描繪的意境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恰有異曲同工之感,配以帆影慢慢消逝,而詩人還站在江邊翹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的畫面,讓人產生聯(lián)想,情不自禁進入到詩歌所描繪的意境中。畫中還有兩個表情愁苦的人正在對飲。此情此景能體現(xiàn)李白當時內心對孟浩然的牽掛與擔憂,這就為學生深層理解李白詩歌的藝術內涵起到烘托作用。
在語文復習階段可以利用多媒體逐個或一批批地向學生提出問題,當學生回答后,計算機判斷其正確情況,并根據(jù)學生回答的情況給予相應回饋,以促進學生掌握某種知識與技能技巧。通常,當學生回答正確時,先給予肯定,然后讓學生再來一遍。像教師提問一樣,可幫助學生復習和鞏固已學知識,提高復習效率。多媒體的使用,大大地拓展了學生討論與交流的方式,使小組活動、班級活動更易組織和展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更為簡單和容易。例如,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論壇進行討論,也可以向不在附近的同學提問,甚至可以通過網絡與外班、外校的同學交流。
作文修改與作文講評是語文教師付出最多、回報最少的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以后可以變得輕松、便捷、增強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如一般在學生寫完作文后掃描一兩篇較為典型的作文,進行講評,重點放在語言修改與潤色上。利用Word的中文自動校對功能,用錯的字詞會用曲線標出,學生作文中的語言錯誤一目了然。這種方法對于初中學生剛學習作文時尤為重要。視時間情況還可對主要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簡要的討論。在此基礎上,學生進一步地修改作文,重點便放在結構、立意、取材等方面,教師同樣將要重點講評的3~5篇范文掃描顯示在大屏幕上,讓學生進行討論,自由交流作文,為作文的自改與互改提供很大的便利。
由于多媒體強大的功能,使有的教師認為只要用多媒體來教學,教學效果就一定能夠大大提高。但從教學的實際效果來看,如若運用不當,必將帶來負面后果。
形式雖然變了,但思想跟不上的話還是毫無效果。一些課堂只是將教師的說教變成多媒體的展示,一些所謂的課件也只是書本、習題、板書的位置變換。在教學中學生不是參與者而是觀看者,教師只是放映者。一些教師想方設法將課堂的進程限制在課件中,學習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按課件設計的“套路”發(fā)展,一旦學生的思路與課件不符,教師就只好出示答案,久而久之,學生失去主動學習的意識,學習的依賴性越來越嚴重,主動創(chuàng)造的火花逐漸悄聲熄滅,能力很難得到訓練。
語文教師的職責在于引導學生領會語言的奧妙,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培養(yǎng)學生對文本的認同感和文字的親近感,只能多“讀”,在閱讀中用心感悟,并在感悟中提煉、思考語言的運用。因此,學生用心、用腦才能吸取到營養(yǎng)。語文課堂教學應以文學作品賞析為“本”,多留給學生閱讀與思維的空間,使學生真正感受和認識到文字是有聲有色、有情有味、有生命有感情的,一篇文章就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這樣的語文教學才是有價值的,學生的語文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多媒體教學應是輔助的手段,其中再精美的畫面也只是景致,而非神韻。僅用影視替代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用圖片代替學生的想象,那便與語文教學的初衷背道而馳了。同時,也會弱化學生的語言感受力、閱讀力和想象力,甚至造成學生思維水平的停滯不前。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如每一個教師富有個人特色的教學語言、教態(tài)、板書、靈感、應變能力以及雄厚的業(yè)務功底,是課堂教學的亮點所在,也是多媒體技術無法復制和取代的,只有把傳統(tǒng)教學手段、教師個人特色和多媒體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發(fā)揮多媒體課堂教學的效果。
從傳統(tǒng)教育向現(xiàn)代教育的轉變最根本的是教育思想的改變。教師教學理念、思想的現(xiàn)代化,遠勝于技術手段的現(xiàn)代化。在多媒體教學日趨普及的今天,充分認識多媒體的功能和特性,正確把握多媒體的內涵和潛力,把多媒體技術作為工具、資源和環(huán)境,實現(xiàn)多媒體與語文教學的最佳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