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毛沁蕓
論電視新聞編輯
文丨毛沁蕓
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編輯有兩種:一種是技術(shù)編輯,一種是文字編輯。本文著重探討編輯在電視新聞中的作用和地位。
電視; 新聞; 編輯
電視新聞編輯主要分為技術(shù)編輯和文字編輯兩類,技術(shù)編輯主要是通過編輯軟件將記者剪輯初步剪輯的片子串成播出的樣式。但事實上,作為節(jié)目的最終合成者,技術(shù)編輯必須做到心細、手快,還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技術(shù)編輯應該像裁縫,手巧心細出的是細活,但又不能像繡花的一樣磨洋工,因為新聞是趕時間的,一旦延誤了時間,那也是不能允許發(fā)生的。
和技術(shù)編輯相對應的是文字編輯,文字編輯要把錯的弄成對的,要把廢話濃縮成精華,要讓平庸變得精彩。說到底,電視編輯就像是畫師。就等主持人和攝像們畫了一條龍之后,再在眼睛的部位上點上一筆,那一筆點的好,那龍能活起來;那一筆點得不好,那也是要壞事的。但就整個片子的制作系統(tǒng)來看,文字編輯僅僅是“對資料或現(xiàn)成的作品進行整理、加工的人”,從這個定義上來說,編輯只是拾遺補缺的人。
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編輯和報紙編輯不同。報紙編輯是版面的終結(jié)者,最終標題的樣式,文風的呈現(xiàn),全靠他們。比如《南方周末》和《中國青年報》就全是編輯給定的型,從上面的編輯定義看,他們重在“加工”,而且編輯還能斃稿,假如筆管里面有子彈的話,他們還能“斃人”呢,輿論殺人的事,也不是沒有過,所以報紙的編輯是老大,他們的頭是總編輯,是大哥大。電視新聞的編輯主要任務不是改稿,而是理稿,就是編輯定義里“整理”的意思,是初級階段的編輯。
電視新聞類節(jié)目的編輯大都做的是減法。拿來記者發(fā)回的稿件后從頭到尾看一遍然后就動手,把一些啰里啰嗦的話去掉,再把錯別字改過來,看得順暢了也就完事了。這種編輯比較好當。還有一種人比較頂針,看著謀篇布局不順暢就要在結(jié)構(gòu)上做點調(diào)整,按照新聞的一般規(guī)律和電視畫面的邏輯順序列出個一二三四來。其實這就是電視新聞類節(jié)目的編輯最根本的工作,也就是整理稿子。沒到現(xiàn)場去過也不要緊,因為原料還是原汁原味的,只不過是出場次序重新排了個隊?,F(xiàn)在電視編輯應該學的是做加法,把稿件看過以后再從觀眾的角度來提問題,為什么有這個起因?為什么有這個結(jié)果?一問記者二問當事人,做個二次采訪,把所有疑問都回答了出來。去掉不實之詞,增添新鮮內(nèi)容,使加工過的稿件更豐滿。
除了純新聞節(jié)目,像新聞聯(lián)播之類,在通常情況下,一個欄目就應該有一個風格。這風格和編輯的關(guān)系最大。編輯看問題的走向,行文的習慣決定了一個欄目的文法定位。但是這不能就此認為一個欄目的所有文章都是一個面孔,作為編輯本人也應該具有文法的多樣性,人的文章和人的說話不一樣,說話是一種腔調(diào),那是與生俱來的。但文章是后天生成的,可以嘻笑怒罵,也可以讓別人痛哭流涕,這就猶如瓊瑤多情但也罵人,金庸俠骨也不乏柔情。魯迅在寫了《論“他媽的”》之后,接著又寫了《為了忘卻的紀念》,前篇讓人痛快,后篇讓人痛心。如果編輯能把握住多種體裁,再指點文章,那么欄目就會活潑起來。我總以為,從一個欄目的節(jié)目中,應該能夠看出一點編輯的影子來的,那叫個性風格。任何欄目都應該有個性,就連廣告類的欄目也要有個性。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電視臺開始進行大量的新聞活動策劃。就是在一個階段內(nèi),就一個主題,進行系列報道的策劃。常州電視臺生活頻道從2008年12月15日開播以來,就進行了一系列大型新聞活動的策劃,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2009年春天,生活頻道舉辦的“常州市萬人風箏大會”拉開了帷幕。第一階段,生活頻道在全市范圍內(nèi)開始尋訪民間扎風箏高手,在尋訪的過程中,我們的記者和主持人開始學習扎風箏和放風箏。第二階段,我們開始到風箏之鄉(xiāng)—山東濰坊去定制風箏。當1000只印著生活頻道四大名牌欄目的風箏到達常州時,我們舉行了盛大的迎風箏儀式,并進行了試放。第三階段,我們把常州市十大開放式園林做成了十個高十米、寬八米的巨型風箏,激發(fā)起市民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人文情懷。經(jīng)過前三個階段在生活頻道新聞欄目中海量的系列報道。到第四個階段來臨的時候,我們所期待的高關(guān)注度如期而至!
風箏大會舉辦當日,活動主場—常州市青楓公園從清晨5、6點就開始匯聚人潮,到活動開始的9點鐘,偌大的青楓公園已經(jīng)人滿為患。當我們的主持人和記者表演完自己的節(jié)目,準備開始放風箏的時候,發(fā)現(xiàn)整個現(xiàn)場已經(jīng)沒有一寸空地能讓我們放飛這些市民期待已久的風箏。據(jù)揚子晚報等省內(nèi)媒體當天的報道,當時青楓公園內(nèi)外集結(jié)的人流達到十幾萬人。生活頻道首次大型活動的成功,在常州市民中口耳相傳,留下了長久的回味,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之后,生活頻道又相繼成功舉辦了“常州市萬人陀螺大會”、“常州市萬人跳繩大會”等一系列大型活動。萬人陀螺大會更創(chuàng)造了多項“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記錄”,每次都達到了應者云集的效果。
此外,生活頻道舉辦的第一、第二屆“常州方言大賽”,《常州市民出行手冊》第一版到第四版的免費發(fā)放,《常州市民健身手冊》的策劃、推廣,無一不在觀眾中引發(fā)強烈的反響。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三年多來,生活頻道舉辦的大型活動每次都成為商家冠名的大熱門,由此為臺里帶來一千多萬廣告贊助費。
在所有這些活動成功的背后,電視編輯的主動策劃意識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生活頻道幾年來的實踐,為媒體市場化運作提供了有益的經(jīng)驗。
10.19483/j.cnki.11-4653/n.2012.16.036
(江蘇省常州市電視臺,江蘇常州2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