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戴天章《廣瘟疫論》中辨治之要*

2012-01-25 04:03
關鍵詞:溫病瘟疫風寒

江 泳

(1.成都中醫(yī)藥大學,成都 610075;2.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基礎理論研究所,北京 100070)

論戴天章《廣瘟疫論》中辨治之要*

江 泳1、2

(1.成都中醫(yī)藥大學,成都 610075;2.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基礎理論研究所,北京 100070)

清代醫(yī)家戴天章著《廣瘟疫論》為溫病學的發(fā)展做出了較大貢獻,后世解讀者眾多,從理法方藥諸角度都有所闡發(fā)。研習《廣瘟疫論》后體悟到,戴氏對瘟疫病的鑒別診斷頗為重視,既有眾人所熟知的寒瘟五辨,還有大家樂道的五兼十夾,以及表里諸癥辨等。這些內容不僅豐富了瘟疫理論,更重要的是對指導臨床辨證論治瘟疫乃至溫熱疾病,細致地把握其鑒別要點、病位之別、病情輕重、不同論治之別等都有重要的意義。

《廣瘟疫論》;辨證論治;戴天章

戴天章(公元1662~1722年),字麟郊,晚號北山,世稱“北山先生”。清代著名溫病學家,生活于清·順治、康熙年間,江蘇上元(今江蘇江寧縣)人。其精于醫(yī)學,感慨仲景、河間、易水、東垣等,只備治疫之方而無專論,而“吳又可先生貫穿古今,融以心得,著時行瘟疫一論,真可謂獨辟鴻蒙,揭日月于中天矣”。但感當時醫(yī)者,雖見其書而不能信,或知而不用,于是在吳氏《溫疫論》基礎上精心地加以注釋、增訂、刪改,撰成《廣瘟疫論》一書。全書雖只有4卷,但精華畢露,發(fā)前人對寒溫病所未曾有的對比論述方法,簡明精要,條理明晰,為后世在認識寒溫病的診治上奠定了如“經典要法”的范本。此舉不但使溫病學理論從傷寒學說中脫穎而出,更充實了自立門戶的基礎,在溫病學的發(fā)展過程中實功不可沒。對于戴氏的學術思想,后世沿襲闡發(fā)者眾。筆者研讀原著及諸家所言,立足于戴氏辨別診斷以指導瘟疫治療的學術思想并論述如下。

1 欲明瘟疫辨治,當先別辨寒溫

戴氏明確指出,瘟疫之通體異于傷寒,不能以《傷寒論》之法來闡述瘟疫,于是在吳又可《溫疫論》基礎上,在《廣瘟疫論》卷一中開篇立義,提綱挈領地劃分出傷寒與瘟疫的同途異歸變化規(guī)律。戴氏認為,要明辨?zhèn)?、瘟疫尤其當慎辨于見癥之始,故卷一中以“辨”為題,分“辨氣”、“辨色”、“辨舌”、“辨神”、“辨脈”、“辨時行疫癘與風寒異氣”、“辨時行疫癘與風寒異受”、“辨?zhèn)鹘洝钡劝吮妫r明地以舉證的方式將瘟疫與傷寒相對比。在每一主題下,或先列傷寒之論,再對比闡釋瘟疫之異;或先論傷寒、瘟疫之區(qū)別,再具體論述二者之不同辨治;或先分別論述二者診治不同,再作歸納說明不可偏執(zhí)傷寒立法來辨治瘟疫。其條理清晰,層次分明,使人釋然理解,為后世認識傷寒與溫病提出了很有價值的參考。而正因為行文以對稱、對照方式論述,闡發(fā)傷寒與瘟疫的“論”、“治”于一體,讓后學者一目了然,大大推廣了瘟疫病診治法的臨床應用,這也是《廣瘟疫論》之“廣”字的意義所在之一。

1.1 論溫熱與風寒各異,汗下之法當明早遲

戴氏主要從病邪性質、受邪途徑、傳經變化等方面闡述了溫熱與風寒的不同,對二者詳以區(qū)別。

戴氏認為,辨治溫熱與風寒首先要明確病因性質。風寒二氣雖有不同,然皆冷而不熱;其中人也,郁而不宣。方其初受在表,均宜溫散。溫熱由伏氣而成,熱而不冷,其傷人也,立蒸而腐敗,初起即宜涼解。兩者性質各異,施治不能有誤。如以解熱之劑治風寒,輕則寒中嘔利,重則陽陷厥逆;以散寒之劑治溫熱,輕則衄渴譫妄,重則枯竭亡陰。因之辨明病因性質,至關重要。

辨明邪氣的性質,宗《內經》之訓,按照在表者汗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則,根據風寒、溫熱之不同,施以辛溫或辛涼,自不會違背正道。但戴氏進一步提出,如果風寒或溫熱在表,大法皆當汗,雖明辛涼、辛溫汗之不同,還有所不足,應當掌握發(fā)汗的時機,才更為上乘之法。其提出的“傷寒下不厭遲,汗不厭早”,與“瘟疫下可厭早,汗不厭遲”等著名論斷,至今仍為寒溫辨治之金言玉律。戴氏認為風寒從表入里,汗不厭早,下不厭遲。他之所以主張風寒入表,汗不厭早,是因為外傷風寒,由表入里,寒性涼斂,易閉腠理,反使邪內陷不出,徒生變證,因此當及早使用汗法,使邪氣及時得以表散,不致內陷成患。但若傷寒之邪已然入里,雖里邪當從下走,但此時卻不主張下之過早,因為誠如戴氏所言,風寒二淫,雖有不同,但性皆冷而不熱,即性質屬涼,必待入里化熱,方可攻下涼解,否則容易耗傷里氣,反引表邪內陷,而成結胸、痞脹、下利諸癥。而溫熱由里出表,則主張下不厭早,汗不厭遲,決不可拘泥于傷寒“下不厭遲”之說。因為溫熱之邪性質屬熱,熱性開泄,即便溫熱之邪從表而入,也易使腠理開張而入于里,邪既入里,自當以下為要、為先。即便溫熱之邪出表,但里未必全無邪戀,里若有邪滯而留戀,仍可下之,所以對于溫熱入里主張及早使用下法,所謂“下不厭早”。而正因溫熱之邪入里易耗陰津,使邪易留戀于里,所以即便出表,也不易盡出,所以即便使用辛涼發(fā)汗之法,戴氏也不主張早用,所以強調“汗不厭遲”。而溫熱之邪因其性質屬熱,更不可誤用時醫(yī)宗傷寒之訓所習用的溫散發(fā)汗,如果誤用則易引熱毒燎原,而為斑、衄、狂、喘進而傷其真陰,而為枯稿、昏沉、厥逆諸危候。

1.2 創(chuàng)五辨診斷,鑒別瘟疫與傷寒

戴天章所處時期,時醫(yī)對瘟疫雖口稱“時癥”,但是平時仍用治傷寒的方藥,拘泥于治療傷寒之法論治瘟疫。戴氏認為,究其原因在于僅知瘟疫的名,而無辨證之法。因而他著重研究傷寒、瘟疫的辨證,特別是早期癥狀的鑒別。并在吳又可學說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醫(yī)療實踐,在詳列表里證候的同時,明確提出其辨證的要領在于對氣、血、舌、神、脈五方面的辨識,發(fā)前人所未發(fā)。(1)辨氣:戴氏一辨重氣,即根據病起是否聞及臭氣及氣味不同區(qū)別瘟疫和傷寒。他認為瘟疫起病之初即可聞及臭氣,且多如尸臭;傷寒初起多無臭氣,出現(xiàn)臭氣已為病程中期轉入陽明,且味如屎糞;(2)辨色:即戴氏通過望診觀察面部色澤情況來區(qū)別傷寒與瘟疫。他認為外感風寒之邪,性主收斂,斂則使皮膚拘急而呈急繃狀態(tài),因此面色多光潔而繃急。瘟疫乃穢熱之氣,主蒸散,散則緩,所以面部皮膚多松緩;又因受穢熱熏蒸津液上溢于頭面,面色多垢晦,如油膩、煙薰;(3)辨舌:就是通過望診觀舌苔情況來辨別傷寒與瘟疫。他指出傷寒在表,舌多為白苔,薄而滑;漸入里,方由白而黃、由黃而燥、由燥而黑。瘟疫初起,一見發(fā)熱頭痛,舌上白苔即厚而不滑,或色兼淡黃,或粗如積粉,與風寒迥異。這一點對瘟疫病的早期診斷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如果疫邪傳入胃經,舌苔顏色轉黃黑亦不燥,由穢濁之氣入胃,胃津腐郁所致;若出現(xiàn)黑苔,提示疫熱極盛,急需攻下;(4)辨神:風寒之邪傷人之初,令人心知所苦而神識自清,如頭痛作寒熱之類,皆自知之。待傳里入胃后,就會出現(xiàn)神昏譫語??晌烈卟煌?,瘟疫乃天地間穢熱之疫氣傷人,最易蒙蔽心神,其初期就會神情異常,常見煩躁驚悸,如癡如醉,昏昧不知所苦;間有神志不清楚,也多夢寐不安,閉目即有所見,繼則神昏譫妄;(5)辨脈:戴氏還指出,瘟疫與風寒在初起時脈象大不相同,但到傳變后二者脈象頗同。傷寒初起脈多浮,或兼緊、兼緩、兼洪而皆浮;內傳入里,始不見浮脈,其至數必清楚而不模糊。而瘟疫初起,脈多沉,自里出表,脈始不沉,乃不浮不沉而數,或兼弦、兼大,但至數則模糊不清;因疫邪由膜原分傳表里,穢熱之氣蒸散,脈不能鼓指,故至數模糊不清。

2 詳別兼五夾十,以善瘟疫之治

戴天章對于瘟疫病的辨證治療,其貢獻還在于對兼夾、表里的論析。他認為,由于患者素質的不同,同患瘟疫,臨證表現(xiàn)也有差別,故指出:“凡言兼者,疫邪兼他邪,二者自外而入也。凡言夾者,疫邪夾內病,內外夾發(fā)者也?!贝魇蠈⒊R娢烈呒孀C分為兼寒、兼風、兼暑、兼瘧、兼痢5種,這種情況屬于瘟邪兼他邪,以瘟邪為重,它邪為輕,治療要分清主次和緩急,重點以消除瘟邪為主,佐以祛散所兼他邪,而瘟疫之邪也更易解。而夾證有夾痰水、夾食、夾郁、夾蓄血、夾脾虛、夾腎虛、夾諸亡血、夾哮喘、夾心胃病、夾疝氣10種,并強調治療瘟疫當根據五兼證、十夾證的不同施以不同的方藥。

2.1 五兼之證

(1)瘟疫兼寒:此證重點在辨疫與寒孰輕孰重,若疫重寒輕,治用石膏或達原飲加羌、防、柴、葛,或六神通解散;疫輕寒重,則只用敗毒散或大青龍湯或九味羌活湯;(2)瘟疫兼風者:戴氏指出,兼風反易令病勢易解,因寒主凝泣,則疫邪內郁,郁一分,病勢增痛一分;風主游揚,則疫邪易于外疏,疏一分,病勢即解散一分。常于時疫諸方中加荊芥、防風,若咳則加前胡、杏仁、蘇子,即是正治;(3)瘟疫兼暑者:瘟疫本已為陽熱之邪,再兼暑邪,屬火性炎,兩兩陽邪相加,逼迫出表,汗出更多,則表必虛,故發(fā)表之屬,力量不宜太重,不可重復。治法于時疫諸方中,微減發(fā)表之品,如用羌活即不用獨活,用柴胡即不用前胡,因邪從表出,郁熱必輕,故又不可過用清涼寒潤,最宜加用分利燥脾之品,如木通、滑石、豬苓、赤芍、澤瀉、香薷、蒼術之類;(4)瘟疫兼瘧者:寒熱有常期,瘧癥全具,但熱多寒少,且多燥渴擾亂,熱勢迅速,神情昏饋,穢氣觸人,多發(fā)于秋季,治宜達原飲加柴胡為主。后期邪退正復,可酌用小柴胡湯、柴胡四物湯、參胡三白湯等方加減;(5)瘟疫兼痢者:戴天章主張當分表里施治。若疫痢初起的表證階段,當以人參敗毒散加陳倉米(即倉"湯)敗毒散解表,加陳倉米以和中養(yǎng)脾胃。待表證解后,里熱癥備,方可使用清下之法。若疫痢介于表里之間,微見少陽、陽明證者,則可借用柴葛五苓散。

2.2十夾之證

戴氏提出,夾證與兼證有別,兼證是疫邪兼他邪,夾證是疫邪夾內病,情況比較復雜,需視具體情況而定。

瘟疫夾實,有夾痰水、夾食、夾郁、夾蓄血之不同。在治疫邪時,必須當先考慮祛除夾邪,夾邪祛則疫毒始得透達,否則影響療效。夾痰者,于治疫藥中加括樓、貝母,甚至加用牛黃。夾水者,于治疫藥中加辛燥、利氣、利水之品;燥濕則半夏、蒼術;利氣則萊菔、草果、木香;利水則木通、茯苓、澤瀉,甚至有需用大戟、芫花者。夾食者,需視宿食停積部位不同而處以不同治法:食入腸胃之陽明諸證,治法備于三承氣湯下之;若食積胸膈之上,則于治疫藥中加枳實、桔梗、青皮、萊菔、神曲之類,甚則用吐法以宣之,使胸膈開而陽氣宣達,然后熱癥自見,當解表,當清里,自無誤治矣。夾郁者,于治疫方藥中加蘇梗、木香、大腹皮、香附等類,以宣其氣,舒其郁,則表易解,里易和。夾蓄血者,治法必兼消瘀,紅花、桃仁、歸尾、赤芍、元胡之類,量加一二味即可。瘟疫夾虛,有夾脾虛、夾腎虛、夾亡血之不同,當治疫邪為主,養(yǎng)正補虛為輔。因疫邪最易傷正,故不可養(yǎng)正而遺邪。夾脾熱者難治,因時疫必得汗下而后解,脾虛則表不能作汗,里不任攻下,或得汗而氣隨汗脫,得下而氣從下脫。治此等癥,汗勿強汗,發(fā)表必兼養(yǎng)正,人參敗毒散是也;下勿輕下,攻里兼固氣生津液,黃龍湯是也;夫腎虛者,更難治。因時疫必待汗、下、清而后解,腎陽虛者,一經汗、下、清,則脫絕之癥隨見,腎陰虛者,一經汗下則枯竭之癥隨見,可于通表藥中加人參、白芍,陽虛兼杜仲,陰虛兼知母;入里當下,必以陶氏黃龍湯為主;當清必以人參白虎湯為主。夾亡血者,解表清里,用藥必步步照顧榮血,如九味羌活湯之用生地,人參敗毒散之用人參,達原飲加用人參等。瘟疫夾宿疾,有夾病、夾心胃痛、夾哮喘之不同,此時應當但治疫邪,疫邪去則病自瘥,或再治舊病不遲,因疫邪為急,宗《內經》之訓,“急則治標”,多數宿疾乃疫邪所誘發(fā)也。如夾疝者,但治疫而疝自消,若依常法治疝痛,用吳茱萸、桂枝、附片、茴香等性燥之品,輕者變?yōu)槟野b,重者呃逆噦厥沉昏而莫救矣。如夾心胃痛者,可于達原飲中加木香、蒼術,以開通郁疫,使其透發(fā)于表,而痛自已,若誤用桂、附、姜、萸,以致危殆。再如夾哮喘,亦但治疫,其哮喘自除,或于治疫藥中加貝母、栝樓、淡豉、桑皮、疫邪哮喘并解。

戴氏上述關于瘟疫兼夾證的論述,基本上概括了瘟疫的臨床發(fā)病情況,告誡人們診察時應慎于瘟疫復雜的兼夾證,顯示出其獨特的臨床見解。

3 鑒別表里癥狀,明確證治方藥

戴天章在吳又可《溫疫論》的表里辨治觀點基礎上提出:“疫邪見證千變萬化,然總不離表里二者?!睙o論何種表證證候,若見于初起者,多為表邪充斥,宜用表散為主,清里為輔;若見于病后,多為表邪不盡,里邪留戀,當以清里為主,表散為輔,這是總原則,但還需根據主癥分析病機,“隨證治之”。其在《廣瘟疫論》中撰卷二卷三列71個常見表里癥狀的鑒別診斷,具體包括如下。

表證:戴氏共列瘟疫表證證候31項,有發(fā)熱、惡寒、寒熱往來、頭痛、頭眩、頭脹、頭重、目脹、項強酸、背痛酸、腰痛酸、膝痛酸、脛腿痛酸、足痛、肩臂痛酸、腕痛、周身骨節(jié)酸痛、身重、自汗、盜汗、戰(zhàn)汗、狂汗、頭腫、面腫、頸項腫、耳旁腫、胸紅腫、周身紅腫、發(fā)黃、發(fā)疹、發(fā)斑。里證:戴氏共列瘟疫里證證候40項,有煩躁、嘔、咳、渴、口苦、口甘、唇燥、齒燥、鼻孔干、耳聾、鼻如煙煤、鼻孔扇張、咽干、咽痛、舌燥、舌強、舌卷短、胸滿痛、脅滿痛、腹?jié)M痛、少腹?jié)M痛、自利、便血、便膿血、大便閉、小便不利、小便黃赤黑、小便多、遺尿、囊縮、多言、譫語、狂、善忘、沉昏、循衣摸床撮空、多睡、身冷、呃逆、吐蛔。

在各癥狀下,戴氏對每一證候逐項進行分析、辨別,分別闡明不同的病機并詳述其鑒別要領和治療方藥,成為后世論瘟疫癥狀鑒別辨治所不可缺少的內容。如自汗癥其云:“時疫自內蒸出于表,初起作寒熱時,多自汗,甚至淋漓不止,不可以表虛論,兼頭痛身病,仍以解表為主,羌、獨、柴、葛之類;兼煩渴,直清陽明之熱為主,白虎之類;有熱有結,破結為主,陷胸、三承氣之類。若屢經汗下,邪已全退,脈虛而舌無苔,二便清利如常,內外無熱癥,方可以補虛斂汗。蓋以時疫得汗,為邪有出路;而宜斂汗者,恒少也。”

如此種種,《廣瘟疫論》書中卷二卷三比比皆是,其所列的表里癥狀之表現(xiàn)和治法,均為經驗之談,由證立法,以法定方,理法方藥一以貫之,相互呼應,堪稱瘟疫史上首創(chuàng),也為后世醫(yī)家在瘟疫鑒別辨證上仿效不息,確屬一大貢獻,對于臨床論治是很有指導意義的。由此可見,戴天章確為一臨床大家,故所撰之書,任何一處皆為指導臨床所設,這才不失中醫(yī)的內涵。

[1]陳枝伯,陳揚榮.戴天章與《廣瘟疫論》[M].福建中醫(yī)學院學報,2000,10(1):44-45.

[2]盛增秀.溫病名著精華[M].重慶: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重慶分社,1989:45.

[3]孟澍江主編.溫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9:521.

[4]陳揚榮.《廣瘟疫論》學術思想之探析[M].中華醫(yī)史雜志,2003,33(1):14-15.

[5]陳潮祖.中醫(yī)治法與方劑[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375.

[6]清·戴天章.廣瘟疫論.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2:1.5.4.4.15.16.57.

[7]清·戴天章.瘟疫明辨[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22.25.15.16.18.

[8]陳大舜.從《瘟疫明辨》探討戴天章學術思想.湖南中醫(yī)學院學報,1984,3(4):9-11.

[9]沈慶法.溫病學說之研究[M].上海: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出版社,2000:10.

[10]邱模炎,高杰東,黃福開.中醫(yī)疫病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4:8.

[11]蔣文明.論明清時期溫疫病的治療特色[J].遼寧中醫(yī)雜志,1995,(5):254-255.

[12]何 任.江南中醫(yī)學家學術成就及其盛衰淵源考.中醫(yī)藥學刊,2003,23(1):5-8.

[13]王洪圖.黃帝內經素問白話解[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267.

[14]沈風閣.淺析戴北山《廣溫疫論》[J].南京中醫(yī)學院學報,1983,(3):1-3.

[15]王賜華,劉弟性.溫病下法時機之探討.湖南中醫(yī)雜志,2004,20(1):68.

[16]姜良鐸.溫病診治新論[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7.

[17]蔣文明.論明清時期溫疫病的治療特色[J].遼寧中醫(yī)雜志,1995,22(5):198-199.

[18]陳弼滄,等.試論“在衛(wèi)汗之可也”之不足[J].福建中醫(yī)學院學報,1997,7(1):9-18.

[19]梁 嶸.吳又可,戴天章“蓄血”論及其對后世的啟示[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9,(10):79-80.

R222.15

A

1006-3250(2012)01-0016-03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傳染病中醫(yī)藥應急救治能力建設(2008ZX10005-013)

江 泳,女,四川人,副教授,醫(yī)學博士,從事疫病防治規(guī)律研究和雜病證治規(guī)律研究。

2011-06-07

猜你喜歡
溫病瘟疫風寒
冬讀古詩御風寒
基于溫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規(guī)律分析
感冒,要分清風寒還是風熱
繪畫中的瘟疫 下
繪畫中的瘟疫(上)
Bian Que
瘟疫算個啥
感冒,要分清風寒還是風熱
論傷寒春變溫病夏變熱病
大蒜水治風寒咳嗽
山东省| 昌平区| 沭阳县| 镇安县| 高唐县| 右玉县| 新竹县| 易门县| 沭阳县| 元阳县| 石狮市| 富源县| 曲周县| 苏州市| 闽清县| 武冈市| 迭部县| 达尔| 资中县| 沾化县| 磐石市| 青铜峡市| 筠连县| 新余市| 西乌珠穆沁旗| 怀远县| 垣曲县| 石河子市| 三原县| 谷城县| 乌兰浩特市| 东海县| 江门市| 桓仁| 济源市| 营口市| 寻乌县| 越西县| 当雄县| 巩留县| 宽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