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良
(滕州市第一中學 山東 棗莊 277500)
在新課程理念的催生下,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教學方式的靈活化、教學過程的情境化,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如果在物理習題教學中融入豐富多彩的實驗,增強感性認識,理解習題情境,實現(xiàn)知識的應用和升華,不但能夠培養(yǎng)學生利用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可進一步樹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科學價值觀.近年來的習題實驗教學實踐,讓筆者受益匪淺.
問題是思維的發(fā)動機.運用演示實驗可為學生提供一個模擬實際的情境,增強“刺激的新異性和變化性”,進而驅動問題生成.
【例1】(2011年高考廣東卷)圖1為靜電除塵器除塵機理的示意圖.塵埃在電場中通過某種機制帶電,在電場力的作用下向集塵極遷移并沉積,以達到除塵的目的.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到達集塵極的塵埃帶正電荷
B.電場方向由集塵極指向放電極
C.帶電塵埃所受電場力的方向與電場方向相同
D.同一位置帶電荷量越多的塵埃所受電場力越大
圖1
圖2
上課伊始教師可用飲料瓶、細銅絲、粗銅絲、高壓發(fā)生器等制作靜電除塵演示儀,模擬靜電除塵的過程.如圖2所示,飲料瓶外側繞上細銅絲,繞好后在外側粘上一層透明膠.粗銅絲插在瓶中間,將粗銅絲與細銅絲分別接高壓發(fā)生器的兩極.操作時,下方點燃多段蚊香以產生白煙;接通高壓開關后白煙便可立即消失;在近處還可觀察到煙塵消失瞬間的運動情況.簡單的實驗情境,直觀的實驗現(xiàn)象,學生的注意力自然聚集到一個思維點:靜電除塵器為何能夠除塵?從而引發(fā)探究問題的生成.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動手操作過或描述過的能記住90%.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應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動手操作,在親身體驗中領悟物理道理.
【例2】(2004年高考全國卷)如圖3所示,ad,bd,cd是豎直面內三根固定的光滑細桿,a,b,c,d位于同一圓周上,a點為圓周的最高點,d點為最低點.每根桿上都套著一個小滑環(huán)(圖中未畫出),三個滑環(huán)分別從a,b,c處釋放(初速為零),用t1,t2,t3依次表示滑環(huán)到達d所用的時間,則
A.t1
C.t3>t1>t2D.t1=t2=t3
圖3 圖4
解題前可先讓學生在“課外小實驗”活動室中完成如下實驗.如圖4(a),用自行車圈作圓周,用光滑細鐵絲作弦,三個小球穿在鐵絲上,將三個小球同時從頂點A處由靜止釋放,發(fā)現(xiàn)三個小球同時到達圓周最低點(可同時聽到撞擊聲).學生對觀察結果感到驚訝:位移大的為什么會和位移小的下滑時間相同呢?加速度大小差別與什么有關?位移大小與什么有關?推斷均與弦的傾斜程度α有關,則導出S=2Rcosα,a=gcosα.學生還會自覺將裝置倒放,如圖4(b),使三球逆向運動;發(fā)現(xiàn)三個小球仍然同時到達圓周最低點.于是,學生得出結論:物體沿著位于同一豎直圓上的所有光滑弦由靜止下滑,到達圓周最低點的時間相等(這樣的豎直圓簡稱為“等時圓”).
學習任何東西的最好途徑是自己去發(fā)現(xiàn)(數學家波利亞).通過探究實驗可讓學生“從做中學”,感悟物理模型,注重知識的“動態(tài)構建”,體驗成功的喜悅并轉化為進一步學習的動力.
【例3】 (2010年高考浙江卷)如圖5所示,A,B兩物體疊放在一起,以相同的初速度上拋(不計空氣阻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圖5
A. 在上升和下降過程中物體A對物體B的壓力一定為零
B.上升過程中物體A對物體B的壓力大于物體A受到的重力
C.下降過程中物體A對物體B的壓力大于物體A受到的重力
D.在上升和下降過程中物體A對物體B的壓力等于物體A受到的重力
本題涉及物理學的“相異框架”思維問題.學生對生活中的經驗加以推廣,導致了對問題理解的偏差.因為將物體拋出的過程,人只能感受到物體在離手之前的作用,離手之后的情況,則需要去推測、想象.在課堂上筆者并沒有發(fā)表觀點,而是向學生提出要求,即設計一個實驗,驗證自己的推測.
課后幾個課題小組認真研究、設計,最終提出了實驗方案并成功演示,從而深化了對拋體運動過程中不存在壓力的認識.
方案1 磁體吸攏實驗
如圖6所示,把兩個圓形磁體套在一根塑料棒上,異名磁極相對并盡量靠近,直至要發(fā)生吸攏為止.實驗時讓塑料棒從約2 m的高處由靜止開始豎直向下運動,就會發(fā)現(xiàn)兩塊磁體吸攏,并發(fā)生“咔噠”的撞擊聲.然后在做斜向下方運動、豎直向上運動等實驗過程,磁體均發(fā)生吸攏現(xiàn)象,原因是運動過程中磁體與棒間的彈力消失,使靜摩擦力不復存在.
圖6
方案2 音樂卡片實驗
在一個平底吊盤上放一個重物m,把生日音樂卡片A壓在重物m和吊盤之間,如圖7所示.外露發(fā)光二極管.卡上設置的開關處于自然狀態(tài)時開關閉合,二極管隨著音樂節(jié)奏發(fā)出炫目的光.當有重物放在它上面時開關斷開,卡片“偃旗息鼓”.這樣卡片的開關直接受重物m的壓力控制.在吊盤C正下方放一塊海綿來接收、緩沖.實驗時用手提著盤的吊線B慢慢下降時“風平浪靜”,說明重物m受到支持力.一旦松手,重物和盤做自由落體運動,音樂卡隨即熱鬧起來,直到剛一接觸海綿立刻“無聲無息”,說明重物m又恢復受支持力的作用.
圖7
陸游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讓學生扮演“工程師”角色,在教師引導下,自覺投入到實驗的設計、分析、驗證和改進的研究中,從而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得以鞏固、擴散與升華,實踐能力得以提高.并且通過最富創(chuàng)意方案的評選,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參與熱情.
著名物理學家朱正元曾說:“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實驗看一看.”物理習題教學時還可通過實驗驗證習題答案.
【例4】 (2010年高考全國Ⅱ卷)小球A和B的質量分別為mA和mB,且mA>mB.在某高度處將A和B先后從靜止釋放.小球A與水平面碰撞后向上彈回,在釋放處下方與釋放處距離為h的地方恰好與正在下落的小球B發(fā)生正碰.設所有碰撞都是彈性的,碰撞時間極短.求小球A,B碰撞后B上升的最大高度.
學生根據小球A,B組成的系統(tǒng)動量守恒和機械能守恒可求得小球A,B碰撞后B上升的最大高度
顯然當mA?mB時,H=9h.
學生武斷地認為小球反跳的高度不可能超過原釋放的高度,否則會違反能量守恒.此時完全可以用簡單的實驗進行檢驗.如圖8所示,一彈性小球置于一彈性大球之上(小球的質量m與大球的質量M相比可以忽略),于離地高h處釋放.
圖8
實驗器材
乒乓球,硬質橡膠球,網球,輕質橡膠彈力球(又名“跳跳球”)
實驗步驟
(1)把一只乒乓球從10 cm處(過高很難實現(xiàn)對心碰撞,因為乒乓球受空氣阻力的影響較大)的高度釋放,落到事先放在講臺上的堅硬的玻璃上.發(fā)現(xiàn)第一次反彈后可以達到接近釋放時的高度,但無論如何不會超過這個高度(在這一高度上平放一板擋著).
(2)取彈力球,從相同高度釋放,反彈后的高度比乒乓球的反彈高度略低.
(3)把乒乓球放在彈力球上面,讓它們從原來高度落下,落地反彈以后,令人吃驚的是乒乓球比單獨下落跳得更高(能碰到20 cm處的板).
(4)參照上述做法,選用橡膠球和彈力球組合,將兩者由1 m處釋放,發(fā)現(xiàn)彈力球反彈后跳得更高,最高能碰到3.5 m的天花板.
眾目睽睽之下,學生見證奇跡的發(fā)生——小球反彈的高度大大超出自由下落的高度!“信其道,親其師”,筆者還清晰地記得當時做實驗時學生的興奮之情,可謂溢于言表.
思考問題時,如果沒有考慮清楚實際的物理情境,往往會得出錯誤的結論,即使在高考命題或各地調研試題中,這種情況也會出現(xiàn).此時物理實驗就成為解決問題的最好利器.
【例5】 (2010年上海市某區(qū)高考調研試題)裝飾用的彩燈,串成一串,接在220 V電源上,觀察燈的結構發(fā)現(xiàn),每個燈的燈絲(R1)引線上方繞有金屬電阻絲(R2),如圖9所示.即使R1斷了,R2仍能導電.根據工作特性,R1應該______R2(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當其中一個或幾個燈的燈絲斷了,其余的燈將______(填“變亮”、“變暗”或“完全熄滅”).
圖9
題目提供的答案為:R1應該小于R2;當其中一個或幾個燈的燈絲斷了,其余的燈將變暗.事實果真如此嗎?有些學生對題目情境提出了質疑.為此,筆者利用如圖10所示的節(jié)日彩燈引導學生觀察閃爍的彩燈熄滅幾只后,其余彩燈的亮度及閃爍頻率的變化.
圖10
實驗表明:其中一個小彩燈的燈絲斷裂后,其余的小彩燈還能繼續(xù)發(fā)光并且比原來更亮,閃爍的更快.顯然題目創(chuàng)設的情境是錯誤的.
筆者尋找錯誤背后隱含的教育價值,引領學生從錯中求知,從錯中探究.問題的奧妙源自小彩燈的特殊構造.圖11是一款規(guī)格為“2.5 V,0.25 A”小彩燈的“解剖圖”.在燈絲導電支架上除了有燈絲和起固定作用的小玻璃珠外,還繞有約4圈細金屬絲.燈絲電阻冷時約為2.5 Ω,熱時約為15 Ω.細金屬絲的電阻為1 Ω,正常(低壓)情況下,由于支架表面有一層氧化銅涂層的緣故,它與燈絲支架是不導通的.若加上較高的電壓(如220 V)時氧化層可被擊穿,細金屬絲與燈絲支架導通.當某個小彩燈的燈絲燒毀時,形成斷路,220V電壓就直接加到細金屬絲與燈絲導電支架之間,瞬間擊穿那段細金屬絲的氧化銅涂層,細金屬絲與燈絲導電支架導通.這樣其他小彩燈就能繼續(xù)工作.但由于細金屬絲的電阻較小,剩余燈泡兩端各自分擔的電壓就多了,所以比原來更亮.當然燒毀的小彩燈太多時,其余小彩燈也會因為電壓過高而全部燒毀.
圖11 圖12
彩燈能夠閃爍完全歸功于如圖12(a)所示的與眾不同的 “跳泡”.在常溫下跳泡中間豎立的雙金屬片和旁邊的倒L形引線相接觸,電流通過燈絲時,燈絲發(fā)熱發(fā)光,右側的雙金屬片受熱膨脹向右彎曲,如圖12(b)所示,使電路斷開,整串彩燈都不發(fā)光.斷電后,右側雙金屬片受冷收縮后又向左側彎曲,使電路變成通路,整串彩燈發(fā)光.當其中一個或幾個燈的燈絲斷了,整個電路電阻變小,電流變大.根據焦耳定律,燈絲產生的熱量增大,可以更快的使雙金屬片受熱彎曲,雙金屬片受熱形變頻率加快導致跳泡通斷的頻率加快;所以其他彩燈閃爍的更快.
英國科學家波意耳說:“知識應該從實驗中來;實驗是最好的老師”.作為一位物理教師,如果能夠給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創(chuàng)設人性化的學習環(huán)境,跳出題目和公式的藩籬,讓學生在“自然”的“原始”的條件下學習,才能享受到學習的樂趣,領略物理的魅力與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