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配音翻譯是影視翻譯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隨著傳媒技術的發(fā)展和跨文化交流的頻繁,近年來,中國引進了大量進口電影和電視劇,為了順應中國不同觀眾群的年齡、地位、審美觀、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等各種因素,專業(yè)配音人員對它們進行了配音翻譯,本文分析順應論如何指導配音翻譯,使之以普通受眾為中心,為普通受眾服務這一問題。
關鍵詞: 配音翻譯 以普遍受眾為中心 順應論
1.前言
影視翻譯是翻譯研究領域里一個非常特殊的分支,而配音翻譯則是影視翻譯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傳媒技術的發(fā)展和跨文化交流的頻繁,近年來,中國引進了大量進口電影和電視劇,為了順應中國不同觀眾群的年齡、地位、審美觀、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等各種因素,專業(yè)配音人員對它們進行了配音翻譯。我們把這種外國配音電影稱為譯制片。
2.配音翻譯和普通受眾
Hatim和Mason(1997:82)指出,屏幕上的演員說話讓人感覺很逼真,可是作為劇本的編劇,他們是為觀眾而寫的劇本。A.Bell(1984:177)也指出,大眾傳播過程中廣大受眾是最為重要的。因此,譯制片譯者也應當將觀眾作為最優(yōu)考慮對象,即以受眾為中心,順應普通受眾的各種因素,比如語言習慣、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等。因此,我認為Verschueren的順應論對于配音翻譯非常具有指導性。
3.Verschueren的順應論
比利時語言學家Verschueren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1999)中首次提出語用綜觀的概念,同時明確表示語言使用即是一種選擇并且具有順應的本質特點。在此基礎上,Verschueren提出了語言順應論。如今,很多中國學者將語言順應論作為指導語言翻譯的理論之一,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配音翻譯從廣義上來說就是語言翻譯的一種,它是指將電影中的源語翻譯成目的語的一個過程。這是一個選擇語言、動態(tài)生成語言的過程,在這個語言選擇的過程中,應該要順應目的國觀眾的語言習慣、文化傳統(tǒng)、宗教習俗等,因此,用順應理論來指導配音翻譯能夠使配音翻譯更加符合目的語觀眾的審美觀,使他們能更好地理解源語文化的美。
4.配音翻譯和順應論
4.1配音翻譯應順應目的語觀眾的語言習慣
配音翻譯是否成功要看它是否能被目的語觀眾所接受,而要讓目的語的普通觀眾能夠接受,必須順應他們的語言習慣。從語言層面上來說,譯文的語言結構、修辭方式、幽默效果都應大體對應。而反映到普通受眾來說,最直觀的就是口型、表情、動作、畫面的統(tǒng)一,即順應受眾的聽覺和視覺。如下面這段話:
?、僭模厚R林(Marlin):He’s gone,he’s gone.
多莉(Dory):There,there. It’s all right.
此段對話節(jié)選自海底總動員,原文中,有的版本將Dory的配音翻譯成“他不見了,沒事了”。從原句看,there,there是四個音節(jié),譯文“他不見了”雖然也是四個音節(jié),但是在此句中,Dory是為了安慰著急害怕的Marlin,有感嘆的意思,原文是兩個短暫相同的感嘆詞,所以我認為譯為“好啦,好啦,沒事了”更加符合原句,也順應了受眾的視覺和聽覺,保證了節(jié)奏和口型的統(tǒng)一。
?、赮our visa bill is huge.
此句是美國電視連續(xù)劇《六人行》中的一句對白,譯者將其翻譯成:“你的銀行卡欠賬數(shù)額很大?!蓖恚覀兛梢钥吹皆涫橇鶄€音節(jié),而中譯文卻有11個音節(jié),明顯長于原文。也就是說,受眾在觀看電影時,影片中演員已經(jīng)停止了說話,而受眾卻還能聽到聲音(配音),因此,此譯文沒能順應觀眾的聽覺和視覺,語言選擇和轉化的過程并不成功,我認為譯成“卡上欠了很多”或者“卡賬數(shù)目很大”都可。
4.2配音翻譯應順應目的語觀眾的語境
Verschueren認為,使用語言的過程就是選擇語言動態(tài)順應語境的過程。配音翻譯是將源語翻譯成目的語的過程,源語和目的語屬于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傳統(tǒng)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這種語言之間的轉化與語言所處的不同語境息息相關。語境是動態(tài)生成的,它包括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分為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社交世界指社交場合、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習俗,宗教信仰對說話人和聽話人言語行為規(guī)范的原則和準則;物理世界主要是時間和空間的指示關系,也包含了交際者的身體姿勢、手勢和外表現(xiàn)象等。如下面這幾個例子:
?、貹ing:See to it that this woman is made a member of my council.
Your Excellency:But ... There are no council positions open,your Majesty.
此段對話是美國動畫片《花木蘭》中皇上和臣子之間的對話,皇上為了嘉許花木蘭代父從軍,想委任她當官,源語用了“council”一詞,其原意為政務會、理事會、委員會和參議會,在歐美國家尤指參議院、議會。如果劇本譯者將其直譯為議會議員,中國觀眾會覺得無法理解,因為在我們的國家機制中沒有議會,而花木蘭的故事更是發(fā)生在古代的中國,在古代中國的政體結構中,皇上下面就是宰相,所以譯者將其譯為宰相是非常正確的,這樣順應了中國觀眾的傳統(tǒng)文化習俗和認知概念,讓譯文清晰易懂,使得中國觀眾了解到這個官位是多大、多么重要的位置。
?、贗’m gonna be lesbian.
這句話是《格蕾絲醫(yī)生》一片中女主角對自己的一句嘲諷,譯者將其譯成:“我開始痛恨男人了。”此句中敏感詞應為“l(fā)esbian”,譯者應該考慮到“同性戀”在中國是不受認同的一種行為,“同性戀”一詞也非常不雅,被大多數(shù)人所不能接受,鑒于文化差異和中國受眾的言語行為規(guī)范,譯者的翻譯是比較合適的。
歐美影片的劇本由于社會發(fā)展和文化習俗不同,與中國的表達方式在很多方面存在差異,例如一些隱晦語、與性有關的詞語等。在將源語轉化成目的語時,在考慮中國受眾的文化背景下,很多時候譯者用一些看似比較乏味的詞語代替,在一定程度上將原劇本的幽默性或者意義打了折扣,這都是配音翻譯中不可避免的一些問題,我們能做的就是力爭符合原文,傳達原意,又能讓受眾接受喜歡。
5.結語
麻爭旗(1997)在《論影視翻譯的基本原則》中提出了影視翻譯的五項基本原則:口語化、人物性格化、情感化、口型化和通俗化。這五項基本原則指導下的配音翻譯都是為了更好地順應目的語觀眾的語言和語境因素,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譯制片的受眾,因此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大眾,譯者和配音人員應該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考慮受眾的各種不同因素,以順應論為翻譯的指導,力求使配音翻譯更加完美。
參考文獻:
?。?]Hatim,Basil,Ian Mason.The Translator as Communicator[M].London,Routledge,1997.
?。?]Verschueren 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rnold,1999.
?。?]何自然,于國棟.語用學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評介[J].現(xiàn)代外語,1999,4.
[4]麻爭旗.論影視翻譯的基本原則[J].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97,(5):81-84.
?。?]錢邵昌,影視翻譯.翻譯園地中愈來愈重要的領域[J].中國翻譯,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