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報舉辦的記者、通訊員培訓班結(jié)業(yè)考試中,有一道題是給一條消息寫一篇800字左右的評介文章。參加考試的同志,大多數(shù)人不知道怎樣寫。考試結(jié)果,在近50份考卷中,只有幾份做得比較好,得了優(yōu),其余大多數(shù)是良好和及格??荚囍?,有些同志問:什么是評介性稿件?為什么要寫評介性稿件?如何才能寫好評介性稿件?我就這些同志提出的問題,結(jié)合考卷中存在的缺點,聯(lián)系自己撰寫評介性稿件的體會,談如下幾點看法:
所謂評介性稿件,是指就報紙雜志上刊登的某篇報道、文章、作品或出版的某一本新書等,進行評論、分析、介紹、推薦所寫的文章。它包括贊揚和批評兩個方面,通常以贊揚為主,批評為輔。
撰寫評介性稿件的目的在于對一部分優(yōu)質(zhì)稿件和書刊進行贊譽、支持、推薦和鼓勵。這樣做,可以調(diào)動作者的積極因素,使群眾喜聞樂見的佳作源源不斷地問世,從而使報紙、雜志、出版、文藝的百花園內(nèi),日新月異,繁花似錦、萬紫千紅;通過評介,引起讀者的關(guān)注,加深讀者對作品的理解,使作品發(fā)揮出最大效力。撰寫評介性稿件,是提高寫作水平,繁榮創(chuàng)作的需要,也是每個記者、通訊員和一切從事寫作的同志的一項光榮任務(wù)和不可缺少的基本功。
評介性稿件的寫法有多種多樣,不必千篇一律,拘泥于某一種形式。要寫好評介性稿件,一般應(yīng)從下述幾個方面去努力:
一是要認真閱讀,弄清原文。閱讀是評介的基礎(chǔ),是第一步的工作。為了準確地進行評介,首先要認真閱讀原文。恩格斯為了對拉薩爾所寫的《弗蘭茨·馮·濟金根》這一劇作進行評介,先后閱讀了至少四遍。他這樣寫道:為了“使閱讀了之后提出詳細的評介,明確的意見”,“所以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我才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毛澤東同志也曾說過,《紅樓夢》要讀五遍,不讀五遍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梢?,只有熟讀弄懂原文,才有評介的發(fā)言權(quán)。有的同志寫的評介文章之所以跑題,就是沒有認真閱讀原文的結(jié)果。比如讓評介“寫作特點”,有的同志寫成了評介稿件的社會意義和作用,這就錯了。關(guān)于閱讀的要求,就評介的作品而言,應(yīng)全面掌握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及表現(xiàn)特點,深入理解作品的寫作意圖和社會意義。通過閱讀,應(yīng)對所評介的作品的主題思想、人物形象、情節(jié)結(jié)構(gòu)、寫作特色、社會作用等有較為全面、正確的認識,對其某一方面的問題,最好能有一個較深或較新的見解。
二是要找出特色,重點評介。這種評介方法通常使用得最多。像筆者編著的《中國新聞獎精品賞析》(新華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一書中的各篇文章,就屬于這類評介。像書中的《一篇報道保護藏羚羊的美文》——評介第13屆“中國新聞獎”消息二等獎作品《請過路吧,親愛的藏羚羊》、《源于當?shù)?,高于當?shù)亍贰u介第15屆“中國新聞獎”消息一等獎作品《昆山31萬農(nóng)民刷卡看病》、《生動·傳神·感人》——評介第16屆“中國新聞獎”通訊一等獎作品《索瑪花兒為什么這樣紅——記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木里縣馬班郵路鄉(xiāng)郵員王順友》等,是從寫作特色進行評介的。像《一篇輿論監(jiān)督的短新聞佳作》——評介第14屆“中國新聞獎”消息二等獎作品《大足縣三驅(qū)法庭集體編假案》、《關(guān)注民生,聚焦熱點》——評介第13屆“中國新聞獎”消息一等獎作品《看個“咳嗽”要掏1065元》、《維護社會公正,敢于仗義執(zhí)言》——評介第15屆“中國新聞獎”評論二等獎作品《指責熊德明是社會的恥辱》等,是從主題思想、傳播效果方面進行評析的。寫這類評介性稿件,問題要寫得集中,口子要選得小,特點要抓準、講透,篇幅不宜過長,還要有真知灼見。
三是用材料說明觀點,做到觀點和材料統(tǒng)一。寫文章,要求觀點能統(tǒng)率材料,材料能說明觀點,做到觀點和材料的統(tǒng)一。寫評介性稿件也不例外。這個問題處理得好,評介的邏輯性就強,評介就有力量。凡是寫得不好的評介稿件,毛病之一就是觀點和材料脫節(jié)。比如有一篇評介文章,觀點是“以小見大”,但材料卻寫的是用事實說話、如何選材、巧用數(shù)字等,顯然觀點和材料就不統(tǒng)一了。而另一篇的觀點是“以新取勝”,稿件以事實新、角度新、語言新為材料來進行闡述,把觀點和材料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就具有了很強的說服力。
評介性稿件的寫法,就其“色彩”來說,大致有三類:
一類是重在“分析”,即側(cè)重于作品本身內(nèi)容的剖析與發(fā)掘,目的在于向讀者講解作品,使其正確地把握作品的基本精神。像書中的《一篇會議新聞的典范之作》——評介第8屆“中國新聞獎”消息三等獎作品《首都女紀協(xié)紀念楊剛逝世40周年》一稿就屬于這一類。
另一類是重在“評介”,即側(cè)重于分析作品的成就、意義、地位、不足等,幫助讀者更為深刻地理解作品。像《具體生動,可學可用》——評介第9屆“中國新聞獎”消息二等獎作品《??h少年懷揣“兩證”出學堂》一稿就屬于這一類。
再一類是重在“發(fā)揮”,即通過作品做“由此及彼”的聯(lián)想,針對現(xiàn)實生活或讀者中某些有代表性的事例加以生發(fā),將作品的內(nèi)容與評介者的感想相互交織,融為一體。這樣有助于發(fā)揮作品的潛在能力?!兑黄猩疃扔辛Χ鹊妮浾摫O(jiān)督佳作》——評第13屆“中國新聞獎”通訊二等獎作品《決策為何連連失誤》一稿就屬于這一類。
有些評介性文章之所以寫得不好,通常表現(xiàn)為這樣三個問題:一是“肢解”作品,復述原文,繁瑣散亂,言不及義;二是離開作品,大發(fā)感慨,空泛議論,不著邊際;三是面面俱到,什么都談,但沒有一個問題講透的。魯迅說:“取其有意義之點,揭示出來,使那意義格外分明、擴大,那是正確的批評家的任務(wù)?!保ā遏斞溉返谒木淼?58頁)
要寫好評介文章,還應(yīng)注意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要有感而發(fā),不要硬寫?!霸娛ァ倍鸥α艚o后人一句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倍鸥χ砸髟伋觥盎R淚”和“鳥驚心”的絕句,蓋出于“感時”和“恨別”之深情。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是如此,寫評介文章也是同樣的道理。無數(shù)寫作實踐證明,凡是成功之作,大都是作者被某篇文章或某部著作中的人物或事件、或語言、或技巧所感動得身不由己的程度,到了不吐不快、不寫不暢之境地。這時寫出的作品往往是思路暢通,似行云流水,一氣呵成,感人至深。相反,你對某篇文章或某部著作感受不深,卻硬要去寫,那是肯定寫不好的。
二是要在“評”字上下工夫,必須凸顯這個“評”字。意思是說要講出點道理來,那稿子好在哪里?不能只是籠統(tǒng)地說“寫得好”、“真不錯”、“很管用”;不能只是感慨的話語,而是要從理論上、技巧上,從新聞業(yè)務(wù)的深度上作出評析;不論是評介人還是評析事,不論是評單篇還是評系列稿,都要多加分析。我曾經(jīng)就“評稿”的具體內(nèi)容歸納出“12個要點”:
1.分析文章是如何立意確定主題的;
2.觀點和材料是怎樣結(jié)合的;
3.文章是如何謀篇布局的;
4.背景材料是如何運用的;
5.作者是如何展開思維和聯(lián)想的;
6.文章是怎樣開頭、結(jié)尾的;
7.寫作語言運用上有何特點(引語、成語、俗語、排比、疊詞等技巧的運用);
8.文章在大小標題運用上有何特點;
9.細節(jié)描寫運用上有何特色;
10.情感使用上是否到位;
11.傳播效果如何;
12.文章中還有什么不足之處。
把握上述“12個要點”,再反復字斟句酌原文,反復精讀原文,抓住特色進行評析,并常寫不斷,就能寫出好的評介稿件來。
三是要苦練概括、提煉之功。評析報刊文章,在消化、吃透原文的基礎(chǔ)上,要進行高度的概括和提煉,評出稿件的特點和不足,不能大段大段地抄錄原稿的文字,要少而精地引用原文來說明評析的重點內(nèi)容。
四是要實事求是,不說過頭話。評析的稿子,要從實際出發(fā),要實事求是,千萬不可說“過頭話”。鄧小平同志曾經(jīng)說:“過頭的話不要講,過頭的事不要做。”評析要留有余地,對稿件要“兩分法”,既要肯定長處、優(yōu)點、積極的社會效果,又要看到缺點、弱點及不足。評析中要注意把握好“度”,既掌握分寸,評優(yōu)點不言過其實,溢美拔高;評缺點不以偏賅全,無限上綱。這樣,就能做到客觀一些、公正一些。多年來,我先后撰寫評介文章幾百篇,編著(與別人合作)《消息范文評析》(新華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和《中國新聞獎精品賞析》(2006年11月出版)兩本書,基本上都能符合實際,沒有引起過讀者的反感和“官司”。這一方面是讀者對我的寬容與厚愛,另一方面就是我注意了實事求是,不說過頭話的結(jié)果吧。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研究員)
編校: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