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宣傳難,是省委書記盧展工提出的新聞“四難”之一,也是黨報普遍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典型宣傳難在何處?簡言之,就是報道的典型人物信不過、學不來、立不久。結果是,典型人物如同流星,倏忽而過,沒有真正起到動員群眾、引導群眾、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作用。為破解這一難題,從2006年4月開始,《平頂山日報》開始了“好人報道”,通過報道“好人”這一典型人物群體,宣傳社會主義榮辱觀,弘揚職業(yè)道德、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并在一版開設了《好人之歌》專欄,一直持續(xù)進行下去。
用平民的視角選人,用事實說話,讓典型人物信得過。典型宣傳是以弘揚主流價值觀為目的,以先進代表為對象的強化宣傳報道。不論典型人物的精神有多么崇高,倘若群眾不相信、不信任,那么就起不到很好的宣傳、引導作用。
典型人物之所以不被群眾相信,一方面是因為選人視角的高端化,不是政府官員就是企業(yè)老總,不是行業(yè)領袖就是高端人才,與群眾的心理距離遠;另一方面是因為寫作方法程式化,千人一面,缺乏個性,甚至是神化典型人物。比如,有人寫勞模,說他一心撲在工作上,孩子病了、母親去世了都顧不上回家。這些情節(jié)固然都是真的,但如果刻意去放大,就會讓人覺得不合常理,也不人性,難以令人信服。為解決典型人物的可親可信問題,我們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一是選人視角的平民化。確立典型報道的平民視角,其核心內涵就是在進行報道時要有強烈的百姓情結,以一種普通百姓的價值取向和平視生活的態(tài)度來觀察和思考問題,以平等的心態(tài)去體察和敘述典型的真實生存狀態(tài),摒棄居高臨下、空洞虛妄的說教,使報紙與群眾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心態(tài)同步、情感共鳴。對于“好人”,我們將其定位于群眾身邊的人,而且是群眾公認的好人。這些好人不是一般的先進工作者,不僅要工作好,而且社會表現和社會口碑都要好。為確保典型人物的平民化,我們公布了聯(lián)系方式,發(fā)動群眾尋找、推薦身邊的好人。5年多來,《平頂山日報》已報道好人典型200多個,有清潔工、抄表員、護士、村官、修鞋匠……他們都是普通人,雖然沒有光彩奪目的光環(huán)、沒有驚天動地的豪言、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但是他們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他們是“三平”精神的體現者和實踐者。由于報道的是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因此群眾感覺可親、可敬、可信。
二是新聞寫作的故事化。在報道典型人物時,我們力求創(chuàng)新,用講故事的方法,避免程式化和臉譜化。我們將是否貼近群眾作為取得典型人物事跡的重要標準,選取那些與群眾關系比較緊密和那些能引起群眾興趣的事跡,講好能體現典型人物精神的故事,用事實說話,而不是越俎代庖、居高臨下地宣傳大道理。
同時,我們力求通過放大感人細節(jié)、描摹典型環(huán)境、引用個性語言、展示內心沖突,將故事講得跌宕起伏、寫得生動感人,讓群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真情實感,以此增強典型報道的真實性和感染力。例如在對中平能化醫(yī)療集團總醫(yī)院傳染科護士朱智紅的報道中,記者放大了兩個細節(jié),一個是一次同學聚會,朱智紅到了后發(fā)現不少原本說定的同學并未到場,原來他們把朱智紅當成了“傳染源”;另一個是一次朱智紅在街上主動和一個出院患者打招呼,誰知人家硬是裝作不認識,朱智紅后來想明白了,人家是不愿讓別人知道自己曾得過傳染病。從此,朱智紅不再主動和同學朋友“來往”、不再主動和出院患者說話。盡管常感孤獨,但朱智紅從沒離開過她心愛的崗位。如此,一個愛崗敬業(yè)又體貼人的好護士形象呼之欲出。
捕捉平凡人物的亮點,不貪大求全,讓典型人物學得來。以往,黨報的一些典型報道存在著完美傾向,一味地拔高而忽略常規(guī),典型人物的形象都是“高、大、全”型的,甚至像神一樣完美無缺。事實證明,這樣宣傳色彩濃厚的典型人物,往往都不被群眾認可和接受。因為對大多數群眾來說,這樣的典型人物太完美,高不可攀,自己學不來。
在策劃“好人報道”時,我們強調“典型引路”,捕捉平凡人物的亮點,追求小事之中見精神、平凡之中見偉大,讓典型人物學得來,利于其榜樣帶動作用的發(fā)揮,從而達到“撥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效果。我們報道過的“好人”,大多都是普通人,他們最令人感嘆的不在于他們多么卓越非凡,而恰恰是他們簡單平凡的行為。
此外,典型人物也是人,和我們大家一樣有血有肉,其成長同樣需要一個過程,在作出重要決定時猶豫彷徨是情理之中的。因此,我們在報道時沒有回避這些細節(jié),只要有利于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表達就大膽使用。例如在貴州考察結束后,魯山縣廣電局記者張朝岑承諾給大方縣達溪鎮(zhèn)農民捐款建水窖。在回家的路上,他就有點“后悔”了:每月工資581元,拿什么去幫?因此,他曾產生過放棄的念頭。但是,這個念頭只是一剎那間產生的?;氐郊液螅⒓窗哑綍r省吃儉用存下的2.4萬元稿費匯到了達溪鎮(zhèn)的財政賬戶上。
實踐證明,展示典型人物內心的復雜感情和矛盾沖突,不僅不會損害典型人物的形象,反而會讓典型人物更真實、更可信,也使典型人物不再高不可攀、不再曲高和寡,更容易獲得群眾的心理認同,讓群眾感覺學得來。
緊扣時代脈搏,持續(xù)不斷關注,讓典型人物立得久。以典型引路,是我國新聞媒體尤其是黨報經常采用的一種方法。每年,各地媒體都要報道一大批先進典型,在鼓舞人、教育人、引導人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作為新聞人,我們不能回避一個不爭的事實:幾年、幾十年或者若干年后,仍然被讀者念念不忘、仍然激勵群眾奮勇前行的先進典型,又有幾人?為什么我們辛辛苦苦挖掘和報道的先進典型不能長久站立?
先進典型之所以立不久,是因為之前的典型報道或是“一錘子買賣”,發(fā)一篇報道了事,沒有后續(xù)追蹤,沒有持續(xù)關注,或是沒有根據時代的變化而挖掘先進典型身上閃耀的新的時代光芒,致使群眾對先進典型的印象還停留在若干年前,如同“陳谷子爛芝麻”,食之無味。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