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的要點是讀。怎樣讀才有味而且受益大,這個問題就不能不關心了。
我自己要是喜愛哪段文字,今翻一遍明看一遍,看著看著,就得意地模仿起作者的口氣來了,自言自語,也不須再看書了,思想情感隨著作者的起伏而起伏,一下子像完全理解了作者,成了作者本人。讀的多了,不分時地張口就來,那表達那思想無形中竟成了自己的了,隨用隨出,運用自如。我雖然只讀了很少的書,但確實受益匪淺,后來才知道這就是葉圣陶先生早就推崇的方法,叫“吟誦”。
葉圣陶先生說:“吟誦的時候,對于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保ā度~圣陶語文教育論集》13頁)
要達到吟誦這種境界,前提當然是讀,但不是一般地泛泛地讀,而是美讀。吟誦不是每篇文章都要做的,但是大多數(shù)文章卻要美讀。美讀,其實就是有感情地讀,也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再次真實地傳達出來,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如此等等。葉圣陶先生說:“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中學國文學習法》)事實正是如此。
人的活動,一開始都是模仿,語文學習亦然。教師的理論再多,不如給學生讀好一遍。怎么樣讀呢?葉圣陶先生總結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語文教學二十韻》)
我在教讀《我與地壇》時,結合自己年青時叛逆父母后的懊悔心情,體會著史鐵生殘疾之時的絕望心境,讀來像是無淚的哽咽,那種“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的悲痛彌漫在教室之中,同學們聽得沉靜而感動;在教讀《拿來主義》時,我試著讀出魯迅批判時的從容與犀利,試著再現(xiàn)魯迅語言的形象與深刻,聽后大家為魯迅的語言拍手叫絕;在教讀《我有一個夢想》時,我想象著自己正是備受歧視的黑人,想象著被譽為“黑人律師”的馬丁·路德·金的無私無畏與博愛,想象著那一串串深情、具體、讓人夢寐以求的理想畫面,想象著這些夢想飛越高山大河、飛向各個州的情景,我不禁高呼起來。同學們聽著,體會著,情感起伏著,他們也跟著讀了起來,一遍比一遍入調,一遍比一遍親切,終于能讀出味道來了。無論課內課外,讀書變成了一種享受,抱著這種享受的態(tài)度去讀是最易受益的。這樣,學的過程變美了,在美的享受中又達到了目的,這才是人類苦苦期盼的馬克思稱之為“真正的勞動”的境界。這當然升得太高了,其實“讀好一遍,勝講十遍”正是樸實的總結。
呂叔湘先生說語文教學的關鍵在教師。我想他正是從這類問題上說的。教師自己都讀不好,寫不好,結果會怎樣?這里我想借用一下蘇霍姆林斯基的觀點:不是為某一堂而備課,而是時時為終生而備課。這就是說平時要多方積累吸收,使自己達到很高的境界,看課文如同看小學識字課本。這樣,講起課來高屋建瓴、深入淺出,點撥起來一語中的、鮮活美妙,我們不必再為備一節(jié)課而絞盡腦汁了。
一句話,教師自己要讀,要會讀。一則有了學識且獲得了享受;二則也有把自己的體驗傳給學生的權利了。
?。ㄗ髡邌挝唬河莩强h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