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活著,自然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每個人的方法都不一樣,未必可以照搬。這是一篇看似要跑題的編輯手記,可是我從來不覺得做廖一梅老師的書的感悟會和其他感悟一樣,千篇一律。我喜歡廖一梅老師說的,年輕的時候就應該胡鬧的,這不是嗎?年輕的時候,我們胡鬧的事情多了,我們喝了不該喝的酒,談各種不靠譜的戀愛,和各種不值得斗爭的人爭得你死我亡的,現在看起來,是挺可笑,但是沒有這些可笑的過往,如何有現在這般心如止水。
起初
最開始想要做廖一梅的書,就是因為覺得這個老師說話挺有意思。她說她年少的各種胡鬧,包括婚姻,包括說話都雷厲風行,她的話語片段里你能看見各種鋒利的刀,這種刀不是那種笑里藏著的刀,是無微不至地讓你認同。就是這股子牛氣,讓我覺得不做她的書,我對得起我這做編輯的職責嗎?
早在幾年前,我就買過廖一梅老師的幾本書,仔細讀完,并沒敢去看她的話劇,總怕真是用另一種方式呈現出來會和我的想象有差距,所以到后來有機會看,我還是再三推脫,沒敢去,有一些失望,你們是懂的,就像你看過偶像,然后和你自己的實際預想有差距,自己當然是不樂意了。所以,我躊躇了許久,才決定我要做廖一梅老師的書。這不,從想法到最后成型,花了我整整一年的時間。
從拿到廖一梅老師的電話,同意見面,花了三個月,期間,第一個電話對方在忙,第二個電話對方依然在忙,之后又是過年,又是出國,反正我一有空,就打她的手機,一直到她答應見面。我之后想想,這或許都是好東西來之前的考驗,我就用個不恰當的比喻吧,那就是平靜來之前的各種暴風雨,可是還好,一切都堅持了下來,一直到最后合約簽訂,稿子交齊。
過程
制作過程,原本就沒想過簡單。從原本一半四色印刷一半黑白,到最后去糾結成全四色,這其中的胡鬧我自己知道,增加了成本,定價不改,意味著,咱們每一本書都少賺了點錢,雖然這點錢我沒給公司省下,但所幸的是我的老板也是極力支持我的品質論的。
內容部分,我們開了無數個大小會議,終于確認下內容。當我們一起整理出她這些年在大大小小的媒體上說出的各種話的時候,我們都驚詫,那么多珠璣是怎么想出來的,主要是廖老師的腦子轉得快,還沒怎么想,就出口。這些大抵也來自于她這么多年的積累。
這本書和其他的四色書最大的區(qū)別在于,不是做幾個版式,這么一套完事。整個內文排版長達一個月的時間,期間來回修改了至少四次,每一次廖老師都來我們公司,坐在排版員旁邊,一頁頁地指導修改,重復性的工作非常多,常常半夜想到合適的版式,就給我短信,第二天再進行修改。
可能有人會問,這些是形式,那內容呢?
為了保證內容上確切,在定稿之后,排完版之后,廖老師主動擔當起了再次審核的工作,來來回回修改了三遍以上,為保這本書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能達成一致性,做了一些調整和刪改。臨到出片前,廖老師又把稿子全部拿回家,又一頁頁地核對核看,這一幕,讓我這個編輯都覺得汗顏。
感悟
做完這本書,是在聯系這本書之后的第十個月,真可謂是十月懷胎,我想肯定還有更多的書花費的時間比這本書要長,但是這確是我做編輯以來,耗時最長的,在長達十個月的各種糾結和躊躇當中,在胡鬧和淡定之中,我感悟到最多的卻是文字給予我的各種力量。
在《像我這樣笨拙地生活》的序言里有提到我們要如何過自己的一生?在書的第一部分廖老師說她的各種經歷,從生活、文字、孩子以及愛情等方面,我從側面看到一個人的成長經歷,也真實地接觸到了人生的一些蛻變,這種蛻變不是否定自己的過往,我想依據我認識的廖老師來看,她絕對是回過頭也絕對不后悔自己曾經的所謂胡鬧,正因為那之前的胡鬧,才成就了現在的她——特立獨行,想法獨到的編劇。
有一種叫做共鳴的東西,隱藏在她的書稿里,里面的各種看似尖酸刻薄的話,卻說得那么妥帖和真切,一句句不是點到為止,而是剛剛掐到你的痛處,像穴道被人按住酸疼不已,可是痛過之后又無比得爽。
是啊,做自己,就這三個字,談何容易。
年輕的時候,多容易做自己,沒有責任,想怎么胡鬧都可以不計后果,可是現在人和人疏遠和摩擦,越來越無法做真實的自己,如此一來,是我們變得太過精明能干了?我們現在去探究為何自己會變成這樣,已經沒有什么意義,因為事情都已經這樣了,但是我們若可以笨拙地再笨拙地生活下去,無欲無求,是否會快樂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