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有記者約見專訪,希望談談中國如何能夠從出版大國走向出版強國,這倒是個好題目,讓我思考良多,故作為專欄今年的收官之筆。
大與強,就像連體嬰兒,原本不可分,之所以把它們分開,是因為大不一定強,強也不必一定要大,我們當然希望中國,乃至中國的出版業(yè)既大且強,但其中尚需艱辛努力,并且多方支持方能如愿,單憑出版業(yè)自家之力恐怕力所不及。
此前出版業(yè)多有關于強與大的討論,但正式的提出,應該是今年年初的全國新聞出版工作會議。“今后十年,我國新聞出版工作的主攻方向和新聞出版業(yè)發(fā)展的主要目標是向新聞出版強國邁進?!绷蠼苁痖L對于 “出版強國”給出這樣的解釋:一是中國文化的內容在世界上應該是領先的,對人類文明進步事業(yè)有引領作用;二是傳播方式是先進的;三是產業(yè),要培育一些強大的市場主體,打造中國的“航空母艦”;四是要有一流的世界級的“大師”、人才;五是人均占有的圖書量也應該在世界的前列。
所謂大與強,看我們如何理解,大,一般而言是指體量、指規(guī)模,比如我們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但我們的人均卻排在124位,日本是我們的10倍,美國是我們的12.5倍。有人說,這個第二,也歸功于人民幣的升值,因此也不必為此驕傲,實際上我們也并沒有為此歡呼雀躍,也沒有因此而自命為強國。還是說出版,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中國的出版業(yè)逆勢上揚,總產值首次突破了一萬億大關,占GDP的3%,年出書品種逼近30萬,總銷售1568億元,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在產業(yè)規(guī)模上,我們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出版大國。但是,為什么不是強國呢?根據(jù)我們對支柱產業(yè)的理解,當產業(yè)總產值達到GDP的5%方能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yè),現(xiàn)在出版產業(yè)總產值只有3%,顯然還夠不上支柱產業(yè),當然不能算強,況且,在這一萬億里,有將近6千億是印刷復制業(yè),更說明出版本身的力量有限,加之所出版的圖書的影響力,特別是國際影響力,就更不能言強。
什么是強?柳署長講了五條,非常好,還有一條很重要,就是國際影響力。強國不是自封的,要放在國際的平臺考量,進入國際考評系統(tǒng),像《哈利·波特》、《阿凡達》這樣在全球掀起狂潮的作品我們還沒有,像貝塔斯曼、新聞集團、培生這樣規(guī)模的傳媒集團我們也沒有。美國的傳媒產業(yè)的產值僅次于軍工業(yè),其國際影響力更讓我們感同身受。當一個事件發(fā)生,第一時間發(fā)聲的一定是這些國際傳媒集團旗下的媒體,不管它說什么,立即傳遍全世界,這就是影響力。
世界認識當代中國,首先是通過產品——MADE IN CHINA,但是,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價值觀并沒有像電視機那樣廣泛傳播,因此,撒切爾夫人說,不必擔心中國,因為中國不輸出思想。是的,一個不能輸出思想的國家是很難被人看重,也很難影響別國。我們沒有輸出思想,并不代表我們沒有思想,中國的文化底蘊深厚,遺產豐富,現(xiàn)在經濟又高速發(fā)展,確實具備了向強國邁進的條件,但是如何影響世界,如何讓世界了解我們、理解我們,與世界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和友好關系,是我們的當務之急,是一個想做強國的國家一定要做的事。
出版強國的標志,是應該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作品。這是我們的弱項。首先是我們要有國際影響力,能夠寫出外國人看得懂的作品,這樣的國際型的作家越多越好,這樣的作家團隊也需要培養(yǎng),當然,這個團隊中,也應該包括外國作者;其次是要把這樣的作品傳播好,當今的時代,是信息爆發(fā)的時代,可供讀者的選擇太多,因此,“酒好也怕巷子深”,好作品也要配以好的市場營銷;再次是要依靠高科技手段,搭建平臺與渠道,使好作品以及較好的作品,通過強有力的渠道和平臺送達讀者手中。當然,不僅作者需要培養(yǎng),讀者也是需要培養(yǎng)的,我們要通過好作品培養(yǎng)讀者的閱讀習慣,通過閱讀中國圖書使讀者了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