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解讀和把握作品中所蘊含的作者情感是了解和演奏音樂作品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肖邦的作品中不但所含音樂內(nèi)容廣泛,而且體現(xiàn)了其鮮明的思想,張揚著肖邦的個性、敘述著優(yōu)美的愛情、迸發(fā)著其強烈的愛國之心和民族之情。肖邦是典型的浪漫主義音樂語言的創(chuàng)造者之一,在音樂語言上進行獨創(chuàng)性構思的同時,能不斷地挖掘和發(fā)揮鋼琴樂器的表現(xiàn)潛能。他把許多音樂體裁提到了新的創(chuàng)作空間,肖邦的兩首鋼琴協(xié)奏曲,是他的鋼琴與樂隊作品創(chuàng)作的加冕,代表著浪漫主義協(xié)奏曲的理想的結構形態(tài),是這種形態(tài)的最高的具體體現(xiàn)。在這兩首鋼琴協(xié)奏曲中,在古典曲式的背景上,很明顯地表現(xiàn)出一種深化了的、早期浪漫主義詩學的潮流,而輝煌風格是這兩首作品的出發(fā)點和鋼琴部分外包裝的效果極好的手段。
關鍵詞:肖邦 鋼琴協(xié)奏曲 情感 風格特征
一、序言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波蘭最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他從小對波蘭的民間音樂十分熟悉和喜愛,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8歲便在音樂會上登臺演出,16歲時進華沙音樂學院作曲班,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1830年流亡至巴黎并在那里度過了他的一生。肖邦的創(chuàng)作以鋼琴作品為主,涉及各種舞曲、幻想曲、敘事曲、諧謔曲、前奏曲、練習曲、奏鳴曲、鋼琴協(xié)奏曲等。他的音樂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獨樹一幟的浪漫抒情風格,激昂雄壯、氣勢磅礴的旋律,色彩豐富的和聲,為歐洲的浪漫主義音樂增添了奪目的光彩,被舒曼美譽為“浪漫主義的鋼琴詩人”。
肖邦在20歲前就創(chuàng)作了他的兩部鋼琴協(xié)奏曲,不過,此后他再未嘗試這類大型的管弦樂作品。肖邦的這兩首鋼琴協(xié)奏曲就這一題材而言,并無什么過人之處,行家們認為這兩部作品在管弦樂與鋼琴之間很不平衡,實際上成了管弦樂為背景的鋼琴演奏作品,但不容否認的是,這兩首協(xié)奏曲是典型的肖邦風格,它們絕不會與其他人的作品相混淆,而且其中的鋼琴部分美妙絕倫,包含肖邦最美麗晶瑩的旋律,這是任何人都可以感受到的。這兩部作品中也蘊涵著青年肖邦真摯的初戀情感,那種朝氣、青春的感傷和動人的幻想都非常迷人。
二、e小調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
肖邦e小調第一鋼琴曲作品第11號,創(chuàng)作于1830年,出版于1833年。1830年之前,是肖邦一生音樂創(chuàng)作的起始點,作品中民族音樂風格凸顯。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與《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富有浪漫主義氣質,具有民族民間風韻,情緒明朗歡快,充滿了對幸福生活的熱烈向往。
1.第一樂章
莊嚴地保留了古典協(xié)奏曲第一樂章所慣用的雙呈示部,由樂隊演奏的第一呈示部向協(xié)奏曲介紹了這個樂章里的重要音樂形象,從頭幾個音起就以其與眾不同、堅定果敢和語匯精煉而令人驚訝。主部和副部的呈示非常簡略,讓人感受到莫扎特以來的協(xié)奏曲創(chuàng)作傳統(tǒng)。鋼琴在樂隊沉寂后顯現(xiàn)出來,標志著第二呈示部的開始。主部主題是一支從容悠揚的旋律,它凝神沉思的已經(jīng)令人深深沉醉其中。鋼琴的出現(xiàn)改變了整個樂章的情緒和色彩,就連樂隊的襯托也顯得不太重要了。副部與主部相比,更像是一首精致的田園詩,它所追求的不是與主部形成對比,而是在寂靜中傾吐個人的心聲,隨著連接部流動音型的加入,音樂變得越發(fā)活躍,輝煌的音響在鋼琴的高音聲部奏出,仿佛天幕上高懸的星斗。一個洪亮的e小調和弦最后終結了肖邦《e小調協(xié)奏曲》莊嚴的快板樂章。
2.第二樂章
浪漫曲。新協(xié)奏曲的柔板是E大調。這不該是強有力的,更該是浪漫的、平靜的、憂郁的,它應造成一種印象,是在美麗的春天,然而是月光下的某種思索,具有夜曲風格。主題如歌性格,由兩部分構成。其后半段以B大調開始,間奏后進入激動的中段,以強音出現(xiàn)升C小調略呈灰暗的新主題。此主題奏完后以升G大調回到仍裝飾得很復雜的主題后半段。尾奏使用序奏部材料,以音階與琶音三連音輕快的動態(tài)裝飾,然后像煙霧消失般結束,在一片寂靜中慢慢隱去。
肖邦把浪漫曲當作柔板給了我們,浪漫曲在樂隊幾小節(jié)演奏后就變成了鋼琴獨奏,它令人贊嘆的純樸緩緩地安撫人們的心靈,這是被充滿力量和生氣的第一樂章激動起來的心靈。這里最主要的是肖邦表現(xiàn)了自己天才的令人稱奇的創(chuàng)造能力,在長達七頁的樂譜上僅有一個樂思,瞬間都未脫離過所賦予這樂思的性格,而且它始終是新鮮的、引人入勝的。
3.第三樂章
活潑的快板,回旋曲,E大調。富有波蘭民族風味,鋼琴的表現(xiàn)十分輝煌,并不斷插入樂隊的燦爛呼應。肖邦在樂章前寫下的標記恰當?shù)卣f明了末樂章主部主題的性質:純樸、極其典雅。主部主題熱烈、歡快、帶有誤導色彩的旋律令人想到民間舞蹈,在這之后有個短小的過門,樂隊部分強大的音響和鋼琴部分燦爛輝煌的技巧都與主部形成對比,連接部的音樂輕巧異常,這不僅是由于旋律纖巧、和聲及鋼琴肢體清澈透明,而且由于旋風般的三連音進行所造成的效果,副部繼續(xù)著節(jié)日般的歡樂氣氛,它好像是一幅田園風情的繪畫,你可以從中聽到鑒定的頓腳聲,眼前很容易浮現(xiàn)出舞蹈者們的姿態(tài)和動作,三連音的動機再次出現(xiàn),產(chǎn)生妙趣橫生的反復進行,插入的方式極有莫扎特的魅力,結尾是華麗的尾奏,展現(xiàn)了短句的多次重復的效果,以鋼琴奏三連音音階性樂流結束。
三、f小調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
肖邦f小調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作品第21號,創(chuàng)作于1829年,出版于1836年。F小調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是部“愛的交響樂”,肖邦創(chuàng)作它時僅19歲。他也曾直言這部作品“是在幸福的日子里完成的”。
1.第一樂章
協(xié)奏曲第一樂章由小提琴莊嚴而優(yōu)雅地拉開帷幕,這是一支從容、悠揚的旋律,和聲部分純樸自然,煥發(fā)著青春的光輝,強調出生活光明和美的一面,其崇高、優(yōu)雅地意境令人神往,其中摻雜的幾分憂郁音調,純屬青年人浪漫的想象。鋼琴一進入就散發(fā)出了晶瑩剔透的光彩,一路灑下“剪不斷理還亂”的思緒。主題被輕柔的奏響,欲說還羞地道出心事。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弦樂的聲音幾乎完全聽不見,肖邦似乎生怕樂隊打擾了他的“表白”,固執(zhí)地命令鋼琴一個人獨自吟唱。華麗的鋼琴獨奏,展開了廣闊的音響世界。奇幻的色彩,細膩的旋律,加上鋼琴鍵盤上不盡奔流的音符,使展開部變化出豐富的神情,鋼琴休息片刻,便又奏出第一主題。圓號與之為伴,弦樂與它同行。再現(xiàn)的樂段變得簡潔凝煉,并在鋼琴獨奏中,更多地融入了年輕作曲家對愛情的幻求。第一樂章在管弦有力的和弦中結束。
2.第二樂章與第三樂章
小廣板與活潑的快板。F小調協(xié)奏曲最后一個樂章緊接attzcca第二樂章,雖然肖邦沒有標示,但已被演奏傳統(tǒng)將其固定下來,因而只是一個詮釋問題,它的正確解決證明了獨奏者和伴奏樂隊具有敏感的審美力。在小廣板樂章大調和弦的聲音消失后,進入結束樂章小調調性的陰影時,要求溫文爾雅地彈奏“單純而優(yōu)雅”的段落,并能升華地展現(xiàn)出這里存在的民間因素。這個柔板樂章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對華沙音樂學院少女康斯坦茨婭繾綣的深情,而活潑的快板樂章是舞蹈性的,清新的氣息中隱約預示著翩然起舞的沖動,但不是維也納的華爾茲,而是波蘭的瑪祖卡。肖邦把蘊于心底的愛,化作郁積情熱的音符,猶如火焰灼灼燃燒著這兩個樂章。弦樂與木管樂遙遠地輕聲對話,像是怯懦的作曲家那種空幻的自我絮語。但獨奏鋼琴從深深的低音區(qū)漸漸燃起了熱情的火苗,它在顫音上跳動,在和弦中飄曳;肖邦心中的愛情之聲,化作八度奏出的旋律,顯得格外純潔真摯。接著,這個主題便幻影一般隱于鋼琴閃爍的音響光輝之中,統(tǒng)麗柔美的曲調,像是黑發(fā)碧眼少女,迷離地掩映在鋼琴詩人誠摯的抒情詩行之中。中段,肖邦的熱情終于得以酣暢地渲瀉與傾吐。鋼琴上的滾滾春潮灌耳而來,那時強時弱、時涌時斂的音響,筑成了肖邦心靈中一座充滿春意的愛情水晶宮。再現(xiàn)的愛情主題,依如呈示時一樣,由鋼琴明晰地賣出。但大管同它的親切對話,似乎給了單戀作曲家一絲慰藉。鋼琴的雙音,猶如星光閃爍在夜色濃重的天幕上。愛情的夜曲正要在弦樂與木管的呢哺絮語中結束。鋼琴突然以一個強勁的低音,引來一串緩緩而起的三連音,攀援到穩(wěn)定的降A主音上。索回的余音又在作曲家心中映出戀人的裊裊麗影。鋼琴靈巧地奏出圓舞曲式的主題,一下子把人們從纏綿悱惻的愛情中帶到了更廣闊的生活天地。在弦樂同音反復節(jié)奏中,鋼琴粗獷地奏出第二主題?;钴S的三連音把人們帶到火熱的瑪祖卡舞蹈的行列里。宏大的管弦樂隊戛然而止,圓號用瑪祖卡音調喚來鋼琴的華麗結尾。肖邦對祖國和民族那火一般炙熱的感情在瑪祖卡舞曲所獨有的三連音節(jié)奏中涌動,將自己心中那段戀情融入到了對民間音樂的大愛之中。
e小調協(xié)奏曲與f小調協(xié)奏曲均屬于肖邦的早期作品,情緒明朗、抒情,充滿著幸福、希望和青春的歡樂,寫作手法簡單,風格華麗幽雅。肖邦的音樂是從波蘭民族的土壤中生長的,他吸收應用了民族民間音樂的素材,經(jīng)過創(chuàng)造性的改造而形成了他獨有的音樂語匯。他把民族的音樂與歐洲音樂相融合,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可稱之為波蘭民族的并具有世界性的音樂。肖邦一生的創(chuàng)作,體現(xiàn)了一位作曲家在吸收歐洲古典音樂精華的同時所走過的突破傳統(tǒng)、勇于創(chuàng)新的歷程。他的鋼琴音樂具有異常新穎、細膩的織體,獨具魅力的旋律和色彩豐富的和聲語言,顯示了他吸收和處理民族民間音樂素材的深厚功力,從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肖邦風格”。
肖邦在波蘭大地的深處發(fā)掘出了最珍貴的寶石,他將其變成了我們寶庫里無價的瑰寶。肖邦,大概是第一人,把這最具魅力的精神產(chǎn)品交給了波蘭農(nóng)民,因為那是美之精華;他,是詩人、是魔法師,是人們靈魂的威力巨大的統(tǒng)治者。他把一切等級都拉平了,不是在日常生活的低下水平上,而是在很高很高的、最為高尚的感情的巔峰之上。
參考文獻:
[1]路德維克·勃羅納爾斯基(Ludwik Bronarski).肖邦創(chuàng)作簡論.1963.
?。?]尤瑟夫·霍明斯基(Jozef Chominski),特雷薩·圖爾沃(TeresaTurlo).弗雷德里克·肖邦作品目錄.1990.
?。?]讓·雅克·艾丁杰爾(Jean-Yacques Eigeldinger).弗雷德里克·肖邦著.鋼琴演奏方法簡論.茲比格涅夫·斯科夫隆譯.1995.
?。?]亞歷山大·弗隆齊凱維奇(Aleksander Fraczkiewicz).肖邦協(xié)奏曲的配器.音樂,1952,(3-4).肖邦協(xié)奏曲的鋼琴織體.肖邦分析,1953,(3).
[5]達努塔·雅辛斯卡(Danuta Jasinska).肖邦創(chuàng)作中的輝煌風格.轉引自馬切伊·高溫布所編.肖邦風格的變化.1993.
?。?]楊·克萊欽斯基(Jan Kleczynski).論肖邦作品的演奏.1959.
[7]索菲婭·麗薩(Zofia lissa).肖邦創(chuàng)作研究.1970.
?。?]弗朗茨·李斯特(Franciszek Liszt).肖邦.1960.
[9]斯特凡·希萊津斯基(Stefan Sledzinski).論肖邦協(xié)奏曲的配器.音樂,1955,(1-2).
?。?0]康拉德·沃爾夫(Konrad Wolff).鋼琴作品的詮釋.1987.
?。?1]塔代烏什·席林斯基(TadeuszZielinski).肖邦:生平和創(chuàng)作道路.1993.
?。?2]馬爾采里·舒爾茨(Marceli Szulc).弗雷德里克·肖邦及其音樂作品.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