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幾年高考歷史中出現(xiàn)大量的圖文材料題,提供新材料、新情境,設置新問題,考查考生獲取、提煉有效信息及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和技能的實際運用,是新課程歷史命題的突出特點。這個趨勢無疑將對今后中學歷史教學產(chǎn)生深遠影響。教師要重視新材料、新場景題目的訓練,加強學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
關鍵詞: 歷史教學 教材 史料分析能力
提供新材料、新情境,設置新問題,考查考生獲取提煉有效信息及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和技能的實際運用,是新課程歷史命題的突出特點。近幾年高考中大量圖文材料題的出現(xiàn),便映證了這一點。
對于平時的課堂而言,給學生補充大量和教材知識相關的新材料和新情境是不切合實際的,畢竟一節(jié)課的時間和容量是有限的。那么,處于高考“理想”與課堂“現(xiàn)實”之間的我們,應該如何在有限的課堂里去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呢?
一
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擁有一個豐富的學習資源——教材。我們所學習的歷史教材中,一是有大量的文字材料,包括正文知識和《歷史縱橫》、《學思之窗》、《本課要旨》等諸多欄目;二是有豐富的插圖,如地理圖、場面圖、文物圖、人物圖等。教材上的這些文字、欄目、插圖,就是我們培養(yǎng)學生史料分析能力的現(xiàn)成的材料。
教師完全可以在有限的課堂上,運用方法和技巧,把教材上的圖文內容轉化成材料,以教材為基準,或根據(jù)內容的需要,增添史料,將每一節(jié)的內容設計成一道道材料解析題,讓學生在教師的設問下,一步步去閱讀教材,分析歸納,最后得出結論。這樣,既可以將本節(jié)課的知識完整地呈現(xiàn)給學生,又可以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轉化課堂形式,改變平鋪直敘的課堂模式,讓學生在每一次的學習過程去進行“搜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等各種能力的訓練,將基礎能力的培養(yǎng)貫穿于課堂上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這樣,一舉數(shù)得,高效而省時。
下面以必修二第六單元《羅斯福新政》一課為例加以說明。
根據(jù)課標要求,本節(jié)課需要學生掌握羅斯福新政的背景、內容、性質、影響。教材提供的學習資源非常豐富,我們只需開拓思路,巧設問題,引導學生結合史料,分析問題,培養(yǎng)能力。
設計問題一:結合“課前引言”和所學知識,分析歸納羅斯福新政的背景。
在這個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輕易地就可以從引言和教材的內容得出新政的兩個背景。
設計問題二:如果你是羅斯福,你會從哪些方面采取措施,去應對這一場經(jīng)濟危機?(所用材料:“資料回放”、“歷史縱橫一”、“學思之窗”。)
學生通過對上述材料的分析,就可以知道這場新政將會從金融、工業(yè)、農業(yè)、社會保障等方面開展,這就為下一個問題的出現(xiàn)和解決奠定了基礎。
設計問題三:根據(jù)教材內容,歸納整理新政的具體內容。
高中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現(xiàn)代文的閱讀能力,對于教材的大部分內容,我們可以交給學生去自學,可以采用語文閱讀的方法,讓學生閱讀教材,采用語文分析段落大意的方法劃出關鍵句子,歸納出相關事件的要點,學生在這樣的方法指導下,完全可以根據(jù)教材歸納出新政的內容。
設計問題四:你如何理解羅斯福新政的性質?
對于這個問題的解決,可以補充《羅斯福談新政(1938年)》這一段材料,幫助學生去理解新政的性質。我們通過設計3個問題來完成這個任務:
1.“拒絕了任何徹底的革命計劃”是指哪些計劃?(法西斯要求極權統(tǒng)治;人民要求廢除資本主義制度)
2.“舊民主秩序的新應用”是什么意思?(在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加強國家對經(jīng)濟的干預)
3.“永遠糾正我們經(jīng)濟制度中的嚴重缺點”,能永遠糾正嗎?(不能,只能緩和危機,不能避免危機)
通過這一系列問題的設置,學生就可以比較容易地理解新政的性質——只是為了維護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而已。
設計問題五:新政有沒有讓美國擺脫危機的困境,它對美國乃至世界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對于新政影響的總結,在理解的基礎上,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在課本上標出點數(shù),劃出最關鍵的句子:(1)使美國度過了經(jīng)濟危機;(2)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3)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4)開創(chuàng)了國家干預經(jīng)濟的新模式;(5)形成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二
如何充分利用課堂資源呢?
1.自學內容,歸納要點。
在歷史教學中,許多要掌握的內容是有共性的,如歷史事件要分析背景、過程、影響,歷史人物要知道背景、活動、評價,經(jīng)濟發(fā)展要知道原因、表現(xiàn)、特點和影響,等等。高中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現(xiàn)代文的閱讀能力,對于教材的大部分內容,我們可以交給學生去自學,可以采用語文閱讀的方法,歸納出相關事件的要點,這樣可以立足于課本,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
2.掌握方法,分析材料。
材料的正文部分至少要讀兩遍。第一遍泛讀即整體閱讀。疏通文字,把握史料的基本內容。在閱讀的過程中,劃出中心句或關鍵句,概括出史料的主要意思。對似懂非懂的內容要聯(lián)系上下文,再把它和課本中的有關知識結合起來,這樣就能達到正確理解史料的目的。
第二遍閱讀是針對文后的題目,有選擇地閱讀,是精讀。這次閱讀實際上是對史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整理的過程。要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特別是要挖掘材料間的隱性聯(lián)系。
認真閱讀史料,除了閱讀正文外,還要注意閱讀史料的按語和尾注。這些要素提示我們把這段史料還原到相應的歷史環(huán)境下,這有助于我們聯(lián)想相關的歷史知識,正確答題。
3.回答準確,培養(yǎng)規(guī)范。
答題有許多規(guī)范,特別是在實行了網(wǎng)上閱卷后,答案的要點、語言的準確、卷面的整潔、書寫的工整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得分。這些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要灌輸給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要盡量使用課本語言,不用“自己的語言”;答案要點化、序列化,等等。
總之,教材這個豐富的學習資源,可以讓我們“就地取材”,在有限的課堂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史料分析能力的目的,從而更好地適應新高考的需要。當然,培養(yǎng)學生史料分析能力的途徑還有許多,這項工作也不是三兩天所能奏效的,功在平時??傊灰覀儾扇≌_的方法、科學的思維、有效的訓練,就一定會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