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銳設計師究竟是獨特、超越常規(guī)的代表,還是在潮流中催生出的泡沫產(chǎn)物?
一直熱衷查閱資料的學生們突然問起一個問題:為什么總是看到關(guān)于新銳設計師的詞條?不論是林林總總的新銳設計師專訪,還是各類中國青年新銳設計師邀請展,甚至每年編纂出版一冊的《中國新銳設計師年鑒》,究竟從何時伊始,身邊竟包圍著各類設計“新銳”的新聞,以至于上網(wǎng)搜索資料時,這個詞條怎么都躲不開、避不掉,還不時地自己蹦出來。莫非新銳設計師是一個獨立的、至關(guān)重要的、新型的設計師品種?完全不同于常規(guī)設計師?
相信更多人也是如此被動地認識了一批又一批的“新銳”設計師,無論中國的外國的、亞洲的歐美的、干這行的干那行的……一張張陌生的面孔頻頻占領(lǐng)媒體新聞,在鎂光燈但仍然主要是在照相機的閃光燈照耀下,費力地表述自己的設計主張。
這是一條不成文的慣性操作,即當實在不知怎樣去發(fā)掘設計新聞時,我們的媒體會介紹一位初出茅廬的設計師,尤以報道剛畢業(yè)的、剛回國的設計畢業(yè)生或者年輕而不知名的外國設計師居多,水平參差不齊,冠之“新銳”稱謂來增強新聞吸引力。這其中,真真假假遠屬次要,重要的是“新銳”一詞本身就具備新聞價值,它表明這位設計師不論人們是否曾經(jīng)聽聞,都算有某種來歷的人物。這個美稱的運用,寄托了圈外人對年輕設計師的想象,但又十分殘忍。殘忍之一是把人類設計的積累歷程割裂,致使原本連貫暢通的人類設計發(fā)展過程,被刻意設置標新立異的絆腳石;殘忍之二是讓新與舊的雙方對立,非要爭出你死我活,仿佛誓死要從一群設計新銳中審查出與功成名就的老設計師和已亡故的經(jīng)典大師的不同之處,生硬地劃出與經(jīng)典主流設計的三八界。
更多遺憾的是,這種冠名方式本身直接否定了這位“新銳”設計師的真實存在。當一位初出茅廬的設計新人滿懷希望、小心翼翼地踏入設計界的門檻時,其尚未定型的設計可塑性被急于交差的媒體踩了急剎車。更可怕的是,這條恣意妄加的“新銳”評論甚至能夠做到完全掩飾設計師的真實才華,引發(fā)更多團體的仿效。
“新銳設計師”這頂保護傘,的確發(fā)生了化學效應。它的主導使得年輕人發(fā)現(xiàn),怎么做設計都無關(guān)痛癢,重要的是一定要保證在表面上,而且也只可能是在表面上,跟經(jīng)典設計看起來界限分明,自我評論標新立異,唯有如此才夠新銳、才足以引起關(guān)注,才能夠被圈外媒體報道宣傳,從而避開業(yè)界的苛刻專業(yè)。也正因為這個循環(huán),新銳設計師往往被誤導入不入流的設計,象征著急功近利。新銳設計師經(jīng)濟也應運而生。不需要深度,只需要與眾不同,哪怕這位年輕人原本讀著經(jīng)典設計畢業(yè)、一直仿效某位設計大師。歷來,無論是青年新銳設計師邀請展,還是一本本誕生的《中國新銳設計師年鑒》等書,均采取自己推薦入選再收費的方式,多多益善,唯恐無人報名。以《中國新銳設計師年鑒》為例,按照刊登版面收費,征稿人群是45周歲以下的社會各界設計師、高校設計專業(yè)教師、高校設計專業(yè)在讀研究生及本科四年級學生。從另一個角度看,倒頗似一本年度設計大雜燴。
所謂新銳,實則是一個經(jīng)過修飾美化的詞,意即“新”的更進一層。論及出處,或許來自2000年在香港召開的第三屆全球華人物理學大會上,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教授在英文演講中提到“Aggressive”一詞,他用這個英文單詞表達對敢于挑戰(zhàn)學術(shù)權(quán)威、勇于提出新看法的年輕后生的贊許。英文單詞Aggressive,在英文里有敢做敢為、銳意進取的含義,可以理解為形容個人奮斗的威猛作風,這個單詞后來在華人界蔓延開來,被用在各種年度榜單上,列入“新銳”的人物比比皆是,只要有些許進取精神的、有點挑戰(zhàn)性作風和態(tài)度的,統(tǒng)統(tǒng)都可劃入新銳的龐大行列,直至成為一個耳熟能詳?shù)募傧搿?br/> 其實,從很多細節(jié)能夠看到設計師們對“新銳”的抗拒。在一篇報道中,盡管媒體一方刻意把所有談話內(nèi)容定位在設計師具有沖擊力的新銳思想上,設計師本人卻堅決回應說,自己從未考慮過那些離經(jīng)叛道的理念,只是希望能更多地思考人的需要,認認真真地、合乎常理地做設計。幾年前,一位在英國學了一年設計的朋友歸國,剛踏回家門就有記者采訪,旋即報道出來,說來自英國的新銳設計師如何云云。這位朋友實在無奈,在他看來只是交談了一會兒,怎么就能這么“了解我”呢?索性告知我,不要去讀報道好了。出于好奇,在不久前我的一次專訪結(jié)束時,我曾特意詢問那位被采訪的設計師對這次訪談的感想,未曾料想這一問讓他興奮不已,立即回答說非常喜歡,因為問題都很到位,都是他非常想談的話題,而之前他接受的媒體專訪,不論哪家提出的問題翻來覆去竟然都是那幾個,似乎只需要他回答“是”就可以。他開始懷疑自己的作品是否真的被他們探究過,因此倍感壓抑。
一個強一個弱,著實有些不忍相看。倘若“新銳”設計師本人只能退到回答“是”或點頭的余地,那么“新銳”報道也大可忽略不計。當面對人的個性評判時,“新銳”顯然不適宜界定任何的復雜多元,而正常人也未必能夠脫口而出“我是新銳”。吹捧新銳,的確拯救了游弋在時尚懸崖的設計新聞,因為新銳正應對了短平快的娛樂快餐。但是,對于出道不久而有才氣的年輕設計師,盡管他們對設計的新觀點與新表達方法著實為人驚嘆,但為了標榜音已弱小的設計,籍籍無名的這群設計新鮮人不得不鋌而走險走進新銳風潮中,接受作秀、宣傳。然而當曇花一現(xiàn)之后,剛在媒體露了一次臉面的設計新聞人物旋即便被遺忘,被再次拋棄在蕓蕓眾生之中,只能期待下次再有幸被某個伯樂相中,拍照登報,湊個缺稿的版面,再“被新銳”一次。如果這是唯一的一條被外界接受的路徑,年輕設計師們通常別無選擇。因為他們不被視為設計師,他們只是新銳設計師。
真的有新銳設計師這個品種嗎?新銳設計的概念并沒有具體定義,根據(jù)新銳一詞的意思,可以把新銳設計理解為提出新的看法、敢于挑戰(zhàn)設計學術(shù)權(quán)威的設計,這本應是值得贊許的佳事。但是,正如設計的本質(zhì)是具有恒常性的一樣,新興設計即使在表象上顯得不同,也并沒有動搖過設計的根基。新銳設計師也好,設計師也罷,他們終究是設計師。事實上,“新銳”這個頭銜尚不及新興設計師來得有深度。把設計師分而治之地斷代,依據(jù)表象分出老中青三代,像極了第五代導演的流行說法。無論怎樣看,獨辟蹊蹺的“新銳”終究顯得太過牽強。設計是什么,設計師又是什么,一句“我是新銳設計師”顯得那樣蒼白無力,詼諧娛樂。
我們會不會在未來也被圈進“新銳”呢?年輕學生的這個疑問,不妨交給你來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