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憲法》對新聞工作者的新聞報道權作了相對抽象的規(guī)定,新聞工作者享有廣泛的采訪權、報道權以及新聞監(jiān)督權等權利;然而,近年來有關新聞報道中發(fā)生的新聞侵權事件屢見報端,引起了社會較大反響,也促使新聞從業(yè)者不斷反思;本文從法律角度分析新聞侵權現象,力圖厘清新聞報道與新聞侵權的法律邊界,使新聞報道在法律的軌道上發(fā)揮它巨大的社會價值。
關鍵詞:新聞報道 新聞侵權 法律邊界
近年來,伴隨改革開放的新局面,我國的新聞事業(yè)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發(fā)展,然而新聞事業(yè)大發(fā)展的同時,不實的新聞報道屢見不鮮,不僅損害了媒體的公信力,也引發(fā)了一些新聞侵權現象。因此,如何避免新聞侵權成為新聞從業(yè)者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筆者欲從法律專業(yè)角度分析新聞報道和新聞侵權的沖突和融合,透析新聞報道權的法律邊界。
新聞報道權的法律規(guī)定
新聞報道權又叫新聞自由權,按照王利明教授編著的《新聞侵權法律辭典》中所述,是“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所享有的從事、利用新聞活動而不受非法干涉的民主權利,是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的言論、出版自由在新聞活動中的體現?!雹訇P于新聞自由的直接規(guī)定,我國的《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和《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中有體現:香港、澳門居民“享有言論、新聞、出版的自由”,我國其他法律文件中目前還沒有明文使用“新聞自由”這個概念,但也沒有相關的禁止性規(guī)定。我國《憲法》第35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其中的言論和出版自由當然蘊涵新聞自由的應有之義,可見作為特殊的社會成員,新聞單位以及新聞從業(yè)人員有充分的言論自由和出版的權利,因此在憲法和法律上,我國新聞工作者享有“新聞自由權”。
18世紀美國政治家杰斐遜曾經說過:“我們相信最終會證明,人是可以受理性和真理支配的,因此我們的第一個目標是給人們打開所有通向真理的道路,迄今為止找到的最好的辦法是新聞自由?!笨梢姡侣剤蟮廊藛T享有采訪權、報道權以及輿論監(jiān)督權等權利在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作用巨大,國外新聞媒體常被稱作“第四勢力”,有關保護新聞報道權的法律較為齊全,甚至通過設立“普利策新聞獎”等方式來鼓勵新聞工作者新聞報道權的運用和發(fā)揮。
新聞侵權的概念和構成
所謂新聞侵權,我國民法學家比較權威的定義是這樣的:新聞單位和新聞從業(yè)人員故意或者過失實施的行為侵害他人人格權的侵權行為。②因而,我們可以看出,新聞侵權是民事侵權行為的一種,區(qū)別于一般民事侵權行為在于新聞侵權行為發(fā)生在新聞活動過程中并利用新聞媒體等媒介對他人構成侵權,具體表現為新聞單位以及新聞從業(yè)人員故意或過失借助大眾傳媒通過公開發(fā)表報道、評論等途徑對他人的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和隱私權進行侵害,并導致他人的人格利益遭受損失的行為;侵權的方式為積極作為方式,常為誹謗、侮辱、毀損他人名譽以及竊取并公開他人隱私;侵權的客體是人格權,主要為名譽權和隱私權。
從民法侵權原理上來看,新聞侵權性質上屬于一般侵權行為,因此新聞侵權的構成符合一般侵權行為構成要件。而一般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為過錯責任原則,有四個方面的構成要件:即行為人實施了侵害他人人格權的行為;損害事實確已發(fā)生;侵害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要有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簡單地說新聞侵權的構成,應當具備損害事實、侵害行為、因果關系和主觀過錯要件,這四個要件也是法院立案、審判的依據。換言之,只要符合上述構成要件,就屬于新聞侵權行為,新聞單位及新聞工作者應當為此負相應的法律責任。
新聞報道權對構成新聞侵權的制約和對抗
我們在探討新聞侵權問題時,常常會提到新聞豁免權,例如起草《侵權責任法》過程中,中國記協遞交的新聞侵權立法建議稿中認為,四種情形下媒體機構不承擔侵權責任:消息具有權威性來源;報道特許發(fā)言;正當行使輿論監(jiān)督權;以公共利益為目的的其他傳播行為。③筆者認為,這份建議稿準確厘清了新聞侵權和普通侵權的差別,體現了現代社會對新聞報道權的尊重——那就是正當行使新聞報道權對可能構成的新聞侵權有充分的制約和對抗。
第一,新聞報道來源足夠“確信真實”。當報道的消息具有“權威性來源”或“報道特許發(fā)言”時,新聞單位不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所謂權威來源指引用了政府機關的文件、報告,政府發(fā)言人的發(fā)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人大政協會議上的言論等;所謂“特許發(fā)言”是指一些有特許權利的人物、權威機構的材料,比如檢察官、律師在法庭上的發(fā)言,權威機構公布的檔案,公民或法人在公開場合關于自己情況的陳述等,當新聞媒體引用這些言論時,即使不真實也應免責。
第二,新聞評論的公正性。公正評論是指新聞媒體在有可靠事實來源的情況下,針對與社會公共利益有關的事項進行立場公正的、沒有惡意的評論,即使某些言辭是片面的、偏激的,甚至具有誹謗性,也不應該追究法律上的責任。④單就評論本身而言,它是對事件的一種意見、看法,這就很難要求新聞評述者精確預測事件的下一步發(fā)展,只要其做到公正、公平評論,就不能追究其責任。
第三,正當行使新聞輿論監(jiān)督權?!稇椃ā返?1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笨梢?,當國家機關及工作人員在工作中存在失誤或錯誤時,新聞媒體完全可以對其提出批評,新聞工作者只要在沒有捏造歪曲事實的情況下,即使造成當事人名譽權的損害,也應當免責。
第四,公眾人物的名譽權、隱私權受限制。公眾人物作為時代的明星,名譽權、隱私權受限制是現代社會各個國家的通例,所謂公眾人物是指具有重要影響,為人們所廣泛知曉和關注,并與社會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人物,包括政府官員、藝術家、影視明星、體育明星、社會活動家等。
新聞報道中如何避免構成新聞侵權
新聞報道權是新聞工作者的基本權利,保障新聞內容的真實可靠是新聞媒體的基本職業(yè)操守,是新聞工作者的法律義務。新聞從業(yè)人員要遵守法律法規(guī),堅守職業(yè)道德,避免出現新聞侵權。
第一,保證新聞消息來源的真實可靠,杜絕虛假新聞。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是新聞的本質要求,新聞是以提供真實的事實來滿足受眾的,新聞工作者是靠真實吃飯的,新聞從業(yè)人員絕不能為了新聞轟動而編造報道虛假新聞;另外,還要處理好新聞事實與法律事實、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記者的權利和權力之間的邊界問題。⑤
第二,增強法律和道德意識。《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yè)道德準則》中指出,“任意中傷、污蔑、誹謗和缺乏根據的指控,都是嚴重的職業(yè)罪惡”,“維護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權利,不揭人隱私,不誹謗他人,要通過合法和正當的手段獲取新聞,尊重被采訪者的聲明和正當要求。”除此之外,還要熟悉新聞侵權的相關法律知識,做專業(yè)的新聞人員。
第三,正確區(qū)分報道與評論,把握“公正”原則。要求做到報道與評論分開,不是說只能報道不能評論,而是不能把對事實的報道和對事實的評論混淆,避免以評論來代替事實;同時評論的基礎事實須為公開傳播的事實,即已揭露的事實,而不能是由評論者自己憑空編造的事實;評論的內容沒有侮辱、誹謗等有損人格尊嚴的言辭;評論應堅持公益立場,堅持社會正義。
第四,采編要分離,把好“編輯關”。編輯或法律顧問要負責審核,把有可能引起訴訟的地方挑出來,把潛在法律風險“過濾”掉,避免發(fā)生新聞侵權。
結語
新聞報道是人們認識世界、了解社會的窗口,優(yōu)秀的新聞報道不僅是新聞工作者職業(yè)理想的實現,也是公眾對知情權的殷殷期盼,如何既發(fā)揮好新聞報道權又避免陷入“新聞侵權”,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嚴肅課題,解決這個難題最終還是要靠法律,筆者呼吁我國應盡早出臺《新聞法》,同時在《侵權責任法》中增加有關新聞侵權的條款,使新聞報道在法律的軌道上發(fā)揮它巨大的社會價值。
注 釋:
①王利明:《新聞侵權法律辭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②王利明、楊立新編:《民法學》,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③黃秀麗:參見2009年10月28日出版的《南方周末》。
④王軍:《我國新聞侵權糾紛現狀、對策及研究回顧》,《法學雜志》,2006(3)。
?、輰O波:《規(guī)避新聞侵權》,《青年記者》,2010(14)。
?。ㄗ髡邽楹幽限r業(yè)大學文法學院講師,法學碩士)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