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兩篇分別來自《人民日報》和《紐約時報》的“中國2011兩會”的報道有著不同的視角及表述。本文擬使用批評話語分析及積極話語分析的方法對它們進行全面解讀。在文本層面,從詞匯、人稱、情態(tài)等方面描述報道的語言特征;在話語實踐層面,通過新聞來源、轉(zhuǎn)述形式的分析,說明報道語篇的生成過程;在評價層面,探究兩篇報道介入、態(tài)度等方面的不同特點;在社會實踐層面,結(jié)合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文化背景對文本進行了解釋。文章對閱讀中美新聞報道、了解中美新聞傳播差異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guān)鍵詞:批評性話語分析 積極性話語分析 “兩會”
批評性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由批評語言學(Critical Linguistics)發(fā)展而來。英國語言學家Roger Fowler發(fā)表了Linguistic Criticism和Notes on Critical Linguistics系統(tǒng)介紹批評話語分析的理論和方法。英國語言學家Fairclough從社會文化的角度來描寫語言的概念功能。Van Dijk(1998)認為意識形態(tài)是社會結(jié)構(gòu)和話語結(jié)構(gòu)的社會認知界面。雖然批評性話語分析者把“批評”解釋為“評論”和“評價”等中性概念,但事實上他們對社會矛盾多采用解構(gòu)性的分析。針對這一現(xiàn)象,Martin提出了積極話語分析的概念。積極話語分析的重點是協(xié)調(diào)說話者與聽話者之間的關(guān)系,力圖建立一個能與批評話語分析互補的“積極話語分析”體系。
本文用Fairclough的批評話語分析三維模式(描寫、說明、解釋)為主要框架,對兩篇報道進行文本、話語實踐、社會實踐三個層面的分析,同時結(jié)合Martin的評價理論對詞匯進行介入及態(tài)度分析。
文本層面分析
分類系統(tǒng)。語篇的分類系統(tǒng)主要指語篇對人物和事件的命名和描述,體現(xiàn)為詞的選擇。詞的語體色彩、詞性等方面蘊涵說話者及其所屬階層的意識形態(tài)。
詞語的語體色彩:《人民日報》報道中有18個明顯帶有書面色彩的詞語:“齊聚、見證、共襄、盛宴、聚焦、藍圖設(shè)計者、風暴、視角、背負、遠途、一抹抹、履職、相左、欣然、事無巨細、披星戴月、不甚相熟、閃耀”,約占全文詞語數(shù)(約250個)的7.2%。文章呈現(xiàn)出莊重的書面語色彩。《紐約時報》的報道中有11個明顯帶有書面色彩的詞語:“quasi(類似的)、remarkably(顯著地)、legislatures(立法機關(guān))、high-gloss(高光)、impenetrable(無法透視的)、kin(親屬)、ceremonial(禮儀的)、glistening(閃光的)、flair(魅力)、wry(啼笑皆非的)、parliamentary(議會的)”,占全文詞語總數(shù)(268)的4.1%。說明《紐約時報》的記者不像中國記者那樣把“兩會”看得很正式。
詞性分析:《人民日報》采用大量的動詞,如“齊聚、共襄、聚焦、共掀、見證、擱下、修改、整理、履職、戴、討論、表達、接納、探討、遞、成長、提醒”等,集中表現(xiàn)“兩會”代表及記者工作的繁忙及認真,而《紐約時報》中涉及代表動態(tài)的記錄只有“arrived(到達)、posed(擺姿勢)、took snapshots(拍照)、took notes(記筆記)、snoozing(打盹)、reunite(重逢)”,真正與工作有關(guān)的只有“took notes”,這一點表明中國記者關(guān)心會議中代表的交流和付出,而美國記者關(guān)心會議花絮。
稱呼系統(tǒng):《人民日報》對代表的稱呼有“全國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們、國家藍圖設(shè)計者、委員、他、女委員們、新時代女性、委員們、這些精英人物”,對代表們采用的是褒義與中性的稱呼,一共提到九次,這說明《人民日報》的報道對象主體是“兩會”代表?!都~約時報》一共只提到四次代表,兩次用delegates(代表),另外兩次用one、many,均是中性,沒有突出代表們。
情態(tài)系統(tǒng)
在Fairclough的話語分析中,情態(tài)是說話人對命題的可能性的判斷,是語言表達人際功能的主要成分,考察語篇的情態(tài)系統(tǒng)主要有兩個目的:弄清說話者對話語命題真實性所承擔的責任的程度和對未來行為作出的承諾或承擔的義務(wù);了解說話者對聽話者和情景成分的態(tài)度、說話者與聽話者之間的社會距離和權(quán)力關(guān)系等。
在《人民日報》中表現(xiàn)情態(tài)的部分主要體現(xiàn)于動詞“難忘”,名詞“見證”,副詞“都”“會”“仍然”“還將”,表明了記者對“兩會”的肯定性評價,表明中國記者與代表的社會距離較近。而《紐約時報》中表現(xiàn)情態(tài)的部分主要體現(xiàn)于副詞“remarkably(顯著的)”“quite(相當)”“particularly(尤其)”“first(首先)”,強調(diào)了會場的表演性、安全性,“onlylike(有點像)”強調(diào)了會議的神秘性。文章末尾又用動詞“seem(似乎)”“guess(猜想)”,來指出其觀點的不確定,表明美國記者對“兩會”的距離感,只想對會議報道承擔部分責任。
話語實踐層面
在話語實踐層面,我們對兩個文本消息來源、轉(zhuǎn)述形式進行分析,聯(lián)系語篇與語篇參與者之間的關(guān)系分析語篇的生成過程。
消息來源?!度嗣袢請蟆返挠浾呤恰白鳛橐幻鈽s的人民網(wǎng)記者”,一心“想做網(wǎng)民關(guān)注兩會的眼睛、耳朵和心”,直接對會議場內(nèi)場外作報道,有很強的主體性。而《紐約時報》的報道來自記者Macdonald,采訪攝影記者Fukada做的報道,信息來源是Fukada拍攝的一組15張照片,照片內(nèi)容突出會場嚴謹?shù)臍夥?、色彩的鮮明。Fukada仿佛是看戲的觀眾,表現(xiàn)出一種陌生的感覺以及想進一步了解的愿望。
轉(zhuǎn)述形式。轉(zhuǎn)述是新聞?wù)Z篇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但可以增強報道的真實感,顯示報道的客觀性,同時也可以使得讀者確信報道未摻雜個人的觀點。Fairclough認為轉(zhuǎn)述引語表面上是一些語法和語義上的技術(shù)特征,而這些特征再現(xiàn)了某些社會決定因素及其作用?!度嗣袢請蟆窡o轉(zhuǎn)述部分,所記的均是記者所見所感?!都~約時報》有直接引語兩處,間接引語三處,均來自攝影師對其所拍的“兩會”場景及人物的評價。《紐約時報》用的轉(zhuǎn)述動詞為“said(說)”、“found(發(fā)現(xiàn))”、“notice(注意)”、“caught(當場看見)”,指出文章是記者依據(jù)Fukada親眼目睹的會議現(xiàn)場而寫就的。
評價理論層面
Martin的評價理論中的態(tài)度包括三大系統(tǒng):介入(engagement)、態(tài)度(attitude)和級差(graduation),其中介入、態(tài)度是對批評話語分析中“消息來源”、“情態(tài)”的深化,這一部分我們主要做介入及態(tài)度分析。
語篇的介入分析。語言使用者利用介入手段調(diào)節(jié)其對所說或所寫內(nèi)容承擔的責任和義務(wù),介入分為自言與借言,自言部分包含disclaim(否認)、proclaim(宣布),借言部分包含entertain(引用與自己相似的觀點,有一點不確定)、attribute(引用外部客觀的觀點)。我們發(fā)現(xiàn)《人民日報》報道使用的介入手段屬于自言方式中的宣布型,是一種內(nèi)心獨白,對閱讀對象也只有一處提及,“做網(wǎng)民關(guān)注兩會的眼睛、耳朵和心”,文章多次用“難忘”,多次用“見證”,言之鑿鑿,表示一種對“兩會”的認同的態(tài)度,不容讀者懷疑。而《紐約時報》的介入手段主要為entertain(引用相同觀點),主要是記者和攝影師Fukada的談話,二人觀點一致,另外色彩鮮明的圖片充當了外部客觀的證明,而Fukada的談話中有兩個“聲音”,一個是強調(diào)“兩會”的形式化特征,仿佛把“兩會”說成是一個上層人士的聚會,充滿正式性、神秘性與戲劇性的復(fù)雜氣氛;而另一個聲音是說她認為所有的政治活動都一樣。我們發(fā)現(xiàn)美國記者對政治的態(tài)度比較中立,他們的報道很注意給讀者以想象,留下對話的空間。
語篇的態(tài)度系統(tǒng)分析。態(tài)度系統(tǒng)又分為三個子系統(tǒng):判斷(judgement)、情感(affect)和鑒賞(appreciation)系統(tǒng),其中判斷主要集中于行為方式、道德倫理方面,情感集中于情緒表達、對行動的反饋,鑒賞集中于審美、復(fù)雜程度、價值方面。
情感系統(tǒng):《人民日報》報道的情感基調(diào)體現(xiàn)為積極的情感。標題用三個褒義詞概括“兩會”的意義:“光榮、友誼、夢想”。用“認真、鮮亮、自信干練、驕傲、欣然、披星戴月、事無巨細”等褒義詞描繪“兩會”代表及記者、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用抒情的筆調(diào)贊頌了會場的互動情況:“難忘數(shù)個小組討論會現(xiàn)場,委員們意見相左時突然高起來的聲音,表示贊同時又欣然響起來的掌聲?!?br/> 《紐約時報》的情感是一種復(fù)雜的消極情感:好奇加緊張。屬于情感系統(tǒng)中的不安全感(insecurity)、不滿意感(dissatisfaction)。《紐約時報》的所有圖片中只有代表拍照片時是笑的,別的都是很嚴肅的表情,而“high level of security(高度的安全感)、sensitive(敏感)”等詞加重了文章的緊張感,“theatrica(戲劇的)、mysterious(神秘的)、lengthy(長)”等詞表明記者的不滿意感,報道中Fukada說“I feel like I’m only seeing like a part of it”(我好像只看到會場的一部分),表明她想多看到一些。
判斷系統(tǒng):《人民日報》正文部分用了“政治盛宴”、“輿論風暴”兩個詞來概括“兩會”涉及面之廣,用判斷句“女委員們自信干練的形象,是新時代女性的光榮見證”展現(xiàn)一種肯定女委員的態(tài)度。
《紐約時報》相對而言對會議沒有明確的判斷,用“But I guess that’s how it is in all politics(但是我猜想所有的政治會議都是這樣吧)”結(jié)束全文。
鑒賞系統(tǒng):《人民日報》報道由于記者極強的參與意識,沒有對會議作旁觀的審美、復(fù)雜程度等鑒賞,而《紐約時報》中突出了一個“看”字,“theatrical(戲劇的)、ceremonial(禮儀的)、mysterious(神秘的)、dramatic(戲劇的)”,這些詞匯和圖片一起強調(diào)會議表面的神秘性及戲劇性,表現(xiàn)出極強的鑒賞意味。文章強調(diào)會場外圍準備工作的緊張、神秘,多次展現(xiàn)代表們正式的服裝。
社會實踐層面
中美關(guān)系在2008年世界經(jīng)濟危機后進入一個微妙的時期,美國媒體在妖魔化中國、鼓吹中國威脅論之外出現(xiàn)了一些松動,他們開始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國。與此同時,中國人也在迫切地尋求世界認同、理解,在中國商務(wù)部的“made in China”中國產(chǎn)品宣傳片后,又在紐約播放中國國家形象片展現(xiàn)中國的“軟實力”,中國還放寬了外國記者在境內(nèi)采訪的限制,想借助國際媒體來客觀報道中國的國內(nèi)形勢。
在這樣的媒體尋求對話的語境中,我們看到《人民日報》用“手記”的形式強調(diào)代表們認真準備、認真討論、努力解決問題,想以個人親身經(jīng)歷破除人們對會議形式化的誤解。而《紐約時報》的報道是略帶好奇地記錄讓他們不解的中國“兩會”的氣氛:正式性和戲劇性的統(tǒng)一,更看重會場的情趣性,二者剛好可以互補。
當今世界格局多元,迫切需要對話和溝通,這給國際傳播業(y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讀者解讀新聞提出了挑戰(zhàn)。我們一方面要提高批評性語篇閱讀的能力,清醒地看到有些西方媒體在報道中國的關(guān)鍵問題上操縱語言的情況;另一方面也要理解外國記者看問題的角度、傳播技巧和我們不同的地方。對國內(nèi)的媒體我們應(yīng)該看到他們增強凝聚力的作用,也要看到其傳播技巧有待改進的部分。惟其如此,才能實現(xiàn)從宣傳向傳播的轉(zhuǎn)變,實現(xiàn)中西媒體間的相互溝通,消除誤解,共同營造良好的國際傳播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朱瑤:《記者手記:13天,見證光榮、友誼與夢想》,http://www.people.com.cn,2011年3月13日23:40。
2.Kerri Macdonald Tension and Theater at China’s Congress,《紐約時報》,March14,2011,5:00am,http://www.nytimes.com.
3.徐有志:《重視語篇的批評性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125頁。
4.Fairclough,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London/New York:Longman,1995.
5.Van Dijk opinions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In Allan Bell and Peter Carrett,Approaches to Media Discourse.Oxford Blackwell,1998年版,21~63頁。
6.MARTIN J R.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Solidarity and Change.Revista Canariade Estudios Ingleses,2004.
7.MARTIN J R,WHITE P R R.The Language of E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
8.陳曉冬:《對外傳播中的“術(shù)”與“愛”》,《國際公關(guān)》,2010(6)。
?。ㄗ髡邌挝唬喝瓕W院)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