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家庭》雜志上刊登了一篇人物通訊,講的是洛陽市偃師市的一個拆彈家庭,40年來在彈藥銷毀一線上奉獻兩代七口人的故事。看完后我很激動,因為拆彈工作本身具有的危險性使這個職業(yè)充滿了神秘色彩,更何況是一家七口人都在干拆彈,這其中的故事必定引人入勝。于是,經(jīng)過多方聯(lián)系(因為拆彈家庭所在的單位是一支保密級別較高的部隊),經(jīng)過濟南軍區(qū)的批準,兩個月后,洛陽廣播電視臺《拆彈一家人》攝制組終于來到了位于邙嶺腳下的濟南軍區(qū)某報廢彈藥銷毀站。
威武的哨兵,嚴密的審查,蜿蜒向大山深處的鐵路專用線,構(gòu)成了我們對主人翁工作環(huán)境的第一印象。當時已經(jīng)是深冬,汽車在樹木蕭瑟的林間道路上行駛,進入占地3000多畝的銷毀站里。遠遠望去,一座座彈藥庫和排爆工房就散落在密林間,若隱若現(xiàn),每年近萬噸的報廢彈藥,就是從這里進入、銷毀的。
黃飛武,新中國成立后培養(yǎng)的第一批拆彈兵,年輕時拆卸的槍炮彈有500多種,其中許多都是戰(zhàn)爭年代遺留下來的危險級別很高的無名炮彈,常常是人工零距離操作。黃飛武今年已經(jīng)75歲了,像其他老人一樣,患有多種慢性疾病,需要妻兒的悉心照料??删褪沁@樣一位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生死考驗的耄耋老人,卻執(zhí)拗地將自己的妻子、兒子、女兒和女婿,都安排到了危險的彈藥銷毀一線上,每天和報廢彈藥打著交道。
按照現(xiàn)代人的價值取向,重賞之下才有勇夫,那么,是不是拆彈軍工的待遇很高呢?是不是這里有著其他單位難以企及的獎勵機制呢?要不然,這家人為什么要一代接一代地行走在火藥線上?面對我們的質(zhì)疑,隨行的教導員告訴我們,銷毀站里的一線職工,每個月的工資就是1000多元,即使是在最繁忙的集中銷毀期,也不過每月兩千元錢的工資。聽到這里,望著黃飛武花白的頭發(fā)、佝僂的腰身和微微顫抖的雙手,我們的心震撼了:是什么原因讓這位老人在奉獻了自己之后,還要奉獻整個家庭呢?
帶著一連串的疑問,我們開始和黃飛武一家座談。毫無疑問,這是一個真正的英雄之家,每個家庭成員對于自己的崗位都懷有一份樸素的情感——因為父親干的是拆彈,所以自己也要干??墒牵驮谶@份子承父業(yè)的樸素情感背后,付出的卻是兩代七口人的生命承諾。
面對每個家庭成員背后經(jīng)歷的生死傳奇,如何在歷時40年的家庭生活當中,從大量瑣碎的素材當中,擷取最閃光、最動人的故事,挖掘、提煉報道的主旨和視角,從而使人物的形象更豐滿、讓英雄的精神更深入人心,是我們最初面臨的問題。在認真分析了前期采訪記錄后,我們認為,如果以家長黃飛武作為主線,沿用時間脈絡,采取以小見大的手法,有重點地來展現(xiàn)拆彈之家的親情、大愛、無私與無畏,可能會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也就是說,要做到描述歷史有事件,描述事件有人物,描述人物有生活,描述生活有激情,于大處見氣魄,于小處見深情。
立足于這樣的創(chuàng)作思路,我們從這家人最平凡的日常生活開始記錄。攝制組先后四次來到偃師,拍攝了大量素材,詳細記錄了拆彈之家的生活、工作甚至休閑的各個場景。為了避免敘事沉悶,編導避繁就簡,著力尋找這個家庭歷史轉(zhuǎn)折點上的故事,用小切口的手法選擇細節(jié),做到真實、感人。比如,每天早晨上班前,黃飛武的兒女們從父母門前經(jīng)過時老人細細的叮囑;每逢初一、十五,妻子楊素芳虔誠地燒香,祈求菩薩保佑全家人平安;妻子楊素芳從百般阻撓丈夫拆彈到理解、到與黃飛武并肩前行;每個家庭成員深埋心底的生死秘密等,用關鍵人和關鍵事,展現(xiàn)了拆彈一家人面對生死時的親情禮讓。尤其是黃飛武的十幾封遺書,更是編導重點展現(xiàn)的細節(jié)。堅強的黃飛武也深深懼怕死亡,每次出門執(zhí)行重大排爆任務前,他總要悄悄留給妻子一封遺書,叮囑妻子一旦自己犧牲了,要照顧好孩子。而黃飛武更深一層的意思是在向妻子保證,自己在排爆時會萬分小心,確保安全回來,因此遺書實際就是保證書。這樣一個感人的細節(jié),充分展現(xiàn)了拆彈之家的親情,讓人熱淚盈眶。
隨著采訪的步步深入,我們更挖掘到了英雄背后作為普通人的兒女情長。其實,每一個動人心魄的排爆故事背后,主人翁的思想認知是決定他進退的主要動因。作為丈夫、慈父,黃飛武也有著常人情懷,他比任何人都了解拆彈工作的危險性,也曾經(jīng)無數(shù)次假想,一旦妻子和兒女們發(fā)生意外犧牲了怎么辦?這份責任自己是否能夠擔當?shù)闷??但最后,這名老兵還是覺得,國家這個大家要比自己的小家重要得多,兒女們每天都是在上戰(zhàn)場,犧牲在所難免,只有祖國的國防建設搞好了,國家強大了,自己的小家才能夠安定,所以他堅持要兒女們工作在彈藥銷毀一線上。
《拆彈一家人》播出后,產(chǎn)生了極大的社會反響,一些觀眾來信來電,表示會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審視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的關系,思索作為一名普通公民該如何彰顯自己的國家意識和愛國情懷。2010年,《拆彈一家人》作為洛陽市的優(yōu)秀推薦節(jié)目,參加了河南省政府新聞獎社教專題類別的評選,獲得一等獎。
河南電視臺高級編輯陳明老師曾經(jīng)多次提到過溫總理于2007年9月4日發(fā)表的一首詩歌——《仰望星空》??偫碓谠娭袑懙溃骸拔已鐾强?,它是那樣寥廓而深邃;那無窮的真理,讓我苦苦地求索、追隨。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莊嚴而圣潔;那凜然的正義,讓我充滿熱愛、感到敬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自由而寧靜;那博大的胸懷,讓我的心靈棲息、依偎。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壯麗而光輝;那永恒的熾熱,讓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響起春雷?!?br/> 詩言志,歌詠言。一首《仰望星空》,透露出了一位大國總理對真理、正義、自由、博愛的思考,對國家、民族、人類共同命運的關懷。溫總理說:“一個民族要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才能有希望!”他希望中國人都能經(jīng)常地仰望天空,學會思考,做一個關心世界和國家命運的人。
陳明老師借用這首《仰望星空》,倡導廣大新聞工作者把目光灑向普通民眾、草根階層,更多關注那些在平凡崗位上創(chuàng)造大量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人,稱這些人才是最可愛的人。于是,當我再次讀到《仰望星空》這首詩的時候,心中不由怦然一動,眼前浮現(xiàn)出了黃飛武一家人:他們默默無聞地為祖國的國防建設奉獻了整個家庭,不正是溫總理詩中描寫的仰望星空的人嗎?
“仰望星空”,不僅是溫家寶總理的希望,更可以擴展到每一個將事業(yè)與個人命運緊密相連的人身上。人類從事職業(yè)的心理狀態(tài)不外乎三種:一是為養(yǎng)家糊口而被動工作,缺乏激情,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二是懷著濃厚的興趣來工作,只為實現(xiàn)更高的人生價值,為己不為人;第三種就是“仰望星空”的人,這類人無論所從事的職業(yè)如何危險、如何枯燥、如何瑣碎甚至如何卑微,都會義無反顧地將自己的生命和事業(yè)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是一群為信仰而活著的人。黃飛武和他的拆彈之家,不正是我們身邊仰望星空的人嗎!作為電視媒體,如果將鏡頭對準了這類人群,就自然能夠創(chuàng)造出有神韻的節(jié)目來。
2010年,是中國傳媒事業(yè)民生議題和草根偶像盛行的一年,微博創(chuàng)造的新詞“給力”登上了《人民日報》的頭版頭條;人們從視頻網(wǎng)站上看到了農(nóng)民工組合“旭日陽剛”帶來的《春天里》,并被網(wǎng)民投票“抬”進了春晚;看到了中國傳媒人站在王家?guī)X的礦井前、舟曲的廢墟中、膠州路的濃煙邊、假疫苗的受害者中間,草根的聲音讓全社會都感受到了一種無言的精神力量。那么,在中國社會進入轉(zhuǎn)型期、改革進入深水期的重要階段,電視新聞人更要具有無可推卸的歷史責任,要將鏡頭對準那些默默無聞的仰望星空的普通民眾,講述小人物的大情懷、草根人物的大故事,以百姓視角和平實敘事提升作品的感染力,用民生視角做好主流新聞、弘揚正義的聲音。同時,電視人自己也要做“仰望星空”的人,為信仰、為事業(yè)而不懈追求和奮斗。
?。ㄗ髡邌挝唬郝尻枏V播電視臺)
編校: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