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借鑒其他藝術表現(xiàn)手段提升主持能力
小提琴大師薛偉的激情與內斂。2005年初冬,國際小提琴大師薛偉來到他的故鄉(xiāng)鄭州,為家鄉(xiāng)人奉上了一場音樂課式的音樂會。這場音樂會薛偉以演奏加解說的形式向觀眾解析了高雅音樂。為什么薛偉能把小提琴演奏得那么有感染力、那么富有魅力?筆者現(xiàn)場采訪了他,他說演奏小提琴要有火熱的心靈、冷靜的頭腦和放松的肌肉。其實筆者感覺這些經驗不只適用于小提琴或某一個藝術領域,同樣適用于我們各行各業(yè)尤其是主持人。薛偉用這三大件,把小提琴演奏得爐火純青、出神入化,作為主持人,如果我們擁有對觀眾火熱的心靈、對新聞事件冷靜的頭腦、對節(jié)目駕馭放松的肌肉這三大件,主持人當中也會出現(xiàn)薛偉這樣的國際大師的。
鋼琴公主琳達的親和力與感染力。美國鋼琴公主琳達來鄭演出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fā),如果說英國鋼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萊德曼是把鋼琴演奏通俗化,那么琳達是把這種藝術更加平民化了。她可以為鋼琴這種古典樂器加上現(xiàn)代搖滾樂的伴奏形式:她可以在演奏的同時或間隙載歌載舞:還不忘與觀眾互動——握著觀眾的手指演奏、同觀眾合作四手聯(lián)彈;甚至邀請作為主持人的筆者同她一起演唱中國歌曲《茉莉花》。她在演奏,更像是在主持:她的演奏技能被人們評價說是有20個手指在彈奏,而筆者認為她一個人駕馭現(xiàn)場的能力則更相當于一個樂團或一個劇組。她的創(chuàng)新、她的互動、她的魅力可以使不同國度的人為她著迷、與她共舞。
作為主持人尤其是新聞節(jié)目主持人,面對嚴肅而客觀的新聞事件,我們怎么能把它說得親和而又直白,有趣而又通俗;怎么能使新聞事件與觀眾互動起來,讓觀眾通過新聞能有所思所悟甚至所議;怎么能通過主持人之口讓新聞更生動鮮活、更富感染力、更加與觀眾休戚相關,鋼琴公主琳達身上的東西值得我們去琢磨與借鑒。
大導演張藝謀的渲染與講述。張藝謀拍攝的歌劇《圖蘭朵》,用意大利語演唱,按照常規(guī)不知劇情的國人會很難聽懂,可是他運用聲勢浩大的人物場景、絢麗張揚的舞美設計、色彩明快的板塊分割以及高科技的聲、光、電、影、像、畫,甚至不忘加上同期聲游動字幕,這樣調動一切藝術形式用近乎幼兒傳教的方式來為你詮釋《圖蘭朵》,你能看不懂嗎?在你看懂之后你并不會認為他這是在炫技、是不盡人意、是信息冗余,反而會認為這是震撼、是痛快、是身臨其境。這是怎么回事?
北師大新聞學教授于丹解釋說,這叫運用一切手段對信息進行稀釋:原生態(tài)的信息是黏稠的,是不易被人們所接受的,如果采取相應的手段對信息進行梳理整合,讓它以一種更喜聞樂見的形式和主次關系同觀眾見面,這就是對信息的稀釋。主持人的作用也是這樣,有時你越想把新聞事件說得面面俱到、事無巨細,觀眾反而覺得你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沒有主次,記不住什么。如果你對現(xiàn)實中龐雜的信息加以提煉加工,傳達給觀眾關鍵詞,突出放大生動的細節(jié)、淡化盤根錯節(jié),并能對新聞事件進行背景介紹、有感有議,這樣信息的到達率自然就提高了。比如在一次救護演習中。一架搜救直升機不慎落水,中央電視臺對這個畫面連續(xù)播放兩遍。在第二遍中還運用慢鏡頭并且加上了主持人的旁白對話,這個信息觀眾看后不光不會覺得拖沓重復,反而會感覺更加清楚明白。這樣通過把握受眾心理和收視取向來稀釋信息,便起到了相應的傳播效果。
通過借鑒生活與參加比賽提升綜藝節(jié)目主持能力
對百味人生、百業(yè)百態(tài)的拿來主義。我們能從小提琴、鋼琴演奏家以及大導演等不同藝術領域汲取和提煉相應的東西來豐富和完善我們的主持藝術,同樣我們也可以通過觀摩一些社會活動或者參加一些競技比賽來為主持積累一些無形的經驗和閱歷。比如我們看到街頭促銷活動。他們怎么招徠顧客、怎么吆喝生意、怎么讓臺下觀眾參與進來形成互動;參加拍賣會,拍賣師怎么把握競拍者的心理、怎么把握現(xiàn)場火候、怎么調整競拍節(jié)奏;參加婚禮,司儀怎么調度好各個工種工序、怎么銜接好各個儀式議程、怎么調節(jié)好新人情緒情感:包括律師行業(yè)的答辯、公務員的競職、辯論者的論辯等對我們來說都可以采用拿來主義,因為都有大道相通之處。不要以為民間民俗的甚至街頭叫賣的形式俗,要知道大俗就是大雅,平中方能見奇。就拿我們參加比賽的一種狀態(tài)來說對主持都有很多可借鑒之處。
敢于挑戰(zhàn),享受比賽,活用比賽中的拿來主義。如果說我們平時的生活是靜水微瀾的話,那么參加比賽無疑是打破這種狀態(tài)的粒粒石子;如果說我們的主持道路是條上揚的曲線的話,那么比賽無疑是組成這條曲線的各個支點。
中國加入WTO談判首席專家、著名經濟學家龍永圖在加入WTO談判時說過:一個健康有效的外力,可能促使你完成平常想做卻又遲遲做不成的事情。在正常的生活狀態(tài)下我們疲于格式化的作息,無暇或無心梳理我們的知識儲備、更新我們的知識結構,而比賽恰恰是一個健康有效的外力,它可以使你更科學地運籌、更高效地產出,如果說龍永圖說的這個外力幫助他完成了加入WTO談判。那么比賽這個外力也會成為我們進步的腿和翅膀。而圍繞比賽多做一些充實自己的事和保持一種良好的狀態(tài)則是一個值得享受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比賽過程往往比比賽結果更美麗。當然在比賽中也會有被殺得遍體鱗傷敗下陣來的時候,但反思一下還是能找出自身有待提高的種種因素的,就像世界杯中國隊曾經出線了,但沒能進入最后的激戰(zhàn),說明中國隊還不夠精彩、和眾列強還有差距,但不參賽。你失去的不光是一次世界最高水平的較量,更失去了難得的同世界高手切磋提高的機會。筆者經常想起《水滸傳》中宋江攻打方臘的情景,宋江在撞擊城門時,撞了十來下才撞開,你能說前邊的撞擊是在做無用功嗎?所以只要抱定志向,矢志不渝,心中的大門總會被撞開的。對于宋江是這樣,對于中國足球是這樣。對于我們有志于在主持事業(yè)有所發(fā)展的主持人同樣如此!
推而廣之,一個健康有效的外力還可以是有機會去參加一些大型的主持活動和競技活動,這樣會促使自己多去豐富和完善自己,完成自己在常規(guī)狀態(tài)下無法完成的積累。用我們的激情和活力去激起靜水微瀾中的水花和漣漪。只有多去挑戰(zhàn)自己,勇于歷練、敢于歷練,給自己創(chuàng)造歷練的機會,才能在歷練中成長、成熟。當然,也有人會問:參加了一些社會活動和競技比賽豈不是不務正業(yè)了嗎?豈不把他主持的節(jié)目給荒廢了?非也,一來“功夫在詩外”的道理說明兩者是互為促進的關系,二來不但不會荒廢。而且不同領域的藝術形式往往能創(chuàng)新和豐富節(jié)目樣式?,F(xiàn)在筆者主持鄭州電視臺的新聞節(jié)目《鄭州大民生》。可不少觀眾朋友很難想象幾年前筆者曾策劃主持過綜藝節(jié)目《新歌手登陸》,當時讓我去蹦跳鬧騰還真有點難為情,但是我揚長避短、另辟蹊徑。把傳統(tǒng)的評書藝術以及文學典故巧妙有機地融入在綜藝節(jié)目主持中,倒也把這檔節(jié)目做得有聲有色、別有韻味,而當時主持綜藝節(jié)目的經歷又很好地反哺了現(xiàn)在主持的民生新聞節(jié)目。
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本文在傳達和強化這樣一個樸素平常的道理,那就是藝術來源于生活。正是因為來源于生活,它才有了許多相通相融的特質和內容,經過提煉與整合才能體現(xiàn)大道相通。經過拿來取舍才能為我所用。同時作為主持藝術又可以直接從其他藝術領域汲取營養(yǎng),從而創(chuàng)新提升自我。
通過典型事例,本文還在傳達和強化另一個樸素平常的道理,那就是“觀眾至上”。無論是大師的演奏技能、控場能力還是歌劇的表現(xiàn)形式、創(chuàng)新手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打動人的心靈。而打動人的心靈靠什么。靠的是你要了解受眾的需求,了解受眾的感受,了解受眾對真善美的渴望。主持也是這個道理,要想提升主持的質量,增強傳播效果,主持人就應該了解觀眾的所需、所求、所感,借鑒不同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和手段。汲取生活中鮮活向善的元素去創(chuàng)新主持形態(tài),豐富主持內容。提升主持能力,增強互動意識來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上帝——廣大觀眾朋友。
編校: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