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讀者越來越喜歡報紙的短新聞了,在有限的版面中包含的短新聞越多,讀者在有限時間內獲得的信息量也就越大。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我們的許多報刊上,長而空、令人發(fā)怵的所謂“大作”長期占據版面,而精巧、新鮮、活潑的短新聞還是很少。事實上早在20世紀40年代,胡喬木同志就在延安《解放日報》上發(fā)表文章,提出新聞應“短些,再短些”。他對《解放日報》提了個建議,新聞五分之四是500字左右,通訊和副刊稿件五分之四是1000字左右。他認為,這“對讀者大有益處。都是大解放”。這個問題也曾引起新聞主管部門的重視,中央有關領導同志也多次提出,新聞要“短些,短些,再短些”??墒?,我們許多人并沒有真正地剎住長風。如今看來,新聞寫作“求短”之路,仍顯漫長而又艱難。
簡短、精練是新聞的重要特征。其實,把新聞寫得短些、寫得精彩些,才能顯示出一個新聞記者的真本領。要把新聞寫得簡潔、明了。并非一件易事,它確實需要作者動一番腦筋、下一些工夫。新聞求短是新聞規(guī)律的自身要求。新聞是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它的突出特點是在盡可能的時間內把最近的信息傳播到最大的空間。在信息發(fā)達的現代社會,新聞的競爭也很激烈,我們新聞工作者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新聞發(fā)生的時間距離新聞傳播時間越短,新聞價值就越大,新聞的競爭力也越強。新聞工作者都在為“搶”新聞而奔波,“搶”就必須“快”,要“快”就必須“短”。新聞界早就有“讓讀者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多信息”的口號,可見“短”是新聞自身具備的天性和特征。
寫短新聞也是讀者的要求。在快節(jié)奏的現代生活中,人們都希望在最短的時間里,從報紙上了解最多的新聞信息,而沒有工夫去看那些長篇大論。只有那種篇幅短小、內容充實、事實新聞鮮活、形式靈活、時效性強的短新聞才最受讀者歡迎。寫短新聞是辦報宗旨的要求。我們辦報紙,就要面向社會、面向廣大讀者多發(fā)布有價值的信息,就要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地反映各個領域的新動態(tài)、新思路、新實踐、新經驗、新成果、新典型等。我們要在版面容量有限的條件下,不斷擴大報紙的信息量,使報紙版面豐富多彩,搶人“眼球”,就要多寫短新聞,多發(fā)短新聞。
新聞“求短”已不是什么新話題。但卻是個一直沒能徹底解決的老難題。寫短難、求短難,剎長風更難。提倡短新聞還需認真清理新聞環(huán)境。新聞環(huán)境首先包含了社會心態(tài)。新聞傳播能提高一個單位和部門的社會知名度與美譽度,這越來越被人們所認同。于是乎,在這樣的心態(tài)下,有一種錯覺心理——文章登得越長、越大,知名度就一定越高。認為短新聞寫不了大題材,反映不了大主題,上不了大場面,成不了大氣候,顯示不出作者的大能耐、高水平。一些地方和部門的領導同志對自己的政績宣傳十分看重,凡報道本地區(qū)本部門的新聞作品,都認為越長越好,甚至不惜“血本”,而對“豆腐塊兒”的報道不屑一顧。標題新聞之類的見報方式就更不過癮,都嫌別人的文章長,至于對己、對小團隊而言,見報新聞越長就越有本事,短了心里就不痛快。業(yè)績能夠見報。必會得到上級領導的肯定和表揚,甚至還會得利,小見小得,大見大得,名利雙收,如此種種。使得新聞長風猶如一塊臭豆腐——聞著挺臭,吃起來挺香。這種對長新聞趨之若鶩的環(huán)境和氣氛,也逐漸影響著對新聞從業(yè)人員的評價標準,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梢赃@樣說,短并不是好新聞的決定因素,但短絕對是一篇好新聞的首要因素。好的東西應該是精的東西,精的東西應該不濫不冗不贅。要寫出真正意義上的短新聞,依筆者之見,不妨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小中見大。見微知著
從大處著眼,從小處、細處著筆,是新聞寫短的重要一招。這就要求我們的記者要在“活”字上下工夫。活就是內容要生動活潑,表現手法靈活多樣。文章雖短,但意義重大,要求記者緊扣主題,胸有成竹,學會以小見大,從細微處捕捉重大新聞。1980年2月4日《參考消息》上刊登了一則合眾國際社的新聞,標題為《莫斯科出現手紙荒》,報道了莫斯科居民所碰到的另一種短缺——沒有一處地方可找到廁紙。從廁紙這樣的小細節(jié),記者明顯已為這個國家把了脈。從后來歷史的演變中,我們不能不佩服當初這位記者的深刻洞察力和歷史眼光。
求短還有一個更新觀念的問題,不要以為短新聞寫不了大題材,反映不了大主題,短新聞顯示不出作者的大能耐。事實恰恰相反,短新聞能夠以小見大、以短勝長,不下一番苦工夫是不行的。榮獲全國首屆“現場短新聞”一等獎的作品《難忘的會見——小平同志會見最后一批外賓側記》,全文只有600多字,卻記錄了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共第二代集體領導核心和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共第三代集體領導核心的平穩(wěn)交接。按理說,像鄧小平這樣的歷史偉人即將告別正式的國務活動,記者下筆千言也是有內容可寫的。但記者卻抓住了鄧小平同志會見日本客人中的一個小鏡頭。及時將這一歷史場面勾畫出來。這種“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讓一個重大的歷史時刻躍然紙上,使這篇新聞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言已盡而意無窮,短得有意境,短得見深度。
篇幅雖短,但內容精悍
新聞求短還應講究在有限的篇幅里增大容量、增加分量,傳遞更多的信息,這樣的短新聞才更有價值。這就要求我們的記者要在“精”字上做文章。在提煉主題、剪裁取舍、謀篇布局中,要牢牢樹立“精、短”意識,精益求精,惜字如金,要學會在“螺螄殼里做道場”的本領,從“短”處人手抓精品。
魯迅先生為文十分嚴謹。所寫文章十分精練,他對后人說:“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泵珴蓶|說:“我們無論是講話,演說,寫文章,寫決議案,都應當簡明扼要。”他老人家歷來反對拖沓冗長的八股文,在行文撰稿中亦為后人做出了典范。他親自撰寫的新華社消息——《百萬雄師過大江》,氣勢宏偉,內涵豐富,卻只有短短500余字。
《解放軍報》有兩篇被評為全國好新聞的短新聞,一篇是《直升飛機代替了馬拉爬犁》,一篇是《我軍大批軍馬退役,團以上騎兵建制取消》,新聞通過雪山哨卡的交通工具更新,建制部隊的軍馬退役這件事情。反映了人民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新進程、新變化和新成果。文貴在精。而不在長。毛澤東同志為新華社撰寫的新聞名篇《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不過才220余字,卻將解放戰(zhàn)爭中我軍的一次重大軍事行動反映得跌宕起伏。可見,短,不僅能夠顯示實力,而且也毫不影響才華的發(fā)揮。因此,記者、通訊員寫稿時,頭腦中應該有一個“短些,再短些”的概念。多寫短文,多出精品,言之有物。
敢于創(chuàng)新。不拘一格
把新聞寫短不僅有思想認識問題,還有技巧、功力問題。這就要在“新”字上抓突破?!靶隆敝傅氖菑男问降絻热荻家拢笥浾咭懈母飫?chuàng)新的思想和新聞敏感性,積極適應新的需要,轉變觀念,不斷探索求突破。
實際上,最簡捷的辦法就是直接寫事實?,F實中許多記者寫新聞喜歡“拐彎抹角”、“穿靴戴帽”。直截了當不僅為了快,而且能夠短,也只有短才能快。新聞求短是新聞的特性和使命使然。還有一法,就是遏制“貪大求全”,多采用一事一報、快寫快報、連續(xù)快報的手法。新聞求短還有一些手法,比如“實寫寫實寫現場”。還有在行文技法上,多采用“斷裂行文法”,即選取事實點面結合,跳躍式行文;段落簡短,敘事簡潔,講究思想的遞進和豐富;講究邏輯銜接,省去鋪墊過渡:等等。
1995年,在新中國成立46周年前夕,《人民日報》登載了記者范敬宜的一則現場短新聞,標題是《過去統計“有”,現在統計“無”》。作者抓住了一件看起來不起眼的小事:貧困山區(qū)統計電視機擁有量的方法上今昔不同。通過統計方法的變化,反映出改革開放后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篇500余字的短新聞,以獨特的視角看變化,在老題材中出了新。
1996年6月18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登載了一篇題為《中美磋商的最后一幕》的文章。本來報道中美知識產權的談判是一場劍拔弩張的斗智斗勇,為全世界所矚目,但在最后時刻,記者的處理卻顯得輕松活潑而又意味深長。例如:“雙方落座,我聽到中國外經貿部石廣生詢問美方的第一個問題是吃飯?!薄吧螅麄內齼蓛傻卦谝黄鸹ブ轮x意,不時穿插著陣陣笑聲?!爆F場短新聞“短”而不乏事實的本質,讓人喜聞樂見的精妙之處躍然紙上。
其實,從根本上說,把新聞拉長是思想上沒有真正樹立起讀者意識、市場意識,我們要服務讀者、站穩(wěn)市場。就要把新聞寫得短些、再短些。在具體寫作時,一是要力戒面面俱到、貪大求全。寫新聞不是開中藥鋪,一定要主題突出、焦點集中,用新聞價值的“篩子”把獲得的素材去粗取精,從一個獨到的角度寫深寫透。二是要去掉多余的背景。短新聞一般無須寫背景,如果特殊情況需要,這個背景必須是對主題、事件有烘托或對比作用的,而且要寫得凝練。三是要避免事例重復。寫新聞在選用事例時,一般選出最突出、生動、有說服力的一個例子就可以了。四是語言文字要簡練。寫新聞雖不能像寫詩詞那樣“煉字”,但也要反復推敲、字斟句酌,用最少的最恰當的語言去表達新聞事實。這個工夫需要我們通過實踐不斷地來練就。
多寫現場短新聞
現場短新聞是一種比較靈巧、好駕馭的新聞形式,是記者可以隨時捕獲新聞的一種輕武器?,F場感強是現場短新聞的第一個特點。它必須是現場的。它強調現場目擊。它與新聞事件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是一種共時空的關系?,F場短新聞必須是記者的耳聞目睹。必須是紀實性的報道而不是解釋性、思辨性、預見性的報道。它要求新聞作品使人讀后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顯示立體,形象逼真,有強烈的形象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這就要求在表述上具有可感性、可視性和可讀性。采寫現場短新聞必須身到、心到、情到、手到,親臨現場抓“活魚”。
短小精悍,是現場短新聞的又一個重要特點?,F場短新聞并不是長新聞的簡化,也不是縮寫,而是一個精粹的有機體?,F場短新聞的短,是用精妙洗練的筆墨,傳播信息量大、含“金”量高的最重要的信息,做到短而不淡、短而不俗、短而不淺、短而不空。
新聞價值高是現場短新聞的第三個特點?,F場短新聞所報道的事情,必須是人們普遍關心、渴望知道的信息。是現實生活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F場短新聞并不因為短就與重大新聞事件、重大社會主題失之交臂,它當然不乏小橋流水、風花雪月之類的東西,但它對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和表現自有其獨到之處。
現場短新聞的基本要求是要有現場和新聞,這兩點缺一不可。寫好現場短新聞,要求記者必須深入基層,到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中去,并要通過自己敏銳的觀察和分析,做先知春江水暖的鴨子,進而及時將最新鮮的有價值的新聞從紛繁的事務中打撈出來,奉獻給讀者。在新時代,隨著傳媒的飛速發(fā)展,在一些重大事件發(fā)生的現場,我們總能夠看到記者“長槍短炮”、“圍追堵截”采訪的場面,無論是視頻記者還是文字記者,都力爭在第一時間搶新聞。在全世界關注的現場,記者用他們的熱血甚至生命,向世人展示了自己崇高的敬業(yè)精神和高尚的職業(yè)道德。
新聞求短,求的是短而新、短而實、短而強、短而精、短而美的短。新聞應當是宜短則短,宜長則長。新聞寫作應該規(guī)范,應該不斷提高質量。我們正處于信息瞬息萬變的時代,知識變化日新月異,新聞宣傳要積極適應這種變化,贏得廣大讀者的青睞。記者更要適應這種變化,多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把握時代脈搏,唱響主旋律,見微知著,激情滿懷地寫出充滿濃厚時代氣息的精彩的短篇章,為人們提供優(yōu)秀的精神食糧,為新聞宣傳更好地服務于現代化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編校: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