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歲的河南礦工謝延信是方圓上千公里內(nèi)的“大名人’——這個個頭矮小,看起來一點都不起眼的“小老興”是河南省焦作煤業(yè)集團的職工,其頭像曾被印成海報在中原大小城市張貼,以他命名的展覽館也已接待了很多參觀者,甚至他還走進人民大會堂講述自己的故事……
“我走了這家就破了”
他沒有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業(yè)。
退休前,謝延信是一位常年在192米井下工作的普通采煤工,最后的工資僅631元,工作檔案的獎懲欄上也空空如也。
他用半輩子——30多年的時間,似乎只做T-件事情——照料病中岳父母及呆傻的妻弟。
33年前,新婚一年的妻子謝蘭娥生下女兒40天后,患產(chǎn)后風。當時并不完備的醫(yī)療條件無法挽救妻子的生命。作為長女,妻子臨終前將自己的父母和弟弟托付給了謝延信。謝延信一諾千金:“我替你把這個家撐下去”。
老岳母住在最大的朝陽的房間里,裝著家里唯一的暖氣片,窗戶縫隙被特意用一排磚頭堵上了。她的呆傻兒子,樂呵呵地坐在母親身邊,被問起謝延信,不停地重復,“亮哥(謝延信小名亮兒),好,亮哥,好?!?br/> 因為得過幾次腦出血,謝延信對很多事情有些記不清了,只是簡單地回答“是”、“說不好”,但他臉上始終掛著憨直的笑容,笑容里是善良和樸實。岳父一家的情況極其困難:岳母因患有肺氣腫等疾病,冬天的時候連一滴涼水都不能碰,基本沒有勞動能力,唯一的內(nèi)弟先天呆傻,常常一出門就忘了回家,大小便總是粘滿一身,生活難以自理,當年,只有岳父&在300多里之外的焦作煤礦上班。加上襁褓里的女兒,謝延信是這個家里唯一的頂梁柱。
當時的他,22歲,并不是一個能挑大梁的漢子一初中畢業(yè),學業(yè)一般,幾乎沒什么手藝,只編得一手好竹籃,但不足以養(yǎng)家糊口,在小學老師謝元亮眼里,他是一個“不愛說話但有同情心”的老實人。
喪妻之痛,改變了謝延信隨后的生活。他當年的掙扎已無從還原,哥哥劉延勝第一時間奉母親之命去焦作看他,要他回來續(xù)娶,在焦作煤礦招待所那間只有7平方米的屋子里,謝延信說,我走了這家就破了。
1974年到1979年,他在焦作煤礦附近的一家窯廠打工,每天將土坯燒成磚瓦,這里距岳父家10里路,謝延信時常騎著一輛二八式永久牌自行車來回。彼時的煤礦尚是萬眾羨慕的第一線工人,身為礦工的岳父還能支撐家庭,直到1979年,岳父腦中風,癱瘓在床,多難的家庭至此瀕臨崩潰。
謝延信的日常生活由此定格,他白天燒窯,晚上回家做飯、洗衣,伺候岳父翻身擦洗,再替岳母燙腳按摩,還有妻弟,得一口一口地喂飯。
鄰居們在很長的時間里都不知道老謝的原名,心里卻早就把他當作謝家的兒子而不是女婿。畢竟,即使是兒子,能夠像他那樣照顧老人的也不多。
鄰居于乃秀回想老謝照顧岳父的情景:夏天把老人背到屋外陰涼里,透透氣,再背回家里。到冬天背到太陽地里曬曬太陽,再背回屋里?!熬褪亲约旱挠H兒也不會這么整天背來背去?!?br/> 謝延信的老家安陽,殷墟的所在地,自古就流傳著“二十四孝賢”的傳說,現(xiàn)在,他的名字被同樣流傳,人們總是習慣地加上一個前綴:“大孝至愛”。
細節(jié)見真心
謝延信的生活就像蘇打水,清淡而寡味,當同齡人競相尋找出路,追求物質(zhì)生活的改善時,他卻必須困守這個破碎的家,無心亦無力。
上世紀80年代的礦工,月收入約為50余元,這甚至高于一個大學畢業(yè)生的薪水,但攤上兩病一殘的家,依然捉襟見肘。
20年里,焦作煤礦歷經(jīng)行業(yè)的起伏和大時代環(huán)境的變動,但是投射在這個近乎卑微的家庭,是一如既往的平靜和拮據(jù)。
化解艱辛的方式只能是節(jié)儉,再節(jié)儉。謝延信高血壓多年,卻一直吃著醋泡花生米的偏方來治療,最終還是患上中風。
對老人,謝廷信卻是一絲不曾虧待,有段時間,礦上給予下井礦工的午餐補助是兩個燒餅和兩個雞蛋,謝延信總是省下雞蛋塞在內(nèi)衣里,下班一回家,就把帶著體溫的雞蛋給老人送上,岳母幾次感動得大哭。
一位當年的工友回憶說,“掘進那活,得端著幾十斤重的鉆頭好幾個小時,老謝吃那么點,怎么撐下來的?”
如今,被街坊們津津樂道的細節(jié)包括,岳父癱瘓在床17年,臨終時,鄰居幫著擦身換衣時,竟發(fā)現(xiàn)老人渾身沒有一處褥瘡,“若不是每天擦洗翻身,怎么能這樣?”
鄰居們還能看到的是,但凡晴天,謝廷信總是背著岳父出門,拿著板凳,伺候老人在舊招待所門口曬太陽,“17年不間斷,細節(jié)見真心”。岳父患上肝硬化、癲癇等病后,大便時常干結(jié),謝延信就用手一點一點地往外摳。聽說冬瓜皮、茅草根可以利尿通便,他就到野地去挖,每天給老人熬水喝。
岳父喜歡豫劇,謝延信記在心上,上班后第一個月的工資就買了收音機,這是當時家里唯一的電器,隔壁鄰居對此唏噓不已,“老謝平時連一個水果都臺不得給自己買。”街上的小青菜才1毛錢1斤,他都寧愿在煤礦的荒地上開墾種菜,從不上街,偶爾去也是專撿不花錢的菜幫。
岳父每月60元的病休工資養(yǎng)活不了全家4口人,除了抽空到附近農(nóng)村的磚瓦窯打零工,掙錢貼補家用。謝延信還在垃圾堆上開荒種起了油菜,嫩的時候涼拌吃,長老了炒著吃,收了菜籽再榨成油吃。
為從嘴里省點錢給兩位老人看病,延信從岳父患病到去世,十幾年來忘記了香蕉、蘋果甚至西瓜是什么滋味。至于延信與家人的衣服,他從來沒到商店里買過。4元錢一雙的塑料涼鞋,他一穿就是6年,一件襯衣他穿了10年,白天穿臟了晚上洗,第二天再穿。為省幾元車費,每次給岳父看病,他都是用架子車送岳父去十幾公里外的醫(yī)院。
岳父吃的中藥里有一味藥是蝎子。為了省錢,謝延信依照醫(yī)生的建議自己帶著干糧到離家40多里路的山上找,第一天居然找了半斤多。
在他的悉心照顧下,臨終前老人居然能扶著墻走上一段路了,煤礦的醫(yī)生說,缺醫(yī)少藥的條件下,這是個奇跡。
1996年,岳父去世后,因為經(jīng)濟所限,骨灰一直沒有下葬,1997年,礦上領(lǐng)導去家里看望,謝延信指著骨灰盒,“家里最值錢的就這個了,150塊錢”。他想了好多年,希望在附近的公墓買塊慕地,讓老人入土為安,但這—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
在國家煤礦安全監(jiān)察局、中國煤礦工業(yè)協(xié)會、中國煤礦文聯(lián)、中國能源化學工會全國委員會聯(lián)合舉辦的“兗礦杯”尋找感動中國礦工評選活動中,謝延信入圍“感動中國十大礦工”之一,他還獲得2006年河南省“十大敬老楷?!碧貏e獎、人選由河南省文明委等七部門組織評選的“中原二十四孝賢”。
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中宣部長劉云山、時任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等對學習宣傳謝延信都作了重要批示。他還榮獲“河南省敬老楷模特別獎”,“全國五一勞動獎?wù)隆焙汀叭珖笮⒗蠍塾H模范”等稱號。
30多個春秋更替,一個精壯的小伙如今已是滿頭白發(fā),一張永遠沒有變的笑臉,依然充滿善良和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