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不過,關中客今天不想也無力談論天下大事,這里只想說說諸君都非常關心的一件事:那就是信息技術的“合”與“分”。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可以說是中國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一件大事。自從1984年鄧小平在上海提出“計算機要從娃娃抓起”之后,計算機教育開始逐步進入中小學,成為中小學課程之一。到了2000年,教育部召開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頒布了《關于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號)和《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課程的名稱正式由“計算機課”改為更國際化的名稱“信息技術課程”。時至今日,已過去了十多年。
記得讀過英國沃里克大學邁克·哈蒙德教授2000年撰寫的一篇文章,題目叫《信息與通訊技術是一門課程嗎?信息與通訊技術應該成為一門課程嗎》。在這篇文章中,邁克分析了開展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兩種途徑的利弊得失,其中一種是將信息技術獨立設置成為一門課程,另外一種是將信息技術融合于中小學各個學科之中。很顯然,無論是將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單獨的課程,還是將其整合到其他課程之中,都是一個頗受爭議的問題。
在邁克看來,將信息與通訊技術獨立設置成一門課程,比較嚴重的就是課程的去情境化問題。其直接結(jié)果就是信息技術課程教師在教學中,不得不挖空心思設計情境,而這種專門為教學所設計的情境往往與實際聯(lián)系不緊密,加之學生的起點不同,水平參差,導致課程教學乏味。相反,將信息技術融入到中小學各學科中,往往可以很好地解決信息技術課程去情境化的問題,但缺點就在于對學科教師信息與通訊技術的要求比較高,對學生信息與通訊技術技能的評估難以操作。在文章中,邁克說,“作為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師,我們需要向教授英語課程的同事學習用文字啟發(fā)學生,從教授科學課的同事那里學習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從教授歷史科目的同事那里學習在不同形式的證據(jù)之間權(quán)衡等?!?br/> 就我國的情況而言,我們和英國一樣,也是在中小學將信息技術作為獨立課程來開設的。目前,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取得了諸多成績,但也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比如,作為數(shù)字原住民的中小學生,雖然信息素養(yǎng)整體水平較高,可也存在水平和起點差異較大的問題。又如,信息技術課程聯(lián)系實際不夠緊密,去情境化現(xiàn)象比較嚴重。在今天這樣一個背景下,重新審視信息技術的合與分,不僅緊迫,而且重要。
在這里,關中客并無意提倡取消信息技術課程。相反,這篇文章的意圖是想跟諸位信息技術教師一起,共同思考我們?nèi)绾胃倪M和提升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質(zhì)量,共同思考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的“合”與“分”。從更加長遠的角度來看,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普及,隨著學生信息素養(yǎng)與技術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在未來,中小學的信息技術課程究竟應該如何教授?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所有關心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人士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