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少年朋友喜歡抄一些名言警句放在自己的書桌上、鉛筆盒里,用來鞭策自己不斷進步。我們把這些名言警句叫做“座右銘”。
這種寫出來放在座位旁邊或其他地方的格言為什么叫座右銘呢?有兩種不同的傳說。
一種傳說是這樣的:宋朝時有個叫吳介的人很喜歡史書。史書中記載的可以吸取經(jīng)驗教訓(xùn)的事,他都抄下來,放在座位的右邊,稱之為“座右銘”。銘就是刻在器物上記述生平、事業(yè)或警惕自己的文字。時間長了,他家連墻上、窗上也都貼滿了警句、格言。以后就慢慢地傳開了?!白毅憽钡膬?nèi)容也不僅僅是可以借鑒的往事,形式也不僅僅是限于放在座位的右邊了。
另一種說法是有關(guān)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故事。
據(jù)古書記載,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死了,齊國人為了紀念他,就給他造了一個廟堂。廟堂里擺設(shè)了好多祭器,其中有一種很特別的裝酒的器皿。它空著的時候是傾斜的,把液體裝進一半就直立起來。這種酒具叫欹(qī)器。
有一天,孔子帶著學(xué)生到廟里來朝拜,看到了一個傾斜的酒器,覺得很奇怪,于是就向廟里管香火的人打聽。管香火的人告訴他,這是欹器。孔子于是想起了有關(guān)齊桓公的故事。他指著欹器對學(xué)生們說:“欹器空著的時候就傾斜,把酒或水倒進去,到一半的時候就直立起來,欹器裝滿了就又會傾斜。所以過去齊桓公總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的右側(cè),用來警戒自己決不可以驕傲自滿。自滿就會像欹器里裝滿了水,必然要傾斜倒覆。孔子又對學(xué)生說:“讀書也是一樣,謙受益,滿招損。你們一定要牢牢記住。”回到家里,孔子也請人做了個欹器放在座位的右側(cè),用來警戒自己活到老,學(xué)到老,永不滿足。以后,欹器被刻在金屬上的文字所代替,放在自己座位旁。書房里的銘文也并不都是金屬戒訓(xùn)文字,還包括許多格言和警句。但“座右銘”這個詞卻一直用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