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慢性盆腔炎;大黃牡丹皮湯;療效
中圖分類號:R271.1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4-0053-02
筆者自2005年9月~2009年10月,采用大黃牡丹皮湯加減治療慢性盆腔炎100例,取得了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00例均為門診患者,年齡最大50歲,最小20歲,以26~40歲發(fā)病率最高;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5 a。其中包括慢性輸卵管炎、輸卵管積水、輸卵管卵巢炎及慢性盆腔結(jié)締組織炎,均具有典型慢性盆腔炎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其中10例為盆腔結(jié)締組織炎,12例急性發(fā)作而發(fā)熱外,其余均無體溫升高、血壓改變、白細胞數(shù)量顯著增多等現(xiàn)象。均接受過西藥治療,療效不佳。
1.2 診斷標準 ①有急性盆腔炎病史并有炎癥反復發(fā)作病史;②下腹部墜脹及腰骶部酸痛,常在性交及月經(jīng)前后加劇;③穹窿部有觸痛及宮頸舉痛,子宮一側(cè)或兩側(cè)有片狀增厚、壓痛;④B超提示炎性浸潤、水腫、粘連、包裹性積液、壞死積膿等;⑤伴隨急性發(fā)作時,白細胞總數(shù)升高。
2 治療方法
以解毒散瘀益氣法治療為主,采用大黃牡丹皮湯加減?;痉剑撼创簏S6~10 g,牡丹皮15 g,桃仁10 g,薏苡仁20 g,蒲公英20 g,金剛藤20 g,大血藤20 g,延胡索30 g,金鈴子10 g,黨參20 g,白術(shù)15 g,茯苓20 g,濕熱重伴隨急性炎癥者加金銀花30 g,白花蛇舌草30 g;脾虛加山藥15 g,芡實20 g;腎虛痛及腰骶加川斷15 g,杜仲15 g;閉經(jīng)加益母草20 g,當歸20 g;盆腔積液及輸卵管積水加白茅根30 g,益母草30 g;盆腔結(jié)締組織炎加莪術(shù)10 g,三棱10 g,水蛭10 g,畏寒者加[HJ2.6mm][FQ(19*2。175mm,X,DY-W]附子20 g,桂枝10 g;痛甚者加蒲黃15 g,五靈脂10 g;腹脹者加枳殼10 g,沉香10 g。水煎服,每日1劑。10 d 1個療程,月經(jīng)前10天治療效果更佳。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jié)果
3.1 療效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婦科檢查無異常,B超示正常聲像圖,隨訪3個月不復發(fā);顯效:臨床癥狀消失,婦科檢查有壓痛;有效:臨床癥狀消失,婦科檢查有輕壓痛;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變化。
3.2 治療結(jié)果 經(jīng)過2~3個療程的治療,治愈68例,顯效18例,有效12例,無效2例,治愈率為68%,總有效率為98%。
4 討論
慢性盆腔炎屬中醫(yī)“痛經(jīng)”、“帶下”等范疇。臨床以反復下腹疼痛,肛門墜脹,腰骶疼痛,或低熱,白帶增多,常在勞累后、性生活后、月經(jīng)前后發(fā)作或加劇,倦怠乏力,或月經(jīng)失調(diào)、不孕等癥。祖國醫(yī)學認為是由濕熱、濕毒之邪乘虛入侵,與氣互結(jié),蘊積胞脈、胞絡(luò)、氣血瘀滯,或肝經(jīng)積郁,氣滯血瘀,不通則痛,久則內(nèi)結(jié)成癥。本病纏綿難愈,嚴重影響婦女的身心健康。大黃牡丹皮湯出自《金匱要略》,原方用于治療氣血瘀滯,濕熱壅滯不通的腸癰病。筆者認為該病為濕熱毒邪壅塞胞宮、胞脈、胞絡(luò)、氣血瘀滯所致。故以炒大黃清利濕熱蘊結(jié)之邪,化氣血瘀滯之毒為君,以桃仁、丹皮涼血散血、破血祛瘀,蒲公英、金剛藤、大血藤清熱解毒、化瘀散結(jié),薏苡仁健脾利濕消腫散結(jié)為臣,以黨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四君子益氣健脾利濕解毒為佐,以延胡索、金鈴子行氣散瘀止痛為使治療本病。全方共奏清熱利濕,活血化瘀,健脾益氣之功?,F(xiàn)代醫(yī)學認為:清熱利濕,活血化瘀,益氣健脾藥具有:(1)改善血循環(huán),擴張血管作用,改善病灶周圍血氧供應(yīng);(2)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促使炎癥感染過程中血氧供應(yīng)促使感染中止;(3)抗菌解毒作用;(4)清熱解毒作用;(5)解痙止痛作用;(6)抑制免疫作用;(7)對垂體腎上腺功能有一定影響。慢性盆腔炎是婦科常見病之一,常為急性盆腔炎未能徹底治療或患者體質(zhì)較差,病程拖延所致。由于多為混合感染,加之炎性滲出,粘連及結(jié)締組織異常增生,應(yīng)用抗生素往往效果不佳,且量大,副作用多。對于西藥治療效果不理想的慢性盆腔炎,應(yīng)用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健脾益氣藥為主的湯劑治療可迅速見效。
(收稿日期:201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