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敏
(雙鴨山市文物管理局 黑龍江 雙鴨山)
關(guān)于穿孔骨器用途的思考
朱洪敏
(雙鴨山市文物管理局 黑龍江 雙鴨山)
較多的穿孔骨器在三江平原考古發(fā)掘中并不多見,見諸于報端的亦寥寥無幾。筆者見到《北方文物》2007年第二期“集賢縣永紅城址一、二、三號灰坑清理簡報”(作者為集賢縣文物管理所高愛霞)中有關(guān)穿孔骨器的報道,特別是穿孔骨片和穿孔牙齒引起我的關(guān)注和思考,同樣的穿孔骨片在1950年《考古學(xué)報》第七冊“依蘭倭肯哈達(dá)的洞穴”中亦曾報道過(作者為東北博物館李文信)。集賢縣在三江平原腹地,依蘭縣在三江平原的西部。兩地相距200多公里,但出土的穿孔骨器特別是穿孔骨片形狀卻相同。這是不是同一時期同一民族或不同時期同一民族的遺留物呢?這種遺物的用途又是什么呢?
下面先看看《北方文物》2007年第二期“集賢縣永紅城址一、二、三號灰坑清理簡報”中關(guān)于穿孔骨器的介紹:“永紅城址位于黑龍江省集賢縣腰屯鄉(xiāng)永紅村西南0.5公里的索倫崗山坡上。地理坐標(biāo)為:東經(jīng) 131°22′34″,北緯 46°48′18″;海拔147.5米。由于城址受采砂修路的影響,城址中心區(qū)大部分被破壞,斷面明顯,有些遺跡現(xiàn)象明顯掛在剖面上,我們就遺跡暴露的斷層處進(jìn)行了清理。永紅城址揭露出灰坑遺跡三處,除H2外,H1、H3兩處灰坑出土遺物較多,主要有骨、陶、石、鐵等,較完整的有80件,以骨器為最多。
A型 弧形。表面均弧形凸起,共4件,04jyH3: 2,近中部有兩完孔,一端殘斷,另一端兩側(cè)略殘,兩端各有四個殘孔,殘長9.2,寬2.8,厚0.45,孔徑0.35-0.4厘米(圖一:13)。
04jyH3:37,一端兩側(cè)略殘,有完孔、殘孔各三個,另一端平行四邊形排列4個孔,中間橫向排列兩個完孔,長9.6,寬2.8,厚0.4厘米,孔徑0.3-0.4厘米(圖一:14)。
04jyH3:14,一端兩側(cè)略殘,有一完孔,三個殘孔,另一端三角形排列三個孔,近中部及另一端橫向排列兩個完孔,長9.9,寬2.2,厚0.5厘米,孔徑0.35-0.4厘米(圖一:15)。
04jyH1:32,近中部呈不規(guī)則四邊形排列四個完孔,一端有一個完孔及5個殘孔,另一端有一個殘孔,殘長 12.5,寬 2.6,厚 0.3,孔徑 0.2-0.3厘米(圖一:16)。
B型 長方形,4件。04jyH3:39,一端殘斷,近中部一側(cè)橫向排列一大一小兩個孔,殘長8.4,寬2.9,厚0.4,孔徑0.2-0.4厘米(圖一:17)。
04jyH1:16,長方形,除一角為殘孔外,其余三個角均有一個完孔,通長5.8,寬3.2,厚0.25,孔徑0.35-0.4厘米(圖一:18)。
04jyH3:1,一端兩側(cè)略殘,近中部菱形排列四個孔,兩側(cè)縱向各排列兩孔,完整一端倒梯形排列四個孔,殘端有三個殘孔,長10.9,寬2.8,厚0.4,孔徑0.3-0.4厘米(圖一:19)。
04jyH3:51,殘端四邊形排列兩完孔、兩殘孔,另一端橫向排列兩孔,殘長 6.2,寬 2.1,厚 0.35,孔徑0.2-0.3厘米(圖一:20),除此外還有部分穿孔骨器。
A型 1件,牛下門齒。04jyH3:53,齒冠邊緣銳利,外壁呈弧形,嚼面無磨痕,應(yīng)為牛下門齒,牙根中部有一穿孔,長4,孔徑0.3厘米(圖二:14)。
B型 豬牙6件,可分二式。
一式 雄性上犬齒,3件,截面呈柱狀,無齒根。04jyH1:2,近根部有一個殘破的穿孔,另一側(cè)有一個完整穿孔,長 5,寬 1.83,厚 1.34,孔徑 0.15厘米(圖二:15)。
二式 雄性下犬齒,3件。04jyH1:3,乳白色,一側(cè)縱向劈開,一端有一穿孔,通長3.4,孔徑0.15厘米(圖二:16)。
04jyH1:11,弧形,截面近三角形,無齒根,近齒槽處削薄后一側(cè)有一穿孔,通長10.4,寬0.6,孔徑0.4厘米(圖二:17)。
蚌飾2件,一端均有一孔,器身扁薄。04jyH1:22,長3.2,寬1.2,孔徑0.1厘米。04jyH1:41,一端殘斷,殘長2.7,寬1.4,孔徑0.15厘米(圖二:19)。
圖一 永紅城址出土骨鏃、穿孔骨片
圖二 永紅城址出土其它骨器
永紅城址的地層堆積簡單,耕土下即為文化層。三個灰坑出土的可復(fù)原陶器數(shù)量較少,從陶器的形制上看,多為小平底與假圈足,陶罐的腹部有斜向上翹的角狀把手,與滾兔嶺文化的特征基本相同,陶器中也發(fā)現(xiàn)了滾兔嶺文化中常見的紡輪與陶塑(陶豬造型),說明該遺址是滾兔嶺文化時期的遺存?!?1)
從以上引文知道:1.此城址是屬滾兔嶺文化,時間為漢代,而滾兔嶺文化的族屬則是肅慎民族。2.此遺址出土較多遺物,特殊的器物為穿孔骨器。作者僅對穿孔骨器作客觀介紹,其用途并未作說明。
本人另見穿孔骨器報道的是1950年《考古學(xué)報》第七冊報道東北博物館李文信調(diào)查發(fā)掘黑龍江省依蘭縣倭肯哈達(dá)洞遺址時,發(fā)現(xiàn)了穿孔骨片。
1950年4月26日,東北博物館李文信、曲瑞琦先生實地調(diào)查了黑龍江省依蘭縣倭肯哈達(dá)的洞穴遺址,發(fā)現(xiàn)兩架人骨,即兩座墓葬。其中第二號墓葬出土品有(1)石佩璜、(2)奇形石佩璜、(3)管狀石飾(4)有孔方形骨板。“很多方形有孔骨片都圍繞在軀干骨周圍,在這些小骨片里面,出有薄板怪獸形玉佩一件、白玉佩璜一件”(2)有孔方形骨板“原有很多,都在人骨腰股一帶,唯因土濕多朽骨粉,很難取出。由骨板的形式和圍繞腰腹的情形來看,可能是連綴在外衣上的骨質(zhì)甲葉,魏晉時期東北民族曾有這種作法。骨板長度相同寬窄不一,寬的四角內(nèi)各穿一孔,窄的兩端各穿一孔,四邊和兩面磨制整齊光滑。全長12厘米上下,寬3.5-2.5-2.2厘米,厚0.8-0.5厘米。”(3)
李文信先生初步推論穿孔骨片是鎧甲葉片,指出:“穿用骨片作鎧,據(jù)說是肅慎人(挹婁人)的習(xí)慣,魏晉之際曾把這類東西送到過中國?!?4)
李文信先生認(rèn)為穿孔骨片是骨質(zhì)甲葉,是魏晉時期東北民族肅慎人(挹婁人)制造。
通過以上兩則報道我們可以看到集賢縣永紅城址與依蘭縣倭肯哈達(dá)的洞穴遺址出土的穿孔骨器形狀相同,大小略有差異,兩遺址的年代應(yīng)為不同時期,而族屬應(yīng)為同一民族,即肅慎民族。但就穿孔骨片的用途,高愛霞未作闡述,李文信先生認(rèn)為是骨質(zhì)鎧甲葉片。穿孔骨片真的是骨質(zhì)鎧甲葉片嗎?穿孔骨片等骨器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
下面淺談一下自己對穿孔骨器用途的思考。
理由如下:
1.一個武士的鎧甲如果是由骨片做成,那么這個鎧甲要很多的骨片,而多個武士的鎧甲就需要有大量的穿孔骨片。而在眾多的考古發(fā)掘中所發(fā)現(xiàn)的穿孔骨片卻極少,這與武士鎧甲所需大量穿孔骨片的情況極其相反,表明穿孔骨片不是用于制作鎧甲之用,至少不是用于制作大量的武士鎧甲。
2.如果穿孔骨片是少數(shù)人的鎧甲之料,那也只能是將領(lǐng)的鎧甲。但從李文信先生的報道看,穿孔骨片都在人的腰股一帶。說明穿孔骨片連成一體后,多穿在人的腰股一帶,這與鎧甲的用法用途大不相同,鎧甲應(yīng)穿在人的上身,以保護人的前胸特別是心臟為主,絕不是在人的腰股一帶。
3.穿孔骨片是怎樣連接的?能否鱗次櫛比的連接?如不是鱗次櫛比的連接那又如何抵御的了亂箭的進(jìn)攻,這樣的鎧甲又能起到什么防身作用呢?
4.由上述思考,無論從穿孔骨片的數(shù)量上還是穿在人身的位置上或是穿孔骨片的連接上,我認(rèn)為穿孔骨片不是鎧甲葉片。穿孔骨片連成服飾后,是給極少數(shù)人穿的,而這個人應(yīng)該是有極為特殊地位。
穿孔牙齒只有一端有孔,很難向穿孔骨片那樣對應(yīng)孔相銜接,只能穿成串的形式,所以穿孔牙齒亦不應(yīng)該是鎧甲葉片。
本人見到穿孔骨片實物是高愛霞報道的那些骨片,而見到將穿孔骨片連成服飾實物是黑龍江省阿城博物館中展出的一件薩滿服(見后附照片)。高愛霞同志和李文信先生報道的穿孔骨片和黑龍江省阿城博物館中展出的一件薩滿服中穿孔骨片的形狀極其相似,由此聯(lián)想高愛霞同志和李文信先生報道的穿孔骨片其用途是否也是用作制作薩滿服的?薩滿是眾人中的極少數(shù)人且地位極其特殊,穿上骨片連成的服飾更具有神靈的吸引力。而具有釉質(zhì)的牙齒穿成一串系于腰間,經(jīng)擺臀扭腰會發(fā)出叮叮當(dāng)當(dāng)?shù)那宕嗦曇?,?yīng)是薩滿初期的腰鈴。
綜上所述,高愛霞同志和李文信先生所報道中的穿孔骨片,其用途不是鎧甲葉片,而是用于制作薩滿服的。
注釋:
(1)引自《北方文物》2007年第二期“集賢縣永紅城址一、二、三號灰坑清理簡報”,作者為集賢縣文物管理所高愛霞(段落有變動)。
(2)引自李文信:依蘭倭肯哈達(dá)的洞穴,1950年《考古學(xué)報》第七冊第62頁。
(3)引自李文信:依蘭倭肯哈達(dá)的洞穴,1950年《考古學(xué)報》第七冊第73頁。
(4)引自李文信:依蘭倭肯哈達(dá)的洞穴,1950年《考古學(xué)報》第七冊第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