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愛吃餃子。民諺有云:“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圍鍋轉”。合子也是一種餃子,平時是烙熟,而初三是煮熟。正月初五叫“破五”,也吃餃子。
中國人最講究、最看重的是大年除夕這頓餃子,這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飲食文化。全家人其樂融融,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餃子,以示來年財源茂盛、平安吉祥、幸福康健、人丁興旺。
餃子雖小個中天,文化內涵深著哩!
餃子源于我國有2600多年歷史,但餃子究竟源自何朝何代誰人之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既缺乏較為準確翔實的的史料記載,也缺少言之有理的科學闡釋。
比較常見的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張仲景說”,即餃子源自“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說的是東漢時期,南陽郡涅(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zhèn))的張仲景,潛心鉆研古代醫(yī)書,廣收有效方劑,著成《傷寒雜病論》,被歷代醫(yī)者奉為經典。他在長沙任太守時,理政三年不忘大堂行醫(yī),診病施藥。冬天時,白河兩岸鄉(xiāng)親不少人耳朵僵凍潰爛,張仲景心不能忍,辭官為民行醫(yī)。他讓弟子在南陽東關搭棚支鍋,把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一鍋同煮,煮熟后撈出切碎,用面搟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再煮,制成“祛寒嬌耳湯”。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服后周身血液上涌,兩耳發(fā)熱,寒氣頓消,凍耳很快治好。于是,1700多年來人們世代承傳,每年冬至包食“嬌耳”,紀念張仲景。
qFnnzKkVp1loyTD8ziHPyg== 一種是“李世民說”。唐太宗李世民喜食丸子,又怕油膩,令廚師在肉中加菜,結果炸、氽均不能成型。廚師靈機一動,用面搟皮包住水煮。唐太宗問“此為何物”,廚師答曰“用面皮包的丸子”,這樣做牢固,叫“牢丸”。唐太宗連聲稱好。從此“牢丸”成為重大節(jié)慶的標志性食品。
1972年,考古學家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的唐墓里,發(fā)現(xiàn)了隨葬的一只木碗里有十幾枚“形如偃月”的食品,經專家鑒定,確認為唐朝的“牢丸”,酷似今天的餃子??梢娫缭?1300多年的唐朝,餃子已傳到西域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
餃子的歷史沿革經歷了漫長的漸進過程。據(jù)記載,從“牢丸”到“嬌耳”,最后叫成“餃子”,是訛讀的緣故。餃子最盛在清朝,餃子館隨處可見。清道光九年,河北人邊福于創(chuàng)建一家餃子館,以后子承父業(yè),三個孫子再繼祖業(yè),其中三孫邊林創(chuàng)立了名揚中外的獨家風味餃子——“老邊餃子”。1929年,在哈爾濱創(chuàng)立的“老都一處”餃子館,以海參、干貝、蝦仁等海味為主要原料,倍受中外顧客歡迎。更有趣的是光緒年間天津三岔河口“白記餃子館”做的“鈴鐺餃”,鮮美可口,肉餡抱團,用筷子夾起來搖晃時通通作響,味道、工藝令人叫絕,現(xiàn)在又在天津食品街掛起老招牌。
餃子成為中國人春節(jié)的當家食品,這個習俗定型于漢代。經過戰(zhàn)國和秦朝末代的大動蕩,西漢初期推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社會生產得到恢復和發(fā)展,社會秩序穩(wěn)定,新年日期確立,正月初一吃餃子的習俗由此形成。從漢到南北朝,過年習俗愈演愈烈。明朝的《明宮史·史集》記載除夕吃餃子情景:“五更起……飲椒柏酒,吃水點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銀錢一二于內,得之者以卜一歲之吉?!?br/> 過年是中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以春季之始作為一年的開頭,迎接新年也就是迎接春天。出門在外的兒女們不管陽光明媚、薄寒輕暖,還是大雪抹平江河、堅冰封蓋山川,都要“奔年”回家吃團圓餃子?!翱v有珍肴萬席,不如餃子一墊(一種類似高梁的作物稈制成的圓墊子)?!薄耙灰惯B雙歲、五更分兩年”的除夕餃子,包著人們對來年幸福、平安、吉祥的祈望。
我國地域遼闊,吃除夕餃子的習俗不同。清初河北《肅寧縣志》載:“元旦子時盛饌同享,各食扁食,名角子,取更歲交子之義。”蘇杭一帶,除夕夜吃蛋餃和胖頭魚,但魚只吃中間留頭尾,蘊含金銀元寶和有頭有尾,一年到頭,家事盛旺。云南昆明地區(qū)除夕年飯吃大豆制成的餌塊,可炒、烤、煮成甜咸味,祈祝新的一年五谷豐登。黑龍江、吉林、遼寧除夕吃酸菜大肉餃,取意“酸寶(拴寶)”。河南一帶把餃子與粉皮共煮,叫“粉皮餃子”,取意“玉帶纏寶”。陜西一帶則將餃子和面條摻合煮,叫做“金絲穿元寶”。山東除夕夜必吃素餃子,意求新年素素凈凈、平平安安。南方省份年夜飯多食湯圓、炸年糕,意為團團圓圓年年高。少數(shù)民族除夕食品各具特色。蒙古族人稱春節(jié)為“白節(jié)”、正月為“白月”,除夕夜煮水餃、烤羊腿,圍火爐而食,向長輩敬獻“辭歲酒”。滿族人年飯豐盛而隆重,吃餃子、豆包,菜有血腸、酸菜氽白肉以及象征吉慶的魚葷菜等。湘西苗族年夜飯是甜酒和粽子,寓意生活甜蜜、五谷豐登。云南拉祜族除夕必做糯米耙耙,其中一對兒特別大,據(jù)說象征太陽和月亮,若干小的象征天空繁星,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風調雨順,果實累累。這些習俗盡管不同,但美好的寓意是共同的,都是為了新年添個好彩頭?!?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