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寶輝,張雅明,王秋菊
(河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從新聞學子調查看當前新聞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
——以河北大學新聞學專業(yè)兩屆本科畢業(yè)生為例
邵寶輝,張雅明,王秋菊①
(河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新聞教育改革與發(fā)展有必要廣開言路,博采眾議,新聞學子如何看待新聞教育無疑是研究解決此問題的一個重要視角。本文通過對2009屆與2010屆河北大學新聞專業(yè)畢業(yè)生的連續(xù)調查,從新聞學子學習與實習的切實感受出發(fā),反思當前新聞專業(yè)教育的成就和不足,同時也為新聞教育改革提供一份參考。
新聞教育;學生調查;學子訴求;改革對策
當前我國新聞教育繁榮與危機并存:一方面是新聞傳播類專業(yè)點跨越式、超常規(guī)、多元化發(fā)展的繁榮景象;另一方面卻是專業(yè)學子在傳媒市場“供大于求”、“供求脫節(jié)”的尷尬事實。出現(xiàn)如此反差,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界忽視日新月異的新聞實踐,也并未重視新聞學子的真實需求與渴望,而過多沿襲舊有的教學模式,依從傳統(tǒng)慣性在自我運轉。
新聞教育本來就誕生于新聞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面對不斷調整的媒介結構與不斷變化的社會要求,必須主動調整自身來應對挑戰(zhàn)。因此,新聞教育界有必要廣開言路,博采眾議,從而為本學科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全面可靠的智力支持。新聞專業(yè)畢業(yè)生對于所學專業(yè)有什么意見與看法,他們在實習、找工作中又有哪些感受,值得新聞教育者關注。
河北大學的新聞學專業(yè)始建于1981年,當時附設在中文系,1982年開始招生,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最早建立的新聞傳播學專業(yè)的高校之一。1995年發(fā)展成為新聞系,2000年正式成立新聞傳播學院。2007年新聞學專業(yè)被評為“教育部首批國家級特色專業(yè)”。30年來,已為社會培養(yǎng)本專科畢業(yè)生和碩士研究生數千人,畢業(yè)生遍及中央及地方各級各類媒體。學院目前的專業(yè)數量、辦學規(guī)模及教學質量均位居國內前列。作為省政府重點扶持發(fā)展的學科專業(yè),在河北省境內更是毫無疑義的新聞教育重鎮(zhèn)。
本文以河北大學新聞專業(yè)兩屆畢業(yè)生調查為例,無疑具備一定的典型意義。從小處而言,作為一份“解剖麻雀”式的個案研究,從新聞學子學習與實習的切實感受出發(fā),反思河北大學新聞專業(yè)教育的成就與不足;從大處而言,填補新聞學子調查方面的空白,為我國新聞教育改革與發(fā)展提供一份有價值的參考。
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以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為主。需要說明的是,目前國內新聞學院下設專業(yè)各有不同,本文限定新聞專業(yè)為新聞學專業(yè)和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yè),對河北大學新聞學專業(yè)與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yè)2009屆、2010屆畢業(yè)生連續(xù)追蹤調查,共計發(fā)放調查問卷460份,回收430份,其中有效問卷422份。訪談個案36人,其中新聞學專業(yè)20人,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yè)16人(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基本信息
對回收的有效問卷以社會科學統(tǒng)計包SPSS進行統(tǒng)計求得基本數據,參考深度訪談所得材料,二者互為印證思考,按不同關注內容分別論述如下。
河北大學新聞專業(yè)的課程設置大致為三七開,即新聞專業(yè)課程占三成,非新聞專業(yè)課程(含公共基礎課和學科基礎課)占七成。這是當下國內新聞院校的常規(guī)設置,也符合大學教育“厚基礎、寬口徑”的基本方向。
表2顯示過半學生認同目前的課程體系,認為“學院課程設置合理”的比例達到57.6%。對于“學院沒有重視新聞道德教育”的否定比例達到66.6%,反證學院在新聞道德教育方面效果比較突出,而這正是從事新聞工作的必要條件?!皩W院重視網絡新聞教育”的認同比例略高于否定比例,分別為44.8%和37.2%,而“學院網絡新聞課程沒有提供足夠的實踐技能訓練”認同比例達到65.6%,說明學院對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介關注力度仍不明顯,尤其在網絡新聞實踐技能培養(yǎng)方面存在欠缺。同時,“學院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很強”的否定比例高出半數,達到50.6%,也說明學院在新聞實踐能力培養(yǎng)方面確實存在改進空間。事實上,學生實踐能力欠缺的問題在國內各新聞院校中普遍存在。
在訪談中,多數學生認可課程設置,表示“課程本身并無弊病,關鍵在于如何開展教學”,“只要教師講得好,不管什么課程都會給學生很大幫助,關鍵看教師的水平”。因此,對于課程增減問題,學生表示可刪課程基本沒有,可以增加的倒是有一些。大致可以分作兩類:一類比較具體,如化上鏡妝(播音主持方向)、網絡新聞專題設計與制作、當代世界新聞與傳媒、社會學、傳播學等課程,尤其應該多開一些傳播學核心課程,本身也符合“新聞傳播學院”的定位,而目前僅開設有“傳播學概論”一門課程。另外一類比較概括,即實踐性強的課程,這又與問卷調查中實踐能力不足的結果互證。同樣,在問卷調查中有兩道開放性問題:“通過實習,你認為個人的最大不足在什么地方?”“你認為理想的新聞教育應該怎樣?”學生的回答表述方式雖然各異,但是相對比較集中。針對第一題的答案是“實踐能力不足”或“缺乏實踐經驗”,針對第二題的答案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或“學術與實踐并重”。這些都反映出學生對于提高自身動手能力的迫切希望,也對學院在實踐能力培養(yǎng)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表2 有關課程設置方面調查問題及結果
表3結果顯示學生對于專業(yè)教師的實踐經驗非??粗兀皩I(yè)教師實踐經驗比碩博學位重要”的支持比例高達77%;而對“專業(yè)教師學術水平比教學經驗重要”的支持與否定比例大致持平,分別為38.9%和39.3%,這可理解為學生希望專業(yè)教師既要有學術水平,又要有教學經驗。當然,這種要求也并不過分,學術水平很高的教師講課如果不如人意,其學術水平也就難以得到學生尊重,而一個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若不跟蹤學術與實踐前沿,教學內容陳舊老化,同樣不能得到學生認同。
在訪談中,學生對于學院教師的評價總體很好,但也存在不足之處。對優(yōu)秀教師的評價一般是:認真、負責、熱情、耐心,平易近人,尊重和關心學生,知識淵博,講課深入淺出,互動好。而“學術水平高,有實踐經驗,師德高尚”則是要求的理想境界。反之,對于教師不足的批評則集中在不負責任、不尊重學生、講課粗糙、照本宣科、缺乏實踐和針對性等方面。另有不少學生表達了“請更多教授擔當基礎課教學”的愿望。
表3 有關教師方面調查問題及結果
表4結果表明大多數學生對學到的知識頗有自信,對“所學知識能夠勝任新聞工作”的支持率高達79.1%。不過,學生對“理論知識對于新聞實踐缺乏指導性”認同比率達到52.4%,同時“新聞實踐沒有按照新聞規(guī)律辦事”的認同比率也達到54.9%??此泼艿幕卮鹌鋵嵰策M一步驗證了所謂“新聞理論與新聞實踐脫節(jié)”存在可商榷之處,即一方面確實存在新聞理論老化,落后于新聞實踐之處,另一方面也存在新聞實踐脫離正確的新聞理論之處。就目前而言,新聞理論研究推陳出新,新聞學術交流日趨國際化,相關教材更新?lián)Q代也比較及時。即便教材不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往往增加新近的學術成果以及最新的新聞案例,雖然不至于始終領跑新聞實踐,但是至少還能夠起到定星指向的功能。新聞理論是抽象的理想模式,在實踐的現(xiàn)實模式中往往碰壁,這是實踐的尷尬,而非理論的困境。當然,在此情形下,教師絕不能放松自我要求,而應更加自覺調整自身的知識結構,追蹤學術與實踐前沿,提高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表4 有關教學內容與新聞實踐方面調查問題及結果
表5結果顯示,新聞專業(yè)學生在知識廣博與專精方面有較強的共識?!皩W生應廣泛選修其他專業(yè)知識”認同比率高達74.1%,“學生應專門輔修某一專業(yè)知識”認同比率也達到63.8%,應該說這符合新聞從業(yè)者的“雜家”定位以及向“專家”方向發(fā)展的趨勢。對于“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多多益善”的認同比率雖然達到68.7%,但筆者在訪談中發(fā)現(xiàn),多數學生對此有著清醒認識,即課外活動是鍛煉交際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好機會,但也要依據個人的時間和精力而定,不能因為參與過多而荒疏學業(yè)。表5中“學生課堂學習非常重要”題項86.3%的認同率也證明學生對于學業(yè)的重視程度。然而,對“目前大多數學生學習不夠努力”的認同率竟然高達74.4%,反映出學生認知和行為的矛盾,即一方面認為學習非常重要,一方面卻不夠努力,這可以理解為學生的自謙或者自我要求過高,但事實上高校也普遍存在大學生懶散現(xiàn)象。改變此種現(xiàn)象需要學生的自我約束,也需要學院、教師的合理引導與有效管理。
表5 有關學生方面調查問題及結果
調查結果顯示出學生實習單位分散在報社、電視臺、電臺或網站,基本上都是對口實習;而累計實習時間則多數在3個月以內,比率如圖1所示。)
圖1 學生累計實習時間統(tǒng)計圖
表6 有關實習方面調查問題及結果
表6結果表明,學生非常重視媒體實習。“畢業(yè)論文寫作比媒體實習重要”的認同比率僅為21.8%,而否定比率卻達到60.9%,反證學生認為媒體實習重要,并且比畢業(yè)論文寫作還要重要。這當然能印證學生對于通過實習提高實踐能力的迫切愿望,但是“媒體實習往往流于形式”認同比率高達62.1%,否定比率僅為26.7%,說明實習的效果很難得到保證。因為實習與論文寫作在時間上重合,如此一來,畢業(yè)論文的寫作時間與寫作質量同樣得不到保證,而這當然有違學院重視畢業(yè)論文提高論文質量的初衷。
如何保證實習效果避免流于形式?在訪談中不少學生提出:“由學院統(tǒng)一安排實習,進行嚴格成績考核。”但“嚴格成績考核”容易,“由學院統(tǒng)一安排實習”卻存在困難,原因是學生人數眾多,媒體安排實習生又非常有限。因此,一方面學院自然會盡力爭取安排學生到聯(lián)合辦學媒體實習,另一方面也希望學生能夠自己尋求實習機會。也有些學生提出:“將專業(yè)課適當提前,安排在大三下半學期集中實習?!比绱思瓤杀荛_與畢業(yè)論文寫作時間沖突,安心實習,也可提前接觸和了解媒體工作情形,及早發(fā)現(xiàn)自身不足,增加此后學習的針對性,同樣實習在前,也有利于畢業(yè)論文的寫作,這樣一來考慮問題會相對全面和深刻。目前,國內新聞院校安排學生在大三集中實習的較為罕見,缺乏成功的案例一時恐難推廣,而且面臨課程體系的大幅調整,實際困難也不少。何去何從確實還需要慎重考量。
表7結果顯示學生專業(yè)滿意度較高,對“所選專業(yè)適合自己”的認同比例高達82.2%,否定比例僅為7.8%。訪談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所選專業(yè)有著飽滿的熱情和濃厚的興趣,這也從側面表明學院的教育成績值得肯定。應該說,有個別學生對所學專業(yè)不感興趣是可以接受的,畢竟當初在填報高考志愿時會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但是既成定局,在現(xiàn)有管理體制下很難改變,只能勸誡有此種傾向的學生在學習新聞專業(yè)的同時,不要為專業(yè)所限,盡其所能求得彌補與改善。事實上,高校管理體制也在逐漸改變,給一些學生的更改專業(yè)提供了可能的機會。當然,認同新聞專業(yè)的學生也不應為專業(yè)所限,必須盡力擴展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表7 有關就業(yè)方面調查問題及結果
表7結果表明學生對當前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難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難原因在于擴大招生,這已是社會共識。除去“高校普遍增設新聞專業(yè)與擴大招生時就業(yè)難的主要原因”認同比率為71.1%之外,尚有16.3%的學生加以否定,顯示出難能可貴的獨立精神和自省意識。在訪談中發(fā)現(xiàn),就業(yè)難還包括現(xiàn)有媒體規(guī)模與用工接近飽和、學生自身就業(yè)觀念沒有轉變(比如非對口工作不去)以及個人素質不能達到用人單位要求等原因。
圖2顯示多數學生偏重于新聞媒體,即報社、電視臺、電臺、網站等對口單位,比例達到66.1%,選擇“其他”的比率也達到23.9%,表明學生就業(yè)觀念也在逐漸改變,開始接受那些所謂半對口或不對口單位。當然,其中必然包括那些所選專業(yè)不適合自己的學生。期待薪酬顯示多數學生希望在1 000元—3 000元,比率達到70.9%,這符合當前社會整體工資水平現(xiàn)狀,表明學生對自身初出茅廬的價值有比較理性的定位(見圖3)。對于小比例的極端高低薪酬期待者,應該給予正確評估自己的忠告,切勿自卑氣餒,也不要自大張狂。
圖2 學生就業(yè)意向統(tǒng)計圖
圖3 學生期待薪酬統(tǒng)計圖
2009年問卷調查與2010年問卷調查在多數題項上結果大致相似,惟在以下4個題項上數據較有出入。表8結果顯示,在“所選專業(yè)適合自己”認同方面,2010年比2009年高出10.1個百分點,表明學生有更高的自我認同,對專業(yè)更加自信。在“學院設置課程合理”和“學生課堂學習非常重要”認同方面,2010年比2009年分別高出14.7個百分點和2.9個百分點(如果僅僅考慮‘非常贊同’的比率,則高出10.9個百分點),表明學院在課程設置方面更趨合理,教師課堂教學水平進一步提高,學生滿意度也在增加。
而“專業(yè)教師學術水平比教學經驗重要”的判斷,2010年調查結果認同比率明顯增大,比2009年高出6.7個百分點,否定比率則減少8.5個百分點(見表8)。表明學生對于專業(yè)教師的學術水平有了更高的期待。當然,兩個年份中皆沒有壓倒多數的比率支持專業(yè)教師“學術水平比教學經驗重要”或“教學經驗比學術水平重要”的觀點。事實上,專業(yè)教師必須二者兼顧,既要積累教學經驗,又要追蹤學術前沿?;蛘咭部梢哉f,二者是動態(tài)的平衡過程,當教師教學經驗日漸豐富,學術水平就會成為相應的短板,而教師學術水平較高,教學投入不夠時,教學經驗的欠缺就會顯現(xiàn)出來。
在某種程度上,新聞學子的意見可能有偏頗或急功近利之嫌,但是其真實的感受及迫切的愿望無疑為新聞學界提供一個不可替代的反思維度,也為新聞教育發(fā)展注入一股切實而新鮮的改革力量。
概括而言,新聞教育要加強師資的培養(yǎng)與管理,堅持“與媒體聯(lián)合辦學”和“走出去,請進來”策略,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習基地,也把教師尤其是專業(yè)教師不斷派到媒體一線學習或調研,同時請媒體優(yōu)秀人才不斷到學校做兼職教師或作講座,營造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氛圍;將課程設置納入動態(tài)管理模式之下,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教師開設更多相關課程供學生選修,并根據實際需要隨時調整;募集更多資金,充實與更新實驗設備及相關器材。
教師則堅持探討教學方法,積累教學經驗,并保持與學術前沿、實踐前沿的密切接觸,關心與尊重學生,多溝通多引導,認識到他們年齡雖已是成人,但心理并未成熟。須知教書育人是為師之本,責任極重,單純完成教學工作不是任務的終結。
學生則應認識到學習仍然是大學生活的主要任務,認真對待每一門課程,不要滿足于應付考試,不要局限于自身專業(yè),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勤動手,多實踐,拓寬視野,多方提高自己。對于就業(yè),要多手準備,明白大學學習目的不應止于找到一份工作。
新聞學是一門年輕的應用性較強的人文學科。我國新聞學教育自1918年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創(chuàng)始至今不足百年。如何使畢業(yè)生在新聞人才市場中具有專業(yè)競爭力,使得新聞教育保持良性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并再創(chuàng)輝煌,是新聞教育者必須面對也必須應對的挑戰(zhàn)。
表8 2009年與2010年畢業(yè)生存在差異題目比較
[1] 李建新.中國新聞教育史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2] 鐘 新,周樹華.傳媒鏡鑒[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3] 童 兵主編.中國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fā)展報告——1978-2008新聞學與傳播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 邵寶輝.新形勢下新聞教育的幾點思考[J].新聞愛好者(理論版),2009(2):17-18.
G642.4
A
1008-6471(2011)04-0072-04
2011-09-17
邵寶輝(1973-),男,河北定州人,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新聞史論及現(xiàn)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