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
最近,故宮博物院陷入了輿論批評的旋渦。其剛修繕好的建福宮被作為頂級富豪宴客、享樂的會所收取高昂會費的傳聞,使故宮這一國家級博物院的“名聲”備受污損。先是館方辟謠,說絕無此事??僧斦埣?、入會協(xié)議書及4月份開門攬客的照片曝出來后,管理方又猶抱琵琶,將責任推給“臨時工”,說是下屬的文化公司所為。
公眾詬病故宮管理方此類行為,乃是因為自從馮玉祥將遜帝溥儀趕出宮后,紫禁城就成為全體國民擁有的公共文化遺產,不再是某一家某一姓的私產,任何人不能私自處置。就算把建福宮辦成頂級富豪的會所真是故宮博物院下屬公司所為,那么,作為一家用公款維持運轉的公益性文化管理機構,把文化遺產交給自己所屬的企業(yè)經營,仍脫不了公器私用的嫌疑。
撇開故宮“公器私用”的嫌疑不談,其將“建福宮”這一當年皇帝皇后的活動場所作為“賣點”來招攬有錢人的做法,從商業(yè)營銷角度來講不能不說是成功的。
當下中國不缺有錢人,而富豪中為消費一擲千金的大有人在。君不見巴黎“老佛爺”商場里,黃皮膚、黑頭發(fā)的大陸游客已成消費主體,采購各類奢侈品就如去菜市場買白菜蘿卜一樣隨便。這種炫耀性消費,說到底滿足的是一種心理欲望,一種多數(shù)人沒有而我有的“特權感”。那么,古往今來,最大的特權是什么,我以為非“皇權”莫屬。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帝制覆亡已一個世紀,但是國人的“皇帝夢”并沒有隨之灰飛煙滅,反而時不時換個馬甲出現(xiàn)。改革開放以后,國人的財富日益增多,“皇帝夢”因金錢而發(fā)酵,“帝王享受”便成為商家營銷的重要噱頭。賣樓盤的,喜歡用“御”“帝”“王”等字為其取名;北京一些飯館,喜歡打“宮廷菜”的幌子;就連一些窮鄉(xiāng)僻壤出產的水果,也非得在包裝上標明曾做過“貢品”。
實際上,哪些商品和皇帝真有關系,恐怕只有歷史學家才會去較真,多數(shù)消費者懶得去辨別其中的真假,或者甘愿相信商家“美麗的謊言”,從而獲得一絲“帝王般的感受”。其實,人同此心,不獨中國人,連老外也不拒絕甚至喜歡“帝王般的感受”,對帝王家的衣食住行有著較大的興趣,否則就難以解釋英國威廉王子的婚禮何以成為“世紀婚禮”。貴族的爵號常使英國、西班牙一些尋常政客羨慕,更不用說王族之尊嚴與榮耀了。
以建福宮為例,若論其建筑的豪華程度、里面日常用品的舒適度以及服務人員的水準,在中國未必是最好的,各類頂級服務,富豪們已經習以為常了。但是,因為它曾是皇帝宴客、休憩的宮殿,便具有了無可替代性,超五星級的會所再豪華再精細又如何?只有在皇帝住過的地方,做起“皇帝夢”來才更為逼真,那種“帝王般的感受”才來得更加實在。
叫賣“皇帝夢”本是商家的權利,旁人不應置喙。在明清帝制猶存時,某個皇帝若心血來潮,昭告天下富豪,出多少錢可以獲準進紫禁城與皇帝共餐,除了幾個言官可能上書說此舉有失體統(tǒng)外,其他人也說不出什么來。但那時只有紫禁城的主人——皇帝才有資格這樣做。替皇帝管理紫禁城的物業(yè)人員——大小太監(jiān),如這樣做就是有干律令,弄不好要掉腦袋。
今天的故宮屬于國有財產,理論上歸國民共同所有。有人開玩笑說:別把這事兒想得太嚴重,故宮博物院不過是一物業(yè)管理公司。可是,當一個物業(yè)管理公司侵害業(yè)主利益,比如將業(yè)主共有的某樓建成豪華會所,并只對本小區(qū)甚至外小區(qū)少數(shù)有錢人開放,這是一種什么行為?國有的文化遺產,理應向全體國民開放。你可以賣票,但應一視同仁,且賣票收入和經費使用應該公開透明,而不能辟出某一宮殿辦成少數(shù)富翁的私人會所。試想法國的盧浮宮也這樣做,后果如何?
在今日中國,之所以會發(fā)生建福宮被當做富豪會所的丑聞,其原因值得深究。概言之,則是公共事務管理不透明,對公共權力未能有效制約和監(jiān)督所致。這個根本問題不解決,還會有其他的“建福宮”被物業(yè)管理人員背著業(yè)主偷偷出租或出賣。
(選自《人物》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