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蘇楓
作為新教育實驗的發(fā)起人,朱永新認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讓人成為他(她)自己,一個完整的自己。然而目前的教育過于功利,老師和家長的眼睛只盯著分數和好工作,培養(yǎng)出來的只是單向度的人,人本身應該具有的素質——對自然的熱愛、對社會的關切被大大忽視了
“應試教育為人生的某一時刻服務,關心的是你走得快不快;素質教育為終生服務,關心的是你走得遠不遠?!?/p>
新教育實驗是素質教育的一種嘗試與探索。十年前,朱永新向世界大聲宣讀了“我的教育理想”:理想的學校,理想的校長,理想的教師、理想的學生……由此,他發(fā)起了以理想主義為源動力的新教育實驗。
“讓老師享受教育帶來的尊嚴,讓孩子在教育中成長”——十年來,“新教育”已經開出理想之花,培養(yǎng)了幾萬名教師,一百多萬孩子從中受益。
朱永新認為,在任何狀況下、任何制度下,教育都是有空間的,都是可以探索的,只不過我們沒有找到真正的空間在什么地方,沒有找到有效的行動方式。教育的智慧,在于能否在制度中間尋找生存與發(fā)展的空間。
“我們可以改變世界”——這句話,朱永新過去經常講;未來,他還會繼續(xù)講。
《小康》:您認為中國教育存在的最嚴重的問題是什么?
朱永新:整個中國教育就是兩個大問題:公平和質量。
從公平的角度來說,從80年代開始,中國走的是效率優(yōu)先的道路,政府在整體資源配置上傾向于名校和東部地區(qū),導致了“名校越來越強,弱校越來越弱”的局面。在一個城市內是這樣,在整個國家也是這樣。造成了整個中國“教育不公平”的局面。
因為這個局面,必然產生“擇校熱”、“入園難”等現象。
要解決教育公平的問題,政府應下猛藥,有意識地配置資源,加大對教育薄弱地區(qū)、薄弱學校的支持。教育不公平的形成是一個歷史過程,現在很多地方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試圖解決,但問題不是一日形成的,解決起來也需要一個過程。
《小康》:解決這個問題有什么好辦法?
朱永新:我在蘇州做副市長的時候,曾經做過一個試驗:讓蘇州一中的校長、老師全面進駐城西的一所比較弱的學校(三元中學),給這所中學帶來新的文化與教育理念,效果很好。
這個例子說明,優(yōu)質教育集團的建設是改造薄弱學校的重點。
當優(yōu)質教育集團不能完全建成的時候,要有意識地給弱校帶入當地骨干教師、校長。日本、韓國的經驗是:校長在五年之內必須流動。好學校的關鍵是好校長。
總之,教育不公是因為政府資源配置不公造成的。解鈴還須系鈴人,當前的當務之急是政府進行資源的二次配置、重新配置、強制配置,舍此沒有其他辦法。
政府雖然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是一直沒有真正的硬招、實招。
《小康》:您這樣的觀點,是否會被認為過于重視公平,而犧牲了效率?
朱永新:為了推進公平,有時候要犧牲一點效率。
政府關于教育的一個大問題是:政府破壞了市場。
政府的職責是盡可能實現公辦學校的均等、優(yōu)質。民眾對教育更高層次、更個性化的需求,如專業(yè)的籃球學校、外語學校,應該交給市場來滿足,而不是政府來包打天下。
選擇是必然的。政府要尊重民眾的選擇性需求,而不是簡單地禁止擇校。
中國目前的教育格局是:該負責的沒負責,該放開的沒放開。
解決目前的問題,政府與市場并不矛盾。政府主抓公平,管好公立教育;市場主導效率,就能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格局。
《小康》:您認為中國高等教育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
朱永新:一是大學校長沒有自主權。校長對上負責,是教育部任命的,教育部也一直派自己的司長去做大學校長。當中國校長可以對教育部說“不”,教師可以對校長說“不”的時候,大學就有希望了。
二是行政權力籠罩學術權力,行政資源控制學術資源。知識分子沒心思做學問,一心想當官,因為當官就有一切。
現在應該讓行政人員“去學術化”,在任期間就要為學校做好服務,不要去評職稱、拿課題。行政人員應該走職員化的道路,走職員系統,不要讓他們通過評職稱漲工資。
《小康》:這么多年以來,對教育改革的呼聲一直很高,但為什么遲遲不見效果?
朱永新:中國的各種問題,說到底誰都明白,就是體制、機制的問題。政府不放權是因為沒有人愿意拿自己的利益開刀。改革必然伴隨利益格局的調整。所以,法制層面的改革就非常重要。我一直呼吁修訂過于陳舊的《高等教育法》;另外,要制訂相應的章程,給校長自主權。
《小康》:您怎么看南方科技大學的教育改革和朱清時校長?
朱永新:中國只有一所大學——“教育部大學”。世界上沒有別的國家有這個規(guī)矩,統一由教育部給學生發(fā)統一文憑。
南科大本來是個很好的苗子,完全可以走向市場。
朱清時是一位教育家,在這么大的年紀依然有激情、有責任心。在這個本來可以安度晚年的年歲依然胸懷理想,決心做一番事業(yè)。另外,他有充分的大學管理經驗,在中國科技大學一直堅持不擴招,把中國科技大做得很好。所以,我呼吁為朱校長松綁,為他加油,不要給他制造太多障礙,要給他空間。
政府在這里需要做的是:一是為學校做好預算,不要讓朱校長自己疲于奔命去“找錢”;二是把握學校的重大發(fā)展方向;學校只需要對外對法律負責、對內對學校章程負責即可。
南科大未來有兩個使命:一是培養(yǎng)一批一流學科、大師和頂尖學生;二是配合深圳市的發(fā)展戰(zhàn)略,產生創(chuàng)新型科研成果。
《小康》:您認為教育的最大目的是什么?
朱永新: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讓人過一種幸福完整的生活?,F在,社會上常常說,今天的痛苦是為了明天的幸福。而事實上,今天幸福,未來可能更幸福;今天痛苦,將來可能有陰影。強調“完整”,是因為教育要實現個體的身心統一,讓一個人成為他自己。如果僅僅強調“幸福”,很容易讓大家過分重視感官享受。人的完整性首先是建立在善的基礎上的。
對社會而言,教育要培養(yǎng)具有美好人性、人格,具有崇高精神的人,進而建設美好的社會。
現在的家長對于教育的態(tài)度過于功利,眼睛只盯著分數和好工作,培養(yǎng)出的就是單向度的人。而社會是多元的,需要具有不同能力、不同個性的人。人本身應該具有的素質——對自然的熱愛、對社會的關切被大大忽視了。
目前的中國教育只成就了極少數人,絕大多數人在“陪太子讀書”,幫助那極少數人去考上北大、清華,幫助他們去成為精英,幫助他們去實現單一的夢想。
讓人成為他(她)自己,一個完整的自己,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