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凌云
(1.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1;2.成都體育學院體育史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41)
《東方雜志》對近代體育的傳播
邱凌云1,2
(1.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1;2.成都體育學院體育史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41)
晚清以來,西方近代體育伴隨著各種思潮和文化形態(tài)蜂擁而至,報刊雜志等大眾傳播媒體在期間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通過對近代以來中國最有影響力的雜志之一的《東方雜志》刊載的體育報道、譯介和評論等進行梳理,認為《東方雜志》對近代體育在中國的傳播做出過巨大的努力和貢獻。
《東方雜志》;近代體育思想;傳播
晚清以來,西方的各種思潮和文化不斷地向中國傳播并滲透到本土的思想觀念、制度和日常生活等各個層面,從而并啟了中國的現(xiàn)代化歷程。期間作為傳播媒體的期刊對這些思潮和文化的傳播與推動產(chǎn)生了巨大的作用。民國時期刊齡最長、知名度比較高的綜合性雜志,《東方雜志》就曾大量報道過晚清和民國時期國內(nèi)重大體育活動開展情況,登載過諸多關(guān)于近代體育活動的評論以及對西方體育的譯介等方面的文章。這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近代體育在國內(nèi)的傳播力度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國內(nèi)學者對近代體育的研究與關(guān)注,從而推進了近代體育在國內(nèi)的傳播。
商務(wù)印書館主辦發(fā)行的《東方雜志》創(chuàng)刊于 1904年,終刊 于 1948年 12月,刊齡長達 45年,先后在上海、長沙、香港、重慶、上海等地出版,累計達 44卷共819期 (號),是近代期刊史上影響最大、刊齡最長的綜合性雜志。該刊初期是一種文摘類性質(zhì)的刊物,雜集各家報刊時事新聞、各類消息,力求全面、客觀、準確地反映國內(nèi)外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軍事等諸方面的最新信息;后經(jīng)幾次大的調(diào)整和改革,逐步成為以時事政治為主的社科類綜合性刊物。蔣維喬、徐珂、孟森、杜亞泉 (陳仲逸)、錢智修、胡愈之等著名學人出任過其主編。他們大多數(shù)是學者和專家,使該刊先后刊出不少富有學術(shù)價值、史料價值和介紹國外名著與思潮的文章和著作,如《辛亥革命史》、《戊戌政變記》、《馬克思主義與唯物史觀》、《社會主義神髓》等,具體到“體育”,最著名的有《中國體育之前途》(王世杰)等,充分體現(xiàn)了新聞傳媒和當時的知識分子階層對于時局的感知、理解、判斷與選擇。在 20世紀上半葉,《東方雜志》以其高度的嚴肅性、學術(shù)性、豐富的內(nèi)容和精美的印刷廣受社會各界推崇,發(fā)行量最高時達 6萬份,在讀者中享有極高的聲望。
《東方雜志》發(fā)行的 45年間,時值中國處于巨大變革時期,歷經(jīng)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等重大事件,在各個重大歷史時期,其緊跟時代脈搏,在一定程度上忠實地記錄了我國社會近現(xiàn)代的歷史軌跡,被稱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資料庫”、“雜志界的重鎮(zhèn)”、“雜志的雜志”。它無所不包的內(nèi)容 (中國大事記下有時還附有原始函電和文牘),并有許多照片 (有些現(xiàn)已很難覓得),因而集中了近現(xiàn)代史的大量資料,也是近現(xiàn)代史的見證,唯此之故,大陸和臺灣先后把《東方雜志》全套復(fù)印出版,成為研究近現(xiàn)代史的學者們極具價值的參考書。[1]
中國軍國民主義體育思潮的發(fā)生,與晚清時期特定的歷史社會背景與挽救民族危亡的時代主題有著密切淵源。最初這種思想僅限于知識分子尤其是留學生中傳播,但隨后很快擴散影響著社會人心,進而為政府改革所采納,成為其時影響中國體育發(fā)展的重要思潮。在此過程之中,自然離不開各類傳播媒體的鼓吹和宣傳。為了紓救國難,近代知識分子一方面積極發(fā)掘傳統(tǒng)的中國尚武精神,另一方面在報刊雜志等大眾媒體上對西方和日本的尚武精神進行積極地引介和宣揚,鼓動民眾積極鍛煉身體投入到挽救國家危亡的行動中去。可以說,軍國民主義體育思潮是在尚武思潮的基礎(chǔ)上,在軍國民主義的指引下,在政府的行政力量和輿論的推動下而逐漸形成的有關(guān)體育發(fā)展的社會思潮。
《東方雜志》在推動和傳播軍國民主義體育思想方面既有著力的推動與傳播,但也不乏理性的審視與批評。
早期的《東方雜志》在軍國民體育思想傳播方面可以說是不遺余力,例如在該刊第 1卷第 12期發(fā)表了名為《哀同胞之將亡》的文章,提出國事的衰弱是因為“無尚武之精神”;第 2卷第 5號發(fā)表名為《論尚武主義》的文章,提出“所謂尚武之形式者何也?習洋操也?!蓖痪淼?9號刊發(fā)的《普通學校宜兼課兵學說》,呼應(yīng)清廷學部學制之頒行,力倡在學校教育中開設(shè)兵操。這些文章對當時中國缺乏尚武精神以至國勢衰弱進行批評,并提出了學習西方體育 (習兵操)的具體措施。這些文章的刊載,十分清楚地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對當時體育的認知程度,表明在國勢衰弱之時,他們大都將體育 (體操)與國家民族存亡盛衰相聯(lián)系,通過他們的呼吁和努力,最終也使得軍國民主義的呼聲在甲午戰(zhàn)爭前后的尚武思潮基礎(chǔ)上逐漸形成一定聲勢。
在開掘傳統(tǒng)中國文化中的尚武精神,維護民族自尊的同時,知識分子積極向列強學習富國強兵之道。梁啟超在《新民說》中專章“論尚武”,鼓吹“斯巴達之教育”?!稏|方雜志》第 8卷第 10期上刊載了蔡元培的《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指出“希臘人之教育為體操與美術(shù),既軍國民體育與美育也”;在第 12卷第 6號、7號上發(fā)表了日本海軍中佐水野廣德原著、章錫琛翻譯的《日本之軍國主義》。該文探討了富國與強兵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提倡軍國民教育。《日本之軍國主義》一文翻譯介紹,不僅使國人深化了對軍國民教育的認識,而且使國人自覺地重視學校當中軍國民體育的教育,對于喚起國民國防意識具有重要作用。
《東方雜志》第 13卷第 6號刊載了胡學愚譯文《論學校軍事教育》向國內(nèi)介紹美國和德國學校開展軍事教育的情況。其中第 1部分介紹“美國圣母忒學校之軍事教育”,第 2部分介紹“德國學校之軍事教育”。前者以點切入,后者從面上分析闡釋。胡學愚譯介《論學校軍事教育》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借鑒美國圣母忒學校和德國學校之軍事教育,以培養(yǎng)學生的軍事技能,重視體育教育,增強國家觀念和服務(wù)觀念,使其具備“軍國民”的基本素質(zhì),以增強國防能力,抗擊外來侵略。
值得注意的是,《東方雜志》第 12卷第 10號刊載了由日本記者石川四郎撰寫、許家慶翻譯的《軍國主義之將來》一文。文章以德國為個案,側(cè)重分析了軍國主義的負面影響,對德國軍國主義進行了猛烈批判,同時對其未來走向做出了預(yù)測。作者對于日本鼓吹軍國主義也表示十分不滿。該文譯介于“軍國民教育”方興未艾之時,顯然與中國時論的主流不符?!稏|方雜志》能夠登載,足見該刊理性的一面,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它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和理念,讓國人對于軍事體育的迷戀有所警醒,為國人體育觀念的變化,對國人從早期對日、德兵操體育的膜拜與追捧向美國的體育發(fā)生轉(zhuǎn)變,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清末民初,雜志作為大眾傳播載體最為重要的內(nèi)容就是為人們傳遞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信息,自然而然也就成為體育的重要推廣者。但它相對于政治、經(jīng)濟等其他層面,體育并非近代雜志的主要關(guān)注層面,而且在不同的階段對體育理念的宣傳也有不同。隨著自然體育思想的傳播、新文化運動的深入和德國一戰(zhàn)的失敗,軍國民體育思潮開始衰落,20世紀 20年代初趨于沉寂,大眾媒體開始更多地將視線投射到學校體育方面。為適應(yīng)教育的需要,在此期間,《東方雜志》編譯和刊載了諸多與學校體育相關(guān)的報道和信息。
《東方雜志》有關(guān)學校體育方面的信息首先體現(xiàn)在對國外學校體育的譯介上,如 1905年第 3卷 6號對日本體育師范速成科情況的介紹,1906年第 5卷第 7號對比利時的教育情形所做的譯介,都為國內(nèi)民眾知曉國外學校體育狀況提供了一扇窗口。由于清末民初,體育、軍事、教育三者互相糾纏無法厘清,國內(nèi)學校體育活動的信息則多見于教育、各省教育匯志以及軍事等內(nèi)容中。在軍事內(nèi)容中,涉及到的體育信息主要為兵式體操的普及與訓練情況,在教育和各省教育匯志中,主要報道各地興學辦學的情況,以及體育??茖W堂及各地體育協(xié)會的成立等信息。通過對辦學科目的檢視,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體操已經(jīng)成為其時新式學堂的主要課程,這與當時清廷學部的課程設(shè)置和體育課教學實踐相一致?!稏|方雜志》因而成為當時學校體育諸種信息的反饋地。1907年第 3卷第 1號的《東方雜志》的“各省教育匯志”刊登信息如下:“汴省提學孔學使者祥霖,近為造就學堂體操教員起見,特設(shè)一體育??茖W堂,課程分為修身、國文、算學、教育、生理、心理、衛(wèi)生、音樂、唱歌、兵學、體育學、圖畫、社會學、瑞典式體操、普通體操、兵式體操、兵式教練游戲體操射擊等門”;該雜志同期還刊有“嘉興商會附設(shè)士商體育會”、“湖州沈紳譜琴等議設(shè)尚武公會”,其課程分“戰(zhàn)術(shù)歷史、行軍地理、測量諸科。由中學體操教員翁君慕超擔任教務(wù)”以及體育會所的創(chuàng)立等時新動態(tài)信息。這樣的信息不斷見諸報端。另一期的《東方雜志》在“各省教育匯志”中亦登有如下信息,“旅滬紳商虞君洽卿等發(fā)起設(shè)一中國體操學校,專教各種體操兼及教育倫理生理醫(yī)學兵學測算圖畫音樂各科……即以華商體操會為校所。”這些信息從一個側(cè)面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上海乃至全國辦學興學及開展體育的情況。
《東方雜志》除刊載體育學校的開辦以及招生信息外,學校體育章程亦是其關(guān)注的對象。如 1904年第3卷第 11號刊發(fā)的《江蘇私塾改良會章程》、1905年第 4卷第 2號刊發(fā)的《湖北幼稚園開辦章程》等。對于體育評論性的文章,《東方雜志》亦同樣刊發(fā)或轉(zhuǎn)載不誤。
鴉片戰(zhàn)爭之后,西方的近代體育伴著傳教士、洋商、外交官和軍人蜂擁而來,“體育,首先是作為西人的休閑娛樂方式出現(xiàn)在國人面前的……”在國人新奇而陌生的眼神中,西方人的體育活動作為他們的生活方式在通商口岸、租界商埠中逐步呈現(xiàn)??上?作為一種生活內(nèi)容東傳的西方體育,并沒有對當時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產(chǎn)生多少影響。此時的西方體育只是作為租界娛樂生活的組成部分出現(xiàn)于報端,國人并沒有真正地參與。隨著體育漸漸褪去當初的革命激情,真正進入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其自身的獨立性也凸顯出來,為此,《東方雜志》還開設(shè)了體育欄目,主要介紹當時最為熱門的體育思潮,發(fā)表或轉(zhuǎn)載了一些篇幅較長的評論性、引導(dǎo)性文章,民眾從中能進一步了解當時報刊對于“體育”的關(guān)注重心,加深對體育的解讀;通過對體育活動的引介和評述,引導(dǎo)國人參與體育活動,并對體育活動有理性的認識,使國人更加自覺地從事體育活動,民眾體育生活化的趨勢初見端倪。
早期的《東方雜志》著重對西方國家體育的發(fā)展情況進行介紹,其中有關(guān)英國體育以及美國大學生體育運動開展情況的介紹,可謂詳盡。報道如下:“英人極尚運動,自王公紳士,以迄學生及勞動者,皆喜為之。雖國會議員,亦有運動總會。凡親之于子、師之于弟,莫不自幼時以種種游戲教。各學堂中無不設(shè)操場者。延聘教員,必先詢其能否運動。近日日報、星期報、月報,關(guān)于運動游戲之事,必詳為記載。提倡鼓勵,不遺余力。且專論體育之報紙雜志,亦復(fù)日趨增多。若售賣運動器械之店,則無處無之。以故國民大率身軀強壯,夭喪絕少云?!?/p>
之后,《東方雜志》對體育報道的側(cè)重點有所改變:其一,開始關(guān)注養(yǎng)生與身體鍛煉,主要推薦各種體育鍛煉方法和體育鍛煉內(nèi)容,普及體育與衛(wèi)生知識、介紹體育項目,開拓民眾的體育視野。諸如“心身修養(yǎng)之日本岡田氏靜坐法”(第 9卷第 7號第 1頁)、“近視眼調(diào)護法》”(第 9卷第 8號第 8頁)、“衛(wèi)生之研究”(第 10卷第 7號第 12頁)、“身心合一篇 ”(第 10卷第9號第 8頁 )、“笑之研究 ”(第 13卷第 10、11、12號第1頁)、“人生健康之研究 ”(第 14卷第 5號第 206頁)、“跳舞之意義及其種類”(第 14卷第 8號第 95頁);“藉佛博士之生命論”(第 10卷第 3號第 13頁)、“女子救弱法”第 8卷第 12號第 2頁)、“力之調(diào)節(jié)”(13卷第 6號第 1頁)、“童子與成人之身體”(13卷第 7號第14頁)、“靜的文明與動的文明”(第 13卷第 10號第 1頁)、“簡易運動法之六段錦”第 14卷第 12號第 14頁)等等。僅看文章題目能夠說明此時雜志本身和國人對體育的關(guān)注重點。
其二,開始關(guān)注各類體育賽事,對各類單項比賽以及綜合性運動會進行介紹,比如有籃球賽、足球賽、萬國運動會、遠東運動會、全運會等國際性以及國內(nèi)各種級別運動會比賽情況的報道和評論,其中尤以遠東運動會、全國運動會以及各類運動會成為其報道的首選。1915年第 2卷第 4號的《東方雜志》即刊載有《遠東運動會小史》一文,同卷第 6號刊有《記遠東運動會》專文,報道配以圖片,講求圖文并茂。此后遠東運動會的宣傳與介紹成為《東方雜志》每卷的重要內(nèi)容,運動會甚至一度成為體育的代名詞。像黃惟志的《第六次遠東運動會記事》這樣的文章還對當時國家體育運動發(fā)展存在的問題、失敗的原因進行分析和總結(jié)了,并提出了體育工作和推進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思路和方法。這不僅僅是一篇記事報道,對于豐富體育思想和發(fā)展體育運動有重要啟示和參考價值。
通過《東方雜志》等大眾媒體的努力,公民更加關(guān)心體育和參與體育活動,各種體育社團紛紛成立,并組織參加了各種運動會和運動競賽,體育運動在中華大地出現(xiàn)勃然興起與迅速燎原之勢。
清末民初,雜志作為大眾傳播載體最為重要的內(nèi)容就是為人們傳遞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信息,自然而然也就成為體育的重要推廣者。但它相對于政治、經(jīng)濟等其他層面,體育并非近代雜志的主要關(guān)注層面,而且在不同的階段對體育理念的宣傳也有不同。在早期,由于晚清時期特定的歷史社會背景與挽救民族危亡的時代主題,《東方雜志》以其強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通過大量刊載當時先進知識分子的文章,比如梁啟超在各地各界的“尚武”、“救國”思想的演說,教育總長蔡元培的軍國民主義體育的倡導(dǎo)和對教育的闡釋的演說。不過,《東方雜志》能從“軍國民體育”這種偏離體育本質(zhì)的思想中覺醒,轉(zhuǎn)而推動體育回歸本來面目,實在難能可貴。其后《東方雜志》不遺余力地宣傳學校體育教育、推介項目比賽活動、普及體育衛(wèi)生知識以及啟發(fā)和引導(dǎo)民眾參與體育活動和身體鍛煉,加速了“軍國民主義”思潮的衰弱以及“兵式體操”在中國的消亡。
隨著民初國人體育意識的覺醒,引進和傳播體育運動也更趨自覺,此時已由先期的被動傳入轉(zhuǎn)向主動引進。學校體育運動也被納入教育宗旨,成為在校學生進修學業(yè)所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鍛煉意識也更加主動。同時,學校體育也開始向社會輻射,從民國初年到五四運動,民國開創(chuàng)了新體制,為新文化運動的到來做了制度之保障。當時《東方雜志》關(guān)注體育的文章增多,而且研究具體的體育活動的載述也隨之增多,以及對體育和衛(wèi)生的具體報告均見諸于該雜志之上,當時對體育思想和體育觀之傳播十分活躍,對學校體育發(fā)展具有巨大推動作用。隨著體育漸漸褪去當初的革命激情,真正進入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而其自身的獨立性也凸顯出來,《東方雜志》通過介紹當下最為熱門的體育思潮,發(fā)表或轉(zhuǎn)載了一些篇幅較長的評論性、引導(dǎo)性文章,民眾從中能進一步了解當時報刊對于“體育”的關(guān)注重心,加深對體育的解讀;通過對體育活動的引導(dǎo)和評述,引導(dǎo)國人參與體育活動,并對體育活動有理性的認識,使國人更加自覺地從事體育活動,體育生活化的趨勢也逐漸顯現(xiàn)出來?!稏|方雜志》對民眾運動意義的宣傳,促進了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群眾體育運動的發(fā)展,使中國體育的發(fā)展更加合理。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作為“泊來品”的西方現(xiàn)代體育能為國人接納并得以推廣,大眾媒介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稏|方雜志》作為其中的姣姣者,在某種程度上可謂是中國近現(xiàn)代體育文化發(fā)展的見證者與推動者,其歷史價值值得深挖。
[1]陳江.《東方雜志》——近現(xiàn)代史的資料庫 [N].讀者導(dǎo)報,1997-09-05.
[2]方漢奇.《<東方雜志 >的特色及其歷史地位》[J].東方,2000(11).
[3]劉成勇.商務(wù)印書館按需印刷探索之路[J].數(shù)碼印刷,2009(10).
[4]蔡元培.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 [A].東方雜志 [C].1912,(8)10.
[5]各省教育匯志[A].東方雜志[C].1910(2)7.
[6]各省教育匯志[A].東方雜志[C].1907(3)4.
[7]郎凈.近代體育在上海[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8]李廣誠.英國體育以及美國大學生體育運動開展情況[A].東方雜志[C].1910(1)7.
Eastern Miscellany and the Sport Thought Dissem ination in Modern China
Qiu Ling-yun
(History and Culture School,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610031)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accomplished by variety of thoughts and culture forms,western sport rushing into modern China.During its dissemination,mass communication,such as newspapers,magazines ha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nd performed asone of the powerfulpromoters.The EasternMiscellanywasone of themost influential magazines at that time,and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military sports advocating,dissemination ofphysical education thoughts and promoting sport becoming one part of daily life.It’s one of the promoters and witness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 culture in modern China.
the EasternMiscellany,sport thought,dissemination,modern china
G812.9
A
1001-9154(2011)05-0042-04
G812.9
A
1001-9154(2011)05-0042-04
邱凌云 (1965—),男,博士生,講師,主要從事體育史及奧林匹克運動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2011-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