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龍,張志學,司紅玉,2
(1.山西大學體育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2.商丘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術意境研究
李金龍1,張志學1,司紅玉1,2
(1.山西大學體育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2.商丘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意境是美學、哲學的范疇。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術的基本理論中就涵涉美學、哲學的內核。在其實際練習中,具有調節(jié)意念時所誘發(fā)出的審美領域和哲學空間,即是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術的意境。對練習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術產生意境的過程進行分析認為:調意逐步達到“無”之狀態(tài)是一種“體無”境界,“得意忘象”的過程是產生意境的關鍵,意境的歸宿是調意的“物化”。
意境;體無;得意忘象;物化
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術是以中國的古典哲學思想、傳統(tǒng)醫(yī)學理論、美學理論作為其理論基礎,通過獨特的身體運行方法,以調節(jié)身體姿勢、呼吸和意念三者合一達到調理身心為目的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本文從哲學與美學存在共同點出發(fā):從最深層的意義上來看,美學與哲學內在的契合性來探討意境,“意”用到一定的深度,必然超越具體的場景,進入到無限的時間和空間中。而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術就具有調意功能,所以它又稱“意念健身術”,自然要涉及練習者運用意識、意念調節(jié)自身生命活動而強烈誘發(fā)出的審美領域和哲學空間,這就是它的“意境”。怎樣獲得它的“意境”?這需要從上述相關理論去探索,使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術的基礎理論更加具體化,進而為構建學科、普及推廣服務。
作為一名現代人,往往需要扮演多重社會角色,工作令人忙碌疲憊,人際交往令人應對無措,一大堆的生活瑣事更是讓人覺得煩膩枯燥、焦頭爛額等。然而總讓自己像彎弓之弦一樣繃得緊緊的,但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反而易使人成為潛在的疾病患者,于是多么想適時地讓身體放松,為心靈按摩,更好地激發(fā)身體潛能,干好自己想干的事。如果你已意識到這個問題,只是苦于無暇上健身場所,不妨可以練習一下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術,因為練它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等約束。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術講究“調身、調息、調意”,“調意”就是調意念,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結果,同等的概念有“調神”、“調心”等。在三調中,調意處于核心地位:“理身者以心為帝王,臟腑為諸侯?!?、“以心為主,而五官百骸無不聽命……”[1];“調身”是練習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術的基礎,調息則是中間環(huán)節(jié):“形不正則氣不順,氣不順則意不寧,意不寧則氣散亂”。因此,對練習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術來說,調意最為關鍵,然而,往往一些練習者由于各種原因,總是帶著不滿情緒,心事重重等就進行了練習,當然,這樣練習就不會有理想的結果。所以,在練習之前,調意的關鍵要養(yǎng)護好“本心”,“養(yǎng)護本心的方法沒有比淡化欲求更好的了,欲求淡化一分,則本心明一分;本心愈明,其淡化欲求的力量就愈大。所以‘寡欲’和‘養(yǎng)心’是交互為用的。”[2]在這里“本”就是“以無為本”(《老子》)。“無”是無限的,能貫通萬物、存在于一切限定性中而自身不受限定?!耙馕吨小仨殢淖陨碇谐匠鰜?與‘無’為一?!盵3]具體到練習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術,在調意時,大腦沒有任何雜念,進入“無”的狀態(tài),但能貫通美好事物利于調神,即“乘物以游心”,例如:練習之前可以存想藍天白云等來達到“游心”之目的。所以,馮友蘭先生說:“‘無’什么都不是,正因為它什么都不是,所以它才能什么都是。”[4]當然,正確的調身、調息有利于調意到達“無”的狀態(tài),因為“無”必須把現實之“有”作為根本,“有”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性,都是有限的。在這里“有”是指調身、調息的配合要有明確的規(guī)定性,例如:調息和調身的配合有以下總的規(guī)定性:起吸落呼,開吸合呼,先吸后呼,蓄吸發(fā)呼,而具體動作又有規(guī)定性:五禽戲中的猿提要用提肛呼吸方法;六字訣習練要“吐氣勻細柔長,動作舒緩圓活”等,因為,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影響呼吸中樞,進而調整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的張力,起到調整相應內臟器官和組織的效用,為“調意”之“無”奠定生理基礎。另外,還規(guī)定練習時盡量使全身放松,感覺身體如棉花一樣地松散,似海綿一樣的柔軟,像白云一樣的輕松,才能感覺全身氣血運行流暢,肢體自然舒適,促進大腦得到充分休息,這樣,人的整個身體就沉浸于某種情境之中,身體的一切感覺都被調動起來,不再被劃分為具體器官,器官變成了活的身體,精神的觸覺,逐漸的使調意進入到這種“無”中,體會到與物 (功法)相對的無限,此即所謂“體無”?!绑w無”是因為“無”不可說,即只能訴諸個人體驗,而不能用名言概念直接傳達,可以說,“‘體無’是一種境界”[5],是一種心靈的感應而能“直接冥會 (不是直接知覺)幽深的本根”,這種感覺又像中國繪畫的“留白”藝術 (它利用畫中的空白,創(chuàng)造出一種筆墨所不能企及的意境)“無畫處均成妙境”,這種妙境蓄蘊于內,形諸于外,進而成為了練習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術的內在動力。
隨著練習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術“調意”達到“無”的狀態(tài)后,筆者認為就會進入到“得意忘象”階段,它要求從具體的言 (動作要領、注意事項等)、象 (教練的動作示范形象等)中超越出來,把握那言象之外的意。也就是說,只有先得到言象這種工具,而后才能盡意,此所謂“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所以,在練習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術時,不要太執(zhí)著于教練的言行,只有通過自己的反復練習體悟明理才能得意,此所謂“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暗孟蟆笔恰暗靡狻钡幕A,因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術本身動作簡單,比較容易“得象”,但能用形象來明理它的功法內涵,產生審美也需要一個過程。因為“象”通向審美形象是有條件的:第一,象是天地萬物形象地模擬、寫照、反應??梢哉f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術都是在形象地模擬萬物下得來的,例五禽戲正是模仿虎、鹿、熊、猿、鶴五種動物所編創(chuàng)的。第二,象是以形象來說明義理。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術的每個功法形象都具有義理性,例八段錦中的“搖頭擺尾去心火、調理脾胃須單舉等”。由此可知,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術功法之“象”都具有審美基礎,那么,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術之“象”,是怎樣來呢?先秦時期,作為“群經之首”的《周易》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盵6]在這里,我們不僅可以窺見古人創(chuàng)物的來源,也可得知古人造物之方法。即通過“仰 ”、“俯 ”、“近 ”、“遠 ”以不同的角度和方位靜觀,而后以“類萬物”的方法再造物象于人間,進而付諸這些物象于“德”、“情”等“意”文化內涵。以五禽戲為例,來具體說明它的創(chuàng)作過程,首先,東漢華佗善于“觀物”,并善于采取不同的觀物方式,所以,五禽戲中有天上飛的鶴、樹上攀爬的猿、地上善跑的鹿、行走敦厚的熊和善躥撲的虎,比較全面地概括自然界中的幾種動物,而后在“觀”的基礎上“取象”,再對“象”的創(chuàng)新,就意會出了五禽戲。這樣,他的創(chuàng)編過程給練習者提供了一種境界,那就是“立象以盡意”,意思是先通過立“象”而后才可以盡意。對于初學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術來說,因功法外形簡單,得“象”是比較容易的,而后還需要正確的練習一段時間,經過動作展現義理即“立象以盡意”,后才可達到“得意忘象”。以練習五禽戲為例,在練習每戲之前,首先“立象”,為了便于“立象”,習練每戲結束時,有一個統(tǒng)一動作 (兩掌向身體側前方舉起,與胸同高,同時兩臂屈肘,兩掌內合下按,自然垂于體側)這為“立象以盡意”奠定生理、心理基礎。所以,在練習中,“立象”后要盡意自己是深山中猛虎,伸展肢體,抓捕事物;練鹿戲時,要意想自己是原野上的梅花鹿,眾鹿戲抵,伸足邁步;練熊戲時,要意想自己是山里中的黑熊,轉腰運腹,自由漫行;練猿戲時,要意想自己是置于花果山中的靈猴,活潑靈巧,摘桃獻果;練鳥戲時,要意想自己是江邊仙鶴,伸筋拔骨,展翅飛翔。這種盡意只是達到了一種“實境”(練習當中能體現功法的義理)狀態(tài),如果再繼續(xù)練下去,就會進入到妙境——“物化”狀態(tài)。
“物化境界在審美領域是一種最高的境界,它指的是主體拋棄了各種功利因素,真正契入對象的內在精神之中,與對象合為一體。在至一中得到了統(tǒng)一,形成出神入化的意境?!盵7]由此,要想由“實境”到“物化”,首先要經過調意“虛”的過程,也就是虛而待物的純知覺活動,同時也是超感性的,有透視對象本質的洞見力。它高于“無”的狀態(tài),因為“虛”,心中無牽掛,腦中一無所思之時達到的一種境界,此時,真意便會從潔凈空靈的心中自然顯發(fā),由真意帶動真氣向上運動產生的力,共同構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一股潛意識的精神力量,而后再由“意識化自然”過渡到“物化”。所謂“‘意識化自然’是與人的意識活動發(fā)生作用的自然?!盵8]在這里,筆者把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術稱之為“自然之物”,一般來講,只要通過正確長期地調意練習它,都會與人的意識發(fā)生作用,并真正的對“自然之物”有了情感,即進入到了“物化”狀態(tài)。所以,朱光潛說的好“人在聚精會神中觀照一個對象 (自然和藝術)時,由物我兩忘達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到對象里去,使本無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動,使本來只有物理的東西也顯得有人情。”[9]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呢?根據多年的練習體悟、專家訪談等,筆者認為在練習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術快結束時,“引氣歸元”可以說是“物化”的主要載體?!耙龤鈿w元”亦稱“氣息歸根”,“指練功結束之前,把全身的氣息、意念、呼吸再一次歸結到腹部丹田處”[10]如果練習者真正把“氣息、意念、呼吸”三者再次調到丹田處,就會感覺“身體在陶醉于自己的強力感時便會進入美學狀態(tài),變得輕盈、敏感、興奮?!盵11]這是由它的審美生理“使氣息逐漸平和,意將練功時所得體內、體外之氣,導引歸入丹田,起到和氣血、通經脈、理臟腑的功效?!彼鶝Q定的。另外,它也是使心處于“心齋”狀態(tài)的一種手段,因為“‘引氣歸元’之妙在于聚‘三調’為一體,會出現主客體合一的‘虛靜’、‘明’的精神狀態(tài),它恰恰是‘心齋’之反映”[12],“心齋”反映的是“心物、身心、主客界限將會消融,微妙難以言述的整全感受充滿修行者的體驗世界,……”[13]這種體驗正產生于“引氣歸元”之中。而“……,以心齋接物,不期然而然地便是對物作美地觀照,而使物成為美地對象?!盵14]其本質也是“物化”的體驗過程,“這種體驗可能是瞬間產生的、壓倒一切的敬畏情趣,也可能是轉眼即逝的極度強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癡如醉、歡樂至極的感覺?!盵15]此時心里潛能得到充分釋放,身心和諧得到充分展現??傊?通過長期正確練習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術能進一步凸顯這種由“身體的實踐產生的內在體驗延伸至體外,乃有‘身心和’的個體和諧、‘上下和’的人際關系和諧、‘天地合’的自然關系和諧”[16]的健身理念,為更好的貫徹實施《全民健身條例》服務。
[1]杜老庭.道德真經廣圣義 (卷二十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443-444.
[2]王先謙.莊子集解 (卷 4).諸子集成 [M].北京:中華書局,1954:8.
[3]李昌舒.從王弼到慧能的美學考察 [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3:36.
[4]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9-60.
[5]賀昌群.魏晉清談思想初論 [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71.
[6]葉朗.中國歷代美學文庫 (先秦卷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5.
[7]袁濟喜.和—中國古典審美理想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10:188.
[8]劉躍進.意識化自然 -人化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 [J].哲學研究,1993(8):31.
[9]朱光潛.談美書簡[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4
[10]王者悅.中華養(yǎng)生大辭典 [M].大連:大連出版社,1990:148.
[11]王曉華.西方生命美學局限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71.
[12]司紅玉,虞定海.五禽戲的生命美學[J].體育學刊,2006,13(2):88.
[13]周與沉.身體:思維與修行—以中國經典為中心的跨文化觀照[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1:360.
[14]黃克劍,林少敏.徐復觀集 [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31
[15]林方.人的潛能與價值[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366,
[16]秦忠翼.論審美需要的本質 [J].益陽師專學報,1998,19(3):66.
Research on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raditional Sport Health Preserving
Li Jinlong et al
(P.E.Depar tment,ShanxiUniversity,Shanxi Taiyuan 030006)
Artistic conception has the most beautiful,philosophicalmeaning.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Sport Health Preserving involves some essential parts of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in the actual exercise,which itself has evoked when adjusting ideas out of aesthetic field and space,by doing this,artistic conception is original idea in practicing traditional sport health;practicing traditional sport health to produc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process analysis says:transferring meaning achieving"none of the State"is a State,after"forgetting process"is the key to producing artistic,finally passing the"emptiness","awareness of nature"reaching the highest State of"materialization".
artistic conception;none of State;forgetting process;materialization
G80-054
A
1001-9154(2011)05-0035-03
G80-054
A
1001-9154(2011)05-0035-03
李金龍 (1963—),男,河北曲陽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
2011-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