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師范大學數(shù)學奧林匹克研究所 湖南長沙 410081)
三角形內切圓的幾個性質及應用
●沈文選
(湖南師范大學數(shù)學奧林匹克研究所 湖南長沙 410081)
本文將三角形內切圓中的幾個有趣結論作為性質介紹如下.
證明過程略.
性質2設△ABC內切圓的圓心為I,△IBC的外接圓分別和射線AB,AC交于點D,E,則DE與⊙I相切.
圖1 圖2
證明顯然D,B,I,E,C五點共圓.對于圖1,有
∠IDB=∠ICB,∠IDE=∠ICE.
而
∠ICB=∠ICE,
于是
∠IDB=∠IDE.
由于AD與⊙I相切,由對稱性知DE也與⊙I相切.對于圖2,有
∠IBC=∠IEC,∠IBD=∠IED,
而
∠IBC=∠IBD,
于是
∠IEC=∠IED.
因為EA與⊙I相切,所以ED也和⊙I相切.
性質3設△ABC的內切圓切邊BC于點D,AD交內切圓于點L,過點L作內切圓的切線分別交AB,AC于點M,N,則
證明當MN∥BC時,△ABC為等腰三角形,此時結論顯然成立.
當MN與BC不平行時(如圖3),可設直線MN與直線BC交于點G,設內切圓切AC于點E,切AB于點F,則
GD=GL,BD=BF,ML=MF.
對△GMB及截線DLA應用梅涅勞斯定理,得
從而
即
于是
同理對△GNC及截線CNA應用梅涅勞斯定理,可得
注意到AE=AF,于是
圖3 圖4
證明如圖4,連結BH,CH.
因為
∠BFH=∠CEH,
所以
△BHF∽△CHE,
于是
∠BHF=∠CHE,
且
由角平分線性質定理的逆定理,知DH平分∠BHC,從而
∠DHF=∠DHB+∠BHF=∠DHC+∠CHE=
∠DHE,
于是
DH⊥EF.
必要性當DH⊥EF時,若FE∥BC,則△ABC為等腰三角形,結論顯然成立.若FE與BC不平行,則可設直線FE與直線BC交于點G(如圖4).對△ABC及截線FEG應用梅涅勞斯定理,得
注意到AE=AF,BF=BD,CE=DC,得
過點D作MN∥HG交直線BH于點M,交直線HC于點N,則
DH⊥MN,
從而
即
MD=DN.
由等腰三角形性質,知DH平分∠MHN,即
∠BHF=∠CHE.
又由
∠BFH=∠CEH,
得
△BHF~△CHE,
從而
性質5設△ABC的內切圓⊙I切邊BC于點D,P為DI延長線上一點,直線AP交BC于點Q,則BQ=DC的充要條件是點P在⊙I上.
證明如圖5,過點P作B′C′∥BC交AB于點B′,交AC于點C′.
充分性當點P在⊙I上時,B′C′切⊙I于點P,易知△AB′C′∽△ABC.由于在∠BAC內它們的旁切圓分別為⊙I與⊙IA,因此在以A為中心的位似變換下,使⊙I變?yōu)椤袸A,此時切點P變?yōu)榍悬cQ,即Q為直線AP與BC的交點.于是
BQ=p-c=DC,
必要性當BQ=DC=p-c時,Q為△ABC的∠BAC的旁切圓的切點.由△AB′C′∽△ABC,可知存在以A為中心的位似變換,將BC上的點Q變?yōu)锽′C′上的點P′,且P′為△AB′C′的∠BAC的旁切圓的切點.注意到B′C′∥BC,則點P′在過點D與BC垂直的直線上,從而點P′與P重合.故點P在⊙I上.
圖5 圖6
推論1設Q為△ABC的邊BC上一點,則Q為∠BAC內的旁切圓的切點的充要條件是AB+BQ=AC+CQ.
性質6設△ABC的內切圓⊙I分別切邊BC,CA,AB于點D,E,F(xiàn),設K是DI延長線上一點,AK的延長線交BC于點M,則M為BC的中點的充要條件是點K在線段EF上.
證明如圖6,過點K作ST∥BC交AB于點S,交AC于點T,則IK⊥ST.連結SI,F(xiàn)I,TI,EI.
充分性當點K在EF上時,注意到F,S,I,K及I,E,T,K分別四點共圓,得
∠ISK=∠IFK=∠IEK=∠ITK,
即△SIT為等腰三角形.
注意到IK⊥ST,知K為ST的中點.由于ST∥BC,因此M為BC的中點.
必要性當M為BC的中點時,K為ST的中點.由IK⊥ST,可得IS=IT,從而
Rt△ISF≌Rt△ITE,
即
∠SIF=∠TIE.
注意到F,S,I,K及I,E,T,K分別四點共圓,從而
∠SKF=∠SIF=∠TIE=∠TKE,
于是E,K,F(xiàn)三點共線,即點K在線段EF上.
推論2設△ABC的內切圓⊙I切邊BC于點D,M為邊BC的中點,Q為邊BC上一點,則Q為∠BAC內的旁切圓的切點的充要條件是IM∥AQ.
事實上,參見圖6,在證明充分性時,過點A作AQ∥IM交DI于點P,只要證得點P在⊙I上即可.在證明必要性時,延長DI交⊙I于點P,作直線AP交BC于點Q,證得IM∥AQ.
下面介紹幾個應用的例子.
例1如圖7,△ABC的內切圓分別切邊BC,CA,AB于點D,E,F(xiàn),M是EF上的一點,且DM⊥EF.求證:DM平分∠BMC.
(2005年江西省南昌市數(shù)學競賽試題)
證明由性質4,得
因為∠BFM=∠CEM,所以
△BFM∽△CEM,
即
∠BMF=∠CME,
由此可得DM平分∠BMC.
圖7 圖8
類似于例1,可推證《數(shù)學教學》1999年第3期數(shù)學問題481:已知△ABC的內切圓在邊BC,CA,AB上的切點分別為D,E,F(xiàn),且DG⊥EF,G為垂足,求證:GD平分∠BGC.
例2△ABC的內切圓W分別與邊BC,CA,AB切于點A′,B′,C′,圓周上的點K,L滿足
∠AKB′+∠BKA′=∠ALB′+∠BLA′=180°,
求證:點A′,B′,C′到直線KL的距離彼此相等.
(2008年第34屆俄羅斯數(shù)學奧林匹克競賽試題)
∠APB′+∠BPA′lt;∠A′PB′lt;180°,
∠AKB=180°-∠A′KB′=180°-∠A′LB′=
∠ALB,
從而A,B,L,K四點共圓.
連結B′C′,A′C′,由性質1(2),得
∠AKB=180°-∠A′KB′=180°-∠A′C′B′=
從而A,B,L,I,K五點共圓.設AI與B′C′交于點X,則X為B′C′的中點.注意到B′C′,KL,AI分別為圓W,⊙AB′IC′,⊙AKILB兩兩的根軸,因而它們共點于X.因此,點B′,C′到KL的距離相等.
同理可得,點A′,C′到KL的距離相等.
例3設D為△ABC邊BC上一點,且滿足AB+BD=AC+CD,線段AD與△ABC的內切圓交于點X,Y,且X距點A更近一些,△ABC的內切圓與邊BC切于點E.證明:
(1)EY⊥AD;
(2)XD=2IA′,其中I為△ABC的內心,A′為邊BC的中點.
(2008年第10屆香港特區(qū)數(shù)學奧林匹克競賽試題)
圖9
證明(1)如圖9,由推論1,知點D為∠BAC內的旁切圓與邊BC的切點,再由性質5知XE為⊙I的直徑,則∠XYE=90°,故EY⊥AD.
(2)由推論2,知IA′∥XD,而I為XE的中點,因此XD=2IA′.
(2004年第18屆韓國數(shù)學奧林匹克競賽試題)
解由性質6,知Q為AC的中點.當點P在△ABC內時,如圖10,在BQ的延長線上取點R,使QR=QP;取點S,使RS=AP.連結CR,AS,CS,則
CR=AP,PS=2PQ+AP=BP.
從而△ABS,△ACS,△RCS均為等腰三角形,則
∠QAP=∠QCR=∠RSA=∠ABQ,
從而
∠BAC=(90°-∠ABQ)+∠QAP=90°,
此時
當點P在△ABC外時,如圖11,作CR⊥BP于點R,則由Q為AC的中點知
CR=AP,RQ=PQ,
于是
BR=BP-2PQ=AP,
即△BCR為等腰直角三角形.此時,∠RCQ=∠PBA,從而
Rt△RCQ∽Rt△PBA.
由AB=AC=2QC,知AP=2QR=2PQ,于是RC=2PQ,從而
故
例5在銳角△ABC中,已知ABgt;AC,設△ABC的內心為I,邊AC,AB的中點分別為M,N,點D,E分別在線段AC,AB上,且滿足BD∥IM,CE∥IN,過內心I作DE的平行線與直線BC交于點P,點P在直線AI上的投影為Q.證明:點Q在△ABC的外接圓上.
(2010年中國國家集訓隊測試試題)
圖12
從而
設P1I與AC,AB分別交于點S,T,對△ABK及截線P1TI應用梅涅勞斯定理,得
因為
同理可得
又因為
所以
P1I∥DE.
注意到過點I只能引一條平行于DE的直線,因此點P1與點P重合.又點P在AI上的投影是唯一的,所以點Q1與點Q重合,即點Q在△ABC的外接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