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慶,亓 延
(1.山東輕工業(yè)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濟南 250353;2.江南大學 紡織服裝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魯錦的文化性與應用創(chuàng)新研究
楊永慶1,亓 延2
(1.山東輕工業(yè)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濟南 250353;2.江南大學 紡織服裝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通過對山東地區(qū)尤其是魯西南地區(qū)的魯錦民間技藝的考察調研,結合歷史文獻,深入分析了魯錦的歷史文化性、審美文化性及民俗文化性,探索了當今社會市場條件下魯錦在藝術制作及應用上的幾點創(chuàng)新,并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傳承魯錦民間藝術的幾點建議。
魯錦;文化性;創(chuàng)新;應用
魯錦是山東民間的一種土家織布,20世紀70年代之前一直都是山東人民的主要日常生活用品之一。它幾乎覆蓋了山東省所有的農村地區(qū),是勞動人民用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顆歷史文化明珠。其中以魯西南地區(qū)的織錦最具有代表性,它織工復雜、圖案精致、古樸,色彩與紋樣中又融入了諸多的儒家傳統(tǒng)文化思想,雖經歷了兩千余年的洗禮,仍然神韻不衰,堪稱中國傳統(tǒng)民間工藝美術品中的奇葩。魯錦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物質裝備,也是中國儒家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載體之一,它的存在和發(fā)展豐富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底蘊,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魯錦作為一種民間織物,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鮮明的民族特色,是黃河文化的精華,是山東人民生活的全面描述及勞動婦女智慧的體現(xiàn)。
首先,山東富饒的地理環(huán)境為魯錦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據《史記》記載:“太公望封于營丘,地瀉鹵,人民寡。于是太公勸其女工,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矣?!庇捎邶R魯大地的“膏壤千里,宜桑麻”,山東人民才得以“多文采布帛魚鹽”。也就是在這塊富饒的大地上,誕生了豐富多彩的魯錦。
其次,山東歷史上發(fā)達的棉紡織技術促進了魯錦的產生與發(fā)展。從魯西南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出土新石器時代的陶鼎和背壺底部的印織紋痕跡及“紡輪”可以看出,山東人民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了紡織生活。后來出土的商周時期的木制紡織工具“鋸織機”(也叫腰機),也說明山東當時的紡織技術已經相當先進。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山東一直是中國的產棉中心。從魯西南民間使用的織布機與當時山東嘉祥縣城南武氏祠漢畫石刻中《曾母投杼圖》上的織機(圖1)大同小異來看,那段時期內魯西南地區(qū)的棉紡織技術就已經非常成熟與發(fā)達了。后來漢代的三大紡織中心之一的定陶就位于魯西南的鄄城附近,山東歷史上棉紡織技術的發(fā)達可見一斑。東阿生產的縑,曲阜生產的縞素,在漢代都已經是名聞遐邇的織物[1]。
圖1 曾母投紓圖中的斜織機Fig.1 Inclined loom in mother zeng spinning fi gure
再次,魯錦的產生與山東人民的勤勞織做有著密切的關系,從唐朝杜甫《憶昔》“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織不相失”和李白《五月東魯行,答汶上君》“魯人重織做,機杼鳴簾櫳”的詩句中就可以體會到。宋代皇室在青州設立織錦院,專門制造高級紡織品,在宋神宗時,山東通過“和買”方式交易的絹帛,每年達30萬匹左右,所有這些都是通過山東勞動人民日以繼夜地不停勞作得出的成果。至元明兩代,隨著山東黃河沿岸棉花的大面積種植,魯西南人民將傳統(tǒng)的葛、麻、絲、織繡等加進棉紡織工藝之中,最終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色的魯西南織錦,即魯錦。至清代,通過進一步對紡織機械進行改良和不斷豐富與完善棉紡織技術后,魯錦的織造水平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當時鄄城縣的織錦就被作為貢品進獻朝廷,成為皇室御用之物。
與其他民間傳統(tǒng)技藝一樣,魯錦藝術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體現(xiàn)著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下的審美屬性和造型規(guī)律。在魯錦的織造實踐中,農家女們形成了約定俗成的意識形態(tài)。
魯錦的色彩在表現(xiàn)形式上多采用對比的手法,給人質樸中見富貴,單純中見華麗的整體印象。其常用的色彩有黑、白、正紅、桃紅、玫紅、草綠、翠綠、靛藍、湖藍、中黃、淺黃、咖啡等。根據傳統(tǒng)文化寓意,魯錦在色彩搭配的表現(xiàn)手法上均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如用“黑+紅+紫+藍+綠+黃+白”來表現(xiàn)“合斗紋”紋樣,用“玫紅+淺紫+桔黃+淺黃+黑”來表現(xiàn)“五彩河”紋樣等(圖2)。其中,黑與白是所有配色中必用的顏色,以黑或白來調和那些搭配中對比過于強烈的色彩,這是山東勞動人民經過千年勞動實踐所獲得的寶貴經驗。由于染色技術和顏料的問題,過去民間的紗線多以原色或間色為主,很少能獲得復色,織出來的花布均色彩艷麗、對比強烈,加以黑白兩色可以減少視覺上的觀感刺激,增加和諧感。
圖2 “五彩河”紋樣Fig.2 "Wu Cai He" pattern
從紋樣上看,魯錦極盡四綜織機之特色,在極其有限的織物結構范圍之內,利用色彩的變化和經線的復雜穿綜,構成絢麗多姿的紋樣。魯錦紋樣的典型特征是格子造型,這是由于魯錦采用的是通經通緯的織造方法。聰慧的農家女們在漫漫織造歲月里,依靠不斷地摸索與實踐,逐步將坎花、桃花、打花、素提花等技藝融于一體,創(chuàng)造出了傳統(tǒng)魯錦色彩艷麗樸實、質地挺括飽滿、造型風格豪放中見精細的特點。因工藝所限,魯錦無法實現(xiàn)如印花圖案等紋樣均可以表現(xiàn)的性質,只能憑借連續(xù)、平行、間斷、重復等織造方法來編織出獨特的幾何圖案。日積月累后,這些圖案紋樣已由最初的條紋、斜紋、方格紋等發(fā)展到水紋、棗花紋、斗紋、狗牙紋、合斗紋、芝麻花紋、貓?zhí)慵y、鵝眼紋等多種紋樣[2]。
民俗文化是民眾百姓所萌發(fā)、創(chuàng)造、傳承和享用的存載于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中的文化。民俗文化因傳承的文化空間、民族和地域的不同而顯出鮮明的個性[3]。在魯錦機織文化傳承有限的空間中,山東勤勞的織女們不僅完成了對自身價值的認定及自身在家庭角色中的強化,而且溫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魯錦的圖案形式和色彩搭配,體現(xiàn)了居住在齊魯大地上山東人民的生活習俗、情感世界、審美情趣及行事規(guī)范,是一種物化了的傳播齊魯民俗文化的載體。
魯錦藝人不僅要求紋樣的造型、結構、色彩符合形式美,能夠使視覺得到愉悅,還要求能夠說出“名堂”,表現(xiàn)出其中所蘊含的吉祥寓意,可謂是“圖必有意,言必吉祥”。如魯錦色彩的“紅靠黃,亮晃晃”“紅紅綠綠,圖個吉利”等,既有她們對“鮮亮”視覺的要求,也隱含了人們對吉慶紅火、富麗華貴日子的祈愿。魯錦紋樣中的幾何形符號,表面看似毫無意義與內容,但在當?shù)厝说难劾飬s有著豐富的寓意。如魚眼紋樣反映的是“多籽”和與生育繁衍相關的含義,鋸齒狀水紋反映的是期盼幸福生活源遠流長的含義(圖3),竹節(jié)紋樣反映是渴望家庭生活日益富裕節(jié)節(jié)高漲的含義等。
圖3 “長流水”圖案Fig.3 "Chang Liu Shui" pattern
另外,魯錦織物中蘊含的倫理觀和人文價值觀,強烈地傳遞著濃厚的儒家文化思想。如魯西南婦女用“八個盤子八個碗,滿天的星星亂眨眼”紋樣,來寓意“敬天”“奉祖”,期盼事事順利。用“內羅城、外羅城,里頭坐了個老朝廷”紋樣,來表達老百姓對于治國有方的堯帝的思念,表現(xiàn)出倡導“德治”、維護“禮治”、重視“人治”的儒家學說等。雖說這些魯錦圖案反映當?shù)孛袼咨畹男问绞情g接的、委婉的,但是其民俗文化性卻因此而更具藝術特色。魯錦的色彩、圖案及名稱等各方面折射出來的儒家文化思想已深深扎根于這片土地,在潛意識中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模式,一定形式上規(guī)范著手工藝者們的思維和她們的創(chuàng)作活動。
創(chuàng)新,是一種以新思維、新發(fā)明為特征的概念化過程,在中國古漢語中稱作“剏新”,有創(chuàng)立或創(chuàng)造新事物之意。當前中國紡織服裝行業(yè)已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維度中,正經歷著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chuàng)造、由貼牌加工生產向自主品牌生產的華麗轉身。2010年12月,中國紡織創(chuàng)新年會提出了以“需求驅動創(chuàng)新”的核心議題,以創(chuàng)新謀發(fā)展已成為中國紡織服裝行業(yè)的共識。魯錦作為中國傳統(tǒng)民族紡織品中的一枝奇葩,要謀求更好地傳承與發(fā)展,必須在藝術與實用等方面走創(chuàng)新之路。
2.1.1 色彩創(chuàng)新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都在迅速提高。新的流行趨勢及流行色彩不斷地沖擊著人們的傳統(tǒng)意識與主張,改變著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和審美標準,傳統(tǒng)的魯錦配色已很難滿足現(xiàn)代人的需求。因此,魯錦的色彩創(chuàng)新需圍繞著現(xiàn)代配色美的原則進行,如采用弱對比搭配、復色搭配、流行搭配等方式展開。以弱對比搭配為例,可將“黑+紅+紫+藍+綠+黃+白”表現(xiàn)強對比的“合斗紋”紋樣進行弱化處理,即降低配色中各對比色彩的彩度,并根據所需效果確定其色彩之間面積的大小之分,形成弱對比的統(tǒng)調。如想得到暖色弱對比色調的合斗紋配色,就以粉紅色為主(占主要面積),粉黃色及粉紫色為輔(占次要面積),局部加少量的粉藍、粉綠及黑與白作為點綴色彩進行配比,這樣即可獲得一個含蓄、溫暖、典雅,符合現(xiàn)代人審美要求的配色。這樣的方式既保留了魯錦傳統(tǒng)色彩搭配的形制,又將現(xiàn)代人喜聞樂見的色彩構成融入其中,形成符合時代特征的視覺美感,既尊重了魯錦的傳統(tǒng)文化寓意,又賦予了魯錦以新的現(xiàn)代藝術屬性。這是促進傳統(tǒng)魯錦向現(xiàn)代化邁進的重要方法之一。
現(xiàn)代人追求的生活品質雖因人而異,但是主流卻保持著大致的統(tǒng)一,即綠色、舒適、休閑、環(huán)保、低碳?,F(xiàn)代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緊張,人們的工作壓力巨大,工作之余,人們希望得到的是身心疲勞的緩解與放松。那些對比強烈、艷麗、明亮的色彩很容易讓人興奮,產生視覺上的疲勞,令人生厭,特別是在家居生活中。因此,傳統(tǒng)魯錦的色彩搭配已很難令現(xiàn)代人滿意,故而影響其市場銷售就不言而喻了。魯錦要發(fā)展就要在色彩的運用上進行創(chuàng)新,只有滿足了現(xiàn)代人的生活狀態(tài)和心理訴求,魯錦才能迎來第二個春天。
2.1.2 紋樣創(chuàng)新
紋樣是傳遞魯錦文化寓意的重要載體,傳統(tǒng)的魯錦紋樣追求流暢自然的線條和內斂的空間營造,它體現(xiàn)的是儒家哲學中“中正”和“中和”的思想精髓。然而這種寓意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講是一種較為抽象的和難以體察的概念。如何運用現(xiàn)代造型方法去更直觀、更便捷地體現(xiàn)這些文化寓意,以文化傳統(tǒng)屬性去感動消費者,讓更多的現(xiàn)代人了解魯錦、喜歡魯錦、消費魯錦,是魯錦紋樣創(chuàng)新的重要目的。
要在紋樣上創(chuàng)新,首先應充分了解魯錦傳統(tǒng)紋樣的造型方法、取材特點、寓意內容和工藝表現(xiàn)特征等,在把握魯錦傳統(tǒng)紋樣規(guī)律性造型原則的基礎上,提取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元素再進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依舊要堅持用其原有形式和色彩、伸延原有寓意,傳遞原有神采、尊重原有特色的原則,這也是對魯錦這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fā)利用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可以堅持在沿用魯錦傳統(tǒng)造型條格紋樣的表現(xiàn)方法上融入現(xiàn)代設計語言,例如在原有條格紋樣構成屬性中多加入點、面的表現(xiàn)元素,在二維造型中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更符合現(xiàn)代設計美感的構成形式。另外,還可以通過在傳統(tǒng)紋樣中加入現(xiàn)代抽象的幾何形圖案、民間吉祥的線型圖案(如卐字、中國結等)等表現(xiàn)元素,來“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不僅要用現(xiàn)代形式美的法則去重新組構原有傳統(tǒng)紋樣的表現(xiàn)形式,而且要在保留魯錦原有紋樣簡潔、樸實、自然,色彩明快、艷麗的基礎上,賦予其鮮明的時代特征[4]。最終讓消費者既能體驗到傳統(tǒng)紋樣所傳遞的文化寓意和形式美感,又能收到的一份具有強烈現(xiàn)代藝術氣息的視覺美感大餐。
2.2.1 紡織品設計應用
當今社會,人們出于對未來自然環(huán)境的擔憂及對自身生存環(huán)境的關切,開始更多地關注生態(tài)問題和生活行為問題。“數(shù)字化”和“格式化”的生活模式讓越來越多人感到壓抑和焦慮,綠色、環(huán)保、低碳、舒適、自然的生活方式已成為人們崇尚與向往的美好生活。人們渴望獲得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情感與技術相結合的生活用品,那些冷冰冰沒有人性關懷的現(xiàn)代工業(yè)產品已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排斥。魯錦具有的純棉質地、手工織造和民族圖案三大特點正迎合了人們對于這種回歸自然生活的崇尚,顯得尤為珍貴。魯錦產品集純天然織造原料、傳統(tǒng)制作工藝和獨特的文化屬性于一身,織女們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和靈巧的雙手向消費者展示著一個用純手工織機、純棉紗線幻化出的繽紛和諧世界,和一個包含著濃濃親情、充滿純真情感的藝術天地。人們可以在消費魯錦的過程中,享受到那種純樸、真情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底蘊和自然的人性回歸。
當前,魯錦在現(xiàn)代紡織品設計中更多地被定位于家紡產品序列。其實隨著市場的變化和消費者需求多樣性的轉變,魯錦也具備了更加廣闊的市場前景??梢詫⑵渫卣沟铰糜渭o念品、酒店用品、車飾用品、家居裝修、挎包手袋等其他類的紡織產品設計中。創(chuàng)新依舊要堅持在保留傳統(tǒng)魯錦的原汁原味基礎上,借鑒現(xiàn)代時尚設計的理念進行推陳出新。如日本“藍布堂”的藍印花布產品,雖脫離了“藍印”的框框,并從“藍印”的基礎上衍生出不同的色彩,但在其產品的造型中,依舊可以透過充滿現(xiàn)代設計氣息的表象體察到藍印花布所傳遞著的原有古樸氣質。在魯錦的新產品研發(fā)過程中,完全可以汲取日本“藍布堂”對藍印花布創(chuàng)新性的傳承手法,在留有魯錦古韻的同時呈現(xiàn)出現(xiàn)代設計的獨運匠心(圖4)。
圖4 方魯錦紡織品設計Fig.4 Textile design of Lu brocade
2.2.2 服裝設計應用
優(yōu)秀的民俗文化如何應用于現(xiàn)代服裝設計一直是設計師們探索的課題之一。誠然,設計的結果可變化萬千,設計的方法也很難歸于一定的程式,但在舊為新用的探索實踐中歸納一些基本模式,并通過比較分析探討其中的差異及優(yōu)劣性,是現(xiàn)代設計需要的理論方法[5]。
魯錦在現(xiàn)代服裝設計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根據其特色可分為兩種。首先,魯錦具有非常珍貴的純棉質地和手工織造兩大特點,可以利用魯錦面料進行服裝制作,這樣一切棉布的優(yōu)點可以通過魯錦服裝體現(xiàn)出來。魯錦不僅色彩豐富多彩,又是手工織造,制作出來的服裝肯定獨具特色。其次,魯錦具有濃郁的地方民間紡織藝術特色,紋樣是其特色之一。魯錦基本形象化的內容,不管是合斗、柱子還是芝麻花,由于工藝的限制,在織造中都被抽象為圓、方等各種幾何形,這與現(xiàn)代設計中數(shù)十年盛行不衰、風靡世界的幾何圖案不謀而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在服裝設計中(圖5),不僅可以將魯錦紋樣直接應用在服裝的整體或局部造型中,而且還可以取魯錦具有代表性的單個紋樣的造型元素,在不改變原來紋樣造型的基礎上,提煉紋樣的單元造型元素,通過不同面料或多種材料對服裝進行間接應用,創(chuàng)新表現(xiàn)形式。
圖5 現(xiàn)代魯錦服裝設計(嘉祥縣政府門戶網站)Fig.5 Fashion design of Lu brocade (From government website of Jiaxiang county)
根據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傳統(tǒng)的手工技能”應當受到“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宣傳、弘揚、傳承和振興”。因此,為了更好地保護和振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深入挖掘、整理、歸檔、保存珍貴資料的同時,還需采取相關措施,對魯錦藝術進行更好地傳承。
在保護體系及開發(fā)機制政策方面,地方政府應出臺具體措施去挖掘和發(fā)展像魯錦這樣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優(yōu)秀非物質文化遺產。除改善織錦老藝人的生存狀態(tài)外,還應該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強對年輕魯錦織造人才的培養(yǎng)和儲備,做好魯錦藝術的宣傳報道,有意識地推動和扶持地方生產企業(yè)走出作坊式的生產模式向集約化生產方式轉變。在魯錦的生產經營方面,要對魯錦的生產設備、技術條件和傳統(tǒng)工藝進行改革,技術層面上要不斷突破,在保持魯錦布面肌理風格不變的情況下,提高其產品的產量和花色,以滿足市場多元化的需求。最后,要突出魯錦悠久的歷史文化性、審美文化性及民俗文化性,并以此作為打開消費市場的賣點。應積極借助魯錦藝術的文化力和感染力,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去構建現(xiàn)代魯錦的文化內涵和價值體系,讓更多的消費者以最直接的方式去品味魯錦、感受魯錦,更好地傳承魯錦藝術。
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不斷提升和國際競爭力的增強,文化建設也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重視。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不僅是一個國家對其歷史、文化發(fā)展的尊重,更是一個國家民族自豪感、社會凝聚力和國際形象的體現(xiàn)。魯錦作為中國優(yōu)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之一,勢必會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和喜愛。因此,只要抓住契機,順應形勢,通過加大對魯錦文化性、應用性的宣傳力度,在產品形式、紋樣及表現(xiàn)手法上創(chuàng)新性地賦予其更多的文化內涵,以此來搶得先機,占據市場,樹立品牌形象,推出名優(yōu)產品,引導消費者的消費傾向,做到有所作為,有所不為。相信魯錦這一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勢必將走得更遠。
[1] 任雪玲,洪憑,屠恒賢.魯錦溯源及其藝術特色[J].紡織學報,2008,29(3):51-55.
[2] 楊永慶,李俞霏.“齊紈魯縞,冠帶衣履天下”:淺議魯錦的傳承與文化屬性[J].藝術教育,2007(9):16-17.[3]郜冬萍.魯錦中的民俗觀念[D].蘭州:西北民族大學,2006.
[4] 劉樂,楊永慶.論魯錦的傳承融合與發(fā)展創(chuàng)新[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7(5):78-81.
[5] 錢欣,趙萌.魯錦紋樣在現(xiàn)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J].紡織學報,2010,31(1):96-101.
The culture,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of Lu brocade
YANG Yong-qing1, QI Yan2
(1.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Shand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nan 250353, China; 2.College of Textiles and Clothing,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Based on the study in Shandong province especially in Southwest areas, combining with historical documents,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d the historical, aesthetic and folklore culture of Lu brocade, explored the art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innovation of Lu brocade under nowaday's society market conditions, and proposed several suggestions about the good inheritance of Lu brocade.
Lu brocade; Culture; Innovation; Application
TS941.12;K892.23
B
1001-7003(2011)11-0045-05
2011-08-19;
2011-10-08
山東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B200604O)
楊永慶(1963― ),男,教授,碩導,主要從事服裝設計與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