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靜
(滁州學院音樂系,安徽滁州 239000)
鳳陽花鼓舞蹈動作形態(tài)分析
高 靜
(滁州學院音樂系,安徽滁州 239000)
對鳳陽花鼓舞蹈藝術的研究,不僅要研究其舞蹈形態(tài),而且要研究產生鳳陽花鼓舞蹈的社會和自然等環(huán)境因子。鳳陽花鼓舞蹈動作的產生與其地域的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密不可分,文章通過對鳳陽花鼓典型舞疇因子、影響舞蹈語匯的環(huán)境因子進行了逐一分析,闡述了鳳陽花鼓舞蹈動作的形態(tài)。
鳳陽花鼓;舞疇;因子;環(huán)境
舞蹈是門抽象的動態(tài)藝術,它不是對日常動作的簡單模仿,而是舞者從生活中感受到情感和美感,然后加以高度凝結和升華,通過自己的身體姿態(tài)將這種理解表達出來。但是舞蹈并未因此完全脫離了生活,我們對舞蹈進行研究,不僅要研究它的本體藝術,即舞蹈形態(tài),還要進一步研究它所產生的文化環(huán)境,考察它的發(fā)生學意義,這種研究方法被稱作“舞蹈生態(tài)學”,這種研究方法從舞蹈形態(tài)出發(fā),通過形態(tài)特點去挖掘其背后隱含的內涵,是對舞蹈的深層理解,也是一種科學的分析方法。舞蹈形態(tài)的中觀分析分為三個層次:舞動(舞疇)、舞目(pieceofdance)及同行舞目類群(isomorphicdance).我們把舞蹈自然切分的最小形態(tài)單位稱之為舞動。舞疇是在直觀上可以感受到的具有同一表意審美特征的一簇舞動,也是提取舞蹈形態(tài)特征的的基礎單位。舞蹈由節(jié)奏型(rhythmicpattern)、呼吸型(breathingpattern)、步法(step)、顯要動作部位(prominent part)、及其動作等因子構成。
舞疇因子分解表:
表1 平步打鼓
如表1顯示這個動作主要體現(xiàn)在胸前打鼓與腳下平步上,在自然的呼吸狀態(tài)下,根據一拍一個節(jié)奏的基礎上,腳下均勻的平步,膝蓋微屈 ,胯部隨腳的重心變化做一度的弧形擺動,大臂在胸前的橫折動做縱向的打鼓。頭部在向后退著打鼓時要略微的下傾。
平步打鼓是雙條鼓舞蹈中的典型銜接動作,這個動作在整個舞蹈中用途很廣,所有的動作銜接和舞臺的調度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動作自然流暢,特別是跨步隨著身體做出的弧形擺動更突顯了舞姿的優(yōu)雅和柔和。
表2 皮球花
如表2所示皮球花這個動作是在非自然狀態(tài)的呼吸型中,每一拍一動,左手執(zhí)鼓虎口向上將鼓平端,左手大臂做二度的橫折動,右手鼓條由最初的兩根鼓條繼而靠虎口和大拇指、食指的力量迅速的變成兩根鼓條頭部相對的縱向一字型鼓條。半腳尖立起,右手執(zhí)縱向一字型的鼓條手腕迅速的轉動、在空中劃圓。接著,右腳踏步向8點方向,右手在面前呈弧線形將鼓槌敲打在花鼓的鼓面上。這個動作時雙條鼓中的難度動作,將習慣性夾鼓條的方式在很短的時間里變換成一字型最后再換回手指夾鼓條,這個動作對手指的靈活性要求較高。腳上由穩(wěn)重的立半腳快速行進為踏步,重心起伏,身體與重心、眼神配合自如。此外這個動作巧妙的應用兩根鼓條,將打鼓和玩鼓想結合,充分拉伸了舞蹈者的手臂,整個動作起伏較大,非常的瀟灑、大氣。體現(xiàn)了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特點。
表3 鳳凰點頭
如表3所示鳳凰點頭是鳳陽花鼓中的經典動作。在自然狀態(tài)的呼吸里,有鑼鼓或者音樂的伴奏中,左手手心向上,平舉于左揚掌位,鼓面向上;右手執(zhí)鼓條一度壓手腕與右肩平齊,鼓條要上翹;雙膝稍曲,左右腳做靠步。在做這個動作時點頭式關鍵,因此頭部要隨著鼓面的方向抬起頭并跟著音樂的節(jié)奏點頭。
鳳凰點頭動作強調身體各個部位包括腳、膝蓋、手、頭部、眼部的協(xié)調,特別是點頭的動作惟妙惟肖的體現(xiàn)出了鳳凰點頭的特點,在表演中體態(tài)上的穩(wěn)健優(yōu)美、瀟灑大方不僅僅是在造型亮相中表現(xiàn)出來,最主要的是在流動中見姿態(tài)造型,在造型中突出流動感,使動作在穩(wěn)定中蘊藏著欲動,突出了舞蹈潛在的韻味,強化了體態(tài)動作的雕塑感。
如表4所示以上兩個動作均是鳳陽花鼓中的代表動作,鑼鼓伴奏起上山步兩腳交替進行,第一拍左腳上半步,前腳掌著地,腿一度屈膝,身體向前傾斜一度,第二拍時右腳與左腳動作相同,兩腳交替進行,上山步時腿部蹬腿是要有韌勁,動作有力剛勁,兩腿有拉伸桿,如攀登陡坡一樣。左手將鼓縱向三度上舉與肩膀形成90度的直角,右手拿鼓條垂直于地面前后做翻壓手腕,身體隨著腳步左右擰動。飄飄鼓揉鼓條是在自然狀態(tài)的呼吸型里腳下做平足小碎步,步伐既碎又快,上身保持住平穩(wěn),好似在水上飄動,雙手于身體兩側做自上而下的二度擺動。
這兩個動做把身體的擰、傾和屈全都表現(xiàn)出來,而且給演員獨自發(fā)揮小范兒的空間極大,演員可以自由的表現(xiàn)動作的情緒和狀態(tài),在整個舞蹈中起到了起承轉合的作用。一個舞蹈中,神是舞蹈的生命,韻是舞蹈的血脈,這兩個舞蹈動作運用鼓條的大幅度擺動,勁健的腳步以及體態(tài)的柔美另觀者在灑脫中見飄逸,活潑中見率真。,充分展現(xiàn) 了鳳陽花鼓的生動表演。
表4 上山步揉鼓條、飄飄步飄鼓條
表5 自繞圓打鼓
如表5所示舞者在自然呼吸型里,根據四二拍的切分節(jié)奏變化配合動作的起伏。舞者腳下可按順時針或者是逆時針的自繞圓的方向做一度的圓場步,雙手可以斜下方也可以斜上方二度打鼓,旁腰向圓圈外的方向一度傾斜。
自然環(huán)境對舞蹈的影響,已經被研究者充分重視,如有人認為,“總起來說,有南柔、北剛的區(qū)別。北方寒冷,人們跳舞時的動作必定得激越、強烈,正是隆冬季節(jié)的元宵節(jié),在室外舞蹈,必須不停地動、快速地甚至是激烈地跳,才可增加熱量,這就是北方舞蹈又一特點”,而“長江以南的舞蹈尤顯秀麗靈活,這與南方氣候炎熱潮濕有關,南方人的性情較溫和,與山清水秀的環(huán)境、柔和的語言、單薄而多彩的衣著均有關,舞蹈時不大使力氣,動作顯得自然流暢”。具體到舞蹈動作規(guī)律也會產生影響,如“在山里勞作的布依人為減輕爬山時挑擔的重負,習慣用同腳同手向同方向用力,使擔子在慣性作用下,有規(guī)律、有節(jié)奏地顫悠以減輕負荷,這也適用于緩和下山時的沖力,使身體與擔子協(xié)調擺動,于是,在蜿蜒崎嶇的陡峭山路行走中形成了輕盈灑脫的‘一順邊’動律?!杯h(huán)境適應的概念構成了文化生態(tài)學的全部基礎,文化生態(tài)學的基本理論是適應環(huán)境和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適應包括文化總體對環(huán)境總體的適應,和環(huán)境影響下各文化之間的相互適應。從內容來分包括生理的適應、心理的適應和社會文化的適應。要適應的環(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一個民族的生產生活,文學藝術,風俗禮儀等文化,不僅是對自然環(huán)境的適應,也是對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適應。舞蹈生態(tài)學便是從適應環(huán)境的舞蹈逆向反推回去,從社會、自然和文化環(huán)境中尋找舞蹈產生的因子。
1.自然環(huán)境
在鳳陽花鼓中,大量存在著翩翩的舞步,如飄飄步飄鼓條、十字步揉鼓條、正步位甩鼓條等,這些動作輕盈、飄逸、柔美,是女性美的特征的鮮明表達,這些舞步的存在與鳳陽花鼓產生的地理環(huán)境有關。鳳陽毗鄰長江、淮河,境內河流水田交錯,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與水有著不解之緣,于是這種與水相關的動作便自然而然地滲透入舞蹈之中,例如水上劃船用肩搖的動作,體現(xiàn)在舞蹈上面便是是抖鼓條。水鄉(xiāng)的女子多溫柔多情,體態(tài)輕盈,由她們跳出來的舞蹈也是表達著委婉害羞的女性情感。除了水之外,便是山多,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首句便說“環(huán)滁皆山也”,鳳陽也多山,體現(xiàn)在舞蹈之中,便有了化用上山的動作,如上山步,顛顫步,還有種稻子在泥水中行走的勞動者,也就有了拔泥步等等。
2.生產生活
勞動人民的生產自然也是舞蹈取材的重要來源。在鳳陽花鼓中,明顯有從勞動中學來的動作,如種植活動中所需要的屈膝、跨步、擺胯等;還有勞動人民樸素的愛情生活和對自然美的推崇,于是女性的動作也是柔媚多姿,如其中的三道彎動作“欲動先擺胯,身止胯未?!?還有“來回柳條樣”,既有女性的嫵媚妖嬈,又不失矜持、質樸和沉穩(wěn),充分體現(xiàn)出水鄉(xiāng)少女的溫柔和靈氣。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體態(tài)上胯部的擺動形成的“S”形三道彎,成為鳳陽花鼓陰柔審美特質的主要因素,這足以說明了水鄉(xiāng)人的女性審美觀。
3.宗教信仰
鼓與舞的結合產生于原始時期的狩獵之后慶祝中,后來人類逐漸脫離狩獵生活,但是鼓的宗教意味卻在其形式上隱藏著流傳下來。鼓被視作可以驅除病魔的神物,深印在人類的意識深處,當時代變遷,人類在收獲的時候,還是不自覺地想起用鼓來慶祝,這其中便是遠古的意識在蠕動,喚醒了人類的遠古記憶,所以鳳陽花鼓從形式上看很單純,但是其也是附和在人類宗教意識長河之中的一種,以此來慶祝,告慰天地。
舞蹈起源的是“人類在求生存、求發(fā)展中勞動實踐和其他多種生活實踐的需要?!睆镍P陽花鼓中,我們可以看出,民間舞蹈在這方面還保留著許多的模仿痕跡,有些動作已經經過幾百年的衍化,變得隱晦,但是仍然有許多動作能夠較清晰地表現(xiàn)出此地的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對舞蹈的催生,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舞蹈生態(tài)學研究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層地認知舞蹈形態(tài)。
[1] 資華筠,等.舞蹈生態(tài)學導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
[2] 李雪梅.論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區(qū) [J].舞蹈,1998(3).
[3] 董學文.文藝學當代形態(tài)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4] 鳳陽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鳳陽縣志(安徽省地方志叢書)[M].合肥:地方志出版社出版,1999.
Analysis on the M ovemen ts Pattern of Fengyang Flower Drum Dance
Gao Jing
(Department of M usic,Chuzhou University,Chuzhou,Anhui,239000)
The research on the artistic quality of Fengyang Flow er D rum Dance shall not be lim ited to its pattern of movements,w hich means that the realm of research shall be expanded to include the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ones w hich lead to its emergence.The emergence of Fengyang Flow er D rum Dance is closed connected w ith the local natural and humanistic environment.This paper elabo rates on the movement patterns of Fengyang Flow er Dance through carrying a tho rough and one-by-one analysis on the typical Fengyang Flower Dance舞疇因子factors,and various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ance’s language.
Fengyang Flow er D rum Dance;facto rs;environment
J618
A
1673-1794(2011)03-0050-04
高 靜(1979-),女,講師,舞蹈學碩士,研究方向: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研究。
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鳳陽花鼓的源流、保護和發(fā)展研究”(2011sk448);滁州學院人文社科項目“鳳陽花鼓的形態(tài)研究”(2010sk018B)
201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