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麗 宋瑩瑩 陳云俠
中藥材大都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除了中藥材本身所含化學成分所產生的藥效外,其中的微量元素也在中醫(yī)中起著整體治療作用。而合理的炮制工藝可以使有害的微量元素溶出減少,有益的人體必需微量元素溶出增加,從而起到毒性降低、療效增強的作用[1]。因此,探討中藥炮制前后藥性的變化與微量元素含量之間的關系,為臨床中醫(yī)治療提供參考,報告如下。
1.1 材料 購置經中國藥品檢驗局、中國衛(wèi)生部藥材質檢科鑒定認可的白術、荊芥、地榆、川烏、大黃、黃連、竹茹、澤瀉等8味藥。
1.2 樣品處理方法 于預處理的燒杯中各取100 g炮制前后樣品,煎煮后取濾液備用,并以電感耦合等離子體法(ICP)法檢測煎煮液中的20種主要的微量元素[2]。
1.3統(tǒng)計學分析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炮制后,寒涼藥物的微量元素含量平均上升4種,減少15種,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溫性藥物的微量元素含量平均上升14種,減少5種,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炮制后元素含量變化對比
3.1 寒涼性藥物炮制后微量元素的變化特點 本組研究發(fā)現(xiàn),寒涼性藥物大都以炮制后微量元素大都以上升為主。例如姜竹茹性平,善長止嘔和胃,生竹茹性微寒,以化痰清肺力強[3];竹茹制成姜竹茹后,元素含量減少的僅有6種,但增加的多達13種,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地榆性寒,擅長解毒清熱,地榆制炭后,能使其苦寒之性顯著降低,以止血涼血力強[4];地榆制成地榆炭后,元素含量減少的僅有6種,但增加的多達13種,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生大黃性寒,擅長解毒瀉火,導滯攻積,而熟大黃性寒偏平和,化濕清熱,瀉下力強[5],生大黃制成熟大黃后,元素含量減少的僅有3種,但增加的多達16種,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姜黃連性寒偏平和,以除煩清心力強,生黃連性大寒,擅長解毒瀉火[6],生黃連制成姜黃連后元素含量減少的僅有4種,但增加的多達15種,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鹽澤瀉性寒偏平和,以滲濕益腎健脾力強,而生澤瀉性寒,擅長利水滲濕,澤瀉制成鹽澤瀉后[7],元素含量減少的僅有3種,但增加的多達16種,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3.2 溫性藥物炮制后微量元素的變化特點 本組研究發(fā)現(xiàn),溫性藥物大都以炮制后微量元素大都以下降為主。例如荊芥生用適宜發(fā)疏表,炒炭后能使藥性緩和,取其祛血及止血分風邪之功效,荊芥制炭后元素含量減少的多達15種,而上升的僅有4種,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白術生用具有利水燥濕的效果較好,炒用能使燥性減少,功偏補脾[8],白術制成焦白術后,元素含量減少的達17種,但增加的僅有2種,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川烏生用有大毒,性大熱,止痛祛寒力效果較好,因此不宜內服多作外用,其制后性熱,可作內服,毒性降低。川烏炮制后,元素含量減少的亦達16種。但增加的僅有3種,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3.3 炮制法的特點及機制分析 微量元素在中藥治療中可起到整體作用,但某些如Pd、Hg及As等微量元素對人體健康有害。因此,為了保證臨床用藥安全,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對中藥的含有害微量元素的嚴格規(guī)定,炮制必須遵古炮制,依法炮制[9]。本組研究發(fā)現(xiàn),寒性藥炮制后其水煎液中大部分元素含量明顯增加,其平均上升16種,減少3種,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通過炮制使寒涼藥性得以緩和;溫熱性藥炮制后其水煎液中20種元素的含量大部分減少,其平均上升6種,減少13種,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使溫燥藥性得以緩和,并明顯減少其中的如鉛、汞、鎘等有害元素。筆者認為,通過微量元素與植物類中藥四性炮制關系的初步研究顯示,通過炮制方法改變藥性的過程其實質是使藥物中微量元素含量減少或增加的過程[10]。藥物炮制后,元素含量減少,藥性趨向于寒涼性;藥物炮制后,元素含量增加,則藥性就趨向于溫熱性。本組研究結果,也基本上趨向于這個觀點并符合傳統(tǒng)的炮制目,和相關研究報道基本一致。
1 金鵬飛,宋麗潔,胡欣,等.ICP-MS研究中藥炮制前后18種微量元素總量和溶出特性的變化.中國藥學雜志,2010:893-897.
2 張燕,李飛,王文全,等.中藥炮制前后微量元素的變化及其對功效的影響.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06,23:54-57.
3 Tian YM,Zhou D,Zhang W,et al.Comparison and correlative analysis of trace elements in five kinds of radix curcumae,Guang-Pu-Xue-Yu-Guang-Pu-Fen-Xi.2008 Sep;28:2192-2195.
4 Wu QX,Ji L,Ku,JL,et al.Analysis of trace elements and macro elements in 13 anti-anoxic traditional Tibetan medicine,Guang-Pu-Xue-Yu-Guang-Pu-Fen-Xi,2008,28:1938-1941.
5 Li MF,Liu YX,Wan YQ.Determination of the trace elements in Shengmai San decoction by ICP-AES,Guang-Pu-Xue-Yu-Guang-Pu-Fen-Xi,2008,28:436-40.
6 丁霞,朱方石,余宗亮,等.山茱萸炮制前后宏微量元素及氨基酸成分比較研究.中藥材,2007,30:396-399.
7 Han LQ,Dong SF,Liu JH.Determination of the contents of trace elements i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for treating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Guang-Pu-Xue-Yu-Guang-Pu-Fen-Xi,2008,28:453-5.
8 Fan WX.Comparative study on trace elements in benefi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Guang-Pu-Xue-Yu-Guang-Pu-Fen-Xi,2007,27:1433-1435.
9 Chen J,Yao C,Ouyang PK.Determination of constant and trace elements in Ranunculus ternatus thunb by ICP-AES,Guang-Pu-Xue-Yu-Guang-Pu-Fen-Xi,2005,25:560-562.
10 高嬋,李偉東,李俊松,等.自然銅炮制前后微量元素含量變化研究.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9,16: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