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清宗績辰《留云庵金石審》輯校(上)

2011-11-08 05:51:44李花蕾
湖南科技學(xué)院學(xué)報 2011年5期
關(guān)鍵詞:按語零陵山巖

李花蕾

(湖南科技學(xué)院 圖書館,湖南 永州 425100)

清宗績辰《留云庵金石審》輯校(上)

李花蕾

(湖南科技學(xué)院 圖書館,湖南 永州 425100)

清代金石之學(xué)昌盛,永州(舊為道、永二州)以其唐宋間為士人流寓的集中地,摩崖石刻資源異常繁多,引起學(xué)者的特別關(guān)注。在諸多金石著錄文獻中,清代宗績辰所著《 畱金 石 審 》 (簡稱《金石 審 》)一種,專門著錄永州境內(nèi)石刻,又多著錄書體書法,內(nèi)容比較獨特。其中部分石刻今已不見,賴有著錄,僅存文字,尤見珍貴。今自各書中輯出,共206條,并略作校注。書名依簡體字錄作《留云庵金石審》(簡稱《金石審》)。他日如獲發(fā)見宗氏原本,亦可引為校補之助云。

金石審;宗績辰;金石著錄;湖南永州;輯校

輯校說明

宗績辰(1792-1867),又作稷辰,字迪甫,一作滌甫,號滌樓,又號攻恥,一作躬恥。道光元年(1821)舉人,著《躬恥齋文鈔》等,《清史稿》有傳。

在宗績辰之前,注意永州石刻而卓有貢獻的為其父宗霈。宗霈,字稼秋,會稽人,進士,嘉慶二十二年任零陵知縣,卒于官。光緒《零陵縣志·官師》有傳。宗霈著《零志補零》三卷,宗績辰《金石審》所稱“先零陵”、“《補零》”、“《零陵補志》”、“《零陵宗志》”、“《零陵縣宗志》”,即此。嘉慶二十二年刊行,先于嘉慶《湖南通志》三年。據(jù)《金石審》“宋華嚴(yán)巖殘題名”條云:“先零陵云“剝落不完”,今又十二年”,及“宋張魏公父子環(huán)翠亭題名”條云:“十二年前,先零陵求魏公遺跡”,可知宗氏父子所著二書,前后相距十二年,而在宗霈編纂其書當(dāng)時,宗績辰已曾協(xié)助參編,幫助“審字”。

宗霈《零志補零》大部為搜拓石刻之著錄,篇幅雖少,價值頗多,成為王昶《金石萃編》之后的重要文獻。《金石萃編》及《金石補正》雖善,惜僅至于元、金而止。《零志補零》則與稍晚的光緒《零陵縣志·金石志》相似,都是不僅專門著錄永州,而且下限及于明代?!读粼柒纸鹗瘜彙分型谩读阒狙a零》,然亦有更正,就一種專門的金石著錄著作而言,其成就已超過《零志補零》,而于諸多金石著錄著作中獨居一家之地位,是完全當(dāng)之無愧的。

按宗績辰有詩文集傳世,經(jīng)核查并無《金石審》一種。此書自道光以后頻見援引,但迄未見有單行本。晚近各種金石目叢書如《續(xù)修四庫全書》、《石刻石料新編》等,均未見收錄。

就筆者所見,《金石審》最早還是見于宗績辰自己主纂的道光《永州府志·金石略》中?!督鹗浴贩惨督鹗瘜彙方栽谥T書最后,引文或單行,或雙行,似在《府志》以前已有成稿。二書出于一手,而引錄兩兩分明,似乎《金石審》當(dāng)時已為定本。

在《零志補零》和道光《永州府志》二書中間,問世了瞿中溶《古泉山館金石文編》,宗績辰多有引用。按瞿氏《金石文編》有《適園叢書》殘稿四卷,張鈞衡跋“歲在柔兆”,為丙辰年,即民國五年,此前宗績辰已得其書,所據(jù)可能是流傳的抄本。由此推測《金石審》撰成后可能也是由抄本流傳的。

瞿中溶、陸增祥二人,都有重要的金石著錄著作,而后都吸收入方志中。瞿氏著錄入嘉慶《湖南通志》,陸氏著錄入光緒《湖南通志》,各書又單獨刊行,瞿中溶為《湖南金石志》二十卷,陸增祥為《湖南金石志》三十卷,而劉沛《零陵縣志·藝文志》亦單行為《零陵金石志》二卷。宗績辰之金石著錄亦如是,先有《金石審》為專門著作,后入方志,后再單獨刊行,所纂《永州府志·金石略》即單行為《永州金石略》一卷,實為上中下三卷。由此亦可見金石著錄之于方志、方志之于學(xué)術(shù)的重要。

道光《永州府志》十八卷,題呂恩湛修,宗績辰纂。原刊本今已難見,所見多為同治重校本。而同治本其實也不僅一種,如國立北平圖書館舊藏、現(xiàn)歸國家圖書館藏本一種,扉頁題“同治丁卯仲秋重?!?、“本署藏板”,廷桂同治六年八月跋在最前。(廷桂字輝發(fā),滿洲正白旗人,舉人,永州知府。)湖南省中山圖書館舊藏、現(xiàn)歸湖南省圖書館版本,扉頁署“永州府誌”,廷桂跋在最后。特別不同的是府志最后的《金石略》中,中山本“石三”、“石四”頁碼單起相連,自頁一至頁一百五,但“卷十八金石下”篇題卻標(biāo)在“石四”之前。北平本是“三”、“四”相接的裝訂,而中山本則是“石四”移至“石三”之前,以遷就“卷十八金石下”的篇題,但卻違背了“石三”、“石四”的編年次序。(“石二”、“石三”為宋刻,“石四”為元刻。)近年岳麓書社所出《湖湘文庫》本道光《永州府志》即據(jù)中山本影印,其《金石略》“石三”、“石四”兩部分是倒裝的。(廷桂跋文中說到“重?!?,又說到“重裝”,強調(diào)其“裝訂成帙”,似乎已發(fā)覺倒裝的情況。)

本次輯校,以同治重校的道光《永州府志》引文為主,以《八瓊室金石補正》、光緒《湖南通志·藝文志》、光緒《零陵縣志·藝文志》三書引文參校。各條標(biāo)題,以《永州府志》為準(zhǔn)。

各條次序亦以《永州府志》為準(zhǔn),先“石三”、后“石四”。各條前增加序號,各條文末,附以《永州府志》原刻頁碼。另有6條,為《金石補正》及《湖南通志》所引,而在《永州府志》中并未注明“金石審”出處,當(dāng)為宗氏編纂府志時所作按語而誤收,今列為附錄,以示存疑。

本次輯校,通計所得共206條。雖難窺比原璧,亦頗贍足可觀,冀補史闕云。

1.唐舜廟立守戶狀

今所拓道州舜廟碑分十一行,系分書。其第一行上下并蝕,僅存一“五”字。第二行之第二“唐”字尚存,余蝕。第三行之二、四為“廟”、“?!倍帧5谒男械诙椤翱肌?,其下“道州刺史元結(jié)奏請”八字尚全。闕五字,下接“祠弋[1]兩”。又闕一字,有“家”字。又闕一字,接“歲時拂曬”,“曬”字約略可識耳。下闕一字,接“為恒式”三字。下一字似“豈”字,以下并蝕。第六行“書祠下”三字起,以下蝕。第七行一“奉”字,余不可見。第八行行斜偏,中隔裂縫,當(dāng)時蓋即第七行之下截,惟中間有“教宣”二字可辨。第九行上闕六字[2],存“永泰二年□月”字。十行惟見一“中”字,余全蝕。十一行中見“廟”字,末見“書”字。以省郡志所載表狀繹之,惟“近祠一兩家令歲時拂灑示[3]為恒式”數(shù)字,極相符合。前后雖不盡同,此文之為狀詞無可疑矣。其刻“二年”者,立廟之次年也。(上19)

校注:

[1]“弋”,《金石補正》作“弌”。

[2]“字”,《金石補正》誤作“行”。

[3]“示”,《金石補正》夾注:“案此‘永’之誤?!?/p>

2.唐窊尊銘

校注:

[1]“為尊”,《金石補正》漏。

[2]“顯”,《金石補正》誤作“晦”。

[3]“識”,《金石補正》作“辨”。

3.唐杜杰等浯溪題名

余舊得浯溪杜杰題名[1],上無年月。其右上下斜缺[2],左為浯溪銘,真書,五行,字法如《禊帖》。缺“石門”、“崖”、“將老茲地溪”“旌吾獨口”等字。損“絕壁”、“有溪”等字?!颁弊鳌颁濉?,古人疊文間有作“又”者,此誤多一畫耳?!案粝弊鳌皧A溪”,“荒蕪”作“荒溪”。不著何人書。[3]其右[4]題名三行,每名空一字,字較大,乃近顏魯公行書。[5]其名為□水尹海、略陽權(quán)克、□杜[6]杰、杜例、成萬、王袞、丘[7]伉、丘存節(jié),按《溪志》,乃貞元間人也。(上49)

校注:

[1]杜杰題名,《金石補正》作“殘刻”。

[2]“其右”以下六字,《金石補正》無。

[3]“五行”以下六十四字,《金石補正》無?!蔼毧凇?,孫望校本《元次山集》作“獨有”。

[4]“其右”,《金石補正》作“又為”。

[5]“字較大”以下十字,《金石補正》無。

[6]“杜”,《金石補正》作“□”。

[7]“丘”,《金石補正》作“邱”,下同。

4.唐李當(dāng)朝陽洞詩魏深和詩并書事

校注:

[1]道光丁亥,道光七年(1827)。

[2]鐘王,鐘繇、王羲之。

[3]文后,《金石補正》誤連宗績辰《府志》按語,標(biāo)“《金石審》”于按語后。宗氏按語云:

案李當(dāng)事無可考,其所述奸臣竊柄,直道不附者悉去之,蓋指路巖、韋保衡諸人。《新唐書·路巖傳》云:“王政秕僻,宰相得用事。巖顧天子荒闇,以政委己,乃通賂遺,奢肆不法。與韋保衡同當(dāng)國,二人勢論天下,時目其黨為‘牛頭阿旁’,言如鬼陰惡可畏也。”保衡恃恩據(jù)權(quán),所悅即擢,不悅擠之,僖宗立,為怨家白發(fā)陰罪,貶死。此書事在十一月,僖宗立以七月,與史正合。魏深雖當(dāng)私親,所言不妄,則其諭賊之功亦可信徵矣。第其書“公”字必空三,而“主”字反只空二,殊失倫序耳。

“空二”下,《金石補正》夾注:“案石刻實空三格,此語誤?!?/p>

5.宋賈黃中送潘守[1]詩

右正書。先零陵[2]輯《補零[3]》時,拓手誤遺下二行,失其時次,遂疑即是潘衢[4],今補拓改正。(中3)

校注:

[1]潘守,潘若沖,永州知府,雍熙四年任。[2]先零陵,宗績辰自稱其父零陵縣令宗霈。

[3]補零,《金石補正》作“補志”。宗績辰纂道光《永州府

志·藝文志》著錄“《零陵補志》三卷,嘉慶二十二年宗霈撰”,注云:“按《補志》舊名《補零》,皆補前志所遺,于金石尤詳,邑之志金石自此始。”

[4]潘衢,永州知府,慶歷七年任。

6.宋郭昭符朝陽巖詩

右行楷書,十五行,字體圓渾,猶宋初體格,惜佚其時次。案官表,此人為真宗咸平初通判,所云潘守贊善,即潘若沖,乃雍熙時出守。舊官表列之太平興國間,誤也。[1](中3)

校注:

[1]文后,《金石補正》誤連宗績辰《府志》按語,標(biāo)“《金石審》”于按語后。宗氏按語云:

按郭昭符當(dāng)亦是雍熙初通判永州,永州舊官表謂咸平元年任,不知何據(jù)。

“按”字,《金石補正》無。

7.宋宣撫記[1]

右行書,十五行。當(dāng)日蓋有十六行,后佚一行耳。寄刻朝陽巖壁,先零陵始搜得之。(中4)

校注:

[1]原刻署款:“宣德郎守秘書丞知永州軍州事騎都尉借緋陳

瞻述?!?/p>

8.宋陳瞻朝陽巖詩

右正書,六行,不著年月?!读懔暄a志》作咸平三年,據(jù)官表也。(中4)

9.宋朱昂等送新知永州陳秘丞[1]詩

右正書,二十三行,不著年月[2]。(中5)

校注:

[1]陳秘丞,即陳瞻。

[2]《湖南通志》“不著年月”后有“寄刻朝陽巖”五字。

10.宋王羽朝陽巖詩

右正書,十行,字與潘、陳諸刻俱相類。戊午為天禧二年[1]。(中5)

校注:

[1]“年”字,《金石補正》漏。11.宋徐陟華嚴(yán)巖題名

右正書,四行?!翱途印痹鳌般【印保浮墩f文》,“恪”本作“”,俗作“恪”。此以“恪”為“客”,蓋假借通用。且“聊用[1]濡毫”,《零陵補志》誤繹作“得意”,今審改正[2]。(中6)

校注:

[1]“且聊用”三字,《金石補正》無。

[2]“今審改正”,《金石補正》作“今改正”,《湖南通志》作“今審正”。

12.宋丁謂與華嚴(yán)巖正師上人詩

王蘭泉[1]之研搜精矣,然拓本或有蒙脫。如此刻“夏”下“自”作“日”[2],“自”下、“道”下皆缺一字,“上人”下缺二字[3],“且”下所缺三字,今皆可辨。其缺處又少九字空格,末署名亦少二字?!靶o各”三字,先零陵亦未審出,詩中“就”字,注中“迎”字、“以”字,亦至今始辨識也。(中8)

校注:

[1]王蘭泉,王昶,號蘭泉。

[2]《金石補正》夾注:“詳案并不作‘日’。”[3]“上人”以下六字,《金石補正》無。

13.宋孫蒼舒等華嚴(yán)巖題名

右系行書,王氏作正書,誤。至謂“國子”以上磨滅,則或尚有首行也[1]。 《零陵補志》以景 祐 作嘉,亦誤。(中8)

校注:

[1]《湖南通志》無“至謂‘國子’以上磨滅,則或尚有首行也”一句。

14.宋王文恩華嚴(yán)巖題名

右正書,九行,“安泊至六月”,舊誤審作“安居二月”。惟“久在”,元刻作“凡[1]在”,不可通,恐是誤刻。(中9)

校注:

[1]“凡”,《金石補正》作“凢”。“凡”、“凢”古今字。

15.宋成戩田瑜等華嚴(yán)巖題名

案王昶以“成”作“盛”,“盛”下缺一字,《零陵宗志》始審為“成”?!啊苯駥彾▽崱皯臁弊忠?。舊官表作“成”,蓋由偏旁轉(zhuǎn)誤。又《宗志》“仲”下作“瑕”,細審當(dāng)是“遐”字,名義始屬。古“遐”作“此偏旁似從“人”不從“”也。(中9)

16.〔宋〕潘衢等華嚴(yán)巖題名[1]

校注:

[1]道光府志此條前為“宋潘衢等澹山巖題名”,故此條略“宋”字。

17.宋黃祐初華嚴(yán)巖殘題名

右書似分似真,僅存五行。其首行蓋政和間人磨去另刻,是在巖內(nèi)。(中10)

18.宋太常博士周堯卿墓表

右碑上無篆額,其題銜曰宋故進士累官太常博士歷連衡二州司理參軍,桂州司錄,知高安、興化二縣事通判饒州,贈金紫光祿大夫,周公諱堯卿神道碑并慕文,次即書嘉三年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知制誥史館修撰廬陵歐陽修□,其下書屯田員外郎弟燮立古墓碑,亦有全書生平所歷官者,然碑題稱名諱,則宋人所罕見。又文內(nèi)稱君而題稱公,且得贈不在撰碑之日而追題于上,其為子孫重刻無疑。其曰神道碑并墓或當(dāng)日本有兩碑連刻,后失去其半耳。案縣志子俞子翰林,誼官待制,孫紳直秘閣,官階恐尚多佚。載金紫光祿,以何人推贈,事無可考??肌端问贰方鹱瞎獾撃巳冯A,封贈二代者得贈金紫光祿,必官尚書始得此贈,則或周紳官也。(中12)19.宋柳拱辰等澹山巖題名

右正書,十二行,字大徑一寸,極似《中興頌》。《零陵補志》“蘇臺文”之“臺”誤刻作今更正。(中15)

20.宋盧臧三巖詩序

右正書,三十行。序題高下不齊,其避“貞”作“正”,注為“御名”。案仁宗名偏旁從“真”[1],此蓋避嫌名[2]也[3]。(中 18)

校注:

[1]宋仁宗名趙禎,“貞”、“真”古字通。

[2]嫌名,《禮記·曲禮上》:“禮,不諱嫌名?!编嵭ⅲ骸跋用^音聲相近,若禹與雨、丘與區(qū)也?!鳖櫻孜洹度罩洝肪矶跋用睏l云:“宋代制,于嫌名、字皆避之?!?/p>

[3]“也”字,《金石補正》無。

21.宋俞希孟三巖和詩

右和詩,并刻澹巖。字體頗近平原行書,弟筆過偃耳。(中18)

22.宋王汾九龍巖詩

右正書,六行。(中20)

23.宋余靖九龍巖題名

右正書,六行。其銜稱“使、副”,蓋合賈師熊而省書,必靖使而師熊副也。喜公,僧名。潯陽陶羽有贈喜公詩,當(dāng)亦在此時。[1](中21)

校注:

[1]“僧名”以下《湖南通志》無。

24.宋陸詵澹山巖題名

按詵先為湖南漕,后帥廣西,故瞿氏[1]云。唐宋世主好道崇元[2],士女皆習(xí)方術(shù)。仙姑既超凡眾,何為驅(qū)逐勢要,自炫怪蹤?此題“家人與仙姑同至”,其亦《春秋》之筆與?(中22)

校注:

[1]瞿氏,瞿中溶。

[2]“元”,同“玄”。避諱字。

25.宋闞泂澹山巖題名

右刻正書,五行。前人未見,先零陵始入之《補零》,而遺“男”下八字。今補正。(中23)

26.宋宋迪澹山巖題名

右刻甚小,用筆極似鐘紹京[1]。迪蓋不獨以畫擅長[2]也。(中23)

校注:

[1]鐘紹京,鐘繇。

[2]以畫擅長,宋迪,字復(fù)古,洛陽人。性嗜畫,好作山水,運思高妙。作《瀟湘秋晚圖》等,事見《宣和畫譜》。

27.宋解舜卿等群玉山題名

右正書,兩方,在中山亭側(cè)。潘景純,熙寧時郡守,蓋續(xù)題者。(中23)

28.宋梁庚等澹山巖題名

王司寇作“梁庾”,先零陵審正為“梁庚”,今覆審,實“庚”字。(中24)

29.宋陳藻等澹山巖題名

大真,凝重,字完潔,無剝蝕。山谷碑后出,乃已蚤泐,可謂闇“而章”[1]者矣。(中25)校注:

[1]“闇而章”,宋高宗《宋贈蘇文忠公太師(蘇軾)敕文》:“君子之道闇而章?!鳖}名中有周子(周敦頤),故云。

30.宋梁宏等朝陽巖題名

右正書,五行。(中25)

31.宋范子明等澹山巖題名

王司寇[1]作“前八日桂”,《零陵補志》無“日”字,今審實無,且只五行,年月雙書于后一行。(中26)

校注:

[1]王司寇,王昶。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32.宋沈紳等華嚴(yán)巖題名

舊脫“尚書都官”六字[1],今增[2]。正書,五行,字方嚴(yán)。三巖[3]相類,疑即周子[4]所書[5]。(中26)

校注:

[1]《湖南通志》無“舊脫‘尚書都官’六字”。

[2]“今增”下,《金石補正》夾注:“案石無此六字,或淡巖之誤?!?/p>

[3]三巖,華嚴(yán)巖、朝陽巖、澹山巖,題名中均有周子。

[4]周子,周敦頤。事見《宋史·道學(xué)傳》。

[5]文后,《金石補正》誤連宗績辰《府志》按語,標(biāo)“《金石審》”于按語后。宗氏按語云:

按此刻在巖外,不蔽風(fēng)雨,漸將剝蝕。望有心者護惜之。

“按”字,《金石補正》無。33.周子含暉洞題名

右刻二十八字未見。案湯璐《志》[1]云:“治平乙未,周元公通判永州,歸展親墓,□鄰人并其二子同游,刻名石。”省志以治平無乙未,當(dāng)是丁未之誤,今州志已刊正其謬。周子以二月一日歸里,三月十三回至澹巖,此云三月六日游是巖,為時正合。容再拓其殘字證之。(中28)

校注:

[1]湯璐《志》,謂嘉慶《道州志》。

34.宋陶羽詩九龍巖詩

右刻正書,題三行,詩六行。與周子題名共一石,而在其前,不著時代,總當(dāng)在周子未至之前也。案“喜公”名已見于仁宗時題名,此詩度刻仁、英二朝之際,故附列于此。山谷集中有陶豫,亦家潯陽,未知即是此人更名否,存疑[1]。(中28)

校注:

[1]“山谷集”以下二十二字,《金石補正》無。按陶羽詩刻尚存,署款“潯陽陶羽”,“羽”字短,前空半格,原刻當(dāng)有“公”字,合為“翁”。陶弼字商翁,又作商公。此詩作者當(dāng)即陶弼。其先出于潯陽,家于永州祁陽?!案搅杏诖恕币韵隆逗贤ㄖ尽窡o。

35.宋章詢九龍巖詩

右刻正書,八行,參差不齊。其舉書處如“二十八字”及“靈巖”,皆無謂。蓋詩本不期入石,元紙短而寺僧裁接為長幅,致高下失倫也。喜僧之名,見重士夫如此,而志皆不載,其所著亦失傳,惜夫![1]。(中29)

校注:

[1]文后,《金石補正》誤連宗績辰《府志》按語,標(biāo)“《金石審》”于按語后。宗氏按語云:

按此詩在陶羽之前,而字若出一手,疑羽書也。

“按”字,《金石補正》無。

36.周子九龍巖題名[1]

右刻在陶羽詩之左,小正書,二行。蓋行次促迫,留題不似諸巖之謹(jǐn)嚴(yán)也。(中30)

校注:

[1]《湖南通志》題為“宋周元公九龍巖題名”。

37.蔣之奇奇獸巖銘

校注:

[1]壡,張壡,江華縣令。見重刻《奇獸巖銘》跋。

[2]李,李焯,古隸書者,李長庚之孫。見重刻《奇獸巖銘》跋。

[3]文后,《金石補正》誤連宗績辰《府志》按語,標(biāo)“《金

石審》”于按語后。宗氏按語云:

“按”字,《金石補正》無?!?,同治重校本剜而未補,《金石補正》作“臺”。,《說文》我,古字作。洪氏,洪適,字景伯,著《隸釋》二十七卷。

38.蔣之奇寒巖銘

《寒巖銘》,諸志所不及,近新獲此刻,欣未曾有。虞令[1],官表失載,所謂“后治平百二十四年”,乃光宗紹熙元年庚戌也。分書,當(dāng)是穎舊跡,虞令特重刊之耳。(中32)

校注:

[1]虞令,虞從龍,江華縣令,見重刻《寒巖銘》跋。

[2]穎尗,蔣之奇字。尗,古文“叔”。

39.宋沈紳無為洞銘

公儀[1]銘拓本,前人未見,績辰與李千之伯仲[2]搜剔于叢篁薜荔之間。僅缺銘文三字,可為至幸。公儀善篆隸,此書大徑四寸,用唐人分書法,縱放奇恣,似當(dāng)日就石上作書,每行下數(shù)字皆斜向右,署款大偏。其文左行,銘文五行半,款署其下也。(中33)

校注:

[1]公儀,沈紳字。

[2]李千之,事跡不詳。宗績辰《躬恥齋文抄》卷八有《送李千之南歸序》。

40.宋吳太壽碧虛巖題名

右刻正書,六行。細挺中微有隸意。在碧虛巖右,石壁蘚深泥漬,字畫盡隱,就池汲水洗剔之,乃差可讀,然“翟”、“擇”、“庚戌”等字猶難辨。近僧心月往拓,始見其真。前人未聞見此者。(中33)

41.宋鞠拯等朝陽巖題名[1]

正書,六行。(中34)

校注:

[1]鞠拯有治平丁未(四年)朝陽巖題名。此題在熙寧改元,《金石補正》題為“鞠拯再題名”。42.宋蔣忱九龍巖記

右刻正書,二十三行。筆法謹(jǐn)嚴(yán),昔人未見。前陶羽、章詢所贈詩喜公者,于此始知其名元喜也。忱,零陵人,《縣志》載為治平四年許安世榜進士,此云“尉清湘之二年”,蓋登第后除尉,其明年辟廉州幕,與《志》正合。周子本傳:熙寧改元,用趙、呂公著薦,為廣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此刻于將去永州之時題銜,亦與史合。[1]記為五月五日所作,考《濂溪志》又周子生日,巖之遇合亦奇矣。(中35)

校注:

[1]《九龍巖記》末署款:“新廣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朝奉郎尚書駕部員外郎前通判永州軍州事上騎都尉賜緋魚袋周惇頤上石?!?/p>

43.宋高秉九龍巖題名

右刻正書,五行,前人未見。提刑何以有二人[1],且并行按屬?二人《宋史》皆無傳,《湖南省志》俱佚其名,惟《宋史·外戚傳》有高遵裕,為高瓊之孫,其弟曰遵。遵治或其從弟與[2]?存以俟考。(中35)

校注:

[1]二人,高秉、高遵治。

[2]“與”,《金石補正》作“歟”。與、歟字同。

44.宋荊延年等澹山巖題名

右刻字大二寸許,類《中興頌》。(中36)

45.宋碧虛巖殘題名[1]

右刻不知行數(shù),字畫剝蝕殆盡,惟年月具存。余至其下摩挲之,尚多審數(shù)字。心月拓本轉(zhuǎn)少于所見,不能得一人名,良恨其率爾從事也。(中36-37)

校注:

[1]《湖南通志》題為“宋□維申等碧虛巖題名”。

46.宋范敏求等華嚴(yán)巖題名

右行書六行,題刻皆率,同旁多水,子作予,皆謬。(中37)

47.宋宋昭邈等浯溪題名[1]

右刻左行。先零陵云“剝落不完”,今又十二年,字跡更隱,屢尋未獲此石所在。(中37)

校注:

[1]《金石補正》題為“宋華嚴(yán)巖殘題名”。

48.宋馬玘九龍巖題名

49.宋熙寧五年浯溪殘題名[1]

右刻行書,五行。其下半被明正德時人陳斗磨去,致莫知其為何人。(中38)

校注:

[1]《金石補正》題為“元祐殘題名”?!逗贤ㄖ尽奉}為“宋浯溪元祐殘題名”。

[2]陳斗,字民仰,祁陽人,官永寧縣主簿。編纂《訂補浯溪集》二卷。

50.宋楊永節(jié)等澹山巖題名

王司寇“三月”作“正月”,今審正。(中39)

51.柳應(yīng)辰火星巖游記

校注:

[1]《湖南通志》無“向來頗少椎拓。文內(nèi)”,《零陵金石志》亦無。

52.宋柳應(yīng)辰澹山巖記

右刻正書,十行[1],近顏書。近日鑒家錢、孫、王[2]三家皆未見,瞿氏似見之而不以入《省志》[3],可訝也。先零陵補佚亦所佚[4]。訪澹巖,昏穢之狀,今之視昔良同。安得如丁景真[5]者,廓清而培護之耶[6]?。ㄖ?41)

校注:

[1]十行,《零陵金石志》作“二十一行”。

[2]錢、孫、王,錢大昕,著《潛研堂金石文跋尾》。孫星衍,著《寰宇訪碑錄》。王昶,著《金石萃編》。

[3]《金石補正》夾注:“案已載《校補》?!?/p>

[4]《湖南通志》無“而不以入《省志》,可訝也。先零陵補佚亦所佚”。

[5]丁景真,丁僑,永州知州,熙寧五年任。有熙寧八年浯溪題名。

[6]“耶”,《金石補正》作“邪”,耶、邪字通。

53.宋魏泰朝陽洞詩

前于楊巨卿題名[1]見“道輔”二字,疑是魏泰,適得泰此詩,審其名上剝蝕處,上存“臣”,下存“丁”,其下似書干支而不可辨,當(dāng)是甲寅、乙卯之間也??肌端问贰W陽修傳》,泰嘗橫行漢南,規(guī)占田園,恃為曾布婦兄,布執(zhí)政后又譖修之子于布,其所作《臨漢隱居詩話》極[2]詆永叔,信非正人。即其論詩以有味為主,此詩六句安見其有味乎!(中42)

校注:

[1]“題名”下,《金石補正》有“內(nèi)”字。

[2]“詆”,《金石補正》作“諷”。

54.宋楊巨卿九龍巖題名

正書,六行。(中43)

55.宋李士燮等群玉山題名

右正書,七行,在中山亭。亭舊在群玉山之背,今惟崖石而已。(中43)

56.宋九龍巖陶弼詩

陶弼《九龍巖詩》拓本漏佚,今東安唐秀才從巖中錄得,寄門人蔣元甲,未及補拓,姑附錄之。弼以征蠻著功[1],具見《本傳》。觀其詩,已可知其人矣。(中45)

校注:

[1]“功”,《金石補正》漏。

57.陳瑄九龍巖題名行書,四行。舊題一石,未見為恨。(中46)

58.宋柳應(yīng)辰澹山巖題名[1]

右刻■[2]書,■■[3]行[4]。《石室記》想亦刻石,柳氏猶及見之。張顥,大中時郡守也。(中46)

校注:

[1]《金石補正》題為“柳應(yīng)辰再記”。

[2]■,同治重校本剜而未補,下同。《金石補正》作“正”。

[3]■■,《金石補正》作“十”。

[4]《湖南通志》無“右刻■書,■■十行”。

59.宋胡奕澹山巖詩

右[1]《零陵補志》改“一景”作“一徑”,今從元刻。(中47)

校注:

[1]右,《零陵金石志》作“又”。

60.宋趙揚九龍巖題名

右正書,五行。在東安縣蘆洪砦九龍巖。(中47)

61.宋淵沖子火星巖題名

正書,五行。字類顏清臣[1]。隱其姓名而寓言,見道君子哉?若人,弗可及也已。(中49)

校注:

[1]顏清臣,顏真卿,字清臣。

62.淵沖子九龍巖觀磨崖說

右正書,九行。字雄厚古樸,懸筆正鋒,必熙寧以前所書。后來佻巧之習(xí),從風(fēng)而靡,即有一二習(xí)顏書者,皆不及其用筆之自然。書雖小學(xué),其為風(fēng)氣所轉(zhuǎn)移如此。斯人為誰,吾不能知,盧臧、張?zhí)幒裰?,不?fù)多得。故姑附之[1]熙寧之末,以待考證焉。(中49)

校注:

[1]之,《金石補正》作“諸”。

63.宋熙寧間澹山巖殘題名[1]

右刻元[2]正書,七行,今止半截,其下被咸淳間杭一民[3]磨刻。(中50)

校注:

[1]《金石補正》題為“職方外郎殘題名”。

[2]元,《金石補正》漏。

[3]杭一民題名,見宗績辰道光《永州府志·金石略》(下77)。

64.宋曾布九龍巖題名

右正書,六行。布以附王安石、呂惠卿進用,后復(fù)以沮新法見忤,黜知饒州,徙潭州,改廣州。元豐初,以龍圖閣待制知桂州,進直學(xué)士,知秦州。此云“自廣西移帥隴右”,正其調(diào)秦州時所題。惟“帥”從“巾”,而此從,似“師”字,考當(dāng)時并無兵事,則俗書也。案布一生首鼠兩端,既得罪于君子,復(fù)取忌于小人,名 傳二 惇[1]之間,了無足取。顧其在元豐以前,峴然以逐臣自命,自此一移而黨禍日熾,宋轍遂東。存此以志小人道長[2]之時會也。(中50)

校注:

[1]二惇,章惇、安惇。

[2]《易經(jīng)·否卦》:“內(nèi)陰而外陽,內(nèi)柔而外剛,內(nèi)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p>

65.宋馬默九龍巖題名

右刻正書,六行。學(xué)顏而用側(cè)筆者也??肌端问贰繁緜鳎痔幒?,城武人,少從石介學(xué),介[1]謂他日必為名臣。知須城縣張方平恒閉目不與掾?qū)僬Z,見默白事,盡行其言。治平中為御史里行,直言無顧。神宗即位,以論歐陽修事[2],通判懷州,除知登州,徙曹州。召為三司鹽鐵判官,論新法,出知濟、兗二州。還[3],提舉三司帳司,神宗將用之,大臣不悅,以提點京東刑獄,改廣西轉(zhuǎn)運使,終河北都轉(zhuǎn)運使。此殆其赴廣西時所題,惟史云改“轉(zhuǎn)運使”,而此作“權(quán)副使”,與史文異。默[4]直節(jié)凜凜,其書乃鋒穎峭厲,如其為人,斯可重矣。[5](中 51)

校注:

[1]介,《金石補正》作“石”。

[2]事,《金石補正》漏?!端问贰酚小笆隆弊?。

[3]還,《金石補正》作“遷”?!端问贰纷鳌斑€”。

[4]默,《金石補正》作“然”,形近而誤。

[5]文后,《金石補正》誤連宗績辰《府志》按語,標(biāo)“《金石審》”于按語后。宗氏按語云:

按默子純,仕高宗朝,距其題名時七十年,“婆壽”蓋其孩抱時小名也。

“按”字,《金石補正》無。“距其”之“其”,《金石補正》無。

66.宋朱彧九龍巖題名

右行楷書,三行,不齊。(中52)

67.宋朱正一澹山巖詩

右刻行書[1],六行。漸染米體,知其為宋人筆??肌端问贰ぶ彀簜鳌?,其子以正字為派行,此當(dāng)為其族人。因錄朱而依類附之[2]。(中53)

校注:

[1]行書,《零陵金石志》作“行楷書”。

[2]《湖南通志》無“因錄朱彧而依類附之”。

68.宋齊諶九龍巖題名

右正書,五行。題、刻皆劣。下刻“蔣若本[1]”三字,或刻工名也。(中53)

校注:

[1]蔣若本,今朝陽巖石刻多有之,附于題名之下而字小,殆亦“石山?!敝?。

69.宋曹堯風(fēng)紫霞巖題名

右刻正書,六行。前人未見,僧心月剔苔得字,遂拓以歸,細審乃盡可辨。外洞惟此刻最古矣。(中55)

70.宋張綬刻蔣之奇朝陽巖西亭詩

右正書,二十四行。前人罕有搜及者,蓋亭圯崖斷,椎拓畏阻所致。今得之為至幸也。(中57)

71.張綬五峰巖題名

右小正書,六行,在東安縣五峰巖。五峰石刻舊志渾列之古跡,不箸其何碑。今始搜求及[1]得之,不過數(shù)石,其書時代者以此為最先焉。(中57)

校注:

[1]及,《金石補正》作“得”。

72.宋裴彥英等朝陽巖題名

右刻■[1]書,■[2]行,前人未見。(中57)

校注:

[1]■,同治重校本剜而未補,下同。《金石補正》作“正”,《湖南通志》同。

[2]■,《金石補正》作“五”,《湖南通志》同。

73.宋陳純夫永福寺[1]后崖題名

右刻行楷書,六行,字約略可識。在寺后觀音閣側(cè),即古齋云閣也。純夫,道祐 間教授,見州志,故附錄于此。(中58)

校注:

[1]永福寺,在九疑山。

74.宋許師嚴(yán)華嚴(yán)巖題名

校注:

[1]證,《金石補正》漏。

76.宋程敏叔火星巖題名

右行楷書,七行,在火星巖,字已蝕損。[1](中59)

校注:

[1]文后,《金石補正》誤連宗績辰《府志》按語,標(biāo)“《金石審》”于按語后。宗氏按語云:

案巖側(cè)昔有火星觀,故可品茶,今則荒煙頹石,游跡罕到矣。

77.宋劉蒙等朝陽巖題名

行書,輕逸,蓋恕[1]筆也。(中60)

校注:

[1]恕,邢恕。

78.宋安惇等群玉山題名

右正書,九行,在拱秀亭側(cè)。字已剝蝕殆盡,約略可辨。(中60)

79.宋程博文朝陽巖題名

右正書,五行,字徑數(shù)寸。(中60)

80.宋孫覽等朝陽巖題名

行書,五行。(中60)

81.宋劉蒙等朝陽巖題名[1]

右行書,十行?!?”字下當(dāng)是“海”字?!败斓馈睂崱盃I道”。末尚有“記”字。(中61)

校注:

[1]此條與前同題?!督鹗a正》題為“劉蒙等再題名”。

82.宋方蒙五峰巖題名

右正書,五行。題、刻皆劣。《宋史》處仁[1]本傳:“為東安縣令,蠻人叛,入峒開示恩信,蠻感泣,誓不復(fù)反?!薄端问贰は贾T蠻傳》第于南宋時,全州上言,東安可直入溪峒,而慶歷以后叛服皆略,本紀(jì)亦不書。據(jù)此刻所命,使枉道之東安,又檄廣西縣令同至,必有公政,當(dāng)即會撫蠻人時也。(中61)

校注:

[1]處仁,徐處仁。

83.宋邢恕華嚴(yán)巖詩

較他刻恕書稍大,結(jié)體懶散,不如其小者。(中61)

84.宋邢恕朝陽巖獨游偶題詩

右行書,五行,極似蘇書[1]。(中62)

校注:

[1]蘇書,蘇軾書體。文后,《金石補正》誤連宗績辰《府志》正文,標(biāo)“《金石審》”于其后。宗志正文云:“詩見《名勝志》?!?/p>

85.邢恕題愚溪詩

行書,十四行。字參子瞻[1]、君謨[2]之體。(中

62)

校注:

[1]子瞻,蘇轍。

[2]君謨,蔡襄。

86.邢恕浯溪詩

行書,六行。案元 八年九月,宣仁皇后崩,是年四月即改元紹圣。恕于改元之前已被召命得

祐歸,女堯舜亡而共 竊喜,消長治亂之機已見于此。觀乎此詩所謂“曉雨絲絲不作泥”者,其希恩冒寵之心畢著矣。(中62)

87.宋曾孝雍澹山巖題名

右正書,四行。字?jǐn)?shù)不齊,刻亦甚劣[1],在曹公美之前。孝雍,哲宗時知道州,故知為紹圣乙亥也。(中64)

校注:

[1]刻亦甚劣,《金石補正》漏此四字,《湖南通志》同漏。

88.宋朱養(yǎng)源等澹山巖題名

行書,七行?!督鹗途帯纷髡龝?,誤。(中65)

89.宋張茂先五峰巖詩

行書,十一行?!皫r寺”,即東安高山寺也。(中65)

90.宋曹公美等澹山巖題名

右刻正書,二行。年月書下截作三行,刻甚劣[1]。(中 66)

校注:

[1]刻甚劣,《金石補正》漏此三字,《湖南通志》同漏。

91.宋孫欽臣等澹山巖題名

右行書,八行,左行?!督鹗途帯纷髡龝`。(中67)92.宋晉之晞道等澹山巖題名

右行書,四行,左行[1]。本不著時代,惟農(nóng)師為陸佃號。考佃本傳,以紹圣初元案斥外,由海州移蔡州,徽宗立,召還。未知何以于元[2]二年嘗至永州,疑史有佚文也。(中67)

校注:

[1]左行,《金石補正》漏此二字。

[2]元祐,《金石補正》作“元符”,又云:“《永志》列元符二年?!卑础蹲谥尽非昂笈判颍喈?dāng)作“元符”?!逗贤ㄖ尽芬嘧鳌霸薄?/p>

93.宋賈構(gòu)五峰巖題名

右篆書,二行。不著時次,在東安高山之上。按前有東都賈材,疑即其昆弟行。南宋必?zé)o以“構(gòu)”命名者,是必哲、徽時人可知。(中68)

94.宋朱彥明等朝陽巖題名

行書,四行,末一行蝕。(中73)

95.李昭輔等題名

右刻小篆四行,篆法秀勁?!凹咨辍卑俗蛛p行書于末行之后,不著年代。案紆,曾布子,坐黨事流永。王明清《揮塵錄》所謂空青,蓋指紆也。大臨當(dāng)是山谷兄弟,行其為崇寧甲申無疑。(中74)

96.宋鞏鑒等五峰巖題名

右行楷書,七行。字多剝蝕[1],前人未見。(中

77)

校注:

[1]剝蝕,《金石補正》作“蝕剝”。

97.宋鞏鑒澹山巖題名

右行書,二行。在李公彥詩左。字超逸,得禇愛州[1]意。(中77)

校注:

[1]禇愛州,禇遂良,終愛州刺史。

右行書,八行,字?jǐn)?shù)高下不齊。在九疑永福寺后。(中78)

校注:

99.宋周裕肖巖詩記

右題記四行,行書。詩連題十行,又立石者一行,皆正書。[1](中78)

校注:

[1]文后,《金石補正》誤連宗績辰《府志》按語二段,標(biāo)“《金石審》”于其后。宗志按語云:

案肖巖宋時在武岡軍新寧界,今亦在東安、新寧接壤處,非裕曾判永也。又案裕,祁陽人,元符三年李釜榜進士。《武岡志》“蕭巖”、《新化志》“蕭巖”皆云有其題記,或即東安題刻之傳異也。

“判永”,《宗志》作“守永”。或即,《宗志》前有“恐”字。

100.宋周■[1]肖巖題字

右篆書巖名二字,旁年月、官名二行,正書,在東安縣。[2](中78)

校注:

[1]■,同治重校本剜而未補,《金石補正》作“?!薄?/p>

[2]文末,《金石補正》有“‘周’下當(dāng)即‘?!帧币痪?。

此非宗志按語,系誤錄。

G256

A

1673-2219(2011)05-0034-11

2011-03-05

湖南省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目“湖南地方文獻與摩崖石刻專題研究”(項目編號 2010YBA101);湖南省高等學(xué)??茖W(xué)研究項目“石刻上的文學(xué)史:唐宋文人在永州的仕宦游歷與詩文題記”(項目編號10C0751)。

李花蕾(1979-),女,河南魯山人,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為文學(xué)及文獻學(xué)。

(責(zé)任編校:京華)

猜你喜歡
按語零陵山巖
“按語”中的學(xué)術(shù)世界
辭書研究(2024年3期)2024-05-21 12:34:02
零陵的雪
湖南零陵瀟水濕地公園建設(shè)現(xiàn)狀及保護對策研究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0:58
淺談如何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民俗文化——以零陵廟會為例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0:44
白山巖 傾情養(yǎng)路30年
中國公路(2018年1期)2018-02-26 02:36:09
一架薔薇滿院香
HPLC法同時測定天山巖黃芪中4 種異黃酮
中成藥(2017年6期)2017-06-13 07:30:35
快樂闖關(guān)
昨天
詩林(2016年5期)2016-10-25 05:48:20
《雜病廣要》丹波元堅按語初探
厦门市| 曲靖市| 白城市| 晋州市| 汽车| 巴南区| 武义县| 大理市| 龙山县| 鲜城| 汤原县| 韶关市| 汕头市| 北海市| 天津市| 珲春市| 含山县| 阜宁县| 西平县| 沙洋县| 鹤壁市| 青冈县| 城步| 牡丹江市| 托克逊县| 娱乐| 田阳县| 福鼎市| 乐亭县| 云梦县| 天祝| 武鸣县| 霍邱县| 中江县| 苗栗县| 福建省| 乐安县| 利津县| 中阳县| 宝山区| 澜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