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柳茵
島城舟山春天的故事
撰文/攝影/柳茵
舟山市,我國唯一以群島設(shè)市的地級行政區(qū)劃,是一顆坐落于東海畔的明珠。
舟山古被喻為“海中洲”,歷史悠久。據(jù)考證,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在這里的島上開荒辟野,捕捉海物,繁衍生息,開始從事漁鹽生產(chǎn)。
中華民族厚重的黃土文明在這個靠海吃海的群島被抹上了一筆濃墨重彩的海水藍(lán)色。這里的炎黃子孫們世世代代以海為生的,咸腥味的海水早已融入其血脈,共同涌動著,傳承著。
定海,舟山的一座老城,也是一座英雄之城。百余年前鴉片戰(zhàn)爭的炮火曾經(jīng)燒到這個海中漁島,著名的定海保衛(wèi)戰(zhàn)就是在這里發(fā)生。如今硝煙早已散去,在祖先們用鮮血和生命捍衛(wèi)的海島古城上,他們的子孫們正享受著太平盛世的又一個明媚春天。
一個雪白饅頭上紅艷艷的“?!弊郑瑤е藗儗π腋I畹膹垞P憧憬,撞入了島城春的畫卷
定海中大街始建于明、清之際,是目前定海保存較為完整的舊街區(qū)。這一帶曾是舟山歷史上最繁華的商業(yè)區(qū),隨著時間的推移,今天這里已被打造成融展示、體驗、觀賞、美食、購物于一體的動態(tài)海洋文化民俗街,也是千島城千年海洋文明的一個縮影。
海島上的人似乎更加地眷戀土地,也眷戀這土地上綠色。古城中各色盆景出奇地多,家家戶戶的晾臺上、窗欞旁,甚至洗臺邊都擺滿了一盆一盆的蔥綠、碧綠、嫩綠。就連青石板夾縫中、墻角上斑駁厚實的墨綠色青苔也得到了人們的厚愛。它正和眾多的盆景一起充滿生機(jī)的綠色,點綴著島城的春天。
島上的人們世代以漁舟為家,海里來浪里去。在科技落后的古代,漁民的生命安全很難得到保障。如果漁民葬身大海,往往尸骨全無的,家人只能用一個草人代為下葬。舊社會漁民們說 “十口棺材九口草”,可見在龍王爺跟前討生活是何等的不易。在定海,為了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船只平安、漁獲豐收,人們對神靈格外敬畏。如今,隨著科技的進(jìn)步和社會的發(fā)展,已大幅提高對漁民生命安全的保障。善良的人們依舊在神靈面前表達(dá)著他們對于幸福的渴望。
佛教中救苦救難觀音菩薩的道場——“海天佛國”普陀山就在舟山。佛教是群島上的主要宗教,定海頗有幾座很具規(guī)模的廟宇。
春回島城,適逢早課,古剎內(nèi)香煙繚繞,仙草吐翠奇葩爭艷,梵音佛號不絕于耳,幾個善男信女手捻佛珠跪在蒲團(tuán)上虔心閉目誦經(jīng)。供桌上,杯盤碗碟,鮮果鮮菜,一個雪白饅頭上紅艷艷的“?!弊郑瑤е藗儗π腋I畹膹垞P憧憬,撞入了島城春的畫卷。
街上,一位唱著漁歌的老人挑著扁擔(dān),兜售著今年的第一網(wǎng)漁獲。漁歌中唱著“濤中浪里,打金撈銀”,這“金”和“銀”分別指的是這里盛產(chǎn)的大黃魚和舟山帶魚。老漁民挑著沉甸甸的“金銀”,也挑著人們對整年漁獲豐收的希冀走進(jìn)這春天里,為這島城春天勾勒出華麗的金銀鑲邊。
島上人們的生活正在慢慢被改變,吃水不再困難,新鮮蔬菜、肉類也不再是稀罕物。在這春天里,鮮嫩的小青菜是巧婦隨手可得之物,再不用愁難為無米之炊。
如今島城的人們,也成為時尚潮流的弄潮兒。街上時裝店的玻璃櫥窗里,模特兒身上早已是與香港、上海同步的俏麗春裝。剛剛脫去冬裝,漁家的姑娘們就紛紛裹上了艷麗靈動的色彩,穿上黑絲,在這春天里展現(xiàn)著她們來自青春的活力和光彩。她們猶如一抹艷麗的紅暈,裝點著春姑娘的雙頰。
仲春的老街已是游人如織,沿街的人家早將房子改做了門臉,擺起小攤,向游客販賣當(dāng)?shù)匦〕院吐糜渭o(jì)念品。隨著旅游旺季的臨近,各家商鋪紛紛整理貨架,收拾門面。不知誰家門頭上掛了這么一只風(fēng)箏,五彩的裙裾被春風(fēng)撩撥地上下翻飛,猶如一道彩虹,渴望被掛在春的天空中。